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纵浪大化中--二十一世纪章开沅在华师(精)/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建平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2004年12月7日,我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副市长刘顺妮、校党委书记丁烈云、校长马敏等出席了大会。

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由副校长杨宗凯主持。章开沅、张正明、皮明庥、徐明庭等知名专家学者、武汉市有关局委主要领导、新闻界代表、校内相关院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共七十余人与会。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特此发来贺信。

会上,武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尹维真宣读了市政府关于成立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的批文,校长马敏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学校对此次共建致谢祝贺,并就研究院的发展构想作了扼要阐述。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原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学者皮明庥,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先后讲话,他们充分肯定了市校共建文化研究院、密切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深远影响,并希望研究院珍惜时机、开拓奋进,不断发展壮大。

我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合作共建。此次共建社会文化研究院,旨在以新的机制整合资源,通过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创新学术、繁荣文化,促进学科建设,丰富武汉和谐社会的发展内涵,实现双赢。

研究院章程规定:该院为市政府直属的专门机构,挂靠我校并行政托管,接受市校双重领导:采取独立法人体制,实行课题(项目)运作方式。研究院的总体目标是成为武汉地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应用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市政府倚重的社会文化与发展工作之智囊团、思想库,成为武汉地区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实业界相互沟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为市校双方深化合作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研究院院长由校长马敏、副市长刘顺妮共同担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任名誉院长,章开沅、冯天瑜、李宪生、张正明、皮明庥等担任顾问,我校发展办主任秦在东任常务副院长,具体负责日常院务。研究院将依托百年华师的学科优势,全方位、深层次地研究武汉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传统、资源状况和潜在的经济能量;立足武汉地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发掘武汉地区智力资源和科技文化资源:着眼武汉地缘文化特色,整合武汉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强势力量,为建设文明、和谐的大武汉献计献策。

研究院日常工作现已启动,该院有关专家目前正参与或主持百步亭社区文明建设、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等项目。

珍惜时机走向繁荣

章开沅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成立了,这是个大喜的日子。徐明庭先生今天也到了,在座的同行中间,大概除了徐老以外,可能就数我呆在武汉的时间比较久了。我于1932年随着父亲来到武汉,在武汉读小学;1949年我又随大军南下回到了武汉,此后一直留在武汉,在武汉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根据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我认为现在是武汉发展形势最好的一个时期,也是武汉市政府和武汉高校关系最融洽、最密切的一个时期。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成立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正如刚才马校长所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它一定会对武汉作出很大的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华中大学本身就有研究地方历史与文化的特点,韦卓民校长领导华中大学师生西迁到云南大理后,就研究过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特别是对语言,作出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很多著名专家的研究工作都是在那个时期做的。以前华中师范学院的院长杨东莼先生也一贯提倡要研究社会历史文化,当时在胡乔木同志的指示下,曾组织过中国社会历史调查委员会,而且将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华中师范学院作为主要依靠,希望联合来办这个事情,但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而无疾而终。

我就任华师校长后,提倡一校一县模式,那就是与仙桃市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当时光明日报记者以“市校联姻”作了宣传报道,后来推广为全湖北省范围内的市校联姻。当时曾得到世界银行中国专家局的支持,他们希望中国能够有一百乃至五百所大学与对口县市进行全面合作,但后来因为一些政治风波及一些大的变化没能实现。现在大家可以看得很明显,地方政府跟当地的大学合作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潮流。一个地方政府能够运用当地高校的力量,运用得好、运用得多,而且是合理地运用,对地方的发展会有很大好处。但反过来讲对高校也有很大好处,高校就是应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这样才能使高校有很深的根基,才能繁荣成长。所以今天我很高兴地看到研究院成立,同时希望研究院能够很好地整合武汉的社会文化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的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合作。总而言之,希望武汉市繁荣发达,也希望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繁荣发达,而且关注武汉、热心武汉研究、关心研究院成立的学者不少,不仅是国内,国外还有很多著名学者也在关心研究院。我想以后研究院可以把这些国外的学者,像美国的罗威廉教授(他专门研究汉口),日本的野泽丰教授,还有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会、辛亥革命研究会及各方面的专家们,都可以聘请为研究员。当然也包括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特别是台湾,那里有湖北文献研究会,有专门研究湖北现代化的专家,我们也应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大家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真正堪称世界大都市的大武汉!P59-61

