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症
有位老者来咨询。他说只有几句话问问我就走。我答应了。
他六十多岁,干干瘦瘦,说是别的医生都不愿为他看病,一定要叫他到我这里来咨询。他手里拿着几张化验单,要我为他解释。我欣然同意。
他问:“医生,你看我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我接过来仔细看了后说:“没有问题。”
他又问:“真的没有问题?”
我表示:“真的没问题!”
“没问题!那我就放心了。谢谢医生!”
他拿起化验单,慢慢地消失在诊室门口。
然而,不够一分钟,他又回来了,说:“医生,对不起,再打扰你一下,这‘阴性’是什么意思?”
“‘阴性’就是没问题。”
“一点问题都没有?”
“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迟疑地走出诊室。不久又回到我面前,吞吞吐吐地说:“医生,我真的没有问题吗?”
“真的没有问题!”
突然他将右手手掌伸到我的面前,说:“你可以帮我写几个字吗?”
“什么字?”
“‘没问题’啊!”
我拿起笔在他手心上写下“没问题”三个字。
他感觉打扰了我,表现得很不好意思:“很对不起,耽误你时间,谢谢你了。”
我以为结束了。
他又问:“请问医生贵姓?”
“姓甘。”
他皱着眉头再问:“那个甘?”(广东方言甘和金同音)
“甘甜的甘。”
“哪个甘甜的甘?”
“甘蔗的甘。”
“那是哪个?”
我干脆用笔在纸上写下“甘”字。
他又满脸堆笑说:“谢谢甘医生,再见!再见!”
然而过了一阵,他又出现在就诊桌旁,伸出手掌说了一句让我迷惑的话:“医生,最后,最后再问一个问题,请问我手上这三个字是不是你写的?”
我感到好笑,又郁闷,大声告诉老人家:“是我写的。”他才笑着走了。
这时,李丽芳来了,后面还跟着位男士。
李丽芳经过几次治疗后,特别是催眠治疗后,因情绪得到发泄,病情有了好转。
细看,李丽芳外形有了些变化。她将长发梳得整整齐齐,在顶上盘了一个发髻。脸上有了光彩,还涂了淡淡的口红。微笑之下,左脸部的酒窝显得更加迷人。
她一进门就向她的同行男士介绍:“这就是心理医生一一甘医生。”用手一指男士:“我的先生。”听得出她温和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欣慰。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对我说,在先进的西方国家里,心理咨询属于高级消费的范畴。因为看心理咨询就如同看大戏、坐过山车、打高尔夫一样,有快乐的感觉。在美国凡是沾有享受的东西都属于高级消费,但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李丽芳的丈夫叫谢永东,大约三十四五岁,一米七五高,腰板挺直,五官端正,小平头,前方有一小撮头发被染成了金黄夹白色,穿一件纯黑色直领四口袋的中山装。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一枚质地考究周边镶钻石的翡翠戒指。新潮之下,稳重有加,很有品味。据说目前正在做灯饰生意。
我对李丽芳说:“这样吧,我想和你先生单独谈一谈,你看可以吗?”
