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暮辉的《东张西望(懂一点日本懂一点美国)》看似朴实,实际上却包含着可供今天和未来中国的年轻知识精英借鉴和参考的元素。
作为一本留学手记,这本书的资料颇为翔实,无论是对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历史的描述,还是对美国和日本大学教授传统的观察,抑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和其
他一些深层东西的思考,都无不折射出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它至少是对美日大学教育观察的一种颇为详尽的资料性贡献。
翔实的资料之外,是作者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这种思考的角度和结论当然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但中国的年轻人若都能多一点对异族文化的深入观察和思考,那么迅速崛起的中国及其一代年轻人,就将迅速成熟。
《东张西望(懂一点日本懂一点美国)》既是一本留学励志读物,又是一本深入介绍中美日文化差异、社会制度的读物。本书作者张暮辉曾就读北京大学,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供职于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记录下在日本、美国留学期间以及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工作期间对于异国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展现了一个80后青年在世界高等学府的奋斗经历,也体现了80后一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国际事务的驳议、评论。
图书推荐
序言: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东西并蓄
自 序
上篇 从未名湖到查尔斯河——象牙塔中的修炼
引 文
一、当哈佛邂逅东亚
缘起中国石碑
“三驾马车”
东亚的热度——在哈佛听讲座
三十年之“怪现象”
“知华”的哈佛学派
二、书中亦有外交存——素描哈佛东亚人
结构失衡的留学生群体
华人学生的“亲美化”倾向
台湾篇:“和而不同”的两岸关系
日本篇:亲美派政客的“青训营”
用意深远的访问学者策略
三、三所学校、三个国家、三种文化
“讨论课”(seminar course)
美式“Talk”和日式“相谈”
中国学生为何不善提问?
Presentation艺术
“国际化”之日本篇——从排外到开放的尝试
“国际化”之美国篇——“多样化”理念
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服务功能
美国大学的“视频申请”与中国大学的“校长推荐”
学生就业服务
The Game与“早庆战”
四、通往辉煌之路——哈佛的组织艺术
生财之道
校友会——人脉集散地
校友会的人情味
美国大学的贫富差距——应该捐款给哈佛吗?
从哈佛的校友捐赠看陈光标的“慈善”
五、朝花夕拾
哈佛大学校长写给普通学生的信
考前“裸奔节”
帐篷文化
办事效率不高的事务机构
中国学生体质的差距
美国的健身房文化
中篇 东瀛采风、西洋志略——社会文化观感记
引 文
六、走马观花——从东京到波士顿
中日韩三国哪国的留学生最富?
为何海外中国游客缺乏公共意识?
Red Sox(红袜棒球队)
年度词汇的韵味
从价格标签看文化质感
七、未读千卷书,却行万里路
得克萨斯游记(一)——休闲的西部牛仔
得克萨斯游记(二)——何谓“保守”?何谓“自由”?
蹩脚的公共交通——美国人的“出行难”
铁路建设和美国人的“小政府”理念
租车行美国
手机与留学生活
八、东洋景,西洋镜
美国人的“使命感”和全球视野
美国人的“度假”和中国人的“旅游”
美国人的“Network”和中国人的“关系”
中国的乞丐和美国的流浪汉
孔子学院的扩张发展
中国博士“吻瘫”了谁?
九、从“黄祸”到亚裔
华人的“洋名癖”
人口普查和“公民意识”
海外中国城透视(一)——走向衰落的唐人街
海外中国城透视(二)——中国城的分化和变迁
中国城透视(三)——夹在中美之间的“中国城”
下篇 樱花林中、星条旗下——国际时政观察录
引 文
十、美日选举杂记
日本政治的死穴——魅力型统治缺失
日本年轻一代的“政治冷淡”
日本的“愤青”政党——幸福实现党
“政权交代”后民主党的前景和困境
美国的选举热情——低投票率的尴尬
美国的选举热情——生活中的政治参与
选举战场:日本街头和美国大学讲坛
十一、亚洲人,亚洲事
“料亭政治”的前世今生
祸从口出的政客“失言”
日本壮大的知华派
日本人的对华观——“好感度”与“关注度”
转轨中的日美同盟——听日本海军司令的演讲
新中国同龄人的“左派”情怀
“中国崛起”语境下的社会苦难与人文关怀
后 记
多元化的“访问”
访问学者这个词在中文里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正所谓来的都是客,都是“访问者”。实际上在美国的大学系统中,都有一套完整的访问学者申请、引进、培养计划,访问学者本身也存在不同的层级。最高级别可至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哈佛校方授权他们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要开设课程,承担教学任务,自然校方所提供的待遇和科研环境、资源也要丰厚得多。第二类也就是标准意义上的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访问”时间一般在一年到两年期不等。校方规定访问学者在入校时同样需要选择一名研究方向相近的指导教师(Academic Supervisor),访问学者可以利用哈佛大学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切学术资源,也可以选修或旁听部分课程。对于部分不允许旁听的课程来说,一旦选修就需要与学生一样完成各种考试或论文。同时,访问学者还要定期举行讲座或发表会,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和正式学生一样,在结束访问学者期限前需要提交论文,并通过校方审核。
