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精编纪念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小康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反映20世纪中期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人民解放军数万将士,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分别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完成西藏民主改革,实现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对“老西藏”英雄群体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和巨大历史功勋。
作品中两百余幅珍贵老照片与纪实文字紧紧相扣,把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极端黑暗残暴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真心建设新西藏、实现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历史,进行深刻对比,真实还原,极具说服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目录

为了永久的记忆
第一章 紧急召唤
最高统帅,重重落子
军令如山,使命在肩
八方英才,集结一堂
第二章 甘孜岁月
进军三难,挑战极限
进军守则
先遣部队人甘孜
勒紧裤带度粮荒
会战机场迎接“天菩萨”
藏汉一家人
第三章 昌都战役
导火索,格达活佛被害
南北夹击,解放昌都
达赖喇嘛亲政
昌都断粮
“我们被解放了”
第四章 艰难挺进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
各路并进
先遣支队
护送电台
那时,我们正年轻
雪山娘子军
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
第五章 向拉萨进发
官兵一致同甘苦
高原新闻人
第一支科考队
特殊的“战友”
“通过文工团认识解放军”
第六章 条条英雄路
边勘测边施工
东线,由雅安向西
怒江,旷世奇路
西线,由拉萨向东
青藏公路
再蹬出一条黑阿公路
第七章 润物有声
拉萨和平解放
荒滩变良田
打通贸易,开办银行
大师办学
“阿姆吉拉”神话
第八章 至诚丹心
藏族娃娃的汉族妈妈
军人情怀父母心
把娃娃们放在心里
第九章 高原之春
幕后魅影
“3·10”拉萨叛乱
坚决平叛
增派部队,平息叛乱
不愿做奴隶
实行民主改革
百万农奴站起来
后记
部分受访者及资料提供者名单(以姓氏拼音为序)
部分受访子女名单(以姓氏拼音为序)
参考书目
序言
热地
张国华同志的女儿张小康的《雪域长歌——西藏
1949—1960》,记述了六十多年前以十八军为主体的解放
军指战员克服无数艰难险阳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情
景,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进
程之中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历史功绩。真人真事,真情实
感,令人感慨,也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
我出身在藏北那曲地区比如县夏曲镇的一个贫苦牧民
家庭,那时我也是农奴。小时候为了生活,冰天雪地里到
处流浪要饭,给部落头人、牧主、活佛当佣人,在寺庙当
过小扎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被人称为“坡哲热地”(“男鬼热地”),受尽欺凌和苦
难,至今身上还有旧西藏留给我的块块伤疤。我的小弟就
是活活饿死在母亲怀里。那时穷人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
我们只觉得受压迫、受剥削是命中注定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解放军被称作“红汉人”。
有些部落头人、活佛公然散布:“红汉人不好,不能接
触。”当年解放军和工作组进藏时经常路过我家乡,住在
部落头人达珠本的家里(达珠本是个爱国人士,开始是昌
都解放委员会的农牧科长,后来担任过那曲地区副专
员)。年少的我在达珠本家当佣人。解放军对我这样的穷
人特别好,给吃的、穿的东西,经常给我讲革命道理,从
解放军那里我感受到从没有过的温暖。后来解放军大部队
进驻西藏,修建青藏、康藏等公路,我就经常给他们领
路、送信。慢慢地,接触时间长了,对解放军的了解和认
识也更多了。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既是战斗队、
工作队,又是宣传队、生产队,许许多多事情让我非常震
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严格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进
军西藏、和平解放的各项政策,非常尊重、充分保护藏民
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当时虽然《十七条协议》已签
订,但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动上层暗中下令,对解放军
进行粮食封锁,不许把一粒粮食卖给解放军,甚至扬言:
打不走他们,饿也要把他们饿走!解放军严格贯彻执行毛
