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不仅告诉你现在,还告诉你未来。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所著的《互联网时代》是全球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纪录片,同名图书容量巨大,除纪录片内容,更包含大量尚未播出的内容。
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重磅力作。10个摄影组,制作近3年,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拍摄,6位“互联网之父”首次聚首,深度对话近200位互联网专家、学者,拍摄50多家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看互联网几乎所有核心人物和机构共话互联网的今天与未来。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三年磨一剑,一经推出便迅速蔓延,引发巨大反响,也创造了诸多记录。同名图书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所著的《互联网时代》不仅收录纪录片精彩解说词,更拓展容量篇幅,详细讲述每一部分背后的背景知识、相关内容等,比纪录片容量更大。
填补空白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亲历者,全球至今都没有全面展现这一历史变革的纪录片出现,《互联网时代》填补了这一空白。
6位“互联网之父”首次聚首
阿帕网项目前负责人拉里?罗伯茨,万维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TCP/IP协议联合发明人温顿?瑟夫等首次聚首,共话互联网。
深度对话近200名互联网专家学者
全球著名学者和业内人士曼纽尔?卡斯特尔、凯文?凯利、克莱?舍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杨致远、埃隆?马斯克等深度解析互联网。
拍摄50多家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
拍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红杉资本等数十家大学、权威研究机构和公司,展望互联网的未来。
夏威夷、马尔代夫,风情万种的海湾里,风情依旧。
这些众人向往的人类休闲胜地,休闲者依然在休闲,但在温柔绚烂的光影里,它们同时成为人们向往的购物店、阅览室、会议室、写字问。
今天,那些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任意地方和时间工作的人们,正描绘出新时代的工作样态。在美国,不在特定场所工作的人,已经占到整个美国工作人口的1/3,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着。
这些静态中的奔忙,这些与娱乐、游戏难以区分的专注的时光,这些孤独中深处世界的人生,远离我们曾经关于远近、多少、有无的经验,建构着我们辨别他人和了解自己的新认知。
在温柔的冲刷下正在消退的老常识,是一个时代的力量塑造的。
蒸汽机和它的后代们开启的大工业,将人类从徜徉万年的田野和山泽中召唤出来,在特定的地点汇聚为集体共生的大都会。200年,仅仅2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6倍,而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将近60倍;英国首都伦敦的人口从96万增长到接近900万;韩国5000万人口中的20%,生活在首都首尔;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5.6亿人成为城镇新增人口,首都北京常住人口2100万,是35年前的近3倍。
人类和人类创造的财富,构成了约束每一个个人的时代性汇聚。一个时代的生存意志与效率追求,也将所有人的人生做了不由分说的规定和区分:在确定的地点集中,在确定的地点工作,在确定的地点和时间学习、娱乐、消费……
人类用个人只能仰望的财富力量,用钢筋铁骨铸造了这恢宏的聚合。今天,一个时代的理所当然,动摇了。
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曼纽尔·卡斯特尔说:“网络的形式将成为贯穿一切事物的形式,正如工业组织的形式是工业社会内贯穿一切的形式一样。”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则认为:“我们通过结合把自己变为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目的及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那山重水复的遥远就在眼前,距离消失了;那钢浇铁铸的分割依然矗立,遮蔽崩解了。新的个人、新的自由、新的生活,扑面而来,在海滩、在居室、在街角,在每一个你注意或没有注意的地方。
将一切联系起来,为所有人铺筑坦途,为整个人类开拓无限空间的力量,是从57年前,北美大陆的一个早晨开始酝酿的。
1957年10月5日,星期六,美国人的黎明如期到来,但美国人这天的早餐却注定不同于往常。习惯在这个时候同时来到餐桌的报纸,送来了一个震惊全美国的消息。
“我们美国人非常震惊,”《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出了当时美国人的普遍心态,“俄罗斯人竟然向太空发射了轨道卫星,而我们却不能。哦,天哪!”
前一天莫斯科时间22点28分,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入太空。这颗名叫“史伯尼克”、意为“旅行同伴”的83公斤的小星星,成为人类居住地的第一个人工伙伴。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回忆:“(那天)我父亲没有睡觉,当时已经很晚很晚,接近深夜。秘书敲开门说,赫鲁晓夫同志,有您的电话。他去了另一个房间,回来的时候脸上满是笑容。他说:‘瞧瞧,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大秘密,我们发射了史上第一颗“史伯尼克”人造卫星,它正在环绕我们的地球。’”
在地球另一端,“史伯尼克”顷刻间汇成国家安全危机的阴云,笼罩了整个美国。美国的恐慌有着一个时代事关生死存亡的理由。在已经壁垒森严的所谓东西方对立中,酝酿热战的冷战正在一步步被推向高潮。“史伯尼克”卫星则意味着在争霸全球的竞赛中,苏联人终于先行一步。
5天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统艾森豪威尔公开表达了对国家安全和科技水平的严重不安:“这个国家必须在国家生活中给予科学技术以优先权。”
两个月后,美国总统向国会提出建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简称“阿帕”,办公地点就设在五角大楼内。
新生的“阿帕”即刻获得了国会批准的520万美元的筹备金及2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是当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3倍。今天,网罗了每一个人的互联网就萌芽在这项拨款中。
日后成为互联网之父之一的罗伯特·泰勒,作为阿帕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的第三任主任,当年走进五角大楼三层国防部长旁边的办公室,就立刻被他的富有困扰了:阿帕资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会为研究者提供功能不同的计算机,它们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泰勒的写字台旁就环绕着3个功能不同的终端。这些庞然大物互不兼容,造成经费的极大浪费。
P4-6
互联网的机遇就在于对传统行业的完善和改变,现在的阶段是唤醒,然后是参与,然后是共同发展。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全景式展示了互联网的诞生、兴起,以及科技如何实现全世界的连接,值得细细品味。
——小米董事长&CEO、金山软件董事长雷军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服务,万物互联。传统的商业模式将受到威胁,而创新则会如雨后春笋。这不是最坏的时代,而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时代,更是一个创新者开拓进取的最好时代。
——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
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
——美国《连线》杂志高级制作人,《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互联网时代》是未来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部重要的大作品。
——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名誉教授艾伦·麦克法兰
《互联网时代》是一部历史性的宏大作品,也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互联网的贡献。它属于世界,属于全球的互联网。科学的、理想的,现实的、浪漫的,中国的、世界的,历史、现实、未来,这部作品的精神气质,就是我心中的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气质。
——中国互联网协会前理事长、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
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扁平的世界平台”,使得每一个人能够以“个体”的形式采取全球行动,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新新事物。多亏了互联网和这个扁平的世界平台,个人被赋予了强大的力量。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
互联网必然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