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在妙趣横生的西游旅程中,我们可以淘到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成为快乐的学习高手。 本书作者通过对《西游记》的反复阅读和研究,终于系统地摸索出了一些学习的门道。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活学活用,大幅提升学习力,快速走出生活的困厄。“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那些在学习的田土里辛勤播种的人们,必将在人生的原野里丰收。 每一个笨蛋都从自己的学习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快速获益。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研究两万多名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之后,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规律。他说:这些方法如果在学校普及,讲授得法的话,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一半。 内容推荐 孙悟空和红孩儿很顽皮,长大了都很有出息,从小就老老实实的沙僧同学呢? 八戒同学的起点,比悟空同学和唐僧同学都要高,可他为什么没能成佛? 观音老师是个好老师,可她为什么不理解家长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心情? 深山中的樵夫与菩提祖师多年为邻,耳濡目染,可他为什么没能成仙? 在通天河底潜心修行1300多年的老鼋,为什么始终未得人身? 如来佛祖的爱徒阿傩、迦叶,为什么会向一贫如洗的唐僧索要钱物? …… 本书将通过《西游记》中这些生动睿智的故事,揭示“明理一窍通千窍”的学习与教育密码,帮助读者成长为孙悟空式的学习行家和人生赢家。 目录 自序 教育是他们,学习是我/1 《西游记》中主要学生简介/1 《西游记》中主要家长简介/3 《西游记》中主要老师简介/5 第一章 你在为谁学习 1.孙悟空的学习动力从哪里来/3 2.没有动力,神仙的邻居也寻常/11 3.动力太小,众师兄学不到真功夫/12 4.动力不纯,羊力大仙皮焦肉烂/13 第二章 你在哪里学习 1.孙悟空:走到哪学到哪/17 2.长期的寺院生活害惨唐僧/21 3.环境封闭:猪八戒学习不进反退/23 4.熊罴怪幽居仙洞:由妖精变神仙/24 5.黄风怪与金鱼精:圣地出恶霸/24 6.如来为何成为佛教的最高领袖/25 7.蜘蛛精与多目怪:一窝王八/26 8.“弼马温”与“外公”/27 第三章 如何掌控学习时间 1.孙悟空管理时间的奥秘/33 2.为什么玉皇大帝能力高超/39 3.为什么老鼋修行1300年未得人身/41 4.观音菩萨为何错估取经时间/42 第四章 如何活用学习工具 1.孙悟空:人对了,工具也就对了/47 2.凡马·龙马·挤马尿/54 3.一样的长袍,不一样的和尚/56 4.唐僧读书死,行者用书活/60 第五章 学习“天才”孙悟空 1.目标在上,天天向上/67 2.要成大事,莫随大流/68 3.把乐观武装到牙齿/71 4.良师益友,多多益善/73 第六章 “高压锅”里一唐僧 1.唐僧欺骗了谁?/79 2.儒学、佛学教条束缚太严重/80 3.唐僧肉树大招风/82 4.徒弟们的挑战/83 5.性压抑严重无法转移/85 6.谁还比不上唐僧?/87 第七章 猪八戒:庸才是怎么炼成的 1.赢在起点,输在终点/91 2.定位不清,大事难成/92 3.傻瓜是吃出来的,笨蛋是睡出来的/95 4.疏于思考,没头没脑/96 5.放纵性欲无异于放虎归山/98 6.老占小便宜,老了吃大亏/100 7.太爱财,难成才/101 8.牢骚太多,一生坐牢/103 9.废物最爱说废话/104 第八章 学生与家长、老师 1.父母不在,未来堪忧/109 2.父母不会爱,孩子难成才/115 3.菩提祖师与孙悟空/120 4.观音菩萨转化“坏学生”的四大招数/127 5.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131 6.孙悟空咒骂观音说明了什么/135 7.金池长老与广智、广谋:老师黑心,徒弟狠心/136 8.如来佛祖与学生/138 9.勿忘家长:观音、红孩儿师徒犯大错/141 附录一 品味《西游记》中关于学习的格言/143 附录二 品味《西游记》中关于学习的诗词/160 后记 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书——关于阅读经典的对话/165 部分参考书目/170 试读章节 1.孙悟空:走到哪学到哪 无论环境是好是坏,孙悟空基本上都不受它的控制,是学习空间里的主人。 花果山由好变“坏” 花果山地处东胜洲傲来国。如来佛祖对东胜洲评价不错,“敬天礼地,心爽气平”。花果山更是一座好山,地位也高,“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孙悟空就生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花果山给孙悟空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学习环境。花果山五彩缤纷,利于石猴观察、思维和记忆能力的培养。石猴尽情玩耍和游戏,并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学到了不少本领。