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本原哲学研究体系的创始人。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是被徐悲鸿院长慧眼识才留校的第一位青年教师。
当代中国油画大师、民俗学大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靳之林传记,首度解读靳之林先生的艺术,展现一位伟大画家的人格力量,描绘一位文化学人最平朴的一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随靳之林先生写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邢仪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中国本原哲学研究体系的创始人。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是被徐悲鸿院长慧眼识才留校的第一位青年教师。 当代中国油画大师、民俗学大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靳之林传记,首度解读靳之林先生的艺术,展现一位伟大画家的人格力量,描绘一位文化学人最平朴的一面。 内容推荐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先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是当代中国山水风景油画第一人,是抢救民间民俗文化的民族英雄,是中国本原哲学研究体系的创始人。靳之林先生一生坚持在大自然中写生,意在山水之间。靳先生热爱民间艺术,为民族文化献身、为艺术吃大苦的精神堪称中国“凡·高式画家”。作者曾是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20世纪70年代在延安与靳先生相遇,追随靳之林先生画画三十多年。 本书生动、真实、激情地记录了随靳先生的多次写生经历,鲜为人知。书中不仅涉及油画专业的知识,还深入地介绍了靳先生关于艺术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等深刻话题,对研究理解靳之林先生的油画艺术和哲学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我看靳之林的油画(靳尚谊) 推荐序一(张晓军) 推荐序二(黄永松) 前言 第一章 师生缘 初识靳之林先生 知青变画家 随靳之林先生写生 第二章 千里寻她——山桃花 中断了20年后的写生 我钟情于画知青题材 考察民间艺术 没正式上过美院的大学油画教师 1万元买的吉普车 画黄帝陵 在六级大风中写生 又遇车险 油画写生真是件麻烦事儿 清凉山上坟 难忘的山顶之夜 几千里寻找山桃花 美哉刘家山 不能画画就去考古 黄河边的石碾子 画笔之意不在画,在于山水之间 两位朋友 高原上的大集 古老沧桑神秘 剪纸大师高凤莲 看把老汉唏惶的 历时15天的写生 第三章 艺术 浪漫 香艳之都——巴黎 旅法画家贺丹小师弟 在大师画前泪流满面 莫奈花园 马奈的静物画 朝拜凡·高 第四章 行吟在秋天的高原 靳之林先生和乾坤湾小程村 八十 雪地 写生 行高原吃红枣画黄河 清水关上的遐想 古窑中的魂魄 画祖母河 健美的模特儿 谆谆师教 裤衩上的破洞 用生命画画 画画赞美生命 第五章 山桃花年年开 设在上官家客厅的讲堂 刘志丹的永宁山 一等的风景 这里曾是知青窑 写生和风景画家 大风中约会山桃花 一天画三幅写生 一幅写生画的全过程 老窑新春 小程国际民间艺术节 油画中的哲学命题 凤凰涅槃 第六章 残章 断句 哲学 符号 艺术 美学 民间 本原 附录一 何为本原文化? 附录二 传奇的剪花娘子 附录三 老画家 黄河情 附录四 关于靳之林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师生缘 初识靳之林先生 中央美院的教师、大画家,和蔼,谦虚,笑容可掬,这就是靳先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实际上正如靳先生自己所说,他外表冷静,内心里却有一团火在燃烧;看上去温文尔雅,性情却疯狂执著;大悲大喜、大张大合,是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 我与靳之林先生结识三十多年,初识先生那一幕尤为难忘。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从西安美院毕业,“社来社去”。