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乐玉(海派玉雕大师陈申乐)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俞伟理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本玉雕艺术的书,也不是做玉雕工艺的书,更不是玉雕学术流派的书,只是一个普通人和一块不普通的玉石之间,几十年来分分合合,缠绵纠葛的书,是陈申乐的书。

全书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介绍了海派玉雕大师陈申乐的爱玉故事。

内容推荐

只是一个好玩的人对个我生命的理解,对现实世界的领悟,对生活中所有最美的和最丑的事物的见识。而这个人喜欢玉,喜欢亲手去雕琢一块美玉,喜欢把玩将一快玉石从原石状态转变为完美玉器的全部过程,那实际上就是在把玩自己的人生了。这不是一本玉雕艺术的书,也不是做玉雕工艺的书,更不是玉雕学术流派的书,只是一个普通人和一块不普通的玉石之间,几十年来分分合合,缠绵纠葛的书,是陈申乐的书。

目录

前言 “乐者,心之动也”——也说陈申乐

第一章 乐玉——风

 璞玉不琢隔山听妙语

 艺痴者技必良

 痴狂高歌的青春年代

 无间游走之痛并快乐

 天有大美而不言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第二章 乐玉——雅

 关于“玉”

 关于“玉色”

 关于炉瓶器皿

 沉水袅残烟——玉炉

 石香炉的传说

 徐泻赏涓涓一玉瓶

 碎玉瓶的传说

 侧倒莫辞空一玉尊

 酒仙刘伶的故事

 翻香叠胜——玉鼎

 楚王问鼎

 冰心片——玉壶

 悬壶济世

 把酒问月——玉杯

 传奇“一捧雪”

 赏爱君与予——文玩

 士人古玩

 禅心入大乘——如意

 如意金箍棒

第三章 乐玉——颂

 爱玉——抒情的慢板

 赏玉——如歌的行板

 雕玉——激情的快板

 玩玉——诙谐的小快板

 乐玉——宁静的行板

后记 雾里看花花非花

试读章节

他说小时候他差点成为奥运会的游泳选手,体能、技巧、身体素质都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后来居然因为手长得比别人小一号而意外被淘汰出局。为什么手小就不行?人家给出的理由:竞技场上最后的输赢,不光是技巧的比拼,手大的肯定比手小的要先摸到终点线。那就无话可说了。有句话叫“天生我材”,既然生就了那块无法成为运动员的“料”,总不能抱怨父母没给自己一副伟岸的身躯。况且手“小”除了游泳这件事不占上风之外,手小而沾尽便宜的事情多啦,比如用小巧玲珑的手去拿笔,肯定捏得比手大的人要稳。于是,他用那个比别人小一号的手,去拿画笔了。

1960年代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只有两种色彩,灰色和红色,那是个只允许有一种信仰的年代。那个年代的所有人都在忙忙碌碌中生存,他的父母也不例外。那一年他是幼稚园里的高班生,学龄前儿童,却也习惯了目亲因为工作忙碌而常常延迟接他回家,“习惯”也因为他同样很忙碌。他用手里的笔在黑板上画匹快速飞奔的马,他看见的是可以随便涂鸦的黑板,他看不见黑板上摘抄的“毛主席语录”,于是,那匹马因为奔腾得太惬意而把尾巴甩到了“毛主席语录”那几个字上。要知道,在那个一切都“政治挂帅”的年代,这种完全不经意的行为是可以引发很多悲剧的。但是没有人看见这匹马是谁画的,大家都太忙了,谁有时间去关注一个孩子在干什么。结果是此~行为惊动了附近派出所的民警,整个幼稚园从园长到所有教师员工统统不准下班,孩子也不许家长接回家,大家开始排查搜索,必须找出这个胆敢在“毛主席语录”上耍威风的人,这是政治问题。所有的大人都在紧张出汗,生怕自己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所有的小孩子照样开心玩乐,各做各的游戏。他的母亲因为一向晚来接儿子放学,突然看见这么多老师孩子全部留守教室,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却兴冲冲地拉母亲去看自己画的那匹马,画得好吗?他想要得到母亲的称赞。当母亲带着他去向警察和幼稚园的老师忏悔认错的时候,大家无论如何不肯相信,这么灵活奔腾的一匹马,居然是一个孩子画的。这怎么可能?他说没错,就是我画的。不满7岁的他,因为大人不肯相信自己而觉得委屈:我可以画给你们看。于是,他拿起了笔,重新画了一匹马,还是奔腾的、驰骋的骏马。他不知道他画的这匹马让在场所有的老师都松了一口气,也让警察因为看见这么小的孩子所拥有的绘画才能,以及所不可能拥有的政治头脑,而丢下了戒备。

