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共和国故事》。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海外赤子》。讲述建国初期留学生回国热潮的兴起,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这套《共和国故事》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海外赤子》。
1949年12月18日,周恩来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郑重地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很快,有一批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子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兴起一股留学生归国潮。
当时,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7000人左右,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公费或自费出国留学的,也有少数的访问学者和实习生,主要分布在美国。
1949年,新中国在中国人民的欢呼声中成立。中国大陆新旧政权交替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使得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日趋敌对。
美国政府起初显然嫌这些中国留学生麻烦,曾一度依据移民法律对其中许多人下过驱逐出境令。尔后又出于自身战略利益,对这些已经掌握了专业知识技术的中国留学生采取了阻挠、限制乃至禁止离境的措施。使得大批已经或即将完成学业正在或准备踏上归程的中同学子被迫羁留海外。
一时间,滞留美国境内的中同留学人员达5000多人。他们处于非法的地位,行动自由受到约束与监视,被明令警告“不得离开或企图离开美国”,否则“将被处以5000美元以下的罚款或是不高于5年的徒刑,或是二者兼施”。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不少中国留学生被迫背离了当初负笈海外的初衷,选择了在异国居留和工作,从而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但也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并没有在压力和诱惑面前屈服,他们联名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和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陈述自己要求返回祖国的愿望,并通过《纽约时报》等新闻媒介公开披露自己被无理扣留的遭遇,对美国政府所实行的阻挠政策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
对于中国留学生大批回国的浪潮,当时有许多西方人士表示不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中国学生在受到西方民主教育之后,竟然还要放弃获得舒适生活待遇和优越工作环境的机遇,千方百计、不顾一切地要求返回自己那贫穷落后的国家。
对于留学生来说,报效祖国是光荣的行为,中国留学生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他们有着一颗中国心。
早在1847年,自第一个留学生容闳走出国门求学之后,一批批的中国学子络绎不绝,负笈海外,遍及世界各地,蔚为时代潮流。他们奋发努力,寒窗苦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本意发端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西方之学术,灌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也就是说,留学生漂洋过海学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用以改造和建设祖国,使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早期中国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返回祖国,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和建设的栋梁。他们不仅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上书写下可歌可泣的伟绩,也在炎黄子孙的芸芸众生中产生了可敬可慕的影响,强烈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学子的理想、志向、抱负和情操,使他们能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义无反顾的正确抉择。
华夏儿女有着强烈的爱围情感,它不仅表现为对华夏的山川、江河、名胜古迹、文化历史的热爱,还表现为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对同胞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以及自觉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思想。
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将身处异域逆境的中国留学生团结、凝聚在一起,将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物质诱惑面前坚贞不屈,矢志不渝地维系着对祖国的向往与忠诚。
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留学生采取了先驱逐、后扣留的横蛮政策,这就更激发了这些无辜学子的民族自尊和义愤不平,促使他们奋起抗争,维护自己的基本人权和返回祖国的权利。
后来,美国当局虽然意识到这一做法的不明智,极力掩盖和补救,但中国留学生的痛苦和不幸的遭遇已被揭露、公开,在美国社会乃至全世界激起强烈的同情与反响,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改变政策,放松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控制,中国留学生回国因此而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中国留学生所表现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赢得了全世界人民,包括中美两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中国政府为此在日内瓦会议上多次向美方进行交涉,迫使美国政府于1954年撤销了禁止中国留学人员离境的禁令。
从1954年开始,一批批的海外留学生结伴而行,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无数曲折,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返回祖国怀抱,参加振兴中华的建设,形成一股青春涌动的海外学子归国热潮。
留学生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赤诚的爱国热忱和高尚的民族情操,不仅在当时令世人瞩目,而且在中国留学生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7-10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