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虎一席谈》里谈刘德华“偷婚”事件
我觉得是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不应该道歉,因为有了第一次道歉就有第三次,刘德华这个事情完全跟陈冠希不是一个性质。
但是这个看得出刘德华的负责任,他确实太负责任了,但是一个人太负责任叫过犹不及。所以不该你负责你也去负,你负什么呢?而且现在的媒体,因为他第一次道歉,现在追究他有没有小孩,他再三说我没孩子,我真的没孩子,其实我们都看得出来,如果一个那么好的人老是隐瞒自己有没有孩子,我觉得就是人品问题,大家不会怀疑他的,但是还是有媒体说他都当父亲了,一定要让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个就叫“被爸爸”,这就是因为他的道歉,从第一步退,到第二步退。
我觉得是这样,就是说你想一下我们很多国内的人拿了结婚证可能一两年或者五年才结婚,刘德华是去年6月份领的结婚证,现在一年三个月没摆酒席非常正常,为什么要求他那么高呢?可能他确实很忙,那么多演唱会、巡演、拍戏,对吧?还要去面对这些新闻我觉得真的够了。
其实我很同意陈律师讲的,我们不要讲,让事实说话。我如果有了小孩就向大家公开我的喜讯,这个叫双重惊喜是吧?粉丝也高兴,媒体也高兴。因为我觉得刘德华的原因是他比较完美,那么很多媒体就会刻意去寻找他身上的一些白璧微瑕的东西。而且这个有卖点,因为刘德华太好了嘛,他是个好好人,如果在他好的上面突然出现有一点坏,我相信报纸和杂志都会卖得好一点。
我们看到反映最激烈的是那个叫杨丽娟的粉丝,这个事据说出了之后有媒体去采访杨丽娟,她说我不谈这个事情,对她这么热烈地去爱的一个人都是这种反应,我不相信刘德华的粉丝里面还有人说要去跳海的要去干嘛的。
我们要求过苛了,不是宋柯,是过苛了。你想人家拿了证一年多没告诉大家,因为他有很多时间忙其他事去了,所以我觉得可以理解。然后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认为粉丝跟股民有点像。他是公众人物,相当于公众公司,我承认公众公司即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要向股民报备,比如说我的董事会改选,我每年的年报,但是我觉得这个报备的标准是他们自己来定的。因为,对艺人,这并非法定义务。
如果我们的粉丝是股民的话,股票有基本面告诉你,你大可以选择买他或不买他。你可以选择继续成为他的粉丝还是不再喜欢华仔,我觉得这是粉丝的自由。我们在要求明星的同时也得要求我们的股民也在成长,就是我们的粉丝也在成长。你不能太盲目,你自己有判断标准,比如说你觉得你很在乎他的婚姻是否向大家曝光与否,那么你可以选择,就像王奎龙讲的,我就是不喜欢了,虽然你不是同性恋,但是你还是觉得你不曝光你的婚姻我就觉得刘德华你不行了,我觉得这都可以,所以我觉得如果因为刘德华这个事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粉丝因为他的曝光而改变了对刘德华的喜爱,我相信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
被曝光是明星成名的代价,成本付出。你拿了很高片酬被很多人敬仰的时候你这点代价我相信任何人都可能付出和敢于付出的。
我觉得这件事里面其实最缺的是什么呢?媒体的同情心。我们看到了对粉丝的同情,看到了对这个媒体的大家认可,说你把他曝光好,你去美国查好,但是我们唯一没看到的就是媒体的同情心,就是对刘德华的同情。我觉得他做出这样的举措肯定有两个心理诱因:第一个就是那个杨丽娟事件,我们当时没有讨论这个事对明星本身心理的打击,他为什么那么怕把他婚姻讲出来一定是有诱因的,因为他已经看到这个事件发生了,他害怕再有事件发生,这是第一个心理诱因;第二个我觉得还要注意一点,刘德华确实,包括跟他亲朋好友也讲,他想要小孩,但是现在生不出来,我觉得对任何正常的人,就是说成人来讲这是一个难言之隐,我怎么可能天天给人讲说我生不出小孩这件事,我要去试管婴儿这件事,这是很难为情的。一般人难以启齿啊,刘德华也难以启齿,他肯定难以启齿,为什么没有人去讲,刘德华我们应该同情他,他真的在这方面是个弱者,这就是媒体的没有同情心。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事实,就是说刘德华是欺骗还是缓说了这个事实。一定要搞清楚他有没有欺骗,第二点我觉得他是传统明星制的最后一个天王,他之后不会再有人把这个事当回事了,早就公开了。第三点我觉得,其实我还是想拿股票来做比,就是说我觉得对隐私的量度是什么意思?就相当于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把基本面一全部告诉自己的股民,但是股民是否再跟这个股票由他来定,股民必须进步,粉丝也得进步。P45-47
我就写两个字:推荐。
——韩寒 谭飞是知道分子,我是不知道分子,丫真牛!