又回到几年前插队的陕北延安,此时靳之林先生也千难万难后来到延安落户,在延安地区文化馆任美术组长,只身住在地区文化馆内。那是一个大雪后的冬日傍晚,靳先生为我打开了窑门,一股暖气扑面而来,一股煮饭的热气夹着大米的香味扑面而来,呵!陕北罕见的大米,受刺激的味觉使我有一种他乡遇故之感。这是一孔不大的薄皮窑,迎面放着一只带烟筒的火炉,炉子上咕嘟嘟地熬着一小锅大米粥。窑里没有炕,靠里面墙是一张加了木板的单人床,上面横七竖八地堆着几床被子,然后是桌子、椅子、箱子和油画画具与一些日用家什没有秩序地乱放着,把一个小小空间塞得满满的,三面墙上都挂满了在延安的油画写生。 靳先生向我伸出了手,开口说话的京腔京味使我倍感亲切。他四十几岁的年龄,身材不高,壮实敦厚,宽阔的额头有些前倾,稍显肥大的鼻头微微翘起,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让人觉着挺好接近。他身穿一件黑色制服大棉袄,头戴顶簇新的蓝帽子,裤子肥大,穿得窝窝囊囊,活脱脱一位老工人师傅的样子。靳先生正从油画箱里抽出他白天的一幅写生往墙上钉,我凑上去看,这是幅延安大桥的雪景:铅灰色的天空下银白色的雪覆盖着世界,背景的宝塔、延安山城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延河大桥横贯画面,桥上走着小人,跳跃的鲜色的斑点是他们的头巾,粗放的流动的深色线条显示出冰河下的生命活力。 “喜欢吗?”靳先生边贴画边问。 “嗯。”我频频点头,“真美!”我目不暇接地一幅幅看下去。 “喜欢哪张?”靳先生又问。 我指了一幅有山间小路,小路上有个农民,农民赶着一辆驴车的画。 “你倒是挺有主见啊。”靳先生笑了。 他这一说一笑,倒使我心里没了底。然后我极恳切地向靳先生提出请他收我作学生,靳先生笑眯眯地看着我,不置可否,但我知道他已经接受了我。 中央美院的教师、大画家,和蔼,谦虚,笑容可掬,这就是靳先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实际上正如靳先生自己所说,他外表冷静,内心里却有一团火在燃烧;看上去温文尔雅,性情却疯狂执著;大悲大喜、大张大合,是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 我回到插队时的延川县文化馆报到,先是被分配到永坪文化站当美工。这时的靳先生正在陕北境内的各个县奔走,考察民间艺术,举办农民画学习班,培养农村美术骨干,以点带面,开美术现场会。这天他来到永坪文化站,我们一起去下乡。寒冬腊月天,靳先生亲自蹬着梯子画壁画,宣传农业学大寨。水粉颜料还没等调好就被冻住了,他叫我去村里找来热水,用热水泼着画,后来实在不行了,他又叫我打开他的油画箱,拿出油画色来接着画,因为油画色不易上冻,油画颜料比水粉颜料价高,而且是靳先生私人的,画一幅壁画得用多少颜料呀!我们画了一天。 回来时已是黄昏。干冷干冷的冬日,天色渐渐暗下去,蓝幽幽的月光洒下来,一切都失去了细节,远山失去了体积感,变成了黑色的剪影,在这容易使人产生幻觉的幽蓝色调中,周围的景色像是舞台的布景。只亮一个色阶的,冻得结实的天空中,不多的几颗星星在瑟缩地闪烁,天空下最亮的是那条山涧中冻硬了的小溪,白晃晃的,宛如一条玻璃铺成的透明玉带,弯弯曲曲,缠绕着,延伸着。 靳先生谈兴很浓,讲他的经历,讲他的文革遭遇,他说小的时候学过国画,后来由于对徐悲鸿先生的《箫声》(徐先生的早期油画)的喜爱使他走上了学习油画的道路,是古元先生的木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看了古元的木刻,他便不明缘由地,一往情深地爱上了延安,“文革”时因为他提出要到延安落户,被造反派打成“阴谋到延安另立中央”的反党分子关进牛棚,妻子也受连累被一同关进了牛棚,两个孩子没人管,在大街上流浪、要饭。为了妻子可以出去,为了孩子们不再流浪,他提出与妻子离婚,他的本意是一旦自己放出去还可以再复婚。不想妻子为了能和孩子们活下去,离开了他,逃离了那个是非之地。他在牛棚里写检查一遍遍不能通过,他说:“根本没有的事,我怎么能胡说呢!”随着家破人散,此时被关在美院附中三楼一间教室的靳先生万念俱灰,眼睛盯住放在窗口的木凳,趁看押他的造反派不注意的当口,一个箭步冲过去,一脚踩到了木凳上,再一跳,他就可以彻底地解脱了。谁知那个造反派反应很快,一下子扑过来,抱住了他的腿,迅速撤掉了窗口的木凳,并且将他绑了个结结实实…… 讲这些经历时,靳先生用他浑厚的男中音娓娓道来,没有悲切,没有激愤,只是讲述,只是为给我介绍他自己,他说,他终于实现了到延安落户的愿望,为了这个愿望他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啊!如今他怎么能不努力工作?积攒了半生的力量啊!