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芬、程兰芬所著《新四军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自述》是新四军中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的口述历史,真实地讲述了她们从一二九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曲折艰险的革命经历。书稿对于两姐妹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惨苦悲壮的狱中斗争,艰险危难的地下工作,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革命队伍的战友情谊、恋爱婚姻等,都有真切、细腻、独特的展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四军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自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程桂芬//程兰芬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桂芬、程兰芬所著《新四军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自述》是新四军中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的口述历史,真实地讲述了她们从一二九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曲折艰险的革命经历。书稿对于两姐妹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惨苦悲壮的狱中斗争,艰险危难的地下工作,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革命队伍的战友情谊、恋爱婚姻等,都有真切、细腻、独特的展示。 内容推荐 程桂芬、程兰芬所著《新四军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自述》是新四军女战士、老共产党员程桂芬、程兰芬两姐妹亲笔书写的口述历史,著名党史学家程中原编辑整理。 全书以生动朴素的笔触,讲述了她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苦经历,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两姐妹在书中对于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惨苦悲壮的狱中斗争,艰险危难的地下工作,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革命队伍的战友情谊、恋爱婚姻等,都有真切、细腻、独特的展示。不仅记录了革命年代新女性的个人遭遇,而且描绘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东南部从江西安徽到苏南茅山地区直到大上海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 书中收录了程桂芬被日本宪兵队囚禁期间给家人、党组织领导的十封信和获释后给家人的两封信。书信原件均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收藏。七十年前的这些书信,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保存下来,弥足珍贵。 本书对于研究现代中国革命史和妇女运动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目录 第一部分 程桂芬自述 序 代序 折磨人的童年 要做命运的主宰 不愿做亡国奴 “锡流” 由南昌到铅山 在方志敏的家乡 小阁楼上宣誓 皖南巡视 百棵树听陈毅讲课 在东南局妇女部 一进茅山 去东路 二进茅山 同志的牺牲 皖南事变前后 回家乡,重逢党组织 反“清乡”,撤退到上海 苏中行 三进茅山 历险 被捕 囚禁黑牢 软禁金坛 被押常州特工站 找党 回到母亲的怀抱 我们胜利了 北撤到山东 在华东局调研室 到《大众日报》社 北渡渤海 回山东 进城 后记 附编 囚禁中的十封书信(附二封) 致吴宝康(1944年1月30日) 致李坚真(1944年2月5日) 致吴宝康(1944年2月7日) 致吴宝康(1944年3月5日) 致吴宝康(1944.年3月22日) 致吴宝康(1944年3月24日) 致吴宝康(1944.年4月12日) 致×××(1944年4月14日) 致吴宝康(1944年4月14日) 致钱震宇(1944年6月18日) 附: 致吴宝康(1944.年10月16日) 致吴宝康(1944.年12月20日) 第二部分 程兰芬自述 序 我的童年、少年时代 参加“锡青”、“锡流” 到铅山 在弋阳 入党 在上饶 去景德镇 从东南局党校到青阳县委 东进,东进! 澄西民运工作队 在上海的秘密工作 担任东路特委特派员潜伏家乡 抗战胜利后继续潜伏 策反严家桥自卫队武装起义 天亮了! 后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大众日报》当时是中共中央华东局的党报。1939年创刊,在解放区影响很大。我1946年6月调去时早已是一张铅印大报,社长是匡亚明同志。他找我谈话时要分配我做校对工作。我告诉他,我这个人不细心,性子急,坐不住。他就分配我到研究部庄方同志那里工作,那里有不少女同志。我去了不久,形势紧张,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支持下,向解放区疯狂进攻。临沂城里许多机关撤向老解放区,报社也进行大搬家。