——李承鹏 电影的事,我知道扥,谭飞知道;我不知道的谭飞也知道。谭飞不仅是知道分子,也是一明白人。
——冯小刚 影视之水深似”潭”,如果没有飞的能力,怎么能成为知识分子?谭飞就像出没红尘的剑客,与影视圈时而以礼相待,时而短兵相接。这本书,是他行走江湖时,为我们写出的文化秘笈。
——贾樟柯 谭飞谈人论事、笑物嘲情,纵笔所致不检束,流弹四溅,炮火满天,攻击范围触及了逾百名人,有明星有导演有官员有作家有男有女有肥有瘦有老有嫩。
——马家辉
这本《影视界的知道分子》时间跨度很长,有些写法从现在看,有其稚嫩脱漏处,但我个人评论写作史就是这样,基本原封不动吧,它至少还真实。真实,是我现在最想表达表现的东西,写那么长时间评论,发现最后想做到的还是:真实,或至少接近于真实。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格式、修辞、笔‘法等,这样的文章,才会有独特的魅力与味道。
谢谢本书策划编辑陈进先生,谢谢李承鹏、冯小刚、马家辉、韩寒、贾樟柯、甄煜飞、汪海林等人,谢谢我曾经批评过的那些影视界的敌人、朋友,是你们教会了我,教会了我战斗的姿态和方法,教会了我用所谓嬉笑怒骂读解一切。这个社会可能需要这些东西,也可能不需要,管它呢。留下真实的痕迹,它们,估计就有了价值和意义,可能磅礴,可能零星。就算意义欠奉,也总会有些意思罢。
谭飞
2010年9月5日于北京
于我,《影视界的知道分子》是个颇具悬疑意味的书名,值得沉思细玩。
这书名至少在我脑海里勾动了四组问号:
一、所谓“影视界的知道分子”,是指作者谭飞自己吗?
二、抑或,所谓“影视界的知道分子”指的是影视界内某些名人艺人?
三、再或,两者皆可,是由“影视界的知道分子”谭飞评论某些“影视界的知道分子”?
四、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分子”里的“知道”二字,到底是平常意指明白了某些事情的“知道”,抑或是知“道”,知道了某些寻常事情里的某些不寻常道理?
我无意玩弄文字游戏,只因我向来认真对待影视领域(太有影响力了!),认真对待文字评论(太有意义了!),认真对待影视评论(我自己也在不断撰写这方面的稿子!),也开始认真对待谭飞先生(虽然我于今年五月才认识他,只见过他四次!),故才忍不住把简单的问题说成复杂。
“知道分子”一词近年颇流行于汉语世界,就我所知,最积极将这词儿普及的人应是出版界前辈沈昌文先生,他认为“知识分子”这个卷标过于沉重严肃,承载着过多的责任使命,他不喜也不敢,宁愿降格自谦为“知道”;此番见解,屡见于他的文章,亦屡见于对他的报刊访谈,最后更落实于他的口述自传书名。
沈先生在取舍背后自有一套非常中国式的思考语境。本来带着荣耀的“知识分子”卷标于过去数十年受尽折腾磨炼,好不容易熬到了21世纪的所谓盛世年华,风雨暂停,但已小生怕怕,老生也怕怕,大家都对这四个字敬而远之了,而且几乎愈是态度诚恳的知识分子愈不敢或不屑自认知识分子,算了,别谈知识,只谈知道,对于许多事许多人,只要知道便够了,不必涉及知识之名,因为,一涉及,便可笑,便危险。
好吧,知道就知道,自保为大。然而,午夜梦回,或许有些小生或老生终究会扪心自问:好歹读了这么多年书,对于人间情事,就真的只甘于知道?在电子时代里,卫星上天,网络落地,用手指头在计算机甚至手机键盘上轻按几下,还有什么不能知道?如果人人皆已有了知道的能力和管道,说自己是知道分子,又有啥意思?有何特别?
