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一个老牌的商业大都会,商业气氛和商人性格在这个城市沉淀最深。上海的老板们大都聪明而又精明,他们善于博采众长,把他人的好东西学过来,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书通过对虞洽卿、刘鸿生、吴蕴初、胡厥文、穆藕初、郭乐和郭琳爽、董竹君、黄楚九、周祥生以及金鸿翔等11位近代上海老板在上海滩闯荡的历史事实,色彩斑斓地展示了他们在近代十里洋场锐意进取、出奇制胜、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生历程,从中不难窥见海派文化在上海老板身上的烙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老板/海派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惜珍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作为一个老牌的商业大都会,商业气氛和商人性格在这个城市沉淀最深。上海的老板们大都聪明而又精明,他们善于博采众长,把他人的好东西学过来,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书通过对虞洽卿、刘鸿生、吴蕴初、胡厥文、穆藕初、郭乐和郭琳爽、董竹君、黄楚九、周祥生以及金鸿翔等11位近代上海老板在上海滩闯荡的历史事实,色彩斑斓地展示了他们在近代十里洋场锐意进取、出奇制胜、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生历程,从中不难窥见海派文化在上海老板身上的烙印。 内容推荐 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商业大都会,上海的商业气氛和商人的性格在这个城市沉淀最深。东西方观念的冲撞在长期的磨合之后,赋予了海派商业国际化的高度。海纳百川、融合中西的城市景象使上海商人熔铸出多元、开放和爱国的自身特征,并以此活跃在近代上海经济、政治和文化舞台上。 本书通过对虞洽卿、刘鸿生、吴蕴初、胡厥文、穆藕初、郭乐和郭琳爽、董竹君、黄楚九、周祥生以及金鸿翔等11位近代上海老板在上海滩闯荡的历史事实,色彩斑斓地展示了他们在近代十里洋场锐意进取、出奇制胜、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生历程,从中不难窥见海派文化在上海老板身上的烙印。 目录 总序 李伦新 前言 上海老板的海派味道 第一章 被称为“阿德哥”的海上闻人虞洽卿 会讲一口流利英语的“赤脚财神” 马车一撞撞出一笔几十万巨款买卖 “四明公所事件”与“大闹公堂案” 建立华商体操会并创办四明银行 创建宁绍轮船公司与洋人叫板 采用连环抵押贷款术发展航运事业 “阿德哥”70大寿树碑上海滩 海上闻人因病客死他乡一 第二章 由煤炭起家的天才实业家刘鸿生 “上帝的叛徒”被圣约翰大学开除 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的“跑街先生” 而立之年登上煤炭大王宝座 从鸿生火柴厂到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冒风险自筹资金创办中华煤球厂 跃上水泥大王宝座 获圣约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荣誉 章华毛绒纺织厂和“九一八”哗叽 成为国内声誉卓著的“火柴大王” 抗战期间避难于“爱神花园” 刘氏企业申请首批公私合营 第三章 中国味精之父吴蕴初和他创办的天字号企业 早年在漂泊中艰难创业 未来的“味精”诞生于石库门亭子间 佛手牌味精打败日本味之素 在美国举办的世博会上屡获大奖 成功创建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 自奉节俭却热心公益事业 抗战期间的万里搬迁 第四章 与时俱进的诗人实业家胡厥文 少年立志实业救国 大学毕业到工厂当学徒工 出任实习工场主任先烧三把火 成功创办新民机器厂 连任10年行业公会主任 抗战期间带领民族工业内迁 解放后成为国家领导人之 性格豪爽且具文人雅士之风 第五章 学者型实业家穆藕初 从棉花行学徒到海关小职员 别具一格的留学生涯 接连创办五家纺织厂 风雨十七年的华商纱布交易所 首创“一元储蓄制”的劝工银行 昆剧传习所的特殊票友 为教育兴国不惜散尽千金 与弘一法师成了方外之交 在重庆度过生命最后时光 第六章 创建永安公司的郭乐和郭琳爽 南京路四大公司的崛起 在悉尼首次打出“永安”牌子 “借鸡生蛋”创办中国最大商业公司 老板郭乐的经营之道 郭琳爽受命于危难之际 少东家重振“百货大王”雄风 创办永安乐社和《永安月刊》 无奈面对曾经的屈辱一幕 粉墨登场出演粤剧《金马鞍》 第七章 锦江饭店创办人董竹君 家贫抵押人青楼当歌女 日本留学归来人豪门二度拜堂 闯荡上海滩的“中国娜拉” 获“义士”李嵩高借资两千元创办锦江小餐 风格独特的锦江川菜馆 在法国公园附近创办锦江茶室 为地下党创办秘密印刷所 解放后两店扩为锦江饭店 第八章 中国西药业和娱乐业的先驱黄楚九 诞生于余姚世传眼科之家 城隍庙九曲桥畔行医售药 名满上海滩的中法大药房 “艾罗补脑汁”成超级畅销补药 中国第—家民族资本药厂“龙虎公司”的创办 新新舞台、楼外楼和新世界 创办具有海派特色的“大世界”游乐场 龙虎人丹终于打败日本仁丹 改建后的大世界被称为远东第一娱乐场 黄金荣打起了大世界的主意 萝春阁茶楼成黄楚九绝唱 第九章 出租汽车大王周祥生 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兴起 礼查饭店侍应生劝架获意外之财 在上海虹口开出祥生车行 组建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神奇的“40000”号享誉上海滩 击败洋商云飞出租汽车行 垄断北站的汽车运输业务 黯然离开亲手创办的祥生公司 昙花一现的祥生交通公司 第十章 鸿翔时装公司的创办人金鸿翔 西服制作大师门下的高徒 立下“事业未成,不言婚娶”的志向 在南京西路开设鸿翔女式裁缝店 击败洋商开办的舁发时装公司 鸿翔女装登上“女服之王”宝座 一次登记注册8只鸿翔商标 金老板得以成功的“金算盘” 蔡元培为鸿翔题写“国货津梁”匾额 跋 郑家尧 后记 花开满枝时看暗香浮动 试读章节 马车一撞撞出一笔几十万巨款买卖 虞洽卿做了瑞康跑街后,瑞康日益发达。周旋于外国商人与洋行买办之间的虞洽卿,因能与外国人会话,且办事干练,声誉日高。虞洽卿与鲁麟洋行的接触最多,在他27岁时,被鲁麟洋行聘请为买办,开始踏人当时的上流社会,其经营范围也大为拓展,诸如大豆、桐油、丝、茶的出口,西药、五金等的进口等。不久,他就以出众的交际手段,成了上海滩上上下下都走得通的“红人”。虞洽卿凭借卖出货物中收取的丰厚佣金,买进了上海滩的花园洋房,进出以华丽的马车代步,成为租界内的富商。 清朝末年,朝廷已改练新式陆军,陆军服装系向国外大宗订购的欧美军队的军装,所以洋行经营军装,在当时也是一宗赚钱的大买卖,只要接到一笔军装生意,至少上万件,利润十分可观。因此,各洋行买办对清政府派来采办军装的官员都十分奉承,想方设法接到上海最豪华的旅馆住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招待。 有一年秋天,清朝北洋军派来一位大官到上海采办大批军装,消息一传出,上海洋行的买办无不争先恐后去见这位大官。没想到这位大官却厌恶洋行买办,所有的买办一概不见,要亲自和外国人直接打交道。虞洽卿听说此事后,就派人去打听那位大官的每日行止,得悉这位大官每天下午两三点钟一定要坐上马车从一品香大旅社出发沿四马路(今福州路)去外滩打听洋行军装行情,他还问清楚了大官所乘坐马车的特点。于是,他吩咐家中马车夫把他自己那辆十分精致的马车准备好,在下午2点左右,乘车来到四马路浙江路口,叫车夫停下来等候。等了不久,就见大官的马车远远驶来。虞洽卿让车夫在马屁股上猛抽一鞭,那马如脱缰般向大官的马车撞去,轰隆一声,两车撞个正着。