从此以后,做父母的全力支持他,让他去参加绘画学习班,为他搜寻能够找得到的资料和画册,以及购买绘画用具。进了小学的他,则理所当然地承包了班级黑板报的所有工作。因为那个年代,天天学习毛泽东思想,天天“斗私批修”、“批林批孔”,黑板报的内容因此而天天丰富,天天新鲜,所以他和父母一样,忙得不得了。忙得竞没有时间念书,事实上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不需要念很多书也照样可以生活得理直气壮。

他童稚的脑袋里全是奇怪的幻想,他像小飞鸟一般整天在山峦、平道、河川、海洋间穿行,追太阳、救月亮、捉星子。天地之间似乎处处都倏忽出现游荡的神灵,化为山精水妖雷神雨怪。没人对他解释天地万物到底怎么回事,他的思绪于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耐不住了,嘴里边冒出各种各样可笑的叙述与念头。小学三年级前,住在乡下奶奶家,学习念书。暴风雨来了,他坐在奶奶家的屋顶上对着天边的远山遥望,以为这时可以见到鬼怪的面目。他还自作聪明,将三毛钱埋在杲实累累的丝瓜藤下,对着小石盟志,折三根竹枝叩头膜拜,插在土中,以为不多日会生出很多三毛钱。

那时候他梦想当画家,光影变幻、色彩丰饶的自然世界不可思议地吸引他的眼睛,每一视线空间里,事物看似独立其实四面延展与他物取得共主和谐。于是,常在稻草堆上用木炭、色石作画,无非是日月山峦屋宇群树家禽。他多么希望拥有一盒完整的十二色蜡笔和叠厚厚的图画纸。

父母的家搬过很多次,但每次搬家父亲都坚持只在静安、徐汇、卢湾三个区域做选择,所以做了三年乡下人的他,回到上海以后,就成了典型的城里人。那个时候上海人对这三个区的称呼叫“上只角”,用以区别杨浦、普陀、闸北等其他几个被叫做“下只角”的区域。那个年代,市中心很小,不像如今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上海。所以,住在上海这几个区域的基本上以老房子居多。而老房子,因为站在那里的时间太久了,看到的故事太多了,经历的风霜也太厚了,遂渐渐地成了现代有钱人的收藏品。而曾经在被收藏的老房子里住过的人,天天在常熟路、长乐路、建国路、永嘉路等几条马路上奔波生活的人,都是上海味道很浓的人,所以他也是。

在自家的厅房里看书,对着窗外的法国梧桐树发呆。他看一束光线像从个小型放映机飞出,偷偷地穿过云层,照射在微微裂开的梧桐球内的绒毛上,这像是生命的气息,有种不可思议的感动在内心滋生。小小年纪的他,于是在脑中随意变换真实的形状,就好像思维里也有台放映机,正按照自己的想象修改着愿意看到的清晰的细节。于是,经常喝自己煮的咖啡,任发酵的阳光,酿造浓厚的情感,这一切对小学即将毕业的他来说,很家常。

1970年代读中学,是不能随意选择学校的。那时,上海玉雕厂办了一所工业中学,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职业技能学校,只招收小学毕业的学生。学校规定只招收公交车43路、42路沿线住址的学生。他的家刚好在这一区域内,他理所当然地成了玉雕厂工业中学的学生。进这个学校,是要学美术课程的,而他,仍然想当画家。那一年,他小学毕业,14岁。P1-4