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精神,再缺粮再饿肚
子,也绝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宁肯饿死,也绝不拿群众
的一针一线。原西藏地方政府不让卖粮给解放军,但有些
百姓看到解放军实在是太艰难,就偷偷地把自己家里的部
分粮食送给解放军。解放军开始坚决不要,但是群众一再
要求一定要收下他们的粮食,最后解放军只好付钱购买群
众的粮食。解放军坚持“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开始开
荒种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仅从来没有跟老百姓争
过粮食,而且还把生产出的粮食分给老百姓。
那时在我家乡瓦塘村大约驻了一个连的解放军,他们
小部分借住在周围的空房子里,大部分还是自己搭帐篷。
我亲眼看到,因为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再加上气候恶
劣、冰天雪地,很多解放军的嘴唇和手都;东裂了。而旁
边的寺庙大殿非常宽敞,住几百人没问题,但他们严格执
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从来不进到寺庙大殿里。看到这样
的情景,我们心里很同情他们,也很感动。不仅如此,解
放军还给寺庙发布施,当时我还领到过银圆。
第二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爱民亲民,与西藏老百姓
建立了鱼水深情。旧西藏的藏兵到处欺压穷苦人,敲诈勒
索,肆意打骂、剥削百姓,老百姓都很惧怕他们,每每听
到藏兵马脖子上的铃铛Ⅱ向都吓得要命。解放军进驻以
后,刚开始大家躲得远远的,后来发现他们跟藏军是截然
不同的军队:他们克服物资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等各种困
难,自己吃野菜,却十分关心穷苦百姓,送吃送穿,免费
给大家看病治病,帮助老百姓发展生产。跟那些欺压百姓
的藏兵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解放
军是“菩萨兵”,“金珠玛米呀咕嘟(解放军好)”。
解放军与藏族群众真诚相待,和睦相处,彼此之间感
情非常深厚。后来还有很多解放军跟当地的藏族同胞结
婚、生子,在西藏扎下了根,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献
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真正体现了藏汉亲兄
弟,军民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重视、尊重并积极学习藏
语言文字。为了更多更好地了解西藏的过去和现在,更好
地跟藏族同胞沟通,解放军要求每一个干部战士都要学习
藏语文。十八军提出,在藏区工作,不懂藏语文,寸步难
行,必须要学习好藏语文,这是一条铁的纪律。当时,解
放军开办了各种层次的藏文培训班,从最基本的三十个藏
文字母开始学起,努力学习藏语文。后来,相当一部分解
放军同志的藏语文水平非常高,他们精通藏语文,熟悉藏
族历史文化,能熟练用藏语与当地老百姓沟通交流,甚至
各种大大小小会议的文件、宣传材料等都能用藏文撰写,
让我们非常惊讶和感动。
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发动背叛祖国、背叛人民的武装
叛乱,人民解放军迅速平息叛乱,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
旧制度,建立了新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祖辈
辈受压迫、受剥削的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国家的主
导语
本书记述自1949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体的进藏部队奉党中央、毛主席命令从西南、西北进军西藏,至1960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展现解放西藏,修筑康藏、青藏公路,建立民主政权,平息叛乱到民主改革的历史画卷。
本书出版前经过了严格的重大选题备案程序,于2014年年底获得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图书奖,入选“2014年中国好书”和“2014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后记
在《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入选“2014中
国好书”前后
2015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晚,中央电视
台在黄金时间隆重播出“2014中国好书颁奖盛典”,30种
“2014中国好书”在热烈的掌声中逐一揭晓,《雪域长歌
——西藏1949—1960》高票入选“2014中国好书”。
《雪域长歌》在2014年5月出版后,受到海内外读者
的广泛关注。自“2014中国好书推选活动”开始至中央电
视台“2014中国好书颁奖盛典”的播出,广大读者和观众
对《雪域长歌》的评论与支持通过邮件、信函、电话、短
信、微信潮涌而至,汇成《雪域长歌》绵延不绝的激荡合
声。
我们仅从长歌的合声中采撷几点音符为读者存为书
签:
为《雪域长歌》点击投票,自元月一日至今已整整二
十九天了。仅天翼网站,投票开通七天,投票已近四十
万!多年来,为一本书投票竞如此,实属罕见。有人不禁
要问,为什么如此关注?为什么如此投票?