后来靠自己的实力当上了美猴王——花果山唯一的美猴王,享乐天真300年。 孙悟空是天产石猴,只能活342岁。在他猴子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阶段,他意识到继续待在花果山,自己肯定是死路一条。于是,他抛弃了在花果山拥有的一切,去寻找神仙学习长生不老术。 花果山还是花果山,可美猴王已不是当年的美猴王。可见,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环境的好与坏,是由学习的需要决定的。 游学南赡部洲 如来佛祖对南赡部洲评价极低,“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这里显然不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但是,因为孙悟空的起点很低,他刚到南赡部洲的时候,还只是一只猴子。如果要成功地由猴变为人,人类的穿衣打扮、语言礼貌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他都需要学习。所以,环境再糟糕,对孙悟空也是很有价值的。 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几乎都是大旅游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美猴王在南赡部洲待了10年,长了不少见识。但见到的都是为名为利之徒,这些人对实现他求学的目标已经毫无用处了,美猴王只好另觅他处找神仙。 三星洞内闭关式学习 斜月三星洞地处西牛贺洲,是如来佛祖的地盘。如来曾骄傲地说:“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三星洞所在之处,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书中有诗描述三星洞的周边“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这个“灵福地”风水了得:空气畅通,阳光充足,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地貌阔大、雄壮,让人兴奋。 孙悟空进去之后,发现里面也很开阔、幽静:“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的确是一个静心学习的好地方。 十全十美的学习环境是不存在的。三星洞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孙悟空的大师兄们都是些目光短浅之辈,但这并没有妨碍孙悟空得到菩提祖师的特别关照。他在这里闭关,待了整整10年,学到了闯天下的本事。 八卦炉中炼就火眼金睛 八卦炉是孙悟空另外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他由于头脑发热,欲望膨胀,大闹天宫,犯下弥天大罪,被二郎神擒住。天庭为了处死这只大逆不道的妖猴,刀砍斧剁,雷打火烧,结果孙悟空一毫未损,于是太上老君想了一个狠招——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太上老君企图把孙悟空化为灰,结果善于在逆境和霉运中生存的孙悟空反而利用这个机会,炼就了一双可以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 学习的环境,有许多时候不是学习者自己可以决定的,是不自由的。所以,志存高远的学习者,都应该像孙悟空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化苦为乐,不放弃学习,继续增长才干,在不自由中学到新的自由。 其实,孙悟空自己就是一个八卦炉,能够把所有困难、横祸当成学习的机会,把它们熔化掉,成为自己丰富人生的一部分。 五行山下五六百年几无所获 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出来后,大发神威,结果“恶有恶报”,被押五行山下。孙悟空一心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最终还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孙悟空没有意识到,如来是给他提供一个特别的学习环境,让他在山下思过。对于这个问题,孙悟空很长时间都没有想清楚。而且这里条件实在太差,一是饮食不好,“饥餐铁丸,渴饮铜汁”;二是没有人可以交流,除了附近的顽皮的小孩在他面前扒柴、在他脸上挑菜以外,没有什么高水平的人去“探监”。 被压在山下,孙悟空的心理状态有两种:一种是恨,恨如来哄骗了自己;一种是盼,盼取经人早日到来。他“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度日如年,反思的工作做得并不够,进步无从谈起,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这对于喜欢采用“关禁闭”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启发。“关禁闭”可以用,但要慎用,时间也不能太长。 取经路是进步的大教室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五六百年没有长进,跟随唐僧取经仅仅14年,就脱胎换骨,升格为“斗战胜佛”,再一次充分证明:环境造就人,生活教育人。 人们常常把生活当成老师,把社会比作大学校,孙悟空也有把西天取经路视为大教室的思想。