序言

今年“中国·南阳第八届玉雕节暨国际玉文化博览会”上,俞伟理跟我介绍陈申乐,说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海派玉雕大师。可是,站在我面前的这个体魄健壮、剃平顶头,眼光炯炯有神的中年男子,彬彬有礼,身旁还停着一辆吉普越野车,怎么瞧都体察不到王雕艺术大师通常听具有的那种沉稳、内敛,他倒像是存赛场起跑线上蓄势侍发的运动员,身上散发一种似乎隧时都可以让自己弹飞出去的爆发力。这种认识上的强烈反差,后来便产生了想进一步打探的兴趣。

先说说中国玉雕。上个世纪它在许多人心目中还属于很不起眼的工艺,不登艺术大雅之堂,21世纪一下子就红火起来,一大批刻画得惟妙惟肖、有强大震撼力的玉雕艺术精品,犹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内涌现,真让人刮目相看。于是,很多人都来呵护,都来欣赏了,玉雕作品很快走进千百万户人家,甚至很多人不惜出巨资,竞相收藏高档器件。中国传统书画、陈设瓷器就从来没像玉器这样拥有千百万受众,也波出现过如此火热的场景,这真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哞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究其原因,那应该是大师们用日渐稀缺的珍贵玉材,以灵巧的艺术形象,生动反映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山子、佛像菩萨、瑞兽和吉祥物象,美轮美奂的作品由此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喜悦和遐想。不过,我又一直在想:玉雕大师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年年评选一批,为什么到今天才绽开出那么多令人鼓舞的创作成果?昕以,我不看重人家有没有“工艺美术大师”或“玉雕艺术大师”头衔,而是追寻着玉雕艺术家孜孜不倦、一仁无前奔向艺术天堂的那种置气和激情。

对陈申乐之昕以感兴趣,也因为我觉得在他身上似乎有这种激情。

南阳回来以后的日子,参观陈申乐刨办的“乐玉坊”,欣赏他刨作的作品,感受到有一种震撼正扑面而来,在那里我体会到了真正的艺术从总体上去感受,应该都是动态的。艺术家们将这种动态归纳为“节奏感”,我以为还是讲“动态”更恰当;因为动态更可以体现活力,动态更能反映生命的跃动。因为,艺术欣赏的主体——人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从本质上讲,人不喜欢没活力的东西。你去观赏陈申乐的炉瓶,无论仿青铜器,还是仿紫砂壶,都散布着这种跃动。比如那只被人津津乐道的象瓶,它使人联想到殷商时代有一个先民正提着它去参加酒宴的场景。中国奴隶社会中晚期器皿上的这种神秘、飞动的纹饰线条,体现一种野趣、一种豁达。瓶肩上还有两只巨象,附首帖耳,只显示头部,象牙夸张地弯成了弧度,像是刻意要让人将提壶的绳条穿越过去。这样,整个瓶的造型、雕象,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正在叙述迷幻的神话故事。英国的怀特海说:“伟大的艺术就是处理环境,使它为灵魂(人)创造生动的价值。”这只象瓶的魅力正在于此。对陈申乐来说,艺术也许就正是用以建立这种幻象和触发激情的行为。