后记

本书的成型和出版,最要感谢的是好友——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张建平先生。由于他在章开沅先生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对章先生非常敬重。用他的话说,在这十几年中,他切身地感受到章开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华师赤忱的爱,以及为学校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奉献。他希望我能够较全面地挖掘整理21世纪以来,章先生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和腾飞所做的工作,以教育感染更多的人。可以说本书如没有张建平先生的关心、支持、鼓励和指导,很难编撰出来。由于多次听取了张建平先生的建议,使本书的内容更为充实完整,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开始萌发整理一本章开沅先生的图片资料的想法是因为每年整理学校的新闻照片档案,其中有一个子栏目是名师图库,在学校的知名教授中,章先生参加活动的内容相对丰富。在2005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我们摄影组为教育部专家组成员每人做了一本工作集锦,因此也想为德高望重的章开沅教授做一本工作集锦。当时这本集锦时间跨度是6年,照片只有50~60幅,有限的文字只是对照片的注释。原本也没想到真要编撰一本书。当得到《鸿爪印雪——章开沅的老照片》后,把想要编辑一本章开沅工作集锦的想法告诉了张建平先生,只是想作为对章先生赠书的一个回敬。张建平看了我收集的资料后,支持我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鼓励我编写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争取正式出版。这才促使我经过考虑后,定位编著一本《纵浪大化中——21世纪章开沅在华师》的画卷。

第一稿于2008年寒假完成,交给张建平先生征求意见。为了慎重起见,他把文稿分别请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全体老师审阅,老师们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

第二稿修改后,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于2009年底完稿。再次征求张建平先生意见时,他给我提了一个更宝贵的建议:建议这本书截止时间定在2011年底。因为这一年是辛亥百年,从2010年到2011年有很多纪念活动,章先生参加的活动是少不了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希望我再坚持两年,把这本书做得更完美。在张建平先生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下,这本书的第三稿终于在2011年底完成。

张建平先生始终以策划者的姿态参与了这本书的编著,关注着这本书的进程,当得知这本书即将完成时,他又向有关领导汇报了这本书的情况以及编写过程,这才促成了这本书成为建校110周年的纪念项目而立项。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学校党委书记马敏教授的支持和指导,感谢马敏书记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的序言。感谢黄晓玫副校长在本书立项、发行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和提出指导性意见。

还要感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老师们对我写这本书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严昌洪老师为本书中“辛亥百年”撰写综述。感谢刘丽老师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照片和资料。

感谢宣传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感谢党波涛老师对本书的最后修订。

目录

活动内容

一、学科建设与学术活动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验收获同意且得票第一

我校学科建设成就获教育部专家组好评

以铁的事实揭露日军南京暴行

湖北省老教授协会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在我校召开

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章开沅出席校历史学研讨会

“中国基督教史的编纂:文献与方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章开沅主持华中师大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学校召开办学思想与特色研讨会

“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史学大师章开沅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研j寸会暨喜度/\十华诞

庆贺章开沅先生八十华诞仪式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先生授我锦囊策独寻真知为大事

章开沅出席教育部专家评估组座谈会

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起步早观点新影响大 我校辛亥革命研究成果卓著

第四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隆重召开

章开沅出席研究生会议

“钱基博与国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纪念夏道平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近代中国社会群体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

章开沅先生为暑期学校首讲《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六十年》

东北亚基督教运动比较研究会在我校举行

活动内容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赠书仪式暨“清代历史文献

整理与研究”论坛在我校举办

纪念殷海光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召开

《荆楚全书》编纂开题报告会

中外教育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二、文化产业建设

学校聘张正明为兼职教授

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珍惜时机走向繁荣

我校与长江出版集团共建文化产业研究所

“2005中国首届文化创新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中部崛起与文化武汉”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出席华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命名暨新年京剧晚会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我校挂牌

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颁奖仪式举行

第三届现代城市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武汉工业百年图片展》巡展启动仪式举行

三、把世界引向华师

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暨章开沅东西方文化交流学术基金成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鲁珍唏教授来校讲学

法国著名汉学家巴斯蒂院士来我校讲学

章开沅、马敏会见汉学家钟鸣旦教授

比利时著名汉学家钟鸣旦来我校讲学

梁元生教授来我校讲学

白吉尔教授讲学

王国斌教授系列讲座

王成勉教授在我校开讲

活动内容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狄德满教授作客章开沅基金讲座

世界杰出华人学者钟志邦教授讲座

美国柯白(Robert A.Kapp)博士讲学

周锡瑞夫妇与章开沅先生进行辛亥革命研究学术交流

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周锡瑞教授来我校讲学

与韩国的交往

韩国新罗大学与我校签订校际交流协议

韩国问题研究中心成立

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来校参观访问

“韩国语中心”成立暨岭南大学“1+4”项目开学典礼

与日本交往

“野泽丰奖学金”颁奖仪式隆重举行

童开沅接待冲绳基督教大学校长

章开沅接待创价大学高桥强教授

我校与日本长崎纯心大学交流签字仪式举行

华中师范大学涩泽荣一研究中心揭牌

池田大作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涩泽荣一研究中心工作会议

接受日本《朝日新闻》社采访

日本学者渡边信夫讲座——中日友好新时期的思考

日本关西大学河田悌一校长一行访问我校

河田悌一教授入座第53期博雅大讲堂

涩泽荣一纪念财团代表及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来访

日本防卫大学校长来访我校

我校与涩泽荣一纪念财团联合举办“世界格局下的中日关系”讲座

广结良缘

章开沅接待高尔夫城市花园代表

章开沅教授会见韦政通先生

童开沅出席余家菊奖学金颁奖仪式

活动内容

“余家菊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8年余家菊奖学金转交仪式

旧金山大学吴小新博±来访推广“伙伴学习”教育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杜祖贻教授畅谈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李晟文教授访问我校

