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长白山,东北亚之巅,历史悠久,早于肃慎就有大荒之名,有楛矢石努等方物进贡中原,成了商代全图上唯一与黄河中下游并列的地域。大荒来自满语,意为辽阔、浩远。因为人迹罕至,在这片花木繁盛、物产丰饶的世界,古往今来更多的是风来云去、沙飞石走、海立山崩般的冷峻与严酷,神奇浪漫应是稀缺资源。于是,著名作家于雷调动其瑰丽的想象与创意,通过长白山的化身白头翁老人与七个聪明的孩子即乐乐、胖胖、多多、豆豆、甜甜、爱爱和小小讲故事,展现了长白山的博大与富有,温馨与祥和。像长白山的断裂带梯子河可以窥见长白山的地壳变迁的神秘一样,《长白山童话》尽情揭示了长白山的人物、动物、植物、药物与风物。
本书聚焦中国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对其69个景观,用49篇童话故事,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作者将长白山区大量的生活素材巧妙地加以运用,令这部童话作品有声有色,通透灵动。充满神奇想象的神话传说和真切存在的旖旎风光有机融合,亦真亦幻,如诗如梦。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示了长白山的动物、植物、药物与风物,彰显了长白山的博大与富有,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地域特点。
白头翁老人居住在长白山里,白头翁老人是看不见的,但如果谁在长白山上遇险,他准会出现在面前,把遇险的人啊、兽啊、鸟儿、蛙儿、虫儿……解救出来,化险为夷。所以呀,生活在长白山脚下的生灵,都尊称他为长白老祖,十分崇敬和热爱他。人们每次进长白山,都要扯开嗓门,朝大山里呼喊:
“白头翁老人——我来了——。”
虎儿、熊儿、豹儿、貂儿、鹿儿等百兽,雨燕、朱雀、太平鸟、啄木鸟、鸳鸯等群鸟,还有蛙儿和虫儿等生灵,高兴的时候也向白头翁老人鸣叫:
“白头翁老人——你好啊——”
因此,长白山上总能听到虎啸声、鹿鸣声和鸟儿、蛙儿、虫儿的歌唱声。
白头翁老人爱长白山,爱长白山的一切生灵。他不但是山的保护神,而且知道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会讲好多好多的长白山故事。那些故事,谁都喜欢听,尤其是孩子们,百听不厌。
说到孩子,还真有七个聪明的孩子听到过白头翁老人讲的童话。这七个孩子中,有四个小男孩儿,三个小女孩儿。他们念小学三年级了,在一个班里,都是好学生。
先说男孩儿。
第一个叫乐乐,留个小分头,长得白白净净,很有人缘,小朋友都愿围着他玩儿。乐乐心眼儿也好,爱帮助别人,一天总是乐呵呵的,就是十分贪玩,爱搞点恶作剧。爸爸说他就像公园里的小猴子,整天没老实时候。
第二个叫豆豆,长得又瘦又小,一对儿笑眯眯小眼睛,护着长长的睫毛,显得聪明可爱。他是个小快嘴儿,什么事儿都抢着先说,就是做事不细心,毛手毛脚,丢三落四。有时不懂还装明白,经常跟当教授的姥爷叫劲儿。
第三个叫胖胖,团团圆圆的脸,圆圆团团的身段,一双儿胖乎乎的小手,总爱放在脑勺后面。像小熊猫一样可爱,也像小熊猫一样懒。他有个小毛病,爱吃零食,不管谁说他,他都冲人家喊:“歇歇噢。”
第四个叫多多,多多不爱说话,认死理儿,和他倔强认真的爷爷一样。因为凡事都较真儿,所以常和同学打架。老师批判他,他只承认打架不对,绝不承认他的观点不对。
再说女孩儿。
脸上一对小酒窝,说话有点盛气凌人的那个叫甜甜。她生在满族家庭,姓关,满姓瓜尔佳氏。爷爷是满族民俗专家,写出不少著作。甜甜十分敬佩和喜爱爷爷。一见爷爷,就用一对儿会说话的大眼睛朝爷爷笑。甜甜是小组长,批评小朋友时,大眼睛瞪得圆圆的,像松鼠尾巴一样的那绺儿头发在后脑勺直甩。
长得小巧玲珑,戴一副小眼镜的那个叫小小。一对儿好看的眼睛总是躲在镜片儿后面,好像在问别人,这是为什么?小小非常非常胆小,妈妈说,她的宝贝女儿像小老鼠一样胆小,像小松鼠一样可爱。
留着短头发,像小麻雀一样又蹦又跳的那个,叫爱爱,是朝鲜族女孩儿。她爸爸妈妈去韩国打工,自己寄养在姨妈家。因为从小就在汉族幼儿园,上学后又进了汉族小学。爱爱能歌善舞,是班里的小夜莺。
这七个又聪明又可爱的孩子,十分喜爱白头翁老人。他们一懂事,就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讲白头翁老人的故事。他们做梦也都梦见过白头翁老人,可是醒过来,白头翁老人又不见了。