其实,每个艺术家的艺术行为都不一样。我接触过在苏州的工艺美术家杨曦,苏州的园林风光浸透了杨曦,他的玉雕于是充满灵气,件件作品精巧出挑,让人真正体味江南山水的宁静、恬美,意外享受那种温婉的神韵。有着“中国水晶雕创作第一人”声誉的仵应汶,是从一个非常敦厚、充满爱心的家庭走出来的艺术家。他觉得爱是最美好的,想把这种七爱表达出来。于是,入大学深造,无数次走进寺院,感受佛门的“慈悲为怀”。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找到水晶,就一直用水晶、用自己纯净的心灵来塑造怫菩萨悲悯天下的艺术形蒙。他把天上关于爱的教诲和美好请回人间,以至于那些酷爱艺术的人瞻仰他创怍的佛像,很快领悟自己有很多世俗杂念,要想在作品前留影也最终放弃了。因为这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不配与佛一起合影。陈申乐走的又是一条路,他从院校毕业后,竞先闯入服装设计领域,大干了一番。他是第一个搞个人时装设计发布会,叉率先在全国巡回演出的“弄潮儿”。陈申乐有自己的心得:服装设计本来就要美化生活、映衬人体姜的,但服装本身没有生命;让它直接穿在人身上,它动起来了,才把人体的曲线美、人的文化素养和气质生动反映出来。由此他终于悟出和抓到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当他后来折回玉雕创作岗位,就一以贯之,坚持用“动景”来体现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这真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正由于有干服装设计这段“插曲”,陈申乐的玉雕刨作才有了更多的魅力,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敞;他走进作品的生动精彩,他走进了春天般的灿烂。

陈申乐创作个性有点“不安分”,用正规的概念说,他会经常冒出创作的冲动。有一天他对我说:“海派玉雕的根本特征到底是什么呢?——海纳百川。海之所以纳百川,是因为海的水位低。人也一样,低调一点,就会像海一样把川流引怀抱。”因此,这个陈申乐从外表上看,总那幺彬彬有礼。他为了刨作好的炉瓶,经常往宜兴跑,研究人家的紫砂壶。结果研究出人家的优点,也挑出人家的“毛病”,寸是又“不安分”了,回来后就搞出他那人见人霞的玉壶。

上海玉雕圈里有不少人称赞他为“海派炉瓶传承第一人”,说看到陈申乐的炉瓶,就像看到当年刘纪松、周寿海的作品一样。如果完全一样,那就不是传承,而是抄袭了。其实,据我昕知,当年这些海派炉瓶玉雕的前辈都有一手绝活——料尽其用、跳色巧作、变废为宝。因为做炉瓶,既讲究玉料质地的纯净,又很费料,要修好它,真得“绞尽脑汁”,完全凭智慧、凭手艺。20世纪60年代,刘纪松创作翡翠“飞龙炉”,初具规模时,发现器件身上出现翠色的绿团。这时,若按原设计的雏型继续做下去,那高品位的绿头就废了,而保留它又将损害器皿完美形象。刘纪松反复琢磨,旁将绿头雕成飞龙嘴里喷出的水珠。真是“画龙点晴”。有一块翡翠钻芯壳,在别人看采一文不值,到刘纪松手中,结果变成玲珑剔透的“怪兽盒”。这些前辈们留给我们能传统是什么呢?是艺术家的睿智,再加上他们昕拥有的精妙绝伦的手艺。陈申乐梦寐以求、脚踏实地努力的也正是怎么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上海崇明岛有位子承父业的候乌守护者,非常氏恶滥捕滥杀。每年春杞,当地球上南来北住的飞鸟栖息于此,觅食、调整自己的体能,他竞能从群鸟叽叽啾咿的声音里,听出它们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他把哨子含在嘴里,能吹出十多种飞鸟所熟悉的声调,告诉乌儿该怎么做,召唤乌儿憩留、饮水、嘬食。又一声长哨,又指点候鸟飞向它们理想的归宿地域。

陈中乐面对千姿百态的玉石,乎也有类似的才能。他认为玉石的开,色、纹理是它们昕特有的“语言”,暗示人们该怎么操作。他全神贯注解读这种“语言”时,很兴奋。接下去,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打开创作的天窗,刻意要让玉石上的色泽、肌理,都像时装队的摸特,尽情表演。陈申乐说,这也许就构成他整个“乐玉”的过程。否则,不经意中就暴殄天物。经历这个过程,那一个个炉瓶,那一件件人物、瑞兽把件,甚至玉山子,都会精彩纷呈地亮相在世人面前。