《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唐僧师徒快到宝林寺之前,又遇高山,唐僧充满了一贯的忧虑,孙悟空则以高超的智慧予以化解。 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 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 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 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 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 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 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 行者“还不曾出大门”的想法,跟革命家们“万里长征第一步”思维如出一辙,是从战术上重视学习的困难;“把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则是从战略上藐视学习的困难。在好学、善学者眼里,天地就是一间开放式的大教室!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取经所提供的第一大学习环境是让孙悟空成为“人中人”,孙悟空不再是无所顾忌的独行侠,而是一个团队里的支柱,上有师父唐僧,并肩有八戒、沙僧两师弟,他们各有优缺点。孙悟空必须协调妥当,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这时候,他是在集体中学习,通过集体学习,也是为了集体学习。 取经所提供的第二大学习环境是各种各样的复杂局面。有一心想吃唐僧的男魔,有想与唐僧婚配的女怪,还有昏君,等等。光靠大闹天宫时候的武艺,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运用智慧,动用人际关系。 所有这些,都要求孙悟空以开阔的心胸,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和修养。这些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真实环境里的高效学习。孙悟空显然取得了最优异的成绩。 P17-20 序言 继《取经:<西游记>里的学习艺术》(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一书之后,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淘宝西游记》。这是我利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为现代学习者充电的又一大尝试。 《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有一个威力无比的宝贝——“紫金红葫芦”,无论叫谁,只要他答应,就会被吸进去,最终被化为水。《西游记》本身就是一个红葫芦,有关学习的各种问题,都能在里面被解决掉。 例如,在《取经》一书中,我通过分析孙悟空识破菩提祖师盘中之谜的过程,得出一个观点:学习就是积累智慧、学会如何看待人生和世界。为此,我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来证明: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情。”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的船队快接近海岸的时候,岸上的印第安人却看不到他的船队,只是看到海浪在奇异地律动,因为外来人的船只已经远远超越了印第安人的理解。 这个例子足够精彩了,没有想到《西游记》还有更精彩的例子,可惜没有来得及引用。万寿山庄主人镇元子去上界听讲之前,特意嘱咐手下的两个道童用人参果款待老朋友唐僧。这果子一万年才能结出30个,吃一个就能活四万七千年,不料唐僧傻得很,竟然不敢吃—— 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唐师父,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 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 清风暗道:“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宝。” 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 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 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 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正因为《西游记》有足够多的材料供挑选,在写作过程我遵循一个原则:让《西游记》自己说话,大量引用原文,而且尽量避免重复引用。这既是对原著的尊重,也使对学习问题的探讨不再枯燥。 引用原文还可以方便不熟悉《西游记》的读者,让他们有机会体会名著的魅力。