由城内搬到城外,由鲁南向滨海转移,到莒县十字路附近。报社人多,物资多,搬家像行军一样浩浩荡荡,似乎有好几百人马。好在组织得好,编辑、研究、发行等各部都井然有序。《大众日报》社现在汇集了“各路英雄”。江南各根据地东路、西路、苏南、浙江来的,《前进》、《火线》、《大众》、《前线》各报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以后还有重庆《新华日报》来的编辑、记者,真是人才济济。匡社长广罗人才,报纸办起来得心应手。但困难的是各地同志互不熟悉,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互相不知所长。匡社长是很有才能的领导,工作分配“量才录用”。记得吴宝康去工作后,社长要他“应试”,写一篇驳斥王耀武的文章。看后觉得文章合格,就把他分在编辑部当编辑。与吴一起任编辑的还有浙江来的商白苇同志,苏南地区来的谷力虹同志等。刚到山东来的各地同志生活上还有不少困难。那天行军,我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同志穿了一双又烂又破的鞋,手里还抱了个几个月的婴孩。一看就知道她是从南方刚来山东不久,缺少日用品,连起码的衣衫鞋袜也不全。可是这位女同志看形象,容光焕发,端正而安详。我对老吴说,要是讲“美”,这位女同志才配得上这个字儿。后来,我悄悄地从背包里拿了双粗蓝布、黑滚条、大方口、有搭攀的鞋子,要老吴转送给她。我说,她是编辑部的女同志,你送去吧。事后,我知道她是商白苇同志的爱人陈野菲同志,是浙江嵊县人。在浙江,她十四岁就登台演出,唱越剧,是方园几百里都家喻户晓的人物。 报社到莒南县没多久,我已怀孕,因此实际上在庄方同志那里工作不久就歇下来了。这时已是1946年夏天了。天一亮,我一见太阳出来就头晕,没有窗帘,窗户上挂块布,不让阳光进来。中午,索性把头也蒙着,一点光线也见不得。吃什么,吐什么,胃液都吐出来。到傍晚太阳下山,有些凉意,才能到门口树下坐坐,喝一点什么。两个月后才好些。这时我们住在老乡的泥坯房子里。白天老吴去上班,编报纸,我去野地里找野菜,回来做个糊糊。编报的同志很辛苦,要到半夜回来,大概要等到编排好,发完稿,送走才休息。经常有商白苇、老吴,还有个年轻的编辑,到我们住屋的门前,他们在树下放张小矮桌子,三个人围坐着谈谈笑笑。这时工作已告一段落,深夜,大地上灼热退尽,坐在树下有阵阵凉风吹来。白苇同志是个爱热闹、很风趣的人,不像老吴那么沉默寡言。只要他一坐下,三个人就天南海北地扯起来。我们早知道来山东前老商是个文艺能手,与陈野菲都是浙江嵊县人,夫妻俩能自编自演,共同上台。他们在门前一说笑,我在床上躺不住。总是一骨碌爬起来,拿个小板凳靠着门看他们那股起劲样儿,我也不想睡了。他们要老商唱越剧,老商要老吴唱歌,这还不算,总得要老吴吹个口哨。老吴话不多,可是能唱歌,又会吹口哨。经常是老商要老吴吹个“黄河颂”,老吴说太长,于是吹个民歌才收场,各自回去睡觉。那个年轻人也能吹口哨,可是没有老吴那样娴熟。老商往往听完老吴的口哨,喜滋滋地说,这才叫“珠圆玉润”。秋天了,有时我在老乡那里买几个刚成熟的梨或做几块“饼干”准备着,放在桌上等他们深夜走来休息时吃。这样愉快安定的好日子过了一阵子。 P182-P183 序言 程桂芬是我六十年来的同学战友。1936年在无锡竞志女校,我们是学生会的一二把手。两个从苏州省立学校因抗日被开除的难友,联合学校的进步同学,在无锡学社的领导下,使学校成了抗日堡垒。抗战开始,我们同学十余人,一起投奔了新四军。她比我高一班,年纪大些,可她总给人亲切纯真的印象,大家始终都叫她小程。 数十年来,我们并不在一起工作,她生大米小米的时候,我们同在山东;在北京,我们会面不多。不管相聚还是分离,我们都亲密无间。在革命生涯中,免不了要经受各种考验,入党、上前线、生死关、婚姻关、整风审干等等。我们不通音讯,但我从不怀疑她会丧失立场、违背真理、放弃原则。我对她的信任是有根据的。入伍之前,我们认真学过((大众哲学》,苏联小说《士敏土》成了我们的生活指南,书中女主角黛莎,倔强的小程亦步亦趋地追随着她。在我接受考验的关键时刻,小程就在我的面前,我要与她携手并进,不能成为这支队伍的落伍者。 十年浩劫,大难幸存。我们书信往返络绎不绝,一吐我们心中多年的思虑,中心话题却是想拾起我们同学时的爱好:写点东西。她的文字表现力强,足以描述她丰富的阅历。她做什么都很投入。年过六旬,更觉得时间的紧迫。十年之中,她视力微弱,病痛缠身,正常生活已很困难,可她不顾一切,愚公移山挖掘不止。从她每月寄来蝇头小楷的长信中,文笔优美,叙事翔实,从中也可见她的自传的风采。先寄来一厚册,写的是她的童年和学校生活。浓郁的乡村风味,激扬的校园生活,使我有如喝了家酿的醇酒;回顾沸腾的学潮,我的心也跳跃起来。后来写战争年代,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共计四厚册一百多万字,我真叹为观止。几次三番地倒下来,爬起来又写,她真是拚命了呵。 她性子直爽,待人真诚,爱憎分明,心中的话无不以一吐为快。这册大书她写到十年大乱为止,事无巨细,历历在目。她的弟弟中原和我,不仅是她忠实的读者,我们跟作者一个心愿:把毕生耕耘的收获,这本《人生不是梦》尽快送到人们手中。小程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渴望出书是她最大的安慰,更是她想留给世人一个是梦而又不是梦的悲壮的现实,一个女兵的战斗历程,供人探索和回味。 我特别看她坚持苏南敌后的生活,时时冒着危险,在犬牙交错的梅花桩中穿梭。有次在田里干活,鬼子进村了,群众指示她快逃,她在田野里遭敌人扫射,跑到河边她跳上小船终于突围。不幸在她以当中学教师为掩护的学校里被捕。经过日寇黑牢两年的磨炼,她更显出是一个铁铮铮的女兵。我为她校这篇惊心动魄的史诗时,读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灵魂。 回忆录解放前的部分,经过无锡党史工委杜松同志无私的帮助,中国妇女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终于要面世了。这比我自己出书高兴十分。我为小程的身心健康,深深的祝福。