当然,访问学者之所谓“学者”,其实定义的界限也未必清晰,因为哈佛不少院系同样也招收Research Associate。在中文中很难找到与ResearchAssociate对应的词汇,大概是比“学者”级别低一些、博士或是博士后级别的研究人员,也可以叫“访问学者”。哈佛学术气氛之所以活跃,和课堂参与者们多元化的背景不无相关,特别是在一些学术性、政策性较强的高级别seminar(讨论课)讨论课上,往往二十名左右的“学生”中,真正具有哈佛学籍的“学生”寥寥数人而已。我曾经选修一门关于东亚地区国际安全的课,教授是一名来自英国的访问教授,下面二十名左右学生,有一半是访问学者,分别来自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日美关系研究项目,甚至还有两名“学生”来自美国军方,是美国海军派遣来进修访问的。可见课堂上可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学所想远超“学术”的范畴,政策性和实用性的主题往往更为突出。“半学半政”、“质不及量”的中国访问学者
只说在哈佛的中国访问学者,具体人数虽然说不出准确数字,但感觉为数不少,其中或是通过校际交流,或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访问学者项目获得资助来哈佛,当然有不少是以私人形式递交申请。去向方面,除了各个院系都招收访问学者之外,中国访问学者主要集中在燕京学社、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来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中心的中国访问学者每年大概有10~20人,前面在介绍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中心时已经交代不少,在肯尼迪学院的中国访问学者要相对复杂些,访问学者的“层次”也参差不齐。
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简称肯尼迪学院,本就是一个“半学半政”的地方,各国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人士云集,研究不偏学术而偏政策,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与哈佛商学院一样,人脉关系的搭建永远是肯尼迪学院的主题之一,小可以为个人计,中可以为学院本身的声名计,大更可以为国家外交计,这也是哈佛创建这个学院的深层次宗旨之一。在前面介绍哈佛东亚研究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托尼·赛奇教授执掌下的Ash中心几乎被中国访问学者所垄断,中国学者的数量大概在20~30人,除去中国人之外,大概只有少数日本和韩国访问学者在这里办公,以至于有戏称Ash中心已经变成中国人的“地盘”。这其中的关键问题,不管是Ash中心,还是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旗下其他名目繁多的研究中心或项目,都有意招揽中国官员赴哈佛访问、进修。由于他们的官员身份,自然而然也就居于“访问学者”群体中的塔尖位置,为人处事的作风派头自然与一般的学生学者们有所不同,所以也不难“鉴别”,这大概也是哈佛华人群体中的一大独特景观。
之所以决定单独选取中国访问学者这样的角度,是因为近年来哈佛校园内的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访问学者人数增多,覆盖领域扩大,访问学者的派遣、申请和安排工作形成系统连贯性。无疑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崛起宏观语境下,世界各国对中国由排斥到交往,由漠视到关注的心态变化。
形势发展固然可喜,却并非没有缺憾。访问学者制度的兴盛本是双赢:如前所述,小可以为个人计,访问学者本人也多有利用哈佛的光环头衔发表文章,扬名立万者;中可以为哈佛之声名计,哈佛在中国的名望,借由访问学者们的流动循环自然也“香飘万里”。但如果能够将访问学者的资源应用到国家决策层面,在提高官员的政策水平及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
P32-33
序言: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东西并蓄
青年学者张暮辉写了一本书,取名《东张西望:一个80后的美日文化观察》。书名取得颇为朴实,并无一般畅销书耸人听闻的吸引眼球手法,但仔细琢磨却十分耐人寻味。
这耐人寻味之处首先在于,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同时留学过美日两国的,似乎并不多见。一般出国留学,多主攻欧美,或主攻中国近邻日本,美日“通吃”的并不多。美日“通吃”虽然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但实际上其背后包含着更深的含义,那就是美国是当今世界尚存的最强大的国家,而日本则是亚洲迄今第一个崛起的国家。我们的前辈,多有留学欧洲和日本的传统,因为欧洲是人类现代化的起源,而日本则率先在亚洲实现了现代化;因此,如果说在欧洲学习的是理论,那么在日本则更多可以看到欧洲现代化如何在东亚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开花。
今天的中国虽然已开始所谓崛起的进程,但人类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究竟如何与东亚文化的土壤相结合,依然是东亚(包括中国)的人们面临的一个挑战。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不少先驱都是先到欧美,然后再到近邻的日本学习,其本意无非都是先学习现代化的一般原理,然后再到同为东亚文化的日本,实地考察现代化在东亚土壤上成功的例子及其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欧美之后,若能再了解日本,并全方位加工所见所思。系统梳理,深刻提炼,对中国未来现代化的逻辑和真谛必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作者曾经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后进入凤凰卫视资讯台工作,现任职于政府间国际组织——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留学素有东洋、西洋之分,但能先后求学于东洋和西洋,并就读于世界顶级大学,这是作者的难得经历。作者通过此书,记录留学生活中的社会观察,并进行中日美三国的社会文化比较。与以往类似的留学记录书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希望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写下更多观察、比较、分析、解读类的文章,而并非简单的记录描述。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张西望:一个80后的美日文化观察》看似朴实,实际上却包含着可供今天和未来中国的年轻知识精英借鉴和参考的元素。
