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编著的《宝卷民俗》以“靖江宝卷”为对象,开创性地将其置于民俗学视域进行分析研究,展示古代民风民俗,探寻社会变迁轨迹和民俗文化源流。本书虽涉及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诸方面,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俗学著作,正因为特殊,愈发彰显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学术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宝卷民俗/靖江活宝卷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黄靖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靖编著的《宝卷民俗》以“靖江宝卷”为对象,开创性地将其置于民俗学视域进行分析研究,展示古代民风民俗,探寻社会变迁轨迹和民俗文化源流。本书虽涉及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诸方面,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俗学著作,正因为特殊,愈发彰显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宝卷是一种古老的“韵散相间、讲唱结合”的说唱文本,源于唐代佛教俗讲,明清年间盛极一时,后日趋式微。《靖江宝卷》数百年生生不息、古风犹存,专家学者誉其为民俗民间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宝卷民俗》以《靖江宝卷》为对象,开创性地将其置于民俗学视域进行分析研究,展示古代民风民俗,探寻社会变迁轨迹和民俗文化源流。因宝卷里的民俗事象往往表现得零碎而不系统,《宝卷民俗》虽涉及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诸方面,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俗学著作,正因为特殊,愈发彰显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学术价值。 写作者黄靖生于靖江,长于靖江,钟情、痴迷《靖江宝卷》,多年致力于挖掘、弘扬宝卷文化,孜孜不倦、颇有建树,已出版散文随笔集《宝卷笔记》。《宝卷民俗》是作者解读、研究宝卷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研究宝卷民俗的专著。 目录 追寻自信——自序《宝卷民俗》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 农业生产民俗 第二节 渔业和捕猎民俗 第三节 工商民俗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节 服饰民俗 第二节 饮食民俗 第三节 居住民俗 第四节 交通民俗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节 宗族习俗 第二节 社区习俗 第三节 寺庙习俗 第五章 江湖民俗 第—节 江湖社会 第二节 江湖中人 第三节 江湖活动 第六章 人生仪礼 第—节 诞生礼俗 第二节 婚姻礼俗 第三节 丧葬礼俗 第七章 信仰民俗(上) 第一节 三界崇拜 第八章 信仰民俗(中) 第二节 神仙崇拜 第九章 信仰民俗(下) 第三节 精灵崇拜 第四节 灵物崇拜 第五节 修行学法 第六节 祈福禳灾 第十章 民间语言民俗 第—节 民间俗语 第二节 民间歌谣 第三节 民间故事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新婚燕尔,三公子朝朝夜夜在书房诵读《三官经》,将王氏小姐_人撇在绣楼上。那日,王氏要公子陪她到花园散散心。“她想:‘我把公子骗进花园,将今比古,将古比今,好劝他转意回心’。” 王氏看到玉兰花开得好看,就是几片叶子障眼。她心上着急,把叶子朝下一摘。公子说:“王氏啊,说你聪明么你一点也不懂事, 花开没得叶来遮,何年何月显荣华?” 王氏一听,两滴泪倒挂下来了—— 三少爷啊,我比叶来你比花,花开全靠叶来遮。 三少爷啊,你倒吃素修办道,我何年何月显荣华? “少爷,你来看啊,这·盆花多有趣,只成双不成单。” “这就叫双头牡丹,要么不开,要开就是两朵。” 王氏听到这一声,止不住腮边泪纷纷。 三少爷啊,牡丹花开成双对,我们为何要离分? 三少爷啊,你看看牡丹花的份,陪我回转绣楼门。 三公子心倒软下来了。说:“王氏,你不要哭,我们一同上楼吧!”……一阵狂风,把一朵花吹落地上。公子说:“王氏,你望望看,好好的一对花,就剩一朵啦。这又有一比:我好比修行,你好比作孽。 修行的还在枝叶上,作孽的吹落地埃尘。” 王氏急得没法,在那指手大骂—— 你这个瘟风啊, 我家少爷正要回心转,你活拆我夫妻为何因。 ——《三茅宝卷》 花园散心最大的说头是玩出了爱情。 丁香小姐荡秋千正玩得开心,张大刚箭射白兔闯进花园,两人一见钟情。 丁香见说抬头看,好一个白面小书生。 好像吕布无二样,犹如张生小官人。 顶平额阔天仓满,两耳垂肩是贵人。 丁香一见心欢喜,心中爱慕八九分。 因为花公子读书格谢公楼,交吏部天官府落秋亭只隔一道围墙,公子花舜卿听见高凤霞主仆对诗,情不自禁以天为题,和了双凤—首, 天高搬不动,风吹云摆动。 雨声悉悉索,雷声惊神童。 双凤一听佩服……偷眼对谢公楼一看,喂,花公子小伙子漂亮咧。面如扑粉,小伙子盖到十来个省,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唇红齿白,鼻直口方,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牙排碎玉, 额心里一把珍珠伞,必是扶王保驾人。 双凤就想:“呀,这花公子小伙子又好,文才又好,又是忠臣格后代,我双凤今年也十八岁了,也不曾有个门当户对, 只要能和花公子结秦晋,千中意来万称心。” 还有比这更离奇的。 书生陶文彬从东书楼掩面跳进王府花园,唯求一死。偏偏遇见王素珍和梅香荷花、海棠赏雪吟诗作对, 王素珍转动秋波,见到梅花树下阴凉之处积雪未化,就以雪景为题吟道:“雪地鸦翻好似梨花乱洒墨数点;” 见两个梅香哼呀哼地对不上来, 陶文彬轻声说:“霞天雁过犹如鸿颈坠书字三行。” ——《十把穿金扇》 于是,落难书生遇佳人。 公子、小姐在后花园也不全是休闲娱乐、谈情说爱,也还有刻苦攻读、练武的。苦读如李尧生(《香莲帕》),苦练如薛刚(《薛刚反唐》),既习文又练武如柳树春(《八美图》)。 后花园还演释善行。蒋彩鸾小姐赠金行乞公子龙官宝。(《文武香球》)奸党哥哥要想造反,三番五次劝说不得回心转意,丁素珍就同母亲郑氏在花园起了三问房子,塑起三尊古佛,吃素修道。(《寿字帕》)同样与善有关,三关总兵鲍青将被奸党杀害的妻子、儿子埋在花园,义无反顾地踏上复仇之路。(《彩云球》) 花园里还遇仙得宝。那日贾氏带公子黄天化游园赏花,一阵狂风将公子刮的无影无踪。原来是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打发黄巾力士将天化掠上高山学法。(《东岳宝卷》)梅香在花园里挖到一个铁匣子,怎么也弄不开,侯月英小姐往匣前一站,“嘭”的一声自动打开,里面有明盔亮甲一副、无字天书一本、绣鸾钢刀两把……(《文武香球》) 也许花园夜晚过于僻静,一些恶行在这里衍生。 其一,强奸。 黑夜暗星鬼作怪,朗朗乾坤出歹人。 酒鬼王方学色胆包天,夜晚在落秋亭,“一把拿双凤梅香来抱住,要强逼双凤配为婚”。巧遇鲍青,一拳便令其丧残生。 其二,通奸。 王赛祥在花园乘凉,听到安童安能来假山石边唱春腔“十八摸”,不觉动了淫欲。这一对狗男女,就来花园的六秋亭勾搭成奸。 其三,栽赃。 奸党刘文进毒死假王华,坐夜弄梯子桤起来,将尸体从围墙高头背过去,埋在包公家后花园桂花树脚底落。只要等包文正回转皇城,他好上金殿奏本,到后花园拿尸体挖出来做硬证。 凡此种种,有些似乎与民俗无关。究其实,还是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的生动体现,或者说是民俗的折射。 而今,私家花园早就变身为“人民公园”,但现代版的“花园故事”还时有发生。 上述居住民俗只能代表豪门大户和较富裕的族群,与贫困一族无缘。宝卷对穷人的居住民俗着墨虽不多,恰也鲜明、生动。 P73-75 序言 追寻自信 ——自序《宝卷民俗》 世上的事儿,常常令人不可思议。同一写作者,研究、品读同一对象——宝卷,写作状况竞大相径庭。 起初,笔者抱着尝试的心理从事《宝卷笔记》的写作,“从零开始研读以往从未涉足过的学术专著”,“边读边写,情不自禁地便进入角色”。愈写愈顺畅,愈写愈轻松,如鱼得水,似虎入林,一些篇章信手拈来,若有神助,有时还自鸣得意,自我欣赏,从而获得巨大的创作愉悦。因而,未等全书杀青,便雄心勃勃地期待冲击新的写作目标——《宝卷民俗》。 按说,有了《宝卷笔记》的写作,《宝卷民俗》的研究、写作该是水到渠成,驾轻就熟。但事实恰恰相反,显得十分生疏,岂止生疏,简直是煎熬。开篇不足万言的绪论,居然磨蹭了近两个月,字字句句都像挤牙膏似的。面对如此勉强而苦涩的写作,不由得一遍遍向自己发问: “这是怎么啦?” “怎么啦?” 是功力问题吗?是,也不全是。笔者自知学识浅陋,故而对读书、写作丝毫不敢懈怠,如此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怎会不进而退呢? 那么,是文体问题?有点儿。相对而言,《宝卷笔记》的写作灵活自如,立意可深可浅、取材可宽可窄、风格可雅可俗。写作《宝卷民俗》得循规蹈矩,不谈科学严谨,至少应全面系统,其难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多难,只要硬着头皮写下去,终究会登堂入室、得心应手。 显然,功力、文体都不应成为写作的障碍。经反省,甚至拷问,发现根本在于不自信。 其实,为宝卷写作以来,不自信的心理就一直如影随身,挥之不去。