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是美国情报机构在一些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斯诺登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而选择爆料,并随之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隋岩编著的这本《窃听风云(斯诺登与棱镜计划)》以此为引介绍了美国情报机构过去的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窃听风云(斯诺登与棱镜计划)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隋岩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13年6月,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是美国情报机构在一些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斯诺登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而选择爆料,并随之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隋岩编著的这本《窃听风云(斯诺登与棱镜计划)》以此为引介绍了美国情报机构过去的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 内容推荐 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政府秘密进行许久的“棱镜计划”,随之而来的有关监听、黑客攻击、网络战的爆料,让奥巴马政府卷入窃听丑闻当中,也让全世界享受互联网之便捷、智能手机之多样的人冒了一身冷汗——原来手机的GPS定位会暴露个人信息;原来Facebook上的通信会被第三方看到;原来煲电话粥时的情话会成为FBI的破案线索……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第三只耳朵”。 人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隋岩编著的这本《窃听风云(斯诺登与棱镜计划)》将沸沸扬扬的“棱镜门”事件进行了完善的整理和深入的发掘,到底“棱镜门”是个什么样的计划?美国政府为何如此,又能从中看到什么?美国的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除了斯诺登之外,还有哪些追求公平、正义、理想的告密者?一切疑惑,都将在《窃听风云(斯诺登与棱镜计划)》中找到答案。 目录 第一章 现实版的窃听风云——小角色撬动世界 一 斯诺登抛出重磅炸弹/3 二 英雄还是叛徒?/15 三 斯诺登冲击波/23 第二章 透过棱镜监视全世界——“棱镜计划” 一 棱镜计划究竟在做什么?/39 二 谁在执行棱镜计划?/50 三 浮出水面的网络暗战/61 第三章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斯诺登的战友 一 把越战报告公之于众的人/75 二 冒死泄密的上等兵/87 三 黑客罗宾汉/101 第四章 “棱镜计划”的主角——国家安全局 一 监控行动由来已久/121 二 人多钱多无处不监视/132 三 以反恐为名的情报之战/145 第五章 “棱镜计划”的配角——联邦调查局 一 电话线铺满全球/157 二 被忽略的策划者/162 三 穆勒局长调查斯诺登/167 第六章 斯诺登的前任老板——中央情报局 一 斯诺登的前辈们/179 二 复仇的图书管理员/188 三 霍华德的前车之鉴/193 结束语/200 试读章节 斯诺登的父母在他少年期离婚,父亲住在宾夕法尼亚州,母亲则住在马里兰州埃利科特市的一幢公寓里。斯诺登16岁时离家,曾经独自在这座公寓里住了几年。有时候,斯诺登的母亲会带日用品来看他,女友也在周末和他相聚。住在公寓里的邻居说,他们经常能看到斯诺登在电脑前不分昼夜地工作,他看起来就像个“计算机怪才”。 斯诺登从小到大的玩伴布拉德回忆说,他只记得斯诺登有着大嗓门和柔软的金发,对电脑游戏异常痴迷,至于他当年的模样,则无法回想起来。在同学、老师、邻居的眼中,斯诺登身材瘦削、安静羞怯,他喜欢保持神秘,避免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在他擅长的网络世界,他用假名隐藏自己的行踪,甚至讨论如何确保自己没被“跟踪”,他对个人隐私的重视似乎超过常人。不过,长期沉浸在网络世界里,让他和现实多少有些脱节。 2004年,斯诺登加入美国陆军,希望能够参加特种部队,参加伊拉克战争,斯诺登觉得自己“有责任解放那些受压迫的人”。不过,军队中的培训让他对美国参与战争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教官们每天鼓励他们杀戮阿拉伯人,而不是帮助别人,这完全颠覆了斯诺登原本的战争信仰。 巧的是,在几个月后的训练中,斯诺登折断了双腿,随即被解除兵役。后来,他曾经在美国国家安全局设置在马里兰大学的一处隐蔽设施担任警卫。他虽然没有学历,在计算机方面却非常有天赋,凭借这一点,他得以进人中央情报局工作,担任和信息技术安全有关的职务。凭借卓越的网络知识和电脑技能,斯诺登获得破格晋升,在中情局占据了一席之地。 2007年,斯诺登被中情局派到瑞士的日内瓦负责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并且用外交身份进行掩护。在三年的时间里,斯诺登一直在中情局官员身边工作,同时,他有机会接触一些机密的文件。工作中接触到的一切让他对美国政府和它对世界造成的影响感到幻灭,他开始怀疑这份工作的正当性,甚至严重怀疑自己也是作恶者之一。 他亲眼看到,中情局的特工用制造事故的方式招募一位瑞士银行家,目的是从他身上获取银行的秘密信息。