即使熟读《西游记》的人,也可以温故知新——单独挑出来一小段文字,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而对学习问题不“感冒”的读者,同样可以在故事中找到乐趣。 《取经》根据《西游记》的主要人物的学习历程探寻学习艺术。与之不同的是,《淘宝西游记》首先明确了学习的几大关键问题,再通过原著中的人物、故事和语言寻找解决之道。如果说《取经》是对学习问题的“全面轰炸”,那么《淘宝西游记》就是对学习问题的“定点清除”。 《淘宝西游记》是否是对《取经》修修补补和乔装打扮的结果?否。古人的版权保护意识很强,红孩儿变成观音菩萨的模样哄骗猪八戒,观音菩萨得知后勃然大怒,愤而出山,下界降魔;牛魔王变成猪八戒的模样哄骗孙悟空,气得猪八戒与牛魔王战斗的时候一反常态,冲锋在前,视死如归。——抄袭他人、重复自己,都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也对不起创作《西游记》的老祖宗。 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在飞机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发现中国有一种很有名的酒,每一瓶在市场上的价格是800元。其实,这种酒的成本只有10元!可为了把这个酒卖出去,包装花了约200元,做广告花了300元,销售这种酒的渠道商也得到了300元。一瓶只值10元的酒,消费者却要花上800元去购买,这又是多么的不公平!这位企业家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撇开各种中间渠道,开始在网上卖酒,想买酒的人,只要上他的网络,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拿货。 我觉得自己的这本书,有点像这个卖酒的网站。现在的学习、教育成本那么高,就在于中间渠道耗资太多!在应试教育“毁人不倦”的中学里,在只有大楼没有大师的大学里,多少智慧的花朵凋零?多少青春、金钱被浪费? 回首自己接受教育的历程,6年小学加上高中、大学、研究生各3年,我只能说,教育是他们的。 中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纵向封闭系统。教育与社会相分离,教育与政治、经济两张皮。这个闭合系统,被切割成三四大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例如,招生人数的多少,升学率的高低,论文发表的多寡。这些指标直接决定了教育官员、学校领导、教师的升迁与待遇,而受教育者的前途,他们一辈子的幸福,远远不是被首先考虑的因素。中国学生身体素质受到应试教育的摧残就是一个明证。 中国的学校,大部分就像官僚机构,强调统一的纪律与单一的标准,真正的因材施教只是一个远古的神话,调整学校结构以满足学生个人需求也有点像天方夜谭。有人通过篡改《同桌的你》的歌词,来讽刺当今的教育: 谁把你教育得善良无害, 然后让你在现实中学坏。 谁把你的学历变成一纸空白, 然后告诉你这是优胜劣汰。 只有学习,才是自己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确,改革总是要付出牺牲的,在教育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总有人被淹死,被用来垫脚。可是,有谁家的孩子,有哪一位学生,愿意用只有一次的青春和一辈子的幸福去做赌注?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里,避免成为牺牲品的最好方法,就是尽快学会学习的方法,自己教育自己! 通过对《西游记》的反复阅读和研究,我终于系统地摸索出了一些学习的门道。多么希望我在20年以前就知道这些浅显的道理、这些容易遵循的方法。回想起来,在将近二十多年的学校生涯中,尽管每一天都在学习,可是关于学习本身,关于学习方法,却知之甚少。我全部的学校生涯,就像花800块钱买了一瓶本身价值只有10块钱的酒。 每一个笨蛋都从自己的学习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快速获益。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研究两万多名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之后,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规律。他说:这些方法如果在学校普及,讲授得法的话,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一半。 真诚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活学活用,大幅提升学习力,快速走出生活的困厄。“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那些在学习的田土里辛勤播种的人们,必将在人生的原野里丰收。 后记 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书——关于阅读经典的对话 问:包括《西游记》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教育部向学生们推荐的必读书,热心人士也大力呼吁人们多阅读经典作品,但真正去阅读原著的人还是很少,以至于有人感叹“经典阅读处于危险之中”,这是为什么? 答: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早就讽刺过,他说:“文学经典作品是那些谁都希望自己读过,但谁也不愿意花力气去读的书籍。” 