坦白说,我亦是会午夜梦回、扪心自问的其中一员,为了让自己睡得比较心安理得,我倾向把“知道分子”四字扩大解释一下,那就是,我对“道”字加入注释,把“知道分子”变成“知‘’道’分子”,替自己的写作和评论工作定下目标,我不仅希望自己能够告诉读者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更希望告诉读者,在这么许多事情里面,有哈变化是比较可能的,又有哈变化是比较可欲的。简单地说,我希望写出人间情事之“道”,也写出自己心里认可之“道”,且看此道与彼道能否交集,又有什么落差。用英文来表达,“知道”只是knowing,知“道”则是knowthe way,在实然以外尚有应然,希望结果是,作者与读者分头努力,同心期许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由这角度看,我的四组问号便有答案了。
其实书中已经说明谭飞常自许“影视界的知道分子”,故书名应是说他无疑。可是细察书中文章,谭飞谈人论事、笑物嘲情,纵笔所至不检束,流弹四溅,炮火满天,攻击范围触及了逾百人名,有明星有导演有官员有作家有男有女有肥有瘦有老有嫩,其中包括不少内行之徒和博知之士,故“影视界的知道分子”八个字亦可指向他们;世上毕竟没有任何人有权垄断任何标签,谭飞当然亦从无此念。
但最重要的是,当谭飞评论影视界的人和事,既然有“评”有“论”,便必无可避免地写出实然以外的应然,可能与可欲之“道”跃然纸上,无所逃于天地问。例子太多,真的要举?好吧,看看书中谈谭咏麟和刘德华的“三不政策”,谭飞语带戏谑地拆解了他们的私隐互保招数,复精准点破了传媒决定爆或不爆大明星私隐的考虑,“出来混,有些游戏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各位看官,有些秘密,你以为媒体早不知道?”;谭飞眼中之影视“道”术,为与不为,应与不应,于寥寥千字之间展露无遗,冯小刚曾说他是“明白人”,想必亦是这个意思。
我与谭飞在湖南卫视《我要拍电影》里一起担任决审评委,那是初见面,听其说话,喜其幽默,感受到其思考之广度;等到读了谭飞文字,爱其深刻,领略到其思考之深度。不,谭飞绝对不只是也不应只是知道分子。他当然亦是知识分子,至少,咳,好吧,至少应是知“道”分子。我真的这样相信。
“电影的事,我知道的,谭飞知道;我不知道的谭飞也知道。谭飞不仅是知道分子,也是一明白人。”这是著名导演冯小刚对《影视界的知道分子》一书的评价。
在《影视界的知道分子》中,谭飞评价影视界的人和事,有“评”有“论”,左一刀,右一刀,刀刀见血。作者的文字简洁,行文优美,谈理深刻。谈人论事、笑物嘲情,纵笔所致不检束,流弹四溅,炮火满天,攻击范围触及了逾百人名,有明星有导演有官员有作家有男有女有肥有瘦有老有嫩……谭飞就像出没红尘的剑客,与影视圈时而以礼相待,时而短兵相接。这本书,是他行走江湖时,为我们写出的文化秘笈。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杂文集。文字简洁,行文优美,谈理深刻。主要有四部分,人物、杂谈、时评和影评。人物部分主要讲著名作家何满子、著名电台主持人万峰、著名导演冯小刚、光头李进的轶事。杂谈部分主要讲作者对中国娱乐的电视谈采访作者对电影的看法。时评部分主要讲对当今当红艺人的一些评价和在几个节目中访谈的文字整理,比如在《一虎一席谈》里的访谈的文字整理。影评部分主要包括对当红电影的评价,比如《阿凡达》和《孔子》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