他兴奋地低声唱起了《延安颂》,他的男低音带着金属般的磁力,在夜空中回荡:“啊,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P3-7 序言 自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以来,《汉声》编辑多次深入我们的文化母土,在大陆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令人惊喜的是,在民俗生活领域,无数源远流长、世代祖先从生活中实验出来的智慧,都还活生生地存在于广大乡野,尤以中华文明摇篮地区的黄河流域最为丰盛。 1988年10月,《汉声》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民艺学者,靳之林先生就是其一。会后聚餐,靳之林先生应大家要求高歌陕北“信天游”,让人神往,至今记忆犹新。 靳之林先生是优秀油画家、中央美院的教授,却一眼就爱上了陕北,爱上了陕北大娘的剪纸、民歌、腰鼓,爱上了质朴的陕北黄土高原。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生活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了自己生命之所在。这一追寻就是几十年,并坚守一生!靳之林先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神。我们同有大爱,相见恨晚。 1993年年初,《汉声》编辑为靳老师(编辑们尊称所有作者皆为老师)的《瓜瓞绵绵》一书进行编制,希望能看懂先生的论述,从解读民间艺术到认识民族文化特性;为了让读者了解靳先生的研究,编辑一定要先搞懂才行,以文说图详述他基于生命与生殖崇拜的“原始阴阳哲学”的中国本原哲学,多么艰巨又多么有趣呀! 工作中大家学唱西北民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黄河在怒吼。” 主编通过电话向靳先生请教,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互相讨论,以至于夜晚加班,灯火通明不知东方既白……直到9月终于完成。以诗经中“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句作为生命与生殖崇拜观念的著作,于10月出版了,当时在海内外学界造成很大轰动。 随后靳先生参加学术访问团到台北,专程来参观《汉声》杂志社,站在曾为《瓜瓞绵绵》彻夜工作的房间内,泪流满面,让目睹“本尊”靳老师的编辑们不知所措。 2010年5月,北京举办靳先生大型个人画展,同时《追随靳之林先生写生》一书出版。二十多年匆匆过去,先生在海内外的影响与日俱增,“辛苦你”、“谢谢你”是我不变的心情。 《汉声》杂志社社长 黄永松 书评(媒体评论) 靳之林的油画艺术,在保持油画的西方语言品质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写意笔墨和深厚的中国文化涵养,使两者得到了更为完美的体现,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并把油画推到了一个相当独立的艺术高度。 ——靳尚谊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这本日记体和散文相融合的书,极其鲜活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多年来同我们的老师一起外出写生的经历,令人感到真切、温馨,有种历历在目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一位伟大画家和文化学人的人格力量和最平朴的一面。靳之林先生是我们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是靳先生为我们奠定了最初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理想。 ——张晓军 《艺术》杂志社副总编、资深美评家 靳之林先生是优秀的油画家,他在陕北找到了自己生活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了自己生命之所在。这一追寻就是几十年,并坚守一生!靳先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神。 ——黄永松 《汉声》杂志社社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