首先要注意的是,教育部为什么要推荐?热心人士为什么要呼吁?据传毛泽东就曾经说过: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其实,每一部经典作品就是一宝山,有无穷的宝藏,现代人有机会去淘宝,是非常幸运的。至于人们为什么不珍惜这种幸运,不去阅读,原因很复杂。 首先,阅读经典,是有门槛的,需要成本。四大名著的总字数,多达几百万,要全部读完,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要求每一个高中生通读四大名著,并不现实。以《西游记》的各种版本为例,短的有五六十万字,长的有八九十万字。即使在大学的中文系里,四大名著一本都没有认真读过的,也大有人在。 人都是很现实的、趋利避害的动物,没有阅读《西游记》,并不妨碍学生参加中考、高考,也不会给忙于挣钱谋商的人带来什么损失。那么,在没有直接而明显的收益的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要花很大的时间成本去读那些经典?何况现在阅读的选择又是那么多。 于今影视、网络那么发达,阅读大部头经典作品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即使国家每个月都设立一个全民阅读日,也改变不了这个大趋势。 问:你的意思是说不读《西游记》也没有关系?答:有这么一层含义在里头。但问题是,你可以不读《西游记》,但你不能不读书吧。既然你要读书,那为什么不读《西游记》这样最优秀的书?假如你只有读一本书的时间,为什么不读《西游记》?读一本不好的书浪费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两本好书!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过,读书要读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书,因为它们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考验,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真经。 宋真宗赵桓写过一首《劝学诗》,里面有几句大家很熟悉的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西游记》真的就是这样的书。 2008年媒体报道一个消息,说美国正在研发纳米武器,“苍蝇”、“蚊子”、“蜜蜂”一样的小武器将具有无比巨大的威力,这个创意,就来自《西游记》。研发人员受了孙悟空的启发,因为孙悟空喜欢钻到敌人肚子里打败敌人。 读书其实就像是爬山,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很小,等他登上泰山的时候,发现天下也不大了。《西游记》就是书籍中的泰山,能够给人一览众山小的巨大收获。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引导更多人去阅读《西游记》这些经典原著? 答:办法就是改变我们对经典的态度,改造我们阅读的方法。 《西游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敬畏她,亲近她。社会上对《西游记》的评价鱼龙混杂。有的说《西游记》反映农民起义,有的说《西游记》宣扬暴力,有的说《西游记》很平庸,有的说《西游记》只是游戏之作……这些观点,要么盲人摸象,要么是指鹿为马,要么坐井观天,要么捕风捉影。 更有一些道德低下、动机不纯的人,肆意践踏《西游记》,瞎编乱改,他们津津乐道于唐僧与观音菩萨谈恋爱、红孩儿是私生子,紧箍儿变成避孕套……这些没有出息的人,对不起祖宗,实在可恶。 要增强《西游记》原著的吸引力,就必须改造阅读的方法。人们不一定会因为《西游记》承载了什么文化遗产、宣扬了某种社会道德而去阅读它,却很可能会因为《西游记》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调剂,能够给自己的学习、人生提供帮助而去接近她。 阅读是有用的。让更多人阅读经典的办法,不是反复高歌经典有多么伟大,而是要吟唱经典对现实生活多么有益。人们不喜欢数字太多,但对于自己的工资和分数,从来不会嫌多。让人们通过阅读《西游记》来实现直接而又明显的收益,就是最好的办法。 老先生们总是说,要多看名著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话说得虽然不错,可是,名著所传递的传统文化是庞杂的,弄不好的话,名著没有熏陶人,人倒被名著熏蒸。清代学者张书绅就说过:“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读之,各有一部《西游记》。” 既然《西游记》内容如此丰富,对于阅历有限的读者来说,泛泛而读的结果可能所得甚少;如果要精读,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改造阅读方法的第一条,就是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带着实用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去阅读。如果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就能一读见效、一针见血。 问:那怎么读《西游记》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答:《西游记》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必须带着问题去读。