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跋涉的足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姜保年//吴泽蕴//杨宗绵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姜保年、吴泽蕴、杨宗绵编著的《跋涉的足迹》作者都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一代人身经三大历史时期——旧中国,全国解放与改革开放;个人命运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不仅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其中许多重要革命运动与建设事业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当中,有的是我们国家多项重点工程(包括国防工程)初创阶段的参与者,例如参建过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新安江水力发大坝;“两弹一星”的基础工程——核工业基地等等;有的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因此获得科技界最高学术荣誉——院士称号。他们活跃于钢铁、电力、机械、铁路交通以及国防军事等工业部门,成为其中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在物理学科、基础医学等高端科技领域走创新之路,取得突出成就。把这些故事编织在一起,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一代人跌宕起伏、丰姿多彩的人生图景。

内容推荐

没有人的经历是可以被忽视的。姜保年、吴泽蕴、杨宗绵编著的《跋涉的足迹》作者均为20世纪5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撰写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

《跋涉的足迹》作者就读的学校在建国前是一所以数理化见长的中学名校,学费较贵,学生家庭大多比较富裕,但有钱家庭的子弟也不炫富,上学时很少有学牛把自家汽车开到校门口。这些作者的人生道路,几乎没有一条是平坦之途。他们在新的时代大转变的环境中,遇到了许多曲折坎坷,但是他们都能坚守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初衷。

让我们随着作者打开的记忆之门,来寻访一些人生的真谛吧!

目录

前言

序一

序二

苦难迫使我们奋起革命

激越的人生之旅

感怀

求真务实坚持信念

拳拳赤子心情牵中国梦

为福建山区的解放和建设献出了一生——回忆严觉明的事迹

我在《对外广播》战线

忆征途——我参加朝鲜东海岸反情报战

我为海军装备建设作贡献

走出校门后的脚步

征战生涯

勤恳服务步步攀登

信念的力量支撑我一生

坚定信仰永远跟党走

从此走上我的人生路

从原子能到医疗器械的科研生涯

我参加新安江水力发电站的设计工作

克服阻力成功设计铁路机车厂

我是一个钢铁战线的女战士

我参加了火炮的研制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

无愧风雨人生路——我和金广衡

抬头做人埋头做事

难忘的教诲

走自己创新的路

半个世纪医学基础科研的征程

从中学时代回忆说起

我的教师生涯

让自然禀赋充分发展

耄耋之年的感悟

开拓进取的人生

走出一条新路

秋天里圆了春天的梦

我曾在美国打工

回顾与期望

人间三月天——六旬创业记

编后感言——求真奉献坚守的一代

后记

试读章节

苦难迫使我们奋起革命

我是崇明县桥镇人。小时候爸爸张文英对我说,他十二岁就迫于生计,到浏河一家染坊当学徒。他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除了包下老板的家务,还要每天把染好的布,从染缸里取出来,再拖到有三层楼高的晒布架边,把布从架顶的横杆上挂下来,晒干了再收回来。过去的老布又粗、又厚、又重,湿的时候死沉死沉。有年冬天,我爸在收布时,染好的布已冻硬了,从晒布架上落下,打在我爸头上,他顿时血流满面,幸好命大没有感染,但头上留下了个掌心大的疤。染坊的童工忙的时候一天要干十八小时,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么大的苦难,怎么熬过去呢?他说,想到母亲流着眼泪的嘱咐和期待,决心再苦也得坚持、忍受,不出师,誓不回家。三年满师后他到另一家染坊当了正式职工。他要求上进,读了几年夜校,考进了张作霖的沈阳电报局当实习报务员。他学历虽低,技术却很好。但因没有后台,随时可能被排挤出局。我爸觉得社会太不公平,联系到童年的苦难,青年时期的遭遇,他非常愤怒。他在进步同事的启发下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并开始向往革命。在他的努力下,他在一次员工考试,一百几十人中考了第九名,后来总算在东北营口电报局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1929年他和我母亲结婚,1931年盼来了我的出生,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我出生后,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给我取名张梅霞,张是动词,梅是中国的国花,霞是红色的光芒,就是希望等我长大时,中国大地能飘扬红色的彩霞!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日本鬼子把我东北三省占领了。我爸安定的生活让鬼子给毁了,他不愿意留在东北当亡国奴,只有抛弃新建的家,携妻带女撤退到南京。我们到南京后父亲被安排在电报总局国际台工作,我家就住在夫子庙附近。这时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镇压共产党,“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这是白色恐怖最惨烈的时期。听我妈说,警察押着一队队囚犯在街上走,犯人穿的衣服又破又脏,手腕都用铁丝串起来,血淋淋的惨状叫人看了几天都睡不着觉。成批、成队的“共产党”就这样被拉到雨花台枪杀。有天晚上,我家突然闯进来两个蓬头垢面、满身脏臭、长满虱子的男子,把我妈吓得要命,我爸告诉她不用怕,赶快烧水找盆,让他俩从头到脚彻底洗干净,并赶快把换下的衣服送进灶肚里烧了,只听那虱子在灶肚里噼啪地发响。他们洗完澡,换上衣,吃饱饭,连夜就走了。

