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蒋维乔游记(精)/现代游记丛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蒋维乔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蒋维乔游记》汇编蒋维乔自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生平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及国外的游记及风景散文39篇,分区明晰,记述周详,行文缜密、严谨,旁征博引,一笔不苟,对研究清末民初各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颇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蒋维乔(1873-1958),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一九○三年应蔡元培之聘,赴沪任[爱国学社][爱国女学]教员。后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小学教材的编写,并主持小学师范讲习所,创设商业补习学校、工人夜校。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部秘书长、参事。一九一三年辞职返沪,仍入商务印书馆,主持编辑中学及师范学校教材。一九二二年出任江苏省教育厅长。一九二五年出任东南大学校长。一九二九年受聘为上海光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文系、王任、教务长、文学院院长。 目录 前言/薛冰 自序 西湖回忆 西山纪游 泰山纪游 曲阜纪游 居庸关纪游 普陀纪游 南岳衡山纪游 雁荡纪游 天台山纪游 菲律宾回忆 菲律宾百震亨瀑布纪游 五台山纪游 北岳恒山纪游 妙峰山纪游 盘山纪游 大房山纪游 滴水岩纪游 莫干山纪游 光福游记 云台山纪游 日本回忆 宝华山纪游 栖霞山纪游 江宁县江乘乡访梁碑记 天目山纪游 九华山纪游 黄山纪游 白岳纪游 严子陵钓台记 阳羡山水纪胜 鹰窠顶纪游 会稽山水纪胜 天童、育王两山纪游 八堡观潮记 超山探梅记 黄山修治道路记 雪窦纪游 西岳华山纪游 长安及终南山纪游 马迹山纪游 劳山纪游 诸暨苎萝山及五泄纪游 附录:蒋竹庄先生访问记/赵君豪 序言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号因是子、因是先 生,室名因是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早年中秀才, 入南菁书院深造,清末随蔡元培参加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 社,曾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小学教科书十年。人民国历任教 育部秘书长、参事,江苏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 一九四九年后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寓居上海。著作有 《中国佛教史》、《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因是子静 坐法》、《因是子游记》、《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 等。 蒋维乔早年因患肺病,身体不好,休养期间自创静坐 养生法,康复后又热爱运动,动静得宜,竞得享高寿。他 最喜爱的运动方式就是旅行,并且写下许多别开生面的游 记,所以当年与《因是子静坐法》同样脍炙人口的,还有 一本《因是子游记》。 蒋维乔的旅游经历,在文前他的《自序》和书后附录 赵君豪《蒋竹庄先生访问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无须 我再赘言。这里只想从游记的角度稍作讨论。 中国的记游文字,历史悠远。《列子》中描绘端木叔 的“达人”形象,就有“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途径修 远,无不必之”一条。