四、博雅育人

章开沅给2002级新生作报告

百年校庆中的章开沅

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在我校召开

章开沅给学生做讲座

我校在湖北省率先成立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学校机关青年干部报告会

犹忆玉屏笛箫声

——参加笛箫专场演奏会有感

美国奥古斯坦纳大学合唱团与我校天空合唱团联合演出

章开沅教授捐献白冠长尾雉

章开沅教授与博雅网友面对面

观看《愿蓝天更蓝》晚会

与学生面对面

章开沅为我校同学演讲《从牛津到金陵——为了忘却的纪念》

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在我校成立

章开沅先生“纪念五四·超越五四”人文讲座

观看哈丁合唱团和天空合唱团联袂演出

章开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守学术道德”报告会举行

出席国际文化园博雅会议中心揭牌仪式

林木深处觅绿魂

章开沅奖学金启动仪式举行

五、各界关爱

教师节前夕省领导慰问我校老领导和老教师

活动内容

章开沅在丁烈云、马敏陪同下观看“世纪日食”

章开沅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荆楚人物”

校领导看望章开沅

珠海特区宣传部长黄晓东一行看望章开沅

离退休工作处组织老干部、老教授踏青

湖北媒体集中采访章开沅

纪念新中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校领导看望国评博导章开沅

六、辛亥百年系列活动

章开沅先生与辛亥百年

为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筹备省人大副主任刘友凡来校调研

首部辛亥革命动画电影项目论证会暨剧本研讨会召开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倒计时启动仪式暨开沅文化节开幕式

全国政协辛亥革命网“辛亥百年百期系列访谈”新闻发布会

章开沅就辛亥百年问题接待“敦煌之子”常嘉煌

《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百年反思》讲座

辛亥革命与亚洲·东亚文化交涉学会第三届年会召开

章开沅接受媒体专访

日本NHK电视台采访章开沅先生

《朝日新闻》记者专访章开沅谈辛亥百年之时代意义

《大家》栏目组专访章开沅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首发式暨辛亥革命百年系列

纪念活动在我校举行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高峰座谈会”召开

台湾宇宙光“辛亥百年史迹之旅”代表团访问我校

章开沅会见宋庆龄基金会一行

后记

序言

《纵浪大化中——二十一世纪章开沅在华师》是我校资深摄影师陈建平先生编著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有关章开沅先生晚年参与学校各种学术、校务活动的照片集。在这本内容丰富的照片集中,陈建平先生以其精湛的摄影技术,生动记录了开沅先生虽年届耄耋,但仍不辞辛劳,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学校各种活动时忙碌的身影,以及先生那种独有的大气、睿智、诙谐和极富人情味的典型瞬间形象。此书内容催人奋进,值得每个华师人一读。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林木葱茏的桂子山上,章开沅先生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师。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章开沅道路”,到八九十年代成就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权威、治校有方的大学校长,章开沅的名字始终与华中师范大学相联,百年华师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而他则成为华师精神的象征、桂子山上一张最亮丽的名片。华师因拥有章开沅、邢福义这样真正的大师而更加名扬天下。

当二十一世纪的脚步即将来临时,开沅先生已届74岁高龄,早已功成名就、享誉海内外。按理说,年事已高、早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的他,完全可以享享清福,做做自己感兴趣的学问,让年轻人去忙碌了。但刚从海外长期访学和讲学归来的他,并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而是像年轻人那样,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新的世纪。于是,便有了陈建平先生镜头下所展现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二十一世纪的开沅先生。