蒋介石疯狂的镇压阻止不了爱国热血青年探索救国的道路。当时南京电报局的一批二三十岁的青年,我爸张文英、瞿白音、闫宝航的女儿闫明诗、舒强、王逸、吕复(银行职员)、许之乔(南京中央大学学生)、我妈的表妹季洪(《中国妇女》记者、编辑)等就在白色恐怖下成立了秘密的读书会,两三周组织一次野外书刊、时政讨论会,地点在玄武湖、中山陵、天平山等偏僻的地方。祖国的山河破碎,入民的苦难深重,迫使一代青年奋起。后来,他们都加入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国民政府节节败退,上海失守,南京陷落,蒋介石下令撤退到武汉。我爸也要跟单位撤退,因母亲怀孕,父亲把妈、我和弟弟送回崇明老家,只身奔赴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国共再次合作抗日。1937年12月,我爸经八路军办事处袁青伟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仗打得极其惨烈,最后不敌日军,蒋介石下令撤出武汉迁都重庆。在大撤退中,组织决定派我爸回上海做地下工作。当时我伯父已在上海办了一家太古新报关行,经营南北货运进出口生意,我爸力促伯父租一个仓库,建立了一个名叫太隆的货栈。货栈在外滩,对面就是黄浦江。当时上海的物资吞吐主要靠水路,工人运货进出只有一条弄堂,但货栈四周都是沿马路的高楼大厦,对地下工作者来说,四面八方都有进退逃逸的线路和通道。太隆栈白天无数人来往,不仅地下党接头人不易暴露,且给新四军运东西也方便。我爸的特长是电报,原计划是建电台,如今条件这么好,决定建交通站。我爸任站长,直属潘汉年领导。P1-3

序言

我们这本书收入了三十多篇文章,是作者们一生或某些时段中最难忘、最宝贵和值得纪念的个人历史记述,以及由此抒发出的对人生的感悟。

本书作者都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这一代人身经旧社会、新中国与改革开放这几个历史时代。个人命运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不仅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其中许多重要革命运动与建设事业的直接参与者。

翻开书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在人生征途跋涉前行的斑斑足迹——

其中十几位作者在解放前夕,就已投身革命,秘密参加地下党和新青联,团结广大同学,为推翻反动政权而斗争。

在新中国建立前后,为胜利完成全国解放战争,建立新政权,他们中断学业,南下北上,参军参干。其中有一位作者还有幸参加了天安门的开国大典。

当朝鲜战争陡起,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作者们毅然“投笔从戎”,去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其中有几位作者曾亲I临战场,以指战员身份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直接交手较量。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许多人刚从中学毕业,就响应号召,放弃了考大学的夙愿,去参加“市政建设”。他们分别进入党政机关和公安、电力等要害部门工作,成为上海社会主义建设的先头部队。

进入高校学习的同学们,毕业后都积极献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他们当中,有的是我们国家多项重点工程(包括国防工程)初创阶段的参与者,例如参建过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新安江水力发电大坝;“两弹一星”的基础工程——核工业基地;有的攻克核心科学技术难关,因此获得科技界最高学术荣誉——院士称号。他们活跃于钢铁、电力、机械、铁路交通以及国防军事等工业部门,成为其中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在物理学科、基础医学等高端科技领域走创新之路,取得突出成就。

好几位作者是教师,他们在办学和教学中始终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有一位作者是大学教授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认为最得意的是“当了一辈子教师”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到了晚年,欣逢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作者继续发挥余热。有的人“六旬创业”,从事社会办学,补充了当时教育资源的匮缺。有的人则继续其本职科技研究;有人退休后创办与国际接轨的民办事务代理机构等。

把作者们笔下的一个个故事编织在一起,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将是一幅——那一代人跌宕起伏、丰姿多彩的人生图景。

后记

2012年6月,姜保年等几位老同学,在回顾往事,追踪各自的人生足迹时,提议编辑出版一本记叙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书。7月3日制订《征稿出版计划》,开始向同学散发。在南模中学1951届五个班联络员的推动下,很快联系确定了一批撰稿人名单(其中包括了一部分50、52届同学)。这些八十左右高龄的同学说干就干,到2013年春节稿子大体写就。

撰稿人中有的刚动过手术,有的生病才出院不久,有的正在侍候患病的老伴,家务繁忙。但他们一旦承诺撰稿,就积极认真地写出自己一生中珍贵的历史及深刻的人生感悟,交稿后又与主编反复交换意见并多次改稿。用电子文件发稿有困难的,还动员了子女、孙子孙女帮忙。有趣的是有的发来稿件上干脆写上“爷爷的稿子”。

很多同学在写稿中,从正确认识时代大背景中肯定自己一生走过的道路,如实地写出坎坷和挫折,成绩和辉煌。回顾总结个人一生,都觉得“值”,深感没有“虚度年华”,没有辜负母校、党和国家。我们写出自己的经历,宣传这段历史也是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本书三位主编尽力为大家提供服务,包括商量撰稿重点,修改文章,为身体不好的撰稿人整理文字直到打印电子文本。但由于水平能力有限,不能为更多的同学作出贡献,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要感谢两位老学长46届夏禹龙同志、49届李仁杰同志,他们克服年老体衰及诸多困难为书写序。

更要感谢上海市作家协会领导臧建民同志的大力支持,他十分重视我们老同志的写作出书愿望。帮助我们联系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并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愿为我们的书出版,在这里要一并感谢。

因为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浩荡春风,因为有广大老同志老骥伏枥的意志和精神,才使《跋涉的足迹》一书能够顺利出版。

姜保年吴泽蕴杨宗绵

2013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2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