他们也想到长白山里去找白头翁老人,可爸爸妈妈们看得紧,他们无法实现梦想。长白山就在他们的眼前,天晴日朗的时候,就能见到绿洲上那白雪皑皑的峰顶。多多的爷爷说,那就是白头翁老人。可孩子们不信,他们梦中的老人,是白白的头发、白白的胡须,连眉毛也是白白的。老人身穿一件七色长袍,像长白山上盛开的花,又像是成熟了的果。他拄一根藤条拧成的龙形拐杖,牵一只梅花鹿。梅花鹿头顶上的角像珊瑚,好看极了。白头翁老人总是笑眯眯的,总爱说“真呀,真是呀”这样的话。孩子们心中的白头翁老人是慈祥可亲的大活人,不是爷爷说的那座雪峰。
七个孩子聚到一起,说起白头翁老人,他们把各自梦见的白头翁老人长的模样描绘出来,结果,说得一模一样,七个孩子乐得抱在一起又蹦又跳,边跳边喊:
“好啊,好啊,白头翁老人真的来找我们了,真的来……”
今年暑假,老师说,要组织家长和学生去长白山旅游,让孩子们准备好画笔,画册、日记本,老师要领学生们写生和写日记。孩子们十分高兴,盼着快一点儿到假期。
甜甜对大伙儿说:“我们一去长白山,白头翁老人一定会来找我们,会给我们讲许多许多的故事,我们要把这些故事记下来,等班里开故事会的时候,咱们再讲给小朋友们听,你们说好吗?”
“好——”大伙儿们齐声应和。
转眼间暑假到了,孩子们盼着去长白山。这天,他们又凑到一起,每个人的小脸蛋儿乐得像红苹果一样可爱,他们头顶在一起,相拥着一起喊:
“白头翁老人真来讲故事了——”
说也奇怪,七个孩子昨晚梦见的白头翁老人给他们讲的童话也是一模一样的,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把故事一讲出来,他们更加相信,白头翁老人真来找他们了。
他们记下了这第一个故事。从此以后,每天晚上,七个孩子中的一个,就会梦见白头翁老人,就会听到一个美丽的故事,一直梦见了七七四十九天,也听到了七七四十九个故事,关于长白山的故事。下面大家将要看到的四十九个故事,就是这七个孩子根据白头翁老人讲的故事记录下来的。
P1-3
巍巍长白山,东北亚之巅,历史悠久,早于肃慎就有大荒之名,有楛矢石努等方物进贡中原,成了商代全图上唯一与黄河中下游并列的地域。大荒来自满语,意为辽阔、浩远。因为人迹罕至,在这片花木繁盛、物产丰饶的世界,古往今来更多的是风来云去、沙飞石走、海立山崩般的冷峻与严酷,神奇浪漫应是稀缺资源。于是,著名作家于雷调动其瑰丽的想象与创意,通过长白山的化身白头翁老人与七个聪明的孩子即乐乐、胖胖、多多、豆豆、甜甜、爱爱和小小讲故事,展现了长白山的博大与富有,温馨与祥和。像长白山的断裂带梯子河可以窥见长白山的地壳变迁的神秘一样,《长白山童话》尽情揭示了长白山的人物、动物、植物、药物与风物。这故事竟津津有味的一口气讲了七七四十九个,有似阿拉伯人的一千零一夜,活脱脱捧出了长白山版的《天方夜谭》。
传说在长白山里行,一但麻达山(满语,迷路),总有一位酷似画片中南极仙翁模样的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为你送山果,觅水源,为你指点迷津。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在作家笔下,化成了为孩子们讲故事的白头翁,他白白的头发,白白的胡须,连眉毛也是白白的。紫红的脸膛,一双笑眯眯的眼睛总是慈祥地望着孩子们。老人穿一身七色长袍,像长白山盛开的花,又似成熟了的果。他拄一根藤条拧成的龙形拐杖,牵一只梅花鹿,梅花鹿头顶上的角像珊瑚,好看极了。白头翁老人总爱说,“是呀,真是呀”这样的话。孩子们听懂了长白山是东北亚离天最近的地方。天上有的,长白山就有。每年三月初三,上天有王母蟠桃会,玉殿金阙,管乐齐奏,莺歌燕舞。长白山天池三月初三看日出,不是看红日三起三落,跃出东海嘛,人说是那红日来自王母蟠桃会:长白山天池三月初三不是闻龙宫操演,龙王鼓瑟,虾兵锣钹吗?长白山离天宫地阙太近了,想必天上的神仙,东海的水族,闲着没事就来长白山溜达溜达,都跑顺腿了。不信你瞧于雷的笔下,长白山天池,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创吉尼斯之最,那可不是天造地设的,那是上天王母娘娘随手甩下天庭,甩给大地的一块明镜,其中有两只碎片,一正一背落在地上,化做了湖底颜色迥异的对环湖;你在天池边上走,看那十六座山峰,千万不要以为那是没有灵性的山岗,在作家的笔下,那是与天池怪兽斗法的十六位天将。你没看那个头吗,有多高多大啊,最高的个儿2749米,耸入云端,要不来到天池边的人,怎么能有一种莫名的压迫与恐惧感呢;天池也叫“闼门”,万水之源——“图们”的转音,出水口处有人称小门。古人有诗说,“两山排闼送青来”,说的是通过小门,可以看到两脉青山。长白山闼门与其下宽300米、深100~200米的u型峡谷,它的形成也不是凭借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白头翁爷爷说,是烛龙身子一晃,就开辟成功了。