在新的世纪中,开沅先生的生活是充实而忙碌的。尤其在2011年纪念辛亥百年活动期间,各种学术和采访活动有时甚至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以至先生笑称自己已经被“过度消费了”。据陈建平的记载,华师摄影组从2001年到2011年间,拍摄开沅先生参加科研工作之外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次数竟达100次以上,平均每年超过10次。这还是摄影镜头所记录下来的活动,其他没有记录下来的各类活动,真不知还有多少。足见晚年的开沅先生为了学校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多大的热情和精力,作出了怎样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照片集将章开沅先生这十年的活动影像按“学科建设与学术活动”、“文化产业建设”、“把世界引向华师”、“博雅育人”、“各界关爱”、“辛亥百年系列活动”六大板块来分类整理和介绍,应该说这种分类是独具匠心、大体合理的。本照片集基本上反映了开沅先生近十年来在华师生活与工作的总体风貌,同时又不乏各种生动的瞬间细节的记录,开沅先生的精神境界和内在人格均得到了准确的呈现。这是我们要感谢陈建平先生这位既“有心”又“用心”的专业摄影师的,也再次说明任何人只要有高度的职业精神并全身心地投入,就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开沅先生对华师的贡献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作为他的学生,在我个人看来,就学校发展而言,开沅先生晚年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让华师走向世界,将世界引进华师。开沅先生曾认为自己在学术上最大的理想和贡献之一,就是努力把中国的辛亥革命研究引向世界,同时又把世界的辛亥革命研究引进中国。无论在治学还是在办学上,开沅先生都是具有世界视野和国际眼光的人,绝不局限于就中国看中国,而是始终将中国置于世界大格局中来思考,在中国与世界的关联中把握未来的走向,始终做到心胸开阔、目光如炬。在办学思想上,开沅先生作为老校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并为此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不顾年事已高,仍孜孜不倦、四处奔波,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而不懈努力。鉴于历史原因,过去我校与美、英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交流较多、来往密切,但与东亚近邻国家的高校和机构反而缺乏实质性交流,在二十一世纪,开沅先生利用他的巨大学术声誉和良好的人脉关系,着重帮助学校推动了与日本、韩国的交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

最近十年中,我曾有幸与开沅先生一道出访日本、韩国的许多高校与机构,亲眼目睹了他以望八高龄,神采奕奕地参与各种外事交流活动的动人场景,通过广交朋友、广结良缘,为学校赢得了大量来之不易的国际合作机遇。正是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我校与韩国的基督教长老会大学、新罗大学、岭南大学、汉阳大学、首尔世宗大学、青云大学、又松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密切的校际交流关系。同时,也是通过他的人脉关系,我校与日本的关西大学、创价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名校均有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校际联系,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同时,也正是由于他创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韩国研究中心、池田大作研究中心、涩泽荣一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国外学术大师、名家纷纷来华师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使华师学子大开眼界,了解和接触到了国际最前沿的学术思想。

刚刚过去的2011年,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应该是开沅先生晚年浓墨重彩的一次绽放,也是其学术成就的又一个丰收之年,最值得纪念。这年,早已为此养精蓄锐多时的开沅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纪念辛亥百年的各种系列活动之中,除撰写了大量纪念和研究辛亥革命的文章外,他还不断地被邀请出席国内外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报告会和纪念活动,不断地接待各色各样的来访者,不断地应邀对各种纪念活动进行指导,不断地接受中外各大媒体的采访……以至于人们暗地里不得不感慨:如此频繁的活动,连年轻人都吃不消,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到底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是一种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支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呵!  好在上述一切都多多少少地被陈建平先生的镜头记录下来了,可供我们去细细地品味、鉴赏、学习。

人生自古谁不老?但对于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未老先衰,身心俱疲;有的人老而弥坚,活力无限。叶帅“八十述怀”诗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的散文中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咄咄怪事1”终以陶渊明的一首诗相期许:“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章开沅先生对于老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人们已习惯于称呼我为‘章老’,我在生理上也确实是感到老态渐增。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学术与真正的学者,其生命应该是永葆青春并且必将溶入文化长河的永恒。”显然,这种对于年龄、对于人生抱持的豁达、乐观的态度,正是他能在晚年继续发光、发热,作出巨大贡献的内在精神源泉。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让我们祝开沅先生永葆青春,越活越年轻!

内容推荐

陈建平编著的《纵浪大化中--二十一世纪章开沅在华师(精)》记录了章开沅先生从2001年-2011年的学术活动历程。在此期间,章开沅先生参与的学校活动达200余次,作者精选章先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照片300余幅收入书中,并配以章先生参加活动的相关报道以及通过录音整理的章开沅演讲的文字。《纵浪大化中--二十一世纪章开沅在华师(精)》充分展现了章先生为学术事业、为学校发展、为华师走向世界和将世界引向华师做出的巨大贡献。

编辑推荐

《纵浪大化中--二十一世纪章开沅在华师(精)》是我校资深摄影师陈建平先生编著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有关章开沅先生晚年参与学校各种学术、校务活动的照片集。在这本内容丰富的照片集中,陈建平先生以其精湛的摄影技术,生动记录了开沅先生虽年届耄耋,但仍不辞辛劳,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学校各种活动时忙碌的身影,以及先生那种独有的大气、睿智、诙谐和极富人情味的典型瞬间形象。此书内容催人奋进,值得每个华师人一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