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误之后的两种误区
错误是人人都会犯的,今天砸坏了东西,明天错怪了他人,后天办事不成功,再后来是感情出现问题。若不直下承担,正像学习佛法,只知高深不易明了,却不知其深意,就形而理解,立刻就会进入误区。这种误区有两个:第一,深责自己,陷入自责圈中不能自拔,耽误了其他人事;第二,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看不清本身存在的问题,自己耽误自己。
这怎么说呢?
先讲第一个误区。自责本身是负面的情绪,在禅宗里面讲,可以视为不能“歇”。“歇”就是“大休歇、大解脱”的境界,简单地讲,就是把一切都放下,什么烦恼心垢都被剥离,什么欲念贪婪都可以抛诸脑后,人就能恬淡闲适了。“歇”还有另外一重意思,便是“自尊自贵,自成自立”,做到这四点,也没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
回过头来说,自责是对强大负面情绪的拾起,是自己否定自己、轻贱自己的行为,这完全违背了休歇之意,人还怎么高兴得起来。有些人通过做善事、好事,或者盲目帮助别人来抵御自责情绪,试图转移注意力。但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为它忽视了情绪产生的原因,企图用其他情绪来挤兑自责心。然而,布施的行为并非追逐娱乐、逃避痛苦的方式,心中的和平和快乐是不能通过它来重新捕获。
人最先应该做的是面对。身为平常百姓,我们不可能万事做到,不能避免苦痛,所以要意识到凡事总有不可为是可以面对的。一旦你意识到错误必然会发生,对别人说出来,坦然以对,泰然处之,遭遇便也不是遭遇,而是生活中某件不足挂齿的小事,自责便找不见你。
第二种误区即是嗔。佛法里讲嗔的公案不只一则,江苏姑苏的南濠街有一个人常到阴曹地府去作差役,每隔几天就要去值班。有一天,一个邻居满怀好奇,请求他带自己去阴曹地府游玩一圈。差役欣然答应,让他回家乖乖躺在床上,交代家人千万不可以开门。差役就会拘了他的魂魄,带他去地府,之后再送他回来。
邻人照做一番,果然魂魄和阴差一起同行。二鬼来到县府城隍庙前,阴差嘱咐邻人在庙前石牌楼下等着,自己就拿着文书进入中庭拿取通关文牒。邻人等得太久,便开始不耐烦。恰在此时,他见到一辆马车迎面而来,里面有四个女子和两个男人,其中有一女子与邻人相识,便招呼他上车,邻人就这么跟着走了。
阴差出门一看,竟然不见邻人,急忙四处寻找,来到城墙门外的一家民宅,发现这户人家的母猪刚产下七头小猪。当中一只正是邻人投胎而来。阴差赶忙拘他的魂魄,却不料小猪的魂魄消失了。紧接着,他又四处寻找,在田边见到一条赤蛇躺在那里,知道又是邻人转胎变成,阴差只得上前摄取其魂魄返回邻人房间,往躺在卧室的邻人身上一掷,邻人魂魄归位终于醒过来。
阴差叹了口气,问他:“你同我一起遨游地府,感觉如何?”邻人说:“你把我放在城隍庙前的石碑楼下,你久久不归,我实在不耐烦,恰好遇见熟识女人,邀我一起到城门外一户人家里吃喝。大家正高兴时,忽然有人夺走食物又打我,我怒不可遏,跑到外头,跑了一阵子后疲累不堪,便躺在地上休息,却被人用力扭着脖子,我便痛得醒过来了。此行受尽罪过,哪有快乐不若不跟你来了!”阴差见他满心怨怼,便将此前经历向他一一道出。
正是“贪欲无休险成猪,嗔心不断堕为蛇”。
佛法里讲,嗔即是发怒,事情得不到会发怒,办不到会发怒,犯错误会发怒,感情受挫也会发怒,管理家庭不易也会发怒。气急败坏的后果便拼命责备别人,此时嗔心便如赤蛇。我们为什么不考虑嗔心怎么产生,如何抵御呢?它的一切源头,可能就在于我们的不安,对周遭世界的不确定,以致通过责备他人来为自己寻找平静和寄托。
对抗不确定性和不安的方法是说出来,将错误的源头找到,既不自责,也不责怪他人。短暂的情绪找过来时,停留片刻便也会离去,为这片刻的停留而伤己伤人,便是不值得。《心地观经·厌舍品》讲: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若能依此理解,离终日快乐便也不远。
【偈语一辑】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