李丽芳离开后,我轻轻关上内室的门,然后走到病历柜前,按编号找出李丽芳的档案,寻思着与谢永东展开谈话。
谢永东以前是一间国营机械厂里的模具工,1990年有个同学做灯饰,生意很好,拉他跳槽做灯饰配件。这恰好和他的专业对口。因此,他就在同学的帮助下开了一间工厂,专门做他同学需要的配件,生意一直不错。
从谢永东的口气中听得出,他是比较自信的。他说:“只是利太薄了。目前,很多做灯饰的老板都想在我这里拿货,工厂规模不够,我已经考虑在今年内扩大生产,再做一间厂。”
我将话题转到他太太李丽芳身上,他说李丽芳是1980年进厂的,当时是厂里长得最漂亮的一个。是他主动追求,并用了一些“不太正当”的手段追到的。李丽芳在整个恋爱结婚的过程中,爱与不爱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一直是处于被动状态之中。
因此,我认为李丽芳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压抑自然会较具选择的女性更多、更强烈一些。
于是我问:“结婚以后,你们生活幸福吗?”P16-18
福与祸是我们永恒的话题——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能够平平安安活到老,安安心心享清福,是许多人的梦想与愿望。然而,人活一世,总要做点事,除了吃点、喝点、用点之外,还想着留点名、积点福,甚至为后代创造一些优越的生活条件。这不仅仅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
但真要想把人生价值体现好,你的能力和精力就会受到挑战,心越高,气越急,心理压力就越大,接着就会转变成一种痛苦,那是一种阴柔的、缠绵的感觉。如果你不懂得调整自己,恐惧、担心、忧郁、无聊、空虚、寂寞、迷惘就会追上你。你的心里就会迷乱,继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为什么明明白白的好事会变成坏事?为什么没有做错事,上帝还要惩罚你?我认为就是因为“狐惑”。
大学时读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有一篇是怎么读也理解不了的,即《百合狐惑阴阳毒脉症并治篇》。只知道“狐惑”:狐者疑也,惑者迷也。意思是一种迷乱现象。到我做了十年心理医生后才理解了“狐惑”的真实内含。它指的就是一种人的精神和身体功能整体紊乱的疾病,即“百合”皆病。
书中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是说症状一会儿像发热,一会儿像发冷,但与体温没关系,不能入睡,坐立不安,指的就是焦虑。而“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关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就是指人的大脑指挥系统出了问题,身心功能随之紊乱的状态。
焦虑本是一种本能的防御性心理应激手段。这与人的欲望有关。在激烈的环境刺激下,甚至会失去自控,从而影响人的决断。人“狐惑”了,祸也就由此而生了。
我做心理医生后,见到许多患上这类疾病的人,因此一直想写点东西来说明这个问题。直到2004年我的《心病谁没有》科普书出版后,我自认为已经完成心愿,并为此自豪。原因是,我们的心理门诊日益旺盛,人满为患,应接不暇。
可是,近几年来,我发现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只知道来心理科看病,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患病。他们总会问:“为什么我会患心理病?”我疑惑了,反复自问:难道《心病谁没有?》里面还没有讲清楚吗?
就在《心病谁没有?》出版八周年之际,突然想起我仍未面世的那个梦一《狐惑年代》。那是我写的一本以故事为背景的心理分析手稿。 于是,我再次翻开孕育了十多年之久的心血。顿时,找到了答案。“狐惑”阐释了这一现象。一种辛酸与欣慰交织在一起。我一直没有勇气完成这本书,原因是我不知道“狐惑”将会对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书中的角色,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长,充满了期望。他们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冲击,在迂迥中前行。其心理的反应,折射出中国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历程。
当我重新用今时今日的视角,再度去思考和审视它,我依然会不由自主地窒息,不仅仅为故事所感动,为精彩离奇的情节动情着迷,为主角的感情纠葛落泪,更为它揭示人们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的心理变化的历程而震撼了。也许大家会将它作为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甚或身边人的影子。我相信,它是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发展考验的,是经得起读者考验的,因为它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还有相当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历时十四年,它竞在无意之间酝酿成熟了!感谢所有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亲人和朋友。
谭梦娜跌宕起伏红颜薄命,谢永东突然暴富又猛然变穷,快穷疯的黄琴不经意间成了富婆,李丽芳疯过后当上了领导,简舒纷匆忙下海柳暗花明,国企领导为情债兵败疆场……《狐惑年代》的作者甘露春以十多年的心理分析临床案例为基础构筑的长篇心理分析小说,展示了在改革开放大时代下人们的心理变化历程。
甘露春编著的《狐惑年代》是一部中国崛起背后众多男女的心灵史。他们幻想功成名就却陷入精神虚无,病与祸由此而生。不合情理中的合理结局,高潮迭起,震憾心灵。作者根据十多年临床经历记录下来的心理分析案例,演绎出一个个曲折、精彩的故事,阐释了人们罹患心理疾病的缘由以及解决心理疾病的方法,对普及精神健康知识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