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拙著《宝卷笔记》的一些篇章,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有的固然为内容所必需,但也有的纯粹是为了壮胆、装门面,以示作者立论正确,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自卑的表现。 正因为有自卑的潜意识,时不时有片片阴云掠过心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讲经爱好者在宝卷文化领域能有所作为吗?我的那些感悟能得到读者共鸣、专家首肯吗?……文章虽一篇篇出笼,但笔下总觉得底气不足。每有所得,虽也乘兴成文,-但欣喜之余,随之而来的便是莫名的困惑,成吗?对吗?非得从专家学者那儿找到印证方能释然。 当然,也并非毫无信心。研究靖江宝卷,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土生土长,熟悉方言、民俗;能与民间艺人及信众零距离接触、交流;多年关注并参与宝卷的挖掘、整理,等等,从根本上说,我与宝卷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亲情,所秉承的是靖江宝卷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正是这天赐情缘,驱使我在毫无理论准备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对宝卷文化的进军,而且有时还有所倚仗似的很自信,写了若干颇有见地的篇章。 原来,在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自卑与自信,仿佛一对冤家,不是你强就是我弱,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人生在世,自然是愈自信愈好。 自信来自何方?或者说,决定一个人自信还是自卑的因素是什么?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渊博的学识、非凡的能力、强健的体魄,有的甚至连巨额的财富、重大的权力、显赫的地位都包含在内。毋庸置疑,这些都能对一个人的自信产生影响,甚或是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表层的、夕卜在的。决定一个人自信的深层、内在的因素应该是健全的人格、强大的内心、高尚的情操。换言之,自信取决于精神意志、理想追求。不然,何以理解有的人肢体残疾,却能在某些领域创造出令许多健全人望尘莫及的奇迹;有的人目不识丁或粗通文墨,却能叱咤风云、纵横天下;有的人才具平平,却能矢志不渝地咬定目标,终成大器……至于在金钱、权力作用下盲目自信,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或自视很高,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打住!打住!扯那么远、那么玄干吗,还是回到原点,说说宝卷的研究与写作。 《宝卷笔记》的出版发行,无疑是自信战胜自卑的成果。眼下,《宝卷民俗》的写作举步维艰,应归咎于自卑作祟。什么功力,什么文体,统统是托词,说到底是为“名”所累。 一个籍籍无名之人,何“名”之有?!累我者,非己之名,乃名人名著也! 为写作《宝卷民俗》,我阅读了大量民俗学的名人名著,变以往的“博览”为“专攻”。从专著到文集,从传统到前沿,只要能“淘”到,均如饥似渴地用功苦读。随着阅读的深入,人不是变得聪慧、自信,反而愈益困惑、自卑,那一个又一个学者教授、名家大师不再是诲人不倦的导师,而成了一座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耸立面前,压在心头,想绕绕不开,想放放不下。有时自己也提醒自己,《宝卷民俗》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民俗学著作,明智而科学的写作方法应该是既有所遵循,又无所羁绊。可一旦铺纸挥笔,又不自觉地陷入一系列理论、观点的条条框框之中,左右为难,寸步难行,竞有身陷重围而无以自救之感。 必须郑重声明,笔者无意贬低名人、名著,只是资质愚钝,一味恶补而不求甚解,因滞胀而懵懂,导致时常被迫中断写作,重新审视,甚至怀疑写作的目标、方向…… 是犹豫徘徊,还是坚定前行?面对这尖锐而现实的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倘若选择后者,得尽快设法自救。《国际歌》一再告诫人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谁也别指望,唯有自我解脱、自我拯救。 怎么拯救呢?对症下药,最有效的办法是解开郁积于心的“名人”之结。 名人、伟人、圣人,原本都是人。记得有回讨论一位先进人物,笔者主张,先不必将其置于万人仰视的崇高地位,而是还原为人人均能平视的普通人,而后再听其言观其行,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依此类推,名家是人,我也是人,他们的著述是著作,我的著述也是著作,无论是人格上,还是学术上,我们都是平等的。