以她的心愿来说,请孩子们能接受她珍贵的礼物,代代相传。 后记 1998年10月,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了我二姐程桂芬的回忆录《人生不是梦》。她的战友、著名作家菡子为之作序。她的老领导、新四军中的大姐李坚真节录其回忆录中相关内容作为代序。新四军中的三姐购书发给子女每人一本,要他们从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著名史学家胡绳、戴逸等给以好评。江苏金坛市史志办研究人员范学贵读后决心用相机追寻程桂芬当年的事迹。在金坛市档案馆负责同志的支持下,他沿着主人公当年的足迹考察、采访,拍下了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和当年同主人公有交往的人物的珍贵照片,记录下当事人回忆的许多珍贵史实,写成了长达一万多字的考察报告:《用相机追寻程桂芬同志在金坛囚禁的足迹》。此后,他又从程桂芬的女儿吴稼青(小米)那里读到程桂芬在囚禁中写给领导同志和亲人的书信。他写了《信念照耀青春——书信展现中共党员程桂芬的革命情怀》一文,在2012年9月27日《中国档案报》发表,高度评介程桂芬被日寇囚禁时发出的这些书信。我看到范学贵同志的文章和报告以后,深为二姐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也为范学贵同志锲而不舍、弘扬革命事迹的精神感动。七十年前的这些书信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史料价值,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而保存下来,弥足珍贵。读着这些书信,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我产生了把这些书信同已经出版的桂姐的回忆录放在一起再版的念头。 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的支持,我和小米一起把复印件同保存在那里的程桂芬囚禁中的全部书信原件进行了仔细核对。为出版之需,我对这些书信做了一番考证,对每封信的背景、内容作了简要的说明,对信中涉及的人物、地点和事件作了注释。经与责任编辑商定,把“囚禁中的十封书信”连同获释后的两封书信一起作为程桂芬自述的“附编”付印。对前几年公开出版的回忆录也仔细校勘了一遍。 同时,我又想到,无锡市史志办在2005年曾以《无锡史志》增刊的形式印行了我三姐程兰芬的回忆录《往事散记》。当时我应约写过一篇序言,谈读后得到的教益,受到的感染。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三姐和二姐一起参加“锡流”(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艰苦跋涉,到江西参加了新四军。她们都写了这一段共同的经历,却又有各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可谓异曲同工,相得益彰。皖南事变前后,她们在新四军中又有完全不同的经历:三姐被派往家乡潜伏,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渡江战役以后才从地下走到地上;二姐跟随机关东进到茅山地区,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受尽折磨而坚贞不屈,经营救出狱后,找到组织,随机关渡海撤到大连,又南下山东,最终挺进到上海。两姐妹的不同经历都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壮丽历史,都显示了新四军女兵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把两位姐姐的回忆录编在一起出版,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我协助三姐将解放战争期间潜伏家乡最后领导地方武装起义等事迹加以展开,增写了五万多字。 我把我的设想告诉以编辑出版口述史著称的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李春林同志,并把新编的书稿请他审阅,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他在审读意见中指出:“本书稿对于新四军两姐妹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惨苦悲壮的狱中斗争,艰险危难的地下工作,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革命队伍的战友情谊、恋爱婚姻等,都有真切、细腻、独特的展示。书稿不仅记录了革命年代新女性的个人遭遇,而且描绘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东南部从江西安徽到苏南茅山地区直到大上海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书稿对于研究现代中国革命史和妇女运动史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人民出版社领导乐意出版此书。 对此,程兰芬及其子女、程桂芬的女儿,以及两姐妹在新四军中的战友及后代,都表示由衷的感谢!作为新四军两姐妹的弟弟、本书的编者,在感激之余,感到非常高兴。我能为记录我们家族中的业绩尽一点力感到高兴,我能为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出一点力感到高兴!书中存在的不足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程中原 2014年4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