惊魂甫定的大官走下车来一看,见自己马车的车灯已被撞坏,车上油漆掉落,不由大怒,正想发作,却见那边车上走下一个衣着华丽的年轻人,上前向他深深一揖,说:“大人请恕罪息怒。小辈这匹驾车的马买来不久,烈性未驯,撞坏了大人的车,完全是小辈过错。请大人留一个大名,明天我一定将赔偿的马车送上。”同时,又抽出一张名片,说:“小辈虞洽卿。大人如有公事要办,请先坐我这辆车去,小辈明天再上门赔车。”大官见他如此谦恭有礼,就欣然坐上虞洽卿的马车,绝尘而去。 第二天,虞洽卿就买了一辆车身为深红色的马车让马车夫驾驶空车前往一品香旅社,自己则雇了辆出租马车随后跟着。大官一见虞洽卿送上的崭新马车,顿时喜上眉梢。虞洽卿当下以压惊为名把大官请到早就备下丰盛酒宴的餐馆。酒席上,两人谈得投机。三分醉意下,虞洽卿轻轻松松便从大官手里拿下了这笔几十万巨款的买卖。他获得军服承办权后,把得到的预支费十几万元全部划入自己独资经营的惠通银号,而他与承做军服的各厂家却议定交货付款。这几个月的“时间差”使阿德哥获利颇丰,何况还有那几万元的承办费呢。 虞洽卿在德商鲁麟洋行做了9年买办,积聚了一大笔财富。他牢记母亲的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宁波同乡中乐于助人,帮人排忧解难,尤其是宁波籍的店主,经常在贸易中因不懂英文受洋人欺诈,有理说不清。虞洽卿名和德,大家就叫他“阿德哥”。同乡们有事就请阿德哥帮忙。渐渐地,阿德哥的名气越来越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虞洽卿捐资清廷得候补道台衔,进出衙门可戴红顶花翎的帽子,穿戴朝珠的外套。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买进闸北升顺里、顺徵里等房产,组成升顺、顺徵房地产公司。 P6-8 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造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旧多有滩、渡、浜、泾、汇、河、桥、塘、浦、湾……这都在向人们证明,是水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 海洋是美丽而壮观的。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是海洋水面,如果称地球为“水球”也不无道理。海洋是广阔而有边的,是深而可测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任你怎样为之赞美都不会过分。 海在洋的边缘,临近大陆,便于和人类亲密接触。我国的万里海疆,美丽而且富饶,被誉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鱼仓、盐类的故乡,孕育着宇宙的精华,激荡着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样为之歌唱都不会尽兴。 上海是海。是襟江连海的不息水流造就了上海,更是水滋养了上海,使这座城市孕育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上海,就没有这座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没有海派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就没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荣发达。今后,上海的发展还要继续做好这篇水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上海是海。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兴城市,不同于在传统城市基础上长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万,经过百年的发展,人口猛增到500多万。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本地原住民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5%,移民则高达85%。上海的移民,国内的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国际的虽来自近四十个国家,但主要来自英、法、关、日、德、俄,其数量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一个多世纪中,上海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如下几次: 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孤岛期间,仅四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 解放战争期间,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增势之猛,世界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生了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长势头也很猛,现在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800万,此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600万。每年春运高峰,车站码头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是海。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美誉,现在是越来越名副其实了。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表情。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无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屋,还是按照欧美风格设计建造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包括集中于南京路外滩的建筑群,和分布于各区的多姿多彩的别墅洋楼,诸如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现已列入重点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就达300多处,或者是后来建造的如原中苏友好大厦等,都在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演奏着上海社会发展进步史上的一个个乐章。 上海是海。上海人讲话多有南腔北调,还有洋腔洋调。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土语十分丰富。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上海这个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人口的多元化,自然带来了语言的多样化,中国各地方言和世界各国的语言大都能在上海听到。 上海是海。上海人的饮食,可谓多滋多味,菜系林立,风味各异,川帮、广帮、闽帮、徽帮、本帮……应有尽有;西菜、俄菜、日本菜、印度菜……数不胜数。 上海是海。上海的戏剧舞台百花争艳,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歌剧、舞剧……剧种之多,阵容之齐,在国内数一数二,在国际堪称少有。