作为一本留学手记,这本书的资料颇为翔实,无论是对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历史的描述,还是对美国和日本大学教授传统的观察,抑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和其他一些深层东西的思考,都无不折射出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它至少是对美日大学教育观察的一种颇为详尽的资料性贡献。
翔实的资料之外,是作者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这种思考的角度和结论当然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但中国的年轻人若都能多一点对异族文化的深入观察和思考,那么迅速崛起的中国及其一代年轻人,就将迅速成熟。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迅速崛起的中国,其最需要和最缺失的东西是什么?也许人们对此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我的答案是:一代中国年轻人广阔的视野和深邃、成熟的思考。记得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风波发生后,中国不少在海外的年轻人走上街头,为西方对祖国的傲慢和不公而抗争;这种抗争有其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也与上一代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形成反差。但抗争背后,人们似乎又嗅到了中国一代年轻人在崛起过程中的某些茫然。
这种茫然既来自中国发展太快,其中包括与世界的关系变化太快,以致我们的年轻学子无暇加工、处理我们迅速变化的集体心态;这种茫然同时也来源于我们的年轻人在迅速变化的格局中,尚无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并跨越自身的局限,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深邃、成熟的思考。
因此,懂一点中国,懂一点欧美,同时也懂一点日本,对今天的中国年轻一代来说,恐怕不是十分苛刻的要求,相反可能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要求。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学子张暮辉作为一个先后留学日美两国的“80后”中国年轻人,他的观察和思考,应该会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
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邱震海
2012年6月15日 香港
写后记的时候,已经是成书之后的半年有余,距离提笔写作之初,更是已有两年之久。
如今回想起来,从在美国留学期间开始零散文章的写作,直至明晰脉络、理顺章节,以至最终封笔定稿,断断续续将近两年,期间林林总总,也算是坎坷不断。后又逢阴差阳错,觅得机会赴韩国首尔工作,一时间工作的变动——从媒体到国际事务,角色的转换之大超乎预想,一时间颇有手足无措之感。加之面对异国语言、新的文化、陌生环境,生活近乎重新开始,压力之下,出版一事不得不一拖再拖。
略感局促之处,是书中不少的观点、视角、逻辑、乃至笔法,现在看来,仍然逃不去稚嫩的书生气。或许是书生意气、尖锐敢言,但也不乏极端和青涩之处,未必所有的观察和分析都经得住谨慎的推敲。几经考虑,仍然执意将这些不成熟的文字保留下来并发表出版,就是为了把一个“80后”对大千世界最为真实的观感和思考展示给读者,也把学生时代的珍贵回忆记录给自己。
毕业之后,走出校园,先后经历了在媒体圈和国际组织的摸爬滚打和职业训练,不再有当年书生意气的长谈阔论,而开始磨炼出职场上的勤勤恳恳和脚踏实地。
虽如此,身处异国,对于社会、文化、时政的观察和思考却未曾停止。从香港的凤凰卫视,到韩国首尔的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从“新闻民工”到“外交小兵”,生活和工作中力争糅合新闻记者的简洁明快、一针见血和外交官的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囊括香港的媒体生涯和韩国的工作经验,这本观察手记的后续篇,将以媒体和国际事务参与者的双重视角,结合自身生活、工作经历,铺陈出笔者作为“80后”青年一代,对于中日韩这本“新三国演义”全新解读。于是乎这里自打广告一则,敬请继续关注。
以笔者之浅薄,此书最终能够顺利出版,首先承蒙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申凤吉大使和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先生的谬赞,为本书撰写序言,在此深表感激。同时,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社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张暮辉(木灰)
申凤吉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
从他的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精英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反思,以及对实现中国未来富强的愿景。我希望木灰(张暮辉)对中国、日本和美国三国的观察和比较能带给读者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邱震海 凤凰卫视主持人、时事评论员
迅速崛起的中国,其最需要和最缺失的东西是什么?也许人们对此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我的答案是:一代中国年轻人广阔的视野和深邃、成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