从南阳回来,俞伟理一直在采访他,说要写一本书。她告诉我从“纺专”同事那儿听到的一则传闻,讲当年外经贸部一位领导来上海了解干部梯队建设情况。在一天与陈中乐打网球时,暗暗从侧面考察。陈申乐打球,一招一式坦荡磊落,处理得非常干净,从不使诈,凭真本领比赛,倒是他看北京来的这位同行年纪比自己大,就击球、回球都指向对方还能发招的地方。一场球打完,那位领导对组织部门谈印象:“这小伙子坦诫,与人为善,没狡诈之意、欺人之心,培养下去是个人才。”不料后来陈申乐自己弃商又回到玉雕上去了。我跟俞伟理说,那也许仅仅是传闻。即便可以当真,也是一个人命运使然。陈申乐毕竟是搞艺术的,他喜欢这一行。艺术创作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不过正如你所说,在他前面,一轮粲然的太阳正冉冉升起。

我认识陈申乐的时间不长,因为都喜欢玉,就很快说到一起。《礼记·乐记》有句话:“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在讲艺术。“乐之象”,通俗地讲就是“心之动”的结果,指艺术作品。陈申乐谈“乐玉”,我期待他创作出的作品更多更加美好。  庚寅年端午节,写于沪西

后记

认识陈甲乐,是在25年前。

那个时候陈申乐是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而我刚好就职于这所大学的服装美术系。我们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教学楼里共同生活了3年。那是激情飞扬,白衣飘荡的日子,也是记忆中最干净纯洁,最痴狂跋扈的年月。我们曾经在第一教学楼的画室里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一起去吃路边摊,大啃三黄鸡;也曾结伴在假期出去游玩,攀登过雁荡山,闲逛过富春江。那时候的霸气是登上山峰就想到杜子美的一句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年轻而轻狂自负的岁月。

然而,毕业即成诀别。陈申乐去了外贸行业描绘自己的生命蓝图,我也离开学校,踏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这一别就是22年,再聚首,已是春光不再的中年陌路。他问我:“你为什么会离开学校?”我问他:“你为什么又做回玉雕?”我们都不用回答对方。就像是隔着20多年的风雨遥望记忆中的那座楼,有五颜六色的自己绵绵穆穆地延展开来,但教人怀念的却只是植在荒山僻地之外飘着酒香的树林。

陈申乐说当他在安徽小镇一个玉雕市场的盗版书摊上,看见我写的那本《中国玉雕——苏州名家名品》的盗版书,如果不是因为封面勒口上的那张作者照片,他肯定以为是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人,绝对想不到会是我写的。他说一向知道我喜欢诗词歌赋,如果是一本诗集,就算没有作者照片,看到名字也会相信那就是我。但我居然来写玉雕,无论如何让他难以置信。

所以,是玉,让我们在分别了20多年之后再度相遇。就算年轻的面目已经模糊,就算光洁的脸上多了见证人生阅历的皱纹,就算再也想不起来为什么我们会在这20年里中断所有联系,想不起来当初离开学校时有没有郑重说过道别的话。我们却依然在分别了22年之后,因为玉石而重新相逢。

参观陈申乐的玉雕工厂,看到他和玉石之间的某种感应在十分默契的互为转换,看到他似乎一切了然于心的笃定神情,就好像是品尝一种喝了以后会让人突然抱持无限敬意的干邑白兰地。当他把20多年的心路历程,压缩成一个巨大的文件包发送给我,致使我本来就贮存有限的大脑空间,一下子数据膨胀而摇摇欲坠接近瘫痪,遂决定要为他写一本书。不是玉雕艺术的书,也不是做玉雕工艺的书,更不是玉雕学术流派的书。我要写的就是他,是一个普通人和一块不普通的玉石之间,几十年来分分合合,缠绵纠葛的书.是陈申乐的书。

只是一个好玩的人对个我生命的理解,对现实世界的领悟,对生活中所有最美的和最丑的事物的见识。而这个人喜欢玉,喜欢亲手去雕琢一块美玉,喜欢把玩将一块玉石从原石状态转变为完美玉器的全部过程,那实际上就是在把玩自己的人生了。对陈申乐来说,要玩出自己的玉石境界,就得学会感谢。