浙江嵊县土生土长的越剧在上海生根开花,走向全国;而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则别具一格地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成功…… 上海确实就是海! 海派文化姓海。 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根深叶茂、顶天立地的大树,巍然屹立,万古长青,枝繁叶茂,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国土,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一种说法耐人寻味:看中华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华文化两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要到上海去。当然,比喻总是蹩脚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多的中国地域文化。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海派崛起,云蒸霞蔚,日趋明显。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输入,如1865年10月18日在南京路点亮第一盏煤气灯,从此上海有了“不夜城”之名,1881年英商自来水公司成立,次年在虹口铺设水管,开始供水……东西方人与人、文化与文化整体接触,尤其是租界上“华洋杂处”、“文化混合”,虽然于我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客观上却是引进西方文化早而且多,使上海成了“近代化最成功的地方,市民文化最强大的城市”,往往统领风气之先。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随着上海发展而发展的,是客观存在,有客观规律,我以为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采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成熟时期: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拔乱反正、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当前,海派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这样那样前进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弱点,这是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对待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呢?我以为主要有: 一是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河。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 二是创新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则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特别是在“孤岛时期”,租界内某些殖民文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需要加以清醒地辨别,区别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综合性,是复杂的体系,不应该要求纯之又纯,水清无鱼,那就不成其为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容并存,以致落后、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在以往那特定历史时期,也夹杂其间,怎么能用这些来对今天的海派文化说事呢。 五是商业性,海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其适应市场的商业性都有不同的表现。上海人往往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敏感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我认为,海派文化的“派”,既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帮结派的派,更不是其他什么派。千万不要“谈派色变”,也不必对“派”字讳莫如深,远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联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讲派别!不,我们这里所说的海派文化,是反映上海文化风格的最重要流派。我国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吴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京剧有麒派、尚派等等,越剧有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都是戏剧艺术的流派,流派纷呈有何不好。 我认为,海派文化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海派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既不要一提到海派文化就沉醉于20世纪30年代怀旧情调中,也不要一说到海派文化马上就和当年的流氓、大亨、白相人划等号。应该看到,经历了漫长时期的风雨淘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派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海派文化发展的至高境界,我想就是“海派无派”,正如石涛先生所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应该要为海派文化向至高境界发展而不断努力。 时代呼唤《海派文化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是历史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世界,我们伟大祖国亿万人民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团结奋斗,中央要求上海搞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四个率先”作用,还要继续搞好在浦东的综合改革试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要主动热情地为争取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而努力。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上海,为了全面了解上海、正确认识上海,都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新的准确而完整的图书资料。