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几个朋友到中环一家小店吃饭,老板过来招呼,几道菜上来,已匆匆交代了店子的简历。又是另一个胼手胝足的小城故事。说到招牌菜,常说有些菜“老婆”已做不了,“老婆”前“老婆”后地喊着,我因不常来,便好奇:“哪位是你老婆?”视线随他望去角落的小厨房,只见一女子垂下头忙着。“那个肥婆喽!”大大声,语调却是柔和的。
我放下筷子,默默看着“肥婆”。应该是个不多言的贤内助,一个人管着所有炊事,把丈夫的生意与门面都撑起来了。而外面那个忙于应付客人的男人,也是对妻子怀着谢意与敬意,乐于在客人面前言必及“我老婆”。
上周父亲因小事人院,我赶到病房,看见母亲立在床边,跟父亲在细语什么,又似有点拌嘴的意思,原来只是为了该不该吃点面包喝杯水洗把脸而争持。记忆里,这对夫妻更年轻时,亦是喜欢斗嘴的,为生活的小事而争持不下。要好久以后,我才全然理解,这些语言与行为之上的互不礼让,全是某种相处习惯里必要的调味剂。这两个人,并不习惯使用一种温柔而甜蜜的爱情语言,更不善于在孩子面前表演恩爱。可是,只要孩子尝试依理调停,另一人却急忙袒护理亏的那个。
有一种夫妻并不十指紧扣,也不风风火火,许多时候,只是淡淡然,淡淡然一起走过一些路,终来到晚年。就像小津安二郎的《茶泡饭之味》,饭是隔夜饭,茶是普通热茶,那味道只是家常,但是折腾一番后回到家,跟另一人共坐对吃,就是暖肠暖胃。
P18-19
肯读书,肯旅行,肯思考,当然好;天生又会写文章,那敢情更好:那是陈宁。卖弄一下学问也是难免的,反正她“卖”得体面,“弄”得干净,“学”得潇洒,“问”得深刻。要走的路还长得很,她这是半路上躲进茶馆歇歇脚喝杯茶写出来的作品,我这样的老文人偶然走过忍不住也探头读两段:又一个张爱玲?
《风格练习》的书名缘起于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同名经典作品,格诺先生最初的意念却是来自巴赫的赋格曲,听完一场演唱会后,他想到是否也可以把音乐的变奏概念移植至文字:一段主旋律不断变奏可以带出感觉截然不同的乐章。他选取了一段简单而平庸的生活片段,关于在巴士上遇见一个男子,后来又在街角重遇对方和朋友一起,谈及大衣上的钮扣。情节就这么寥寥几笔,就如生活之琐碎微不足道大可略过,可是格诺先生借着不同的叙述语体,把一则小故事写成文体练习的范例。这99则风格各异的文本,体现了终极的语言实验示范。
而陈宁被格诺的文笔迷倒,希望学习格诺的实验精神,将他的语文练习,延续在另一种语言系统里。全书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或关于一些人的回忆,或关于一些消逝时光的回忆,或谈乡愁,或谈城市的气味。每日的生活,都是一则短片,都有故事。
本书是香港作家陈宁向法国作家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的致敬之作。这位法国老先生在听完巴赫的赋格曲后,把音乐变奏的概念移植至文字,一则小故事可以幻化成九十九种不同的叙事风格。陈宁被格诺的文字迷倒,遥借此实验精神,延续风格的变奏,在方块文字里述说一则又一则生活小故事。
这一则则小故事或发生在香港、巴黎、台北、伦敦、上海……或抒写任何她感到兴趣的领域:音乐、文学、电影、饮食、感官……作者游离于时光隧道,不停转移视点,不断回溯记忆与经验,剪辑那些过往的韶光掠影,用典雅精致的文字,写出她这些年来的人生历练与漫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