契诃夫曾把大作家比作“大狗”,小作家比作“小狗”,潘浩泉先生多次引用这位世界名人的名言,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真是妙不可言,大狗、小狗,各叫各的,千万别听到大狗叫,小狗便噤声。由此联想到山与河,苏中平原的孤山是山,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也是山,二者在各自的地域均代表一定的高度。村前的小河虽无法与长江、黄河相比拟,然而,赐予中华儿女的母爱同样无私、伟大…… 笔者如此这般地自我开导,努力实现心理平衡,追寻那渐行渐远的自信…… 经验证明,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稍不留神,自卑又会悄然发芽、抽枝、疯长。只有让自信长成参天大树,将发达的根系遍布心田的深处,才能彻底打破平衡,让自信长久地处于强势。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枉”,这让我想起一位哲人的教诲。倏然间,脑海里冒出一个近乎“狂妄自大”的念头。不过,并非凭空轻狂,而是有点儿根绊。 就笔者目力所及,迄今还无人从民俗的视域对宝卷作专题研究。《宝卷民俗》的写作堪称创新。既然如此,那些专门的民俗学论著只能参考借鉴,不可照搬照套。何况,不管谁的学术成果,也不管其多么权威,均为一家之言,而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大可不必将其作为桎梏束缚自己。我想,这也是所有的著作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想到此,心胸豁然开朗,顿生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这“天”不是别的,乃真实的自信的大写的“我”! 我就是我,一个痴迷于宝卷的“草根学人”。为了宝卷,我是能挑千斤担,不挑九十九。《宝卷笔记》也好,《宝卷民俗》也好,只要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便无愧无悔。天生只能挥锹挖塘,那就无须奢望钻探深井。这或许就是“命”,一位乡土文化人的文化宿命。凡事不可强求,倾心尽力就行。刚面世的《宝卷笔记》是优是劣、是雅是俗,留待读者评说。即将诞生的《宝卷民俗》是美是丑、是驴是马,或非美非丑、非驴非马,亦无关紧要。常言道:“庄稼别人家的好,孩子自家的好。”在我心目中,凡凝结着自己心血的作品,都是心肝宝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品亦然。每一轮写作均有局限,每一部新著均留有遗憾。惟其如此,方能激励自己不断以新的发现、新的篇章构建新的大厦,冲击新的高度,创造新的辉煌! 宝卷于我,永远是新的。我对它的研究、解读才刚刚起步,没有理由,也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这既是责任、使命,也是良知、自觉…… 因为,挖掘、弘扬宝卷文化,使之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固然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应有的文化自觉,更是一定地域特定族群的共同责任,是时代和民族赋予的使命。 在一个名叫靖江的滨江小邑,父老乡亲在许多时候会叹惜脚下这片土地年轻而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唯独提到宝卷,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壕。唐宋以降,历经千年,流转万里,宝卷在别的地方要么湮没,要么变异,独独在靖江古风犹存,卓然而立。面对祖先和子孙,我们怎能不让这文化瑰宝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在中国俗文化史上,宝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它是“后世诸种戏曲、弹词、鼓词的前驱”(牟中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是中华民族极其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民族自信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曾经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动辄以“大”自称,“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可悲可叹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无情而野蛮的摧毁之下,这个“大”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民族自信一天天动摇,一点点失落,从知识精英到布衣草民,认定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人何止千万。