国内各兄弟省市的同志也有这样的愿望,新老上海人同样都有这个要求。可以说,编辑出版一套系统介绍海派文化的丛书是当务之急。 《海派文化丛书》必须力求准确系统地介绍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经有过争议,如今也还是仁者见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我们编纂者则要严肃而又严格地正确把握,既不要过于偏爱,也不要执意偏见。近年来,由于上海大学领导的重视和不少专家学者热情支持,已经举行了多次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汇编出版了五本论文选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欢迎,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版好这套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的创作、编辑、出版工作一经动议,就得到作家、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得到上海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文汇出版社等大力帮助。我相信,《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上海的建设增强精神助推力,同时,也可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而又图文并茂的图书。 我谨代表《海派文化丛书》的作者、编者、出版发行者,向所有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向读者和收藏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向读后对本丛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朋友鞠躬致敬! 是为序 后记 近来十分流行“创意”二字,如美术创意、建筑创意、文学创意等等,因 其名目繁多而目不暇接,又因大多陌生而超然处之。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同志提出编辑《海派文化丛书》的创意使人精神一振,耳目一新,对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讲,正是思之无绪的良策,事之无措的善举。 此创意特色有三: 一是纵横驰骋,自成体系。该丛书将由海派书画、海派戏剧、海派建筑、海派文学、海派电影等方面近三十本书组成,基本囊括了能反映海派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6本书将在2007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面世。此后每年出版7至8本,争取在2010年出齐,向世博会献礼。 二是叙述简洁,形式新颖。上海,不管你是否喜欢,它在近两百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并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实是无可置疑的。因此,上海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值得研究的、又众说纷纭的一个课题。论述上海、反映上海的书籍纷繁浩瀚,它们各有见解,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读者。有的是学术性的,史料详实,论证严密,但曲高和寡;有的是文学性的,情节曲折,故事生动,但内中难免搀杂作者个人的情感,而有失公允;有的是纪实性的,历史掌故和人间悲欢离合尽收其中,但珠玑散落,难于荟萃。丛书力图博采众长,“合三为一”,以纪实为主,兼顾史料的真实和文字的优美,并采用图文并茂的编辑方法,使之成为一套新颖的研究上海,介绍上海的书籍。 三是内容丰富,面向大众。丛书对海派文化的各个领域,诸如:戏剧、书画、建筑、文学、风俗等,既有宏观的研究与阐述,又有具体的描绘与剖析,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派文化起源、发展、形成、深化的历史长卷,令人信服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派文化造就了被誉为“东方巴黎”和“东方明珠”的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精明求实”、“宽容趋新”等上海人的社会人格。丛书既是研究上海的学术著作,又是介绍上海的通俗读物,具有书柜藏书和案头工具书的双重功能。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机构,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世界先进文化为己任。协会成立20年正是上海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协会乘势而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拓展外联渠道,构筑中外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国际间的社会科学、金融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成为上海的一个有影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我们在获悉丛书的编辑思想和出版计划时,就感到双方是心心相印的,所以决定对丛书出版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我们认为此举是对建设上海文化事业的支持,是对弘扬民族文化的支持,也是对自身工作的支持。 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有外国朋友赠送一些介绍他们的国家或城市的书籍。这些书籍装帧精美,内容言简意赅,形式图文并茂。由此联想,在丛书中选择若干本或若干章节翻译,汇编成书,那也是一种十分可取的介绍上海和宣传上海的内容和形式,特别对于将在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上海来说尤为如此。 本丛书的出版已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和关注。文汇出版社已将本丛书列为2007年出版计划中的重点书,并配备了业务能力强的文字和美术编辑;外宣部门认为这套丛书是很好的外宣资料,是世博会的一个很好的配套工程;有的图书馆反映查阅上海资料的读者日渐趋盛,这套丛书的出版适逢其时,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还必须强调的是丛书的编辑和出版也得到了作者的大力支持。去年年底,编委会召开部分作者参加的笔会,其中不乏畅销书的作家,编委会对他们提出了创作要求和交稿时限。尽管要求高、时间紧,但是作者均积极配合,投入创作,为第一批丛书在2007年8月的书展上与读者见面创造了条件。为此,有的延误了申报高级职称的机会,有的推迟了其他的创作计划,有的不厌其烦数易其稿。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护佑着丛书的面世。丛书是时代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