朋友,我相信,面对世上任何人的发问,你都可以这
样回答:我是在为天地良知投,是为那六十五年前,浩浩
苍天与莽莽雪原见证的十八军数万进藏将士撼天恸地的英
雄壮举而点而赞;是为那将被汹涌激流没顶时呼喊出把
“公路修到拉萨去”的英雄而点而赞;是为那三万筑路大
军和为筑路而牺牲的三千英魂而点而赞!是为……是为
……
——北京南城老人
投票时的点点击击、击击点点,点出深邃雪域夜空的
点点繁星,真像是战友在眨眼;点出漫天飞舞的雪花,真
像是战友年轻的笑脸。这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点
击,交汇融合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渗透着军魂,张
扬着军威;令世人真正领略到,什么是大无畏的英雄气
概,什么是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什么是舍我其谁的忠
勇,什么是义无反顾的拼杀……
在声声点击中,千千万万的战友们、朋友们,或者天
涯海角、天各一方,或者未曾谋面、素不相识……但是,
每一次点击不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血脉的相通吗?每一
次点击不都是一种同仇敌忾、共同战斗吗?在声声点击
中,点击者的心灵得到升华的同时,也与“老西藏”精神
紧紧地拥抱并融合在一起了!
我想,这就是为《雪域长歌》投票点击的真正意义所
在。那声声点击,分明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人
民军队军魂的坚守。
——西藏亚东边防战士
今天乘飞机通行都会头晕耳呜的雪域高原,当年却要
负重步行;在一旦感冒都会丧命的高寒地带,当年却要行
军打仗;自己嗷嗷待哺的子女只能托养,却要无私关爱藏
族同胞;长期忍饥挨饿,却要访贫问苦;在人迹罕至的冰
川雪原,却要修路建桥……身经百战的十八军,还没有来
得及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喘一口长气,就在军长张国
华、政委谭冠三的带领下又一次披挂上阵,向世界屋脊的
生命禁区进发……
——云南大学生
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煽情,作者带着一颗洞悉真
情的素心,展开了对六十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和建
设西藏的探寻。在这场向着灵魂深处的追溯中,我们会一
次又一次地一起发问:这究竞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什么
精神支撑着他们如此忘我地艰难挺进?
——贺喜儿(四川中学老师)
都说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之前,也从来没有在如
此海拔高度的荒原进行大规模军事活动的先例。有谁能想
象当他们迈开双腿,用数月甚至一年多时间创造人类在高
原超负重徒步行军奇迹时,付出了多么沉痛的代价,甚至
是牺牲。随后马不停蹄地又开始在茫茫荒原修建机场,让
亘古未闻的飞机轰鸣声响彻雪域高原。而花费五年时间修
建通车的两条旷世奇路——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更饱含
官兵们人定胜天的气概和血汗。历史把这群原本普通的人
放在最严酷的生存斗争中磨砺,让众多平凡的生命进发出
耀眼的英雄光芒。
——川藏线上行路人
《雪域长歌》不仅颂扬了十八军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
壮举,更重要的.是在世人面前矗立起了生动感人的英雄
群雕和经世永存的精神丰碑!
——南昌学生
读《雪域长歌》,没有感觉苦难与沉重,只有惊叹和
感动。我甚至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的阅读幻觉:每当一个
生命陨落,泪眼中都会惊起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彩色的
翅膀在雪山掩映和阳光照耀下更加绚丽夺目;沉寂和冰寒
的雪山也因为这美丽的天地精灵,变得生动而温情。这种
重生的希望与喜悦,抹去了痛苦和悲伤。尤其读到修路大
军在悬崖上开岩凿石,突遇塌方,整排战士与滚滚山石坠
入激流中牺牲的时候,我甚至听到一群彩蝶纷飞发出的呼
呼风声。
我也想起了著名的“蝴蝶效应”。按美国气象学家的
理论,亚马孙雨林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也许两周后德克
萨斯州就会卷起龙卷风。换句话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
变化,经过不断放大,会对未来状况的差别造成极其巨大
的影响。正如当年中国共产党以区区数十人的规模,迅猛
发展成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执政党。谁能预料这些雪山
飞舞的美丽蝴蝶,不会在国人逐渐荒凉的心中重聚热流,
掀起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无比怀念那些在进军两藏、和平解放两藏以
及各个历史时期,为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两藏各
族人民翻身解放、幸福安康作出重大贡献,奉献热
血、青春和生命的“老两藏”们。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热地
我的眼泪,在战争年代流干了。可一看这本书,
有好多我虽然知道,但是那些具体情节不可能都知
道,很多地方都是流着眼泪在看。这本书,可以说成
为了《解放两藏史》的重要补充和具体化,确实值得
我们称赞和学习借鉴。
——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 阴法唐
我是进军两藏的亲历者,亲身经历过那段被誉为
“第二次长征”的历史。由于老迈年高、时代久远,
很多事情好像已经忘记了,但看了《雪域长歌》后,