枚乘在《七发》中,也将游览、田 猎和观涛作为疗救精神心理疾患的良方。庄子的“逍遥 游”,更是心灵在时空之间不受任何拘束的漫步,那是一 种只有在达到了超越的境界后才能进入的自由。而游记的 写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偏重于记事,一偏重于抒情。 至于所谓“情景交融”,不过是中学课堂上的套话,因为 纯记事而不及于情,或纯抒情而不及于景的文字,已不可 称为游记。 蒋维乔就是这样一位“达人”。他的游记,明显属于 记事类,正如他自己所说:“无意求文章之工。惟描写实 景,为后游者作指导耳。”收入本书的游记,大多是按日 计程,从走出家门到返程归家,完整而准确地记录了当年 的旅行线路、食宿状况与景观风貌。从某种意义上说, “行”的成分竟不亚于“旅”的成分。正是那些看似琐屑 的细节,令后世读者产生清晰的现场感,仿佛与作者一起 登程,一起投宿,一起翻山涉水,一起流连佳境,共同体 味旅途的艰辛和游观的欣悦。而行程与景观的今昔对比, 亦如看老照片一样,也是一种有趣味的事情。 火车、汽车、轮船等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大大扩展了 人们的活动半径,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在蒋维乔所 处的时代,新型交通工具往往并不能直接抵达名胜景观, 必须以毛驴、肩舆、软兜、木船等传统交通工具为补充。 道路的原始、工具的落后,致使举足艰难,甚至须“手脚 并用”地攀爬。然而,当目的不是赶路而是旅行时,旅游 景点的原生态,交通工具的多样化,遂不被游人视为缺 陷。与今人旅游利用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直达目的地不同, 蒋维乔那一代人,往往更注重抵达的过程,必得经历种种 艰难险阻,才会有登临之际豁然开朗、尘襟尽涤的愉悦。 与此相反,今日过于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游人的行动方式 越来越趋同与单一,失去了艰难探索的铺垫,以致对许多 景观,便都有不过尔尔之感。 固然,这些游记中所提供的交通与食宿状况,已经成 为历史,甚至许多名胜景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具 有“指导”意义。但是,蒋维乔的游踪之广,在同时代人 中是少有的。他先后游览十几个省的五六十处自然与人文 景观,有些地方且不止游过一次。更难得的是,他旅游所 经历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光绪十九年(1893)到南京、游 金山,迄民国甘四年(1935)游诸暨,长达四十馀年。即 以本书所收游记看,从宣统元年(1909)首游西湖起算, 也有近三十年。所以他的游记文章,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范 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风貌与时代变迁。尤其是生活细节 的记述,对后人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失为一种 丰富,切实而生动的资料。至于研究旅游学、名胜志或交 通史的人,就更是难得的实证材料。著者行文朴实,写景 叙游,简洁明快,偶涉旧典,也都是点到即止,决不卖 弄。然而毕竟文化素养深厚,佳句时出,不乏引人入胜、 发人遐思之妙。 蒋维乔的游记,多发表于赵君豪任编辑主任的《旅行 杂志》上。也是在赵君豪的促成下,编为《因是子游 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时蒋维乔 已年过花甲,此后未见再有远游的记录。所以此书可说是 他一生游记的汇集。迄今八十馀年,《因是子游记》未见 再版,令今天的读者不免望洋兴叹。现选编“现代游记丛 编”,此书亦在选目中,易名为《蒋维乔游记》,委我编 校。因此书仅此一版,所以校核工作,只限于如下几方 面:一是繁体字与异体字,均改为当今通用的简化字。一 是明显的错别字,如地名、景名、人名有误,如文中前后 不能统一之处等,均直接予以改正,不出校记。对前人与 今人用语不同之处,则不改。再就是标点符号的用法,原 书与今日规范差距较大,为便于阅读,均依新规范重标。 原书的编排顺序,是依行政区划分列,其目的,或是 承续既往舆地类书籍的传统,或是为便于当时读者选择旅 游景点与线路。