当时,特工故意让这位银行家喝醉,然后怂恿他自己开车回家,当他因为醉驾被捕之后,另外一名卧底特工便以交朋友的名义帮他摆平了官司,银行家对其感恩戴德,于是,招募成功。中情局的这些行为,让斯诺登觉得不寒而栗,那时,他就曾考虑公开那些秘密监视项目。 不过,中情局中的秘密大多是关于个人,一旦揭发出来,就会有具体的人受到伤害,这并不是斯诺登想见到的,于是他决定放弃。此外,奥巴马在选举中获胜也让他看到了一些希望。斯诺登曾对奥巴马的政策抱有一线希望,他希望新政府能够做出改革,如果那样的话,就不需要非得披露出来。可惜,奥巴马并没有试图约束那些项目,而是继承了他前任的运作方式。 P16-17 序言 几个月前,当爱德华·斯诺登拉着黑色的小型行李箱,背着双肩包出现在香港国际机场时,没有人觉得他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在香港这个完全对外开放的经济自由港,一个美国青年可能到此一游,可能是某家驻港企业新调任的经理,也可能他只是工作了太长时间,需要找个地方度假,香港只是他在伦敦、巴黎、伊斯坦布尔、东京之间随机选择的一个城市罢了。 短短几天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年仅29岁的年轻人并不是一位普通的游客,他带着一个天大的秘密从夏威夷逃出来,想要将美国政府的最高机密告知世人。如今,他已经成为和曼宁、阿桑奇一样知名的泄密者,有人称他是头号通缉犯,有人称他为叛国者,当然,也有不少人将他奉为真正的勇士。 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政府秘密进行许久的“棱镜计划”,随之而来的有关监听、黑客攻击、网络战的爆料,让奥巴马政府卷入窃听丑闻当中,也让全世界享受互联网之便捷、智能手机之多样的人冒了一身冷汗——原来手机的GPS定位会暴露个人信息;原来Facebook上的通信会被第三方看到;原来煲电话粥时的情话会成为FBI的破案线索……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第三只耳朵”。 人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窃听风云——斯诺登与棱镜计划》将沸沸扬扬的“棱镜门”事件进行了完善的整理和深入的发掘,到底“棱镜门”是个什么样的计划?美国政府为何如此,又能从中看到什么?美国的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除了斯诺登之外,还有哪些追求公平、正义、理想的告密者?一切疑惑,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后记 斯诺登事件沸沸扬扬炒了几个月后,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方面应该是隐私。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都有不愿对外公开、不能对外公开的秘密,而社会文化也逐渐为隐私安全提供了保护:立法。 对于中国人来说,“隐私保护”是随着西方文明进入日常生活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们更相信“事无不可对人言”。但凡遇到有人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事情,人们不会想到这是个人隐私不愿意被人侵犯,而是猜想此人定是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即使是有地位、有名誉的官僚、大将,面对阶级的上层,似乎也没有任何个人隐私可言,宋代的王安石身为当朝宰相,曾经被皇帝问及夫妻之事,当他不客气地回以“床帏之事不敢如实上奏”时,这话还成为政敌手中的把柄,斥他为对皇帝的不恭敬。 在西方,个人隐私受到的保护相对全面,个人隐私就像个人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西方有一句谚语说:穷人的茅草房,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是对尊重个人隐私最生动的比喻。在美国的文化和法律系统中,个人隐私一直被纳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中,受到严格的保护,也是因为这样的思想观念,美国的情报部门诞生较晚而且发展缓慢。 可以说,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和2l世纪的反恐战争逐渐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在国家安全面前,美国人愿意在隐私问题上做出最大的退让。进入互联网时代,中情局惯用的窃听、跟踪、偷拍等手段则透过无形的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国家机构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加肆无忌惮了。 对中国来说,有关隐私和保护隐私的立法还需要逐渐健全,在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的同时,立法机构更应该走在前面,为民众的隐私保护提供一个法律的保障。至于西方社会,尽管美国有关隐私保护的法律五花八门,却依然无法阻止情报部门、执法部门甚至整个国家机器对法律的无视。 据说,俄罗斯的总统办公室已经拒绝使用计算机,而是重新购回了台式打字机,一些国家领导人则从来不用手机、电脑等先进的科技产品。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人们需要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做出选择,坚定选择后者的人需要退回到工业革命之前的生活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