这些问题,不是它们: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猴子?吴承恩出生于哪一年?王灵官为什么能与齐天大圣打成平手?《西游记》中有多少个牛精?燃灯古佛是谁……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让专家们去研究吧。 我们的问题是:怎么提高写作水平?如何搞好团队管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怎么样才能干一番大事业?怎么样才能避免失败?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些贴近实际,来自生活的问题,就是阅读《西游记》的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西游记》这一座大宝库,就能够任我支配,为我所用;而不是迷失方向,宝山空回。 例如,对于以提高写作水平为阅读目的的人,《西游记》的几乎任何一回,都是学习中文写作的典范。《西游记》虽然400多岁了,可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老气、老套,而是饱含现代气息,是时髦的大手笔。例如,《西游记》中的名字,就非常有趣,如“有来有去”、“古怪刁钻”、“刁钻古怪”,它们多么像现在的网名啊。 我本人也是一个例子。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毕业后当老师,之后又花了三年时间拿了一个文学硕士学位。其间那么久,都没有阅读过《西游记》。迷上原著,是最近两三年的事。著名学者林庚曾写过一本《西游记漫话》,就是这一本薄薄的小书点燃了我对《西游记》这本厚厚的大书的兴趣。我买来原著,细细品尝,算是补课。由于我对教育和学习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有过不少思考。一接触原著后,一下就对上号了,让人吃惊、兴奋! 问:《西游记》那么长,看不完怎么办?而且里面不少字也不认识,一些古诗也看不懂。 答:《西游记》有一百回,好几十万字,很多人无法完整地通读一遍,并为此而沮丧。这种沮丧感其实没有必要。没有任何规定:读书只能从第一页开始,必须从头读到尾。《西游记》的开头就很不好懂,读者完全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回目看。 阅读的时候,阅读者才是主人,书只是主人的一个工具而已。看不懂的地方完全可以跳过去不看。《西游记》中的一部分诗词,其实也没有多大意思,不看没有任何关系。至于个别不认识的字词,并不妨碍阅读,大可以忽略不计。 问:很多人不太爱阅读原著,认为看《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就够了。 答:电视有它的巨大优势,看电视也是学习、了解《西游记》的一种途径。但是如果试图通过看电视来取代阅读以便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那就大错特错了。拍得再好的电视剧,也无法取代原著。 中央电视台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西游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人正是通过它认识《西游记》的。即使这部公认的拍得好的电视剧,对原著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很多改动,歪曲了原著,漏掉了不少精华。 如《西游记续集》第12集《泪洒隐雾山》。它的情节改编自原著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和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 这两回的精华就是小人物(一个小妖)的智慧。它用“分瓣梅花计”和假人头计,把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骗得团团转。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西游路上的妖怪,也是各有特色的。没有三板斧,程咬金敢半路杀出吗?而在电视《泪洒隐雾山》,小妖的智慧不见了,整个一集看下来,以打戏为主,打打杀杀,还停留在表现孙悟空的勇猛上,妖怪们的言谈则非常幼稚,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也很愚蠢。这表明拍摄电视的人对原著的理解很不够。 原著中有不少精彩的对话。例如,豹子精与猪八戒打斗时的两段对话—— 对话一: 那妖精闻言,喝道:“你原来是唐僧的徒弟。我一向闻得唐僧的肉好吃,正要拿你哩。你却撞得来,我肯饶你?不要走!看杵!” 八戒道:“孽畜!你原来是个染博士出身!” 妖精道:“我怎么是染博士?” 八戒道:“不是染博士,怎么会使棒槌?” 对话二: 行者忍不住,按落云头,厉声高叫道:“八戒不要忙,老孙来了!”那呆子听得是行者声音,仗着势,愈长威风,一顿钯,向前乱筑。那妖精抵敌不住,道:“这和尚先前不济,这会子怎么又发起狠来?” 八戒道:“我的儿,不可欺负我!我家里人来也!” 这些智慧的对话,电视剧里都给删掉了。所以有人要说,只有老人、小孩和傻瓜才看电视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