书中的那些情节,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一位首批进藏的老战士
精彩页
第一章 紧急召唤
最高统帅,重重落子
准确地说,这是一群人的故事,是这个群体所经历的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整个故事始于1949年年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中国革命史上最后一次大进军开始了,这就是进军大西南。
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行进在公路上,士气异常高昂。结束湘南战役后的二野五兵团十八军主力五十二师与四野三十八军的一一四师走在同一条公路上,挤在一起,双方各自走成一行,并肩前进。
进军开始不久,十八军已经接受了接管川南的任务,并由此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调动,全军要接管二十二个县。
时任十八军保卫部副部长的张向明回忆道,部队在湖南邵阳住了几天后又出发,途中听说去川南后干部分配地方的方案已经出来,班子也明确了:川南区党委第一书记李大章、第二书记彭涛,行署主任张国华(十八军军长),自贡市委书记谭冠三(十八军政委)。张向明回忆说:“我分配到自贡市当公安局长。在去贵阳的路上,我们就把要去川南的人拉了出来,离开了军部,军部的其他领导同志还留在军部。李大章、彭涛及我们这些要南下的干部走到了一起。到贵阳后很快我们就入川了。”
此时全国的形势是,解放西北的战事已经渐渐平息,解放大西南山地丛林的战事仍在进行中。东南沿海的泉州、厦门的野战部队一直把国民党残敌追至金门、马祖,并严守海防,以防退守在台湾和澎湖的国民党军残部伺机反扑。而在雷州半岛,解放海南岛的部队已经集结,习惯了陆地作战的部队,正在忙着修船造艇,海滩训练,人人摩拳擦掌,恨不得一步跨到海峡对岸……
而这时,新生的共和国的领袖,正在这张“解放”的宏伟蓝图上,重笔勾勒着另一组红色箭头。
高高兴兴地全力投入到接管、经营鱼米之乡的川南的十八军官兵们绝不会想到,1949年底,千里万里之外,在全速驶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最高统帅毛泽东重重落子,一项伟业筹划已定,一统祖国大陆最后一役的句号,最终将由他们亲笔画上。
1949年12月,毛泽东赴苏联访问,途经满洲里时,给中央并西南局写信,明确提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于12月31日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把“解放西藏”作为1950年的一项光荣的战斗任务。
1950年新年第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〇年元旦》。社论中写道:“以一切力量完成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全中国统一大业。”
时隔四十年后,美国人类学家梅·戈尔斯坦于1991年出版了《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一书,书中提到,1949年11月2日,也就是解放军向大西南进军中,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给毛泽东发出一封信。
戈尔斯坦在书中写道:“西藏政府‘外交局’发了一封天真得出奇的信给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保证不进攻西藏,并且表示西藏希望同共产党协商归还当时被中国占据的藏族聚居区的问题。”
在这封信里,噶厦政府声称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而且“自古迄今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政治统治地位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外国接管过”!
戈尔斯坦评论道,“西藏噶厦政府的目的是企图获得西方民主制国家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不能单靠印度给予帮助和支持。因此他们决定把发给毛泽东的那封信的抄件分别寄给美国和英国政府,向他们寻求政治和军事援助”。同年底,噶厦地方政府派出四个“亲善使团”到英、美、印和尼泊尔请求“帮助独立”。正在噶厦政府与各国接洽之际,英国路透社对外披露了这一信息。
现在看来,美国学者梅·戈尔斯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批评当年噶厦政府的这封信“天真得出奇”,一点儿没说错。噶厦政府似乎是在玩捉迷藏,故意隐藏起了西藏自古就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但这可不是儿戏。
早在八百年前的元代,西藏就归入了中国的版图,并由中央政府实施行政管理。自此以后,西藏但凡有内忧外患,都得由中央政府出面乃至出兵才能解决。就说达赖喇嘛本身的神权地位,以及在达赖喇嘛主导下的政教合一统治——包括噶厦政府作为地方政权本身的合法身份,都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建立和延续的。此外,达赖喇嘛神权地位的传承要由中央政府主持“金瓶掣签”并且“册封”,那更是久已形成的定制。即或是晚清民初中央政府最为衰弱的时期,也从未放弃过对这方土地的主权。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1988年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他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它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的,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