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改编的《东周列国志》是继《三国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由清人蔡元放在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新列国志》基础上略加删改而成。该书讲述了西周末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由纷争趋向统一的历史进程,结构严谨合理,行文流畅自然,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人物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作者综合剪裁《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书,旁参诸子百家,“凡国家之废兴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新列国志叙》),堪称一部小说化的春秋战国史,具有以史为鉴的认知功用。此次出版《东周列国志》,用清乾隆间书成山房本为底本,参校金阊叶敬池《新列国志》及乾隆间其他刻本,改正错讹,以臻完善。
冯梦龙改编的《东周列国志》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主线,描写了从宣王中兴到秦灭六国这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全书一百零八回,前八十三回是以五霸迭兴为中心,后二十五回则以战国七雄的为中心,涉及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管仲相齐、重耳出亡、吴越争霸等,为了追求小说的情节性,书中还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二桃杀三士、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等,这些都演化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故事。记录春秋战国时历史的经史典籍一般都文字晦涩,不具备一定学养的人很难读懂。而《东周列国志》的出现,为普通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便利条件。本书语言生动,遣词造句平易,是了解春秋战国史的最佳通俗读本。
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辅政,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自武王八传至于夷王,觐礼不明,诸侯渐渐强大。到九传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又亏周召二公同心协力,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那一朝天子,却又英明有道,任用贤臣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复修文、武、成、康之政,周室赫然中兴。有诗为证:
夷厉相仍政不纲,任贤图治赖宣王。
共和若没中兴主,周历安能八百长!
却说宣王虽说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虽说中兴,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重译献雉。至三十九年,姜戎抗命,宣王御驾亲征,败绩于千亩,车徒大损,思为再举之计,又恐军数不充,亲自料民于太原——那太原,即今固原州,正是邻近戎狄之地。料民者,将本地户口,按籍查阅,观其人数之多少,车马粟刍之饶乏,好做准备,征调出征——太宰仲山甫进谏不听。后人有诗云:
犬彘何须辱剑铭?隋珠弹雀总堪伤!
皇威亵尽无能报,在自将民料一场。
再说宣王在太原料民回来,离镐京不远,催趱车辇,连夜进城。忽见市上小儿数十为群,拍手作歌,其声如一。宣王乃停辇而听之。歌曰:
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宣王甚恶其语。使御者传令,尽掏众小儿来问,群儿当时惊散,止拿得长幼二人,跪于辇下。宣王问曰:“此语何人所造?”幼儿战惧不言;那年长的答曰:“非出吾等所造。三日前,有红衣小儿,到于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时传遍,满京城小儿不约而同,不止一处为然也。”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宣王嘿然良久,叱去两儿。即召司市官吩咐传谕禁止:“若有小儿再歌此词者,连父兄同罪。”当夜回宫无话。
次日早朝,三公六卿,齐集殿下,拜舞起居毕。宣王将夜来所闻小儿之歌,述于众臣:“此语如何解说?”大宗伯召虎对曰:“厚,是山桑木名,可以为弓,故曰臣弧。箕,草名,可结之以为箭袋,故曰箕舵。据臣愚见:国家恐有弓矢之变。”太宰仲山甫奏曰:“弓矢,乃国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思欲报犬戎之仇,若兵连不解,必有亡国之患矣!”宣王口虽不言,点头道是。又问:“此语传自红衣小儿。那红衣小儿,还是何人?”太史伯阳父奏曰:“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做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荧变火星,是以色红。今日亡国之谣;乃天所以做王也。”宣王曰:“朕今赦姜戎之罪,罢太原之兵,将武库内所藏弧矢,尽行焚弃,再令国中不许造卖。其祸可息乎?”伯阳父答曰:“臣观天象,其兆已成,似在王宫之内,非关外间弓矢之事,必主后世有女支乱国之祸,况谣言曰:‘月将升,日将没’,日者人君之象,月乃阴类,日没月升,阴进阳衰,其为女主干政明矣。”宣王又曰:“朕赖姜后主六宫之政,甚有贤德,其进御宫嫔,皆出选择,女祸从何而来耶?”伯阳父答曰:“谣言‘将升’‘将没’原非目前之事。况‘将’之为言,且然百未必之词。王今修德以楔之,自然化凶为吉。弧矢不须焚弃。”宣王闻奏,且信且疑,不乐而罢。起驾回宫。P1-2
传之为言传也,所以传述古人以诏于后世也。志之为言记也,所以记载善恶为后之法戒也。然则稗官野乘虽正史之支流,而是非邪正,褒贬予夺,其立法而垂戒者,亦必隐然自见于载笔之下,非仅操觚染翰为附赘悬疣之论已也。麟经而后,世无善史。龙门以旷世逸才发愤著书,上起轩辕,下终汉武,观其自序,实有上继《春秋》之意,故体裁序事为诸史之冠。其后若孟坚之整密,蔚宗之典赡,犹未免踌驳之讥。至于陈寿帝魏而寇蜀,两晋骈四而俪六,荒芜杂秽,毁誉失真;即欧阳修之《新唐书》,事增于前,文省于旧,亦终不如《五代史》之褒贬谨严,犹为得《春秋》之法;况宋、辽、金、元而下,滥漫纷沓,莫可究诘者哉!夫史为传之母,而传为史之子。作史者无传信之文,即演之为传,亦不过旁罗小说,捃摭成书,事既杂以荒唐,文亦多其附会。此何异《封神》、《水浒》,自幻蜃楼;《夷坚》、《齐谐》,徒详怪物者乎!故余谓志传之作,自盘古以迄宋、明,总不若《东周列国》为传信而可征也。夫列国之事,其始备于《春秋》、《左传》,而其后详于《国策》、《史记》。孔子以不得已之心,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一笔一削,悉本至公,后之人非可意为论断;即《战国》、司马之文,或词简而义深,或事该而语括,敷陈演绎,大费心裁,使非兼有三长,恐亦头白汗青而莫下矣。独是敷文叙事,惟取详明;征传引经,莫穷体要。其间治乱兴衰之由,善恶邪正之辨,必不暇大书特书,仿《春秋》之义例;唯评者显微而阐幽,则圣人立法垂戒之意,昭然若揭于后世。《列国》批评,近有数家,而惟蔡君为最。盖诸家评语,或繁或简,简则达l心言略,撮举大要,而阅者无以考其详;繁则多事诙谐,仅资游谈,而正义或反因以晦。蔡君之评,论必据经,语必诛意,既不背于微显志晦之文,即于宣圣之笔削亦无不共相印合。是虽不读《春秋》、《左》、《国》、《史记》诸书,而得窥此编,其于春秋战国问兴衰治乱、善恶邪正,无不了然在目矣,岂非诸家之翘楚也乎!第其评语概列于前,先断后案,未免目眩。予于己未夏初署理松江府篆,政事之暇,偶阅是书,爰不揣固陋,妄为改订,讹者正之,繁者芟之,庶披读之下,开卷了然;间亦窃附管蠡之见,以补原评之所不及。土壤细流,共成高深,庶斯志也,不仅为稗野之史,而实为经世之书也夫。时乾隆五年,岁次庚申春月,绣谷胡宗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