【学习是富人的选择】
学习,现在已经成为了人类的本能之一。许多人生下来都会在各种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学习,于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我们都在不断学习,获得的学历也越来越高。那么,是不是学历越高就越容易获得财富呢?财富是不是与学历成正比呢?答案或许是因时而异。
有关部门一次对中国16个省市60和70年代出生的千万富翁调查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者为310人,占3.1%;大学本科242人,占24.6%;大学专科2 503人,占25.4%;高中2 230人,占22.6%;初中1201人,占12.2%;中专l 026人,占10.4%;小学172人,占1.7%。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时中国的千万富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中学、大专、本科上,平均值在大专水平,本科学历的富翁中以年轻人居多。这种结果可以这样解释:在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早期创业时,外部环境变化大、机会较多,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低文化层次的人更容易适应,因为他们没有精神负担,思维敏捷且更具冒险性,所以这些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更容易获取财富。例如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初中辍学,河北卓达集团的杨卓舒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获得大专学历,仲盛集团的叶立培为中专学历,中国平安保险的刘方仅高中学历。
而最近许多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知识几乎等同于财富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新富人群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其年龄处于18至45岁之间。其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高达60%,6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比例分别为13%和27%。这群人普遍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超过一半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达12%,7%曾有海外留学经历。例如网易公司的丁磊、世茂集团的许荣茂、盛大网络的陈天桥都是本科学历。
这也无可厚非,网络近几年以爆炸的速度在发展,搜房、新浪、阿里巴巴、网易、泡泡网等等,每年以数亿元的利润增长,我国的网民已居世界之首。但是,这个行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功的,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因此通常这群人都会有较高的学历背景。
当然这并不代表必须有高学历才能在网络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现实生活中,确实就存在着许多成功者并没有上过大学,而成为世界顶尖的知识英雄,他们没有让自己缺少学历的事实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微软的保罗·艾伦、戴尔电脑的迈克尔·戴尔、苹果电脑的史蒂夫·乔布斯、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彼得·詹宁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沃尔特·克朗凯特、好莱坞著名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特纳网络公司的特德·特纳,还有美国前总统哈里·杜鲁门。
喜欢以鲨鱼自比的拉里·埃里森,在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有过一段十分偏激的演讲:“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他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不是。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拉里大肆散布他的“退学”论——“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言论虽然偏激,可是他的演讲中还是有一句话触及到了实质:“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因此,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时代,财富会与学习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而与学历则是若即若离。因为有些人学习是为了获得学历去找到一个饭碗,因此被动、消极、盲目、不甘愿,不懂思考,人云亦云,从而成为穷人;而有些人学习是为了力量,因此主动、积极、热切,乐于探究事务的本质与原因,养成不断思考的习惯,从而成为富人。 香港首富李嘉诚,1928年7月19日出生在广东省潮洲市北门街面线巷的一座古宅里。李嘉诚从小就酷爱读书,一有时间就独自躲在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去思考问题。即使有很多书他不能看懂或是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凭借自己的天赋和聪慧努力去领悟。
1939年6月,李嘉诚一家在父亲李云经的带领下辗转到了香港。李云经不久就发现,在香港,钱财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要想真正地融人香港这片土地,干出事业,首先要会熟练地讲广州话和英语。经过几年的苦心学习,李嘉诚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广州话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这使得他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受益匪浅。长江塑胶厂的创业便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那时李嘉诚完全是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进行商务洽谈的,从而为长江塑胶厂赢得了不少客户,接收了不少订单,因此被推上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塑胶花大王”的宝座。
学习无处不在,李嘉诚煞费苦心地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学习他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领,让自己适应了香港社会,在日后成为一个富人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P2-4
对于新富(New Rich)这个概念,我们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但要准确地为它下一个定义却非易事。富裕到何种程度才算真正的富裕?是银行存款的多少还是家里住宅面积的大小?还是像某些机构定义的年龄必须在40岁以内的人群?
国际上研究新富的时候用的一个财富起点是6.6万美元,这包括个人的各项金融资产,比如银行储蓄、股票、债券和投资品等。但是在中国,这个数额可能并不适合,加上我国股票持有数量和一些无形资产价值的难以统计,新富的财富数量就更难以建立衡量标准。因此,许多人用财富和一些外显符号等多重标准来判断,例如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储蓄等金融资产总额: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水平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个人总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上。
社会头衔:地级市以上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协会或其他类似组织领导委员;
拥有的消费品标志:拥有私人轿车价值在20万元以上;拥有私人住宅价值在100万元以上(北京、上海、广州)、70万元以上(沈阳、成都)或50万元以上(武汉、西安)。
企业性质及职位范围:上市公司、中国知名品牌企业、地方知名品牌企业、中国企业规模排行榜前500上榜企业和跨国公司代表处、三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单位中担任董事、董事长、总监、总经理或总裁等职位的人士。
拥有企业的规模:营业执照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或员工15人以上。
其他:名牌大学或著名研究机构中的博导、学科带头人;知名的、有成功历史的自由职业者或专业人士,如畅销书作者、有著名作品的艺术家。
当然,也有人从不同角度和条件来综合定义新富:
年龄上,要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年龄应该在25岁~40岁;
学历上,要受过良好的教育,至少接受过正规的专科以上的教育;
职业上,要属于企业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或自由职业者中的一族;
收入及资产上。家庭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并拥有金融资产;资金的投资取向主要是股票,其次是储蓄;另外,家庭已经拥有住房和汽车(房子价值在100万元以上,车价值在20万元以上)。
更有甚者,通过对新富的透彻研究,认为新富每个月花在吃方面的费用需达2 000元左右,因为新富快节奏的工作需要和快速的生活方式需要他们经常在外面吃饭消费;在游玩方面,新富会花部分时间和金钱用在服装、健身、美容、香水等上面,因为这是自我表现、自我尊重和社会认同的社交需求;在爱好方面,新富们都会有自己特有的爱好,如出国旅游、运动、收藏和上网等。
对于新富的定义。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它的衡量标准,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它有不同的定义与标准。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对于财富的追求似乎总也没有停止过,对于成为新富的渴望也没有一刻停息过。
