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凡编著的《长江万里行:文化万里传承》是《最美中国行》系列丛书之一,它细致描写了中国第一大长河流经的11个省市珍贵奇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母亲河孕育的博大悠远的华夏文明,体现了长江六千里的文化传承,其丰富的营养正有待华夏子孙来汲取。这不是地理书,也不是历史书,而是饶有趣味的文化探寻书。通过此书,你能欣赏到流之不尽、淌之不竭的“长江之水雪山来”,地平线上的世外桃源,锦绣芙蓉城,万里长江第一坝,诗人心中的“蓬莱仙境”,江南帝王洲金陵,还有“高楼尽耸浦滩旁,万国风华一望奢”的上海……那里横融佛道儒,纵贯千余载;老君山上丹霞如火;渔人不管人间事,醉憩“桃花源”;黄浦江畔“珠”明璀璨,十里洋场夜未央。
都市中钢筋与水泥的森林,束缚不住人们亲近自然,向往自由、渴望游走的心灵。翻开最美的书页,跟随内心的呼唤,一路上发现最美的中国,歆享风景背后最耐人寻味的文化。
长江孕育滋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以长江为线索,循着长江的足迹,欣赏壮丽磅礴的山河风光,领略长江沿岸城市的风采,感受长江的强劲生命律动和恒久文化价值。
孙一凡编著的《长江万里行:文化万里传承》用镜头捕捉自然之形,用心灵诠释美的真谛。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不仅仅为长江流域留下最优美最生动的原始资料,别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和方式更赋予了它们震撼心灵的人文光辉。
《长江万里行:文化万里传承》通俗流畅、生动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陶冶性情,在缤纷多彩的民风奇俗中感受民间趣味,在人文景观中触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升华自己。
晒经台的传说
记得《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当唐僧师徒取经归来,路过通天河时,由于忘记了老龟的嘱托,老龟把唐僧一行掀下河去,上岸后,他们在岩石上晾晒淋湿的经卷,谁知经卷上的字都印在了石头上。这里提到的通天河,指的就是长江源头沱沱河以下、流经青海地区的一段大河。在今天的通天河大桥南岸,仍然还立着传说中的那块大岩石,人们称之为“晒经台”。晒经台平坦光滑,上面字迹犹存。当地居民认定了那里就是唐僧晒经之处,所以不少人都专程跑来垒起桑台,挂起经幡,敬佛祭河。
故事中的通天河,具体地说就是长江正源沱沱河与南源当曲在沱沱河大桥下游60千米处的囊极巴陇地区汇合处,一直到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的这一段大河。它全长813千米,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横贯玉树全境,流域面积比江苏和浙江两省加起来还要大。
通天河上段河谷开阔,河槽宽而浅,河中沙洲栉比,水流散漫。河流两岸并非崇山峻岭,而是相对平缓的山丘,过了左岸支流楚玛尔河河口后,两岸山岭才渐渐逼近河岸。左岸山岭是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翻过此山,便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的源头。通天河下段,河道比较顺直,河槽逐渐稳定,水流比降(坡度)增大,水势汹涌,两岸山势也相对增高,谷底海拔由上游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为典型的峡谷河流。
险峻奇绝通天渡
在通天河下游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与四川、西藏紧相毗邻的直门达峡谷内,有一个十分有名的渡口,叫通天渡。通天渡是古时唐蕃古道上重要的渡口,以险要至极而闻名于世。
通天渡的险,险在直门达。直门达是一条幽深奇伟的高山峡谷。这里两岸山势高耸,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峡谷之中,坡陡崖险,河道狭窄,地势极为险要。湍湍不息、激浪滚滚的通天河水,在这高山峡谷之中,奔腾咆哮,势若倾泻。平时,立马滩头,鸟瞰大河,但见河水旋涡套旋涡、波涛连波涛、后浪逐前浪,大有一泻千里之势。更不用说到了7~8月间的洪水季节,两岸山川常常大雨滂沱,山洪进发,河水暴涨。这时,整个峡谷之中巨浪排空,激流狂奔,涛声隆隆,犹如雷鸣,令人振聋发聩,胆颤心惊。
险峻奇绝的直门达,自古以来就是西宁通往玉树、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天河上游的一大天堑。说它险绝,过去,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来北往的旅者都曾亲身时间过。说它是天堑也毫不为过,那些颠沛于通天渡之间的人们可以为证。那时候,人们走路靠骑马、骑牛,冬天渡河靠冰封架起的冰桥,夏天渡河全靠牛皮筏子。而冰桥又光又滑,稍有不慎,就会人仰马翻;牛皮筏子又轻又小,犹如树叶那样东飘西荡,稍遇风浪,便会葬身河底。千百年来,多少划工在浪涛中丧命,多少来往行人葬身河底,多少宝贵的物资付之东流,损失之重谁也无法计算。因此,古人曾面对两岸嵯峨峻峭的大山和激流滔滔的大河兴叹,甚至编织出种种玄幻的传说来渲染通天河的险峻。
然而,对于今天的通天河古渡来说,不论是神奇动人的传说,还是艰难险阻的悲惨故事,都已成为过去。现在,“晒经台”旁已经架起了一座七孔钢筋水泥大桥,巍巍大桥,犹如壮丽的彩虹,飞架在通天河两岸。“通天渡”这亘古天堑,从此变为浩浩坦途,人们再也用不着为过通天河而畏难发愁了。