他要感谢走出大学校门后碰到的第一个老师蒋志铮女士,那像长辈一样关爱他的亦师亦友的深情,使他即使在人生的最低谷依然能够感觉到温暖。感谢当年教过他手艺的上海玉雕厂的师傅,那至今依然在他的玉雕工厂和他一起雕琢玉器的唐蓓鳞师傅。感谢被称为“南玉一怪”的刘纪松师傅,以及周寿海、花长龙等师傅,感谢他们在他学艺的道路上曾经给过他的热情的教诲。他还要感谢在他落魄低徊时,给予他雪中送炭般真情的王明亮夫妇。感谢在美国的好友阮杰,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感谢长期以来对他的“乐玉坊”信任有加、关爱支持的润芝企业的股东们。

陈申乐说这些和他心心相印的朋友,都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能够在最成熟的年龄找回生命中属于自己的那一小块天地,就必须学会感谢。他尤其想要感谢自己的弟弟陈杰,那随时随地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无私地帮助他的手足深情,使他无论流徙到怎样的穷山恶水,都能尊贵地活得像自己。他还要感谢他的父母家人所给予他的一以贯之的理解,感谢周围朋友对他的信任,在遭遇人生风暴的险崖路口,伸出仗义之手,解救自己于危难。如呆说自己的翅膀在不经意间长成,并且能够飞翔,他要感谢站在他身旁身后的所有鼓励他支持他的家人、师长和朋友。

荀子讲过这么一段话:

子路入。子日:“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又寸日:“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日:“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日:“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日:“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日:“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日:“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又寸日:“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日:“可谓明君子矣。”(《荀子·子道》)

康德说过,从人自己所造成的受监状态中走出来,是人心灵中最为巨大的革命。因为不自知何以知人?不自知又何以阅世?用相隔了20多年岁月的眼睛来重新审视陈申乐,我已了解,他仍然没有改变。依然是大学校园里那个自信狂妄的人,依然是那个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人,依然是我行我素,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既然被追求的目标成为对这一目标追求过程的行动后,既然他的理想反射成真实生活的境况,那么看到陈申乐的行动,完全明了他的理想也就不足为奇。

说到和玉石的缘分,在陈申乐,似乎是一桩命定的因缘。在我,却是一条异路上的风景。本来走的不是这条路,因为莫名其妙看见了一桩利欲熏心之人所强加于玉的肮脏交易,遂感怀自己的无知,于是,想要了解玉就成了一种愿望。因这一愿望而去和全国最顶级的玉雕大师交流,便是以最快的速度缩短和玉石之间距离的一种捷径了。于是写下了玉雕艺术流派丛书,并且在出版了苏州和南阳的两本之后,还会继续写下去。

但谁能说异路上就不会有好风好景呢?看见的精彩越多,对玉的爱意就越浓,而将这种感情浓缩在文字里面,便是我对玉这一美石的另类抒情了。如今又因为玉的牵引,和失去联系20多年的朋友再聚。当发现一个玩玉的人能不把玉当作一种私产而四处炫耀,标价待沽,心心念念想的是做出对得起朋友收藏的佳作,便不禁为生命中这场因玉而来的美丽邂逅而多有得意了。

这本书写的是爱玉、赏玉、雕玉、玩玉、乐玉之人的心境。一路写下来,感觉许多记忆己在路上遗失,吴弘道的《醉高歌》有这样两句:风尘天外飞沙,日月窗前过马。很多事情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失落。

写下这些文字,对陈申乐而言,是将一种阳光的颜色,与心心相印的朋友共赏。但终归有意犹未尽的感慨,正如“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但愿所有的朋友都能和我一样,怀着一颗单纯的爱玉之心,去看待陈申乐的玉石人生.和他一起品玩玉的动人和非凡,并和我一起体味雾里看花花非花的美!

俞伟理

2010年6月6日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20: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