时至今日,这种崇洋媚外的奴性依然残留在不少人的骨髓里……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魂。独立自主的中国人在由穷变富、由富变强的征途上,一刻也没有停止追寻自信的脚步。本书的写作,其实是民族追寻的洪流中一朵小小的,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飞沫。 个人是渺小的,但再小也是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倘若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苦苦追寻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成真的日子还会远吗? 2011年11月16日于杭州 后记 本书的写作是一种尝试。既遵循民俗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无所羁绊,充分尊重靖江宝卷的草根特征,体系、构架服从宝卷所提供的素材,规模超出预期,结构打破常规,不仅将“江湖民俗”独立成章,而且“信仰民俗”由一章变三章,成为全书的主体。 “信仰民俗”之所以如此“强势”,乃宝卷内在的定势使然。宋元以降,信仰始终是宝卷的灵魂,不同的是,早期以宗教(佛教)信仰为主导,明清年间逐渐由民间信仰所支配。综观靖江宝卷,无论圣卷、草卷,信仰民俗的文化元素无不充盈其间,丰富多彩,全面系统,由不得写作者不顺乎其势,任其“张扬”。 如今,书稿杀青,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智是愚,终成定局,无力回天。这或许便是“命”。就像宝卷大肆渲染的那样,“命由天定”。从帝皇将相到贩夫走卒,其生死祸福均听命于以玉皇大帝为最高主宰的“天”。不过,本书的“主宰”并非玉帝,而是编创、宣演、欣赏宝卷的民间艺人和广大信众,也就是那些深情坚守、世代传承宝卷的乡间草民,是他们的天才智慧和艺术创造,将靖江宝卷积淀成民俗文化的富矿,并且为后人预设研究、写作的路径——别具一格的“草根之路”。无论谁,若想深入其中,得其精要,首先得站在草民的立场上,学会用他们的情感和方法品读宝卷。 这就是宿命,靖江人的文化宿命。 书命由“天”!“天命”难违! 想想也是,披着历史的尘烟,宝卷一路走来,走过宋元,走过明清,走进当下,命中注定进入理论研究的时代。笔者遵命而为,尽一份草根文人应尽之责,不揣卑陋,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草根同道的关注和参与。中国宝卷研究权威车锡伦先生说过:“总结笔者20多年来的宝卷研究成果,大致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深入地探讨,期待于后来者。”身为后学,我与先生怀有同样的殷殷之情。弘扬宝卷文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在宝卷的前途命运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更应不辱使命,倾心尽力,有所作为,力求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子孙。这便是笔者写作《宝卷笔记》、《宝卷民俗》的初衷和动力。至于拙著的成败得失,亦听“天”由命,留待读者诸君,特别是那些钟情于宝卷的人们去评说。 笔者学识浅陋,敢于试水宝卷研究,全凭领导、前辈、同道以及读者的厚爱、给力。特别是靖江市政协文史委的领导及《靖江民俗大观》编写组高峰、吴汉荣、陈国彩、鞠东平等各位同仁,他们不仅赶鸭子上架“逼”我恶补《民俗学》,而且不遗余力地从民间搜集整理第一手民俗资料,为本书的研究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书的编辑出版,中共靖江市委宣传部、靖江市文联、《靖江日报》社、靖江市文化局的领导给予了大力的关心、支持;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及其旗下靖江办事处的老总、编辑精益求精、辛勤付出;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孔庆茂教授审阅书稿,提出宝贵意见;书法家陈绕天先生欣然为封面题签;画家蒋宇先生精心手绘插图,与全书浑然一体,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 黄靖 2013年4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