三江源纪念碑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屹立于通往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的通天河大桥旁,这座在海拔3700米的通天河畔竖起的石碑,是为了纪念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它们均发源于青海省境内。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就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36.6万平方千米,这里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提供了极其独特的环境条件。使得三江源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该地区共有珍稀野生动物70余种,其中,仅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就有20多种。此外,这里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约有370种,其中就包括驰名中外的冬虫夏草。
然而,这一地区的生态也十分脆弱。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年青的发育阶段,在寒旱环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就会发生退化,将很难恢复。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再加上一些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的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使得草场大面积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杂草增加;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人,令丰美草场已经变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更为可怕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世界只有一座青藏高原,中国只有一个“三江源”。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了地球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物种基因库,保护了人类的珍贵遗产和生存环境。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遗患无穷。这也正是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P8-10
中国自古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这是儒家的思想,如今细细思索,依然发人深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它融人在这个绚烂多姿的世界的各个角落,它让百川大山、人文景观闪耀着光芒;它教人们拥有广阔的胸襟,海量的气度。因此,踏上旅途,探寻文化,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为此,我们特意编撰了《最美中国行》系列丛书,为你解读隐藏在中华大地表象之下的深刻文化内涵,让你看到一个更丰富多彩的中国。
《长江万里行》是《最美中国行》系列丛书之一,它细致描写了中国第一大长河流经的11个省市珍贵奇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母亲河孕育的博大悠远的华夏文明,体现了长江六千里的文化传承,其丰富的营养正有待华夏子孙来汲取。这不是地理书,也不是历史书,而是饶有趣味的文化探寻书。通过此书,你能欣赏到流之不尽、淌之不竭的“长江之水雪山来”,地平线上的世外桃源,锦绣芙蓉城,万里长江第一坝,诗人心中的“蓬莱仙境”,江南帝王洲金陵,还有“高楼尽耸浦滩旁,万国风华一望奢”的上海……那里横融佛道儒,纵贯千余载;老君山上丹霞如火;渔人不管人间事,醉憩“桃花源”;黄浦江畔“珠”明璀璨,十里洋场夜未央。
本书的内容不同于其他的旅游书籍,并非单纯写景或者单调叙事,也不是一本旅游攻略,而是着眼于“文化”,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名人事迹和民俗风情巧妙地将各处美景串联起来,让名人和历史为你导航。精炼的述说,一目了然、生动有力,让人回味无穷。文章的语言通俗中带有隽永的诗意,浏览也罢,吟诵也罢,都是美妙的享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值得一提的是,全文精心选配了大量令人震撼、眼前一亮的图片,这些图片都由专业摄影师拍摄,为每一个读者展示了长江流域自然景观、人文风物的真实面貌,你大可按图索骥,跟随它们的脚步,在富有诗意的文字和精彩的照片中畅游,并探寻这古雅宏博的神奇领域。此外,我们还特意在每个章节最后添加了小版块栏目,补充了一些精短的传说典故,丰富了景点内涵,也让你的阅读增加了趣味性。
读罢此书,长江在你的眼里会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你也会知道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行走的每一寸土地上。很多时候,河流它不只是一个景观,那经过千年巨变孕育的故事,需要你静下心来在书里体会。在此,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旅途中的良伴、一扇窗户,开拓你的眼界,引你进入一个更为绚烂博大的世界,看到更多不为常人所深知的东西。如果你不是身在旅途,那让你的心去旅行一次吧,去领略历时千年的自然精华和人文精华!它一定能带你跨越时空、跨越地域、遨游历史,提高你的精神内涵,让你拥有更为畅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