烛龙是谁,是太白金星拂子柄上的守护者,它是一条龙蛇,长的龙面蛇身,黑红色,它睁开左眼就是白天,睁开右眼天就变成了黑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它不食、不饮、不息。身子可长可短,短能如针,长可千里。烛龙很刚烈,发怒的时候喜欢撞山,它要撞山,那可真是山崩地裂;就在闼门出水口的乘槎河边,有一堆五十多块巨石组成的石岛,登高下望,犹如一颗巨大的象牙伸入天池,又像群兽在闼门洗浴,因此有“石兽洗浴图”之说,这叫补天石,是人头蛇身的女娲当年抟黄土造人,炼五彩石补天,看长白山石头多,就在天池边建立了五彩石厂,共炼了36501块石头,去补西北天,就剩这一块没派上用场,扔在了天池边,长白山中至今还有女娲石厂的遗迹;长白山山泉七十有二,最是甘甜清冽的是玉浆泉。那是铁拐李丫腰葫芦里倒出的琼浆玉液。据说,铁拐李作揖挠脚面子一功二得,倒尽了玉液琼浆不说,还把酒葫芦里的几粒仙丹也倒出来了。那几个小黑豆豆,骨碌碌在海拔2000多米高的长白山上落户生根。铁拐李那个心疼啊,可怎么说都收不回来了,那小黑豆豆长叶开花,叫高山越橘,结出紫蓝色的小豆豆,可是山中一宝啊。高山兔鼠吃它,越吃越健壮,多高的崖都能攀上去;梅花鹿吃它,越吃越漂亮,成了长白山公主。别看高山越橘个头小,最高不足一尺,那可是长白山顶植物中的“穆铁柱”,因为它长在极地气候的山顶,与山枣子、圆枣子、山葡萄、山核桃、山里红、山托盘、哈里果还有老虎、熊、鹿、野鸭、山雀构成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景观带、针叶林景观带、岳桦林景观带和最美的高山苔原景观带。高山苔原景观带,要在地球上往南或往北走出几万里,到达南北极才能看到。然而。长白山却有。
白头翁爷爷讲的故事绝不是空穴来风,有许多篇幅脱胎于长白山源远流长的满族文化。天女浴躬池,是爱新觉罗始祖发祥地,清“龙兴”之地。乘槎河意为乘木排上天,清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乘木筏顺江而下,平定战乱。松花江,满语松阿哩乌拉,意为天上的河,在白头翁的讲述中,与图们江(满语万水之源)、鸭绿江(满语雅鲁鱼,即小青或小快鱼),为玉帝的三个女儿;长白山瀑布是满族一对儿英雄情侣塔司哈(满语老虎)和吉娜(满语凤仙花)的化身;长白山天文峰(华盖峰),是满族崇拜的鹰神的象征;长白山白云峰是满族人心中的小勒富(满语熊耳);王池是放山的小罕子(老罕王努尔哈赤)所开辟。林林总总的山水林木、瀑泉沟谷,无不洋溢着满族文化的印痕,又一次印证了长白山大荒之北有满族的先世肃慎之国,长白山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
健康的人必定有一颗童心,天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头。感谢作家于雷,为长白山营造了一个童话的王国。因为没有童话的地方就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自成品牌的创意产业,就没有活泼的生命,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前进。而童话与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
读一读《长白山童话》吧。
用了整半年的时间,才把《长白山童话》脱稿。但实际上,这部长达四十多万字的作品出版,应该说源于我的外孙女孙梦笛(乳名小说)。小说咿呀学话时,时常缠着我讲故事。我无奈,先讲“乌鸦喝水”、“小白兔和狼”、“司马光砸缸”;然后,再讲“白雪公主”、“丑小鸭”、“野兔和刺猬”。哪成想,小说的胃口越来越大,我把肚子里的故事全翻出来,她还是喊着嚷着要听。我发现,她对《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似乎情有独钟,很长的童话她听过几遍就能背下来。可是,她对“铁棒磨成针”和“愚公移山”这样的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反而不感兴趣。我望着小说那张可爱的小脸,盯着她那期盼的眼神,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不也这样面对着姥姥、母亲吗?缠着她们给我讲故事。记得姥姥讲的大都是传统的、呆板的,而母亲讲的就新鲜了许多,还会见到什么讲什么。