不得不承认,我国新富阶层的形成具有它独特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策因素
在我国宏观上采取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条件下,加上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优惠等条件,我国逐步形成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扩大的格局。而经济体制改革中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造成了收入形式的多元化,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形式也是呈多元化趋势,除较为透明的工资外,奖金、津贴以及形形色色的补贴、福利和一些人的各种“灰色收入”则是无法计量。另外,资本所有者可以凭借其拥有的资本而获得利润收入,资产所有者可以把资产(如房屋、车辆及其他生产资料)租赁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租金收入,资金所有者可以购买股票、债券而获得股息、红利及利息收入,也可以把资金存入银行获得存款利息。这样,由于分配方式的不同,人们的收入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2.行业性的垄断
目前,我国的银行、邮电、保险等部门,由于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权。极容易获得较高的利润,享受由此而带来的高额收入。
3.社会再分配机制不健全
我国有关部门对个人收入分配中工资以外的其它收入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致使大部分收入较高的纳税人偷税漏税;同时,税务部门征管力量不够。个人的高收入难以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得到适当的调节,使税收难以有效地起到调节再分配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起到保证社会公平的杠杆作用。
4.社会分工不同及技能因素的影响
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性质不同,生产人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岗位不同,同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同,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的绩效和贡献不同。社会人员之间拉开了收入的档次。
5.经济迅猛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可谓突飞猛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必定会带来某些个人财富的增长,而且我国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是为个人财富的增长增加了砝码。据《中国私营经济年鉴》调查排序,1994年中国私营企业100强中,总资产超过亿元的有53家,最高的总资产达到40亿元。可以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新富人员。
6.非法致富
的确,任何国家都会有这么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致富的目的。他们不是靠辛勤劳动和承受市场风险等因素发财致富,而是靠歪门邪道(如偷税漏税、违法经营、权钱交易、化公为私、损人利己等方式)迅速暴富的。
不难看出,人们致富的原因不同,但结果却是相同的——成为新富中的一员。
“M型社会”是由趋势学研究者大前研一于2005年所提出的,这是他以日本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类型的判断。其含义主要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资源重新分配,富者财富快速攀升,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的沦落到中下阶层,贫富两极分化开始出现,在中间的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样,中间凹陷而两端突起。这样的未来,任何人都无法避免。
根据大前研一的判断。原本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阶层,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挤入少数的高收入阶层。其他大多数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原本的中间阶层凹陷下去。变得很小;于是,社会像个被拉开的“M”字。
他给那些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的对象提出了3个问题:一、房屋贷款对你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吗(或是你根本不敢购置房产)?二、你打算生儿育女吗(或是你连结婚也不敢)?三、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或是你连生孩子也不敢)?这三个问题,只要你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你不算是、不再是中产阶级了,富裕和安定,正离你愈来愈远……
不仅在日本存在这种现象,在美国,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有85%以上的人开始沦为中下阶层。中国同样需要面对这种现象了。在我国,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群体差异高达10倍,而一般国外标准约为5~6倍左右。有69%的家庭年收入在3~5万人民币之间,贫富悬殊差别很大,如果原地踏步就会变成中低阶层。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写照。在经济日益增长的中国,虽然人们的工资在日益增加,但同时开支也在直线增加,尤其是以住房、教育及医疗为主的支出费用上涨得太快,对工薪阶层来说,生活负担日趋沉重。目前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已经使许多人把拥有自己的住房看作了一种奢望。数据显示。北京及上海等城市的家庭整体债务比例已经超过美国。在通货膨胀趋势越发明显的今天。人们手中的财富在不断贬值,投资现在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不管是房屋、股市还是其它投资行业。
有人说,我国面临着“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阶段。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M型社会的到来。根据麦肯锡的模型计算可得,到2011年左右,我国下层中产阶层人数会达到约2.9亿。占城市人口的44%,成为内地城市中规模最大的社会阶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元竹也指出:“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还没形成橄榄型就已经逐步呈现M型了,本来很弱的中间阶层在往下塌陷。”所以,在中国,中产阶层实际上也是在日渐消失的,M型社会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财富的担子已经变得越来越沉重。近几年富豪榜中不断出现着一些新富人物,他们的个人财富在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这个非富即贫的时代到来时,我们也不得不停下脚步,静下来思考我们和这些新富有哪些区别,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新富?这些人身上有没有一些共性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由于富翁的言行方式是他们有别于常人、获得财富、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他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性格塑造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将会有利于我们成为新富的一员。
编 者
在非富即贫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一个新富阶层正在崛起,他们的特质与故事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新富们是如何赚到钱的?他们有哪些“赚钱基因”?我们该如何抓住下一个十年?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路,驶入致富的“快车道”。
学习“新富滚钱术”并非好高骛远,即使我们达不到富豪的财富级数,也要有富人的思维。也许,你身边的人正在迈向“新富”阶层。不进则退,中产在沦陷,房子成圈套,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富路径吧。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财富的担子已经变得越来越沉重。近几年富豪榜中不断出现着一些新富人物,他们的个人财富在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这个非富即贫的时代到来时,我们也不得不停下脚步,静下来思考我们和这些新富有哪些区别,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新富?这些人身上有没有一些共性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由于富翁的言行方式是他们有别于常人、获得财富、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他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性格塑造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将会有利于我们成为新富的一员。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上述这些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