然而,今天的交通便捷 导语 蒋维乔的游记文章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范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风貌与时代变迁。尤其是生活细节的记述,对后人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失为一种丰富、切实而生动的资料。至于研究旅游学、名胜志或交通史的人,就更是难得的实证材料。 作者行文朴实,写景叙游,简洁明快,偶涉旧典,也都是点到即止,决不卖弄。然而毕竟文化素养深厚,佳句时出,不乏引人入胜、发人遐思之妙。 编者以时间为序,对原书重新编排,使得蒋维乔的旅途人生,行走、游观、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所映现的社会面貌和人文精神的变化,可以较为明晰地呈现,脉络也更为清楚。 精彩页 西湖回忆 余初到西湖,在清宣统元年,在后凡游浙中山水,均过西湖,先后不下十数次,而足迹遍历湖山者有三次。以西湖之记载,既详且多,不复作游记。及今回忆昔日西湖,迥非现在可比,亦颇可玩味,因补写之。 清宣统元年四月初一日,偕严练如、庄百俞、钱琳叔、徐果人、于瑾怀、翁佩孚,自沪趁小轮赴杭州。初二日晨六时,到嘉兴,登岸,换乘浙路公司(是时尚为浙人集股自办,不称沪杭甬)火车,由嘉兴至闸口,半日即到。下车后,先游钱塘江边之六和塔。塔建于月轮山,为龙山之支阜,塔下为开化寺,寺甚旧,只有僧二人。塔凡七级,登其顶,可俯视钱塘,月轮山环其东北,隔山乃不得见西湖,塔下有喷月泉。游毕,仍回火车站。以为时尚早,拟雇肩舆至法相寺,而余等七人,只雇到四乘。不敷用,遂作罢,乃乘汽车回拱宸桥,宿于来安栈。时尚无新式旅馆,只有旧式客栈,湫隘嘈杂,夜不得眠。 初三日,晨,雇小舟赴西湖。舟从运河南行,自上午九时开,至十二时,乃抵松木场。盖当时湖边荒凉,无游客驻足之所,必从拱宸桥雇舟,乃可抵湖边也。登岸,雇夫役挑行李,至昭庆寺,稍息啜茗。复至湖滨雇船,荡漾入外湖,至孤山登陆,饭于楼外楼。饭毕,回舟,向西泠桥而行,桥畔苏小墓,颓然一亭,荒凉满目,不似今日之完整。泛入东里湖,登孤山北麓,谒林和靖墓,前有放鹤亭,亭畔有巢居阁,阁下冯小青墓在焉。立孤山下,遥对葛岭呼唤,回声甚大,名日“空谷传声”,盖声浪为葛岭折回,又阻于孤山故也。于是复泛舟至阮公墩、湖心亭,入里湖,谒岳王庙而回。湖上除寺宇外,无可宿之旅馆,乃暂租刘果敏公祠为寓所。前楼五间,南面临海,轩爽之至,惟有宿无膳,乃向左近湖山春社晚膳。膳毕,回祠,湖边寂静无声,既无电灯,亦无行人,与现代之繁华适相反。七人无聊,戏作叠字诗。其法,第一人任意写一字于纸条,第二人接写一字,至第三人则将首一字折没,只许在第二字下接一字,至第四人又将第二字折没,只许在第三字下接一字。如是轮至第七人,接成七字,乃启折视之,有时七字句不通,可笑,令人捧腹,有时亦竟成佳句。吾侪叠成七绝一首,颇有意趣。录如下:“湖堤千缕袅春风,杨柳楼台曲曲通。漫说当窗云水绿,有人同向夕阳红。” 初四日,泛舟游三潭印月。登岸,复游净慈寺,观济癫僧古井运木遗迹。寺对雷峰塔,塔尚未圮,惟不可登耳。既而至柳浪闻莺,泛舟至涌金门。入城午膳,复泛舟至平湖秋月,再自锦带桥入东里湖。登岸,至大佛寺,寺在宝石山,因山壁凿为千佛岩。山巅有保俶塔,塔半毁,不可登。其形上锐下削,下面五级,成椭圆球形,上面两级,如罩,以铁环五六,层叠为顶。循塔基而西,仰望虾蟆石,高出半空,向无人迹。余好奇,欲穷其胜,乃循来凤亭而西,亭旁有寿星石,块然横置于岩,而与岩并不相连。再折向西南,则有洞,窅而深。循石级而下,探得其口,乃两巨石架成洞形。中有石台、石凳,外有摩崖大字,日“正德庚辰方思道至此”,洞内有“川正洞”三字。从洞后一线天而上,历石级二十馀,有斜石压顶,磴道欹侧,身偏于左,乃得上升。级尽,乃得平地,纵广尺许,疑已无路,忽见峰后有极仄磴道,拾级而上,则为第一峰。峰顶凹如盂,从顶而下,审视前面,又有曲径,深入岩腹,循之前行,复仰见一线天。历石磴十馀,险曲如栈道,回环而上,得造第二峰之巅,有石几,稍坐息足。复渡石桥而登第三峰,其巅有平台,台畔有石栏,大石壁立其上,即虾蟆石也,向者游人仅在山下望之,石形若虾蟆,因以为名,而不知须越过三个峰头,乃得见之,实为平台上之立石也。虾蟆石之高,适与保傲塔齐,于此俯视全湖,有类池沼,杭州全市在足底,钱塘如带环其南。曰将西,乃从原路而下,至大佛寺前,登舟归寓。晚膳后,仍作叠字诗为戏,竟不能成旬。 初五日,晨七时乘肩舆赴三天竺,登白云峰之半,还至灵隐。(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