我很敬佩母亲,觉得母亲就是座故事库,我和弟弟、妹妹的童年都是在母亲色彩斑斓的童话故事里成长起来的。至今,母亲讲的“姊妹斗琵琶精”、“雷劈不孝子”、“后妈偏心”等童话故事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可以说,我心田里那善良的一片地,是母亲用童话耕耘出来的,我性格中勤奋、坚韧的一面,也是母亲用童话铸造的。我意识到了,童话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就到处向家长和老师呼吁:多给孩子一些听童话的时间吧!我还以政协委员的名义提议:在小学课程中增加一两节童话课。我想,我是真真地爱童话,孩子们也真真地爱童话,我宝贝的外孙女也真真地喜欢童话,孩子们的成长都要靠童话来滋润。我认定,要从小培育儿童“真善美”的根基,童话就是最好的精神玩具和精神母乳。童话陪伴着孩子成长的同时,孩子那天真无邪的心地里,也就种植上了“文明”的种子。
为了满足小说的童趣,我就开始像我母亲、我姥姥一样,给小说编讲童话故事了,我把故事的根基锁定在长白山的景观上。把我创作发表的《长白山传说》重编,扩展开讲,还把中国神化人物、神话故事揉入长白山童话中进行新的创作。原创了像玉帝之上的天工神,天工神下的‘‘猜神”和“猞神”等等一些新形象。在讲述这些故事时,我有意识地利用童话体裁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纂适合儿童口味”的故事,同时,为追求整体感,还有意识地将这些童话故事连贯起来。虽然故事每篇都是独立的,但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尤如长白山这座神奇的山,是由奇山、奇石、奇峰、奇水、奇池、奇瀑、奇原、奇树、奇花、奇草、奇兽组成的一样,美丽就是山的魂。讲童话时,还用录音机录下来。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不知不觉地就讲了好几十篇童话。好在我一直同长白山打交道,拍了不少专题片。由赵忠祥解说的《长白山奇观》还获得国家级大奖。自己有对长白山景点的直观认识,加上有意去神话这些景观,不拘一格地无限联想,还真把故事编得有声有色,这些故事就是《长白山童话》的雏形。
我在讲述和创作这些童话的同时,还悟出了有关儿童文学创作的几点体会:
“儿童文学应力求短小”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现在儿童的思维,已不是建国前后孩子的思维了。那时,九岁上学的孩子能背出十个数的都很少。可现在的儿童,十个数怎么能挡得住呢?所以,过去那些“乌鸦喝水”一样的短小童话,已远远满足不了现在孩子的思维需求。像“司马光砸缸”那样简单的故事情节也不再受现代儿童的喜爱,简单的白描直述也满足不了现代儿童对美的追求。所以,“要力求简单短小”的观点已成为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误区,阻碍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得出这个结论后,我就在讲述童话的基础上,创作《长白山童话》时,有意跳出了这个误区,只要情节生动,故事感人,有起有伏,就可以不受篇幅的限制。所以,这四十九篇童话,大部分都超过六千字。 “儿童文学创作最好用直观白描的手法”也不完全适应创作现代童话了。短小的儿童文学,只能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无法自由地运用文学创作的各种手法,进而把儿童文学写得生动鲜活。我认为,儿童文学创作,必须改变以往小打小闹,篇幅短小,蕴意简单的不足。应该以文学的笔触,加大、加深儿童文学的创作色彩和思想含量。实践也证明了现代儿童更需要语言上的美。一篇好的儿童文学,对环境、对事物、对人、对动物的生动描写,不仅使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会使孩子们通过这些文学描述,知道什么是比喻、夸张、形容、拟人,并能学会运用这些文学艺术的表现方式。同时,还能记住不少的词汇。这对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无疑是极有益处的,也是很有效的课外辅助教学。我在《长白山童话》创作中,就冲出了只用直白的创作误区,调动运用了大量的文学艺术手法,力求童话故事生动活泼、内涵丰富,就是想将童话创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不知是对是错?
“儿童文学力求简单易懂”的观点也应该摈弃。过去的童话,大都是一个故事一贯到底,人物少,情节简单,语言白化,中间没有沟沟岔岔。也不主张倒叙、插叙等拐弯抹角的手法,认为孩子思维简单,担心复杂化、层次多元化会让孩子消化不了。这种观点在几十年前也许能被人接受。但是,社会发展到如今,这种旧的意识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儿童思维的具体情况了。我在给小说讲述童话的过程中,明显看出,如今的孩子,思维能力很强,完全可以接受复杂的故事情节。现在,我国长篇童话很少,超万字的也不多,因为,儿童文学创作者们还被“童话是浅显短小的儿童故事”这狭隘观念束缚着。我认为,复杂的故事现代儿童完全可以接受。《长白山童话》脱稿以后,我制作了两本样本,一本送出版社审阅,一本赠给了小说。小说拿到书,像得到了上好的玩具一样,一口气读了好几篇,我女儿喊吃饭喊了几遍,她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厚厚的书。可见,八九岁的儿童,对情节跌宕的童话也是能读下去的。所以,儿童文学创作不能再用简单的故事去“哄”孩子了。而应该有意识地加大故事容量,加强故事的曲折性,从中培养和锻炼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
《长白山童话》在情节设置上,是采取七个孩子在梦中随着白头翁老人游长白山,听老人讲述一个个故事的方式展开的,以此将四十九篇童话有机地串在一起。从游长白山一个个景点开始,对美丽的长白山各个景点进行描述,再讲述景点内涵的童话故事。每个故事的蕴意又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在结束时,加写了性格迥异的七个孩子对故事的评价。使整个故事有虚有实,孩子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从而,使儿童通过理解故事的蕴意来改造自己的主观意识。与此同时,我还按照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用幻想、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一个个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创作长白山童话的另一个寓意,我想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我是想用童话的形式,真实地记载长白山的历史,描绘长白山的景观,歌颂长白山的博大精神,让我们生在长白山的长白山人,和仰慕长白山的外乡人,了解长白山,热爱长白山,从孩子开始,就把中国这个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装在心中。
我不知道这部书出版后,我的目的能不能达到。但我深信:童话是属于孩子们的,是儿童的憧憬和梦,每个人童年都是在美好的童话里泡出来的。当然,童话也是属于启蒙者的,是他们把童话的种子播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包括我和那些能把童话献给孩子们的老师和家长。我把这部《长白山童话》献给孩子们和启蒙者们,是想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童话,在纯朴天真的心地里,结出更多更美的“真善美”的花朵。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文学先生、副总编辑刘刚先生的大力支持,责编孙发先生为此书付出了汗水和心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此书得到了我国著名满学专家富育光教授的审阅并首肯;我的好友、著名作家、红学专家陈景河兄,延边电视台台长、高级编辑李延平兄和延边州广电局汤克梅女士也为此书做了修正;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先生为此书作序;还得到了延边影协季振文、王颖、金洪锡、王宏等摄影家和刘晓旭女士、高炳巍先生等的无私协助。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