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隋唐大运河(南乐逸事)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通俗流畅的语言,将大运河南乐段的形成与发展、大运河沿岸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红色故事、名人传记、非遗传承、地方美食、历史沿革、古今诗词等展示在读者面前,为一代代南乐人详尽了解运河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路径,为文化部门利用和弘扬运河文化提供了素材;也将为当地政府传承运河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
作者简介
黄泽岭,汉族,山东莘县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第六届、七届、八届政协委员,第六次、七次党代会代表,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协名誉主席。现任南乐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2001年10月被山西省洪洞县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公民”。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3年被洪洞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旅游文化开发先进个人”。2003年4月被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聘为理事。2005年11月25日被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2006年1月被河南省文化厅、大河报等部门评为河南民间十大家谱收藏和姓氏研究者。2007年被评为中国首届保护和发掘姓氏文化十大杰出人物。同时被聘为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顾问暨21世纪中华姓氏编纂委员会编委。2010年12月任河南省黄氏文化研究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2011年6月任《洪洞大槐树志》编委。2011年10月被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聘为会员。
2002年10月上旬接受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来自大槐树节目组)专访。编导阮军。2004年3月6日受中央电视台《历程》栏目(大槐树寻根节目组)邀请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梧桐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2006年春叉被特邀在中国黄河电视台《黄河讲坛》栏目中主讲大槐树迁民。2012年10月30日走进湖南卫视《非常靠谱》栏目与主持人汪涵、国家二级演员、配音演员、配音导演祖晴,青年电影演员宗峰岩,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者郦波,平面设计师、历史爱好者,网络作家张发财(原名陈芳茗)拍摄祖宗驾到大槐树篇。
主要作品:
《大槐树寻根》(1999年1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迁民姓氏寻源》(1999年8月由石油出版社出版,2014年被中州古籍出版社再版),《大槐树迁民》(2000年5月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移民大迁徙》(丛书之一、之二、之三(移民的传说))于2001年8月、2003年2月分别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大槐树移民见证》上、下册(2005年11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来自大槐树.山东卷12卷》、《来自大槐树,河南卷12卷》、《来自大槐树.百家姓字辈考》等系列丛书,2012年1月陆续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录
流淌在民族身躯里的隋唐大运河(黄泽岭)
调研纪实篇
隋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卫河的形成、发展及历史使命
大运河南乐段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存现状
卫河古镇与望京门
卫河水患与治理
卫河古镇——元村水旱码头昔日繁华几何
卫河堤防与裁弯治理
天下粮仓震撼体验古老渡口历史再现
河工余韵
时光深处的傅家大院
杨家将里杨六郎枪法传承在寺庄
红色古树小镇——北张庄
古寺廊的胡萝卜顶着缨
日本侵略军暴行——修建元村据点
驻南乐县的冀鲁豫军区炸弹厂
南乐县境内黄河故道的形成及其概况
红色故事篇
元村盐民斗争
元村人民抗击日伪的斗争
卫河湾神枪退敌
闻允志抗战二三事
魔窟里的红色堡垒
元村集战斗
剿灭杨法贤
卫河岸边的“红色家庭”传奇
红色“土匪窝”
古今名人篇
“九经库”谷那律
“治黄专家”李从心
“包公在世”冯中存
“红色校长”王振华
“钢铁将军”铁瑛
“绿林将军”郭宝珊
忠烈将军张西三
外交英杰韩克华
“机教先驱”郭良才
“学生领袖”孙汉章
“堡垒”书记姚会宾
“知人善任”康健生
“贴心”书记张悦斋
“满门忠烈”郭韶岳
“孤胆神枪”路恩梓
“妇界骄傲”任守范
“须生泰斗”贾廷聚
“草根明星”岳云鹏的春暖花开
“啸乐奇才”赵军强的艺术人生
地方非遗篇
目连戏
四股弦(五调腔)
杨家枪
仓颉庙会
仓颉传说
元村豆腐干
江渎庙会
古寺廊村社火
昌乐泥塑
大北张佛汉拳
目连戏脸谱
元村王氏刺绣
寺庄民间杂耍
小北张玩实厚祭祀习俗
织布
张浮蚯大洪拳
大平调
乔派坠子(说书)
唱夯
张浮蚯传统把戏
谷村傅氏家谱神像画

传统美食篇
元村豆腐干的传承与历史渊源
元村烧鸡与道口“义兴张”的传奇故事
元村麻花的制作与传承
“猴花生”的来源与传承
寺庄“糖人”的制作与传承
梁村蜂蜜糕的制作与传承
传说故事篇
北张庄“腹蛙晴雨槐”的传说
千佛村“八角琉璃井”的传说
三娘子舍身救百姓
跳进黄河洗不清
“一村分两省”的传奇故事
千佛村千佛寺的传说
张浮蚯四井寺的传说
和尚李保的孝行故事
杨五郎庙的传说
石猴(实厚)峰的传说
审什村的来历
昌州察院与寇准题联的传说故事
“笨进士”的传说
黄河的传说
黄河水不淹小北张
古今诗词篇
七律黄河晴波
七律卫水秋蟾
五律卫河秋涨
七绝南乐古运河畅想
七绝春日南乐运河怀古
七绝咏大运河
七绝大运河
七律运河怀古
七律大运河
七律访运河
五古怀念卫河
鹧鸪天运河遐思
古风南乐大运河
渔家傲元村卫河记行
元村镇卫河踏游(外一首)
大运河行吟
大运河组诗
历史沿革篇
元村镇的历史沿革及来历
寺庄乡的历史沿革及来历
梁村乡的历史沿革及来历
后记
序言

南乐县政协党组书记、
主席黄泽岭
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
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
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为沟通
南北航运,发展中国经济,
促进华夏文化和政治繁荣作
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
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充分
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
智慧和勇气,承载着中华民
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南乐境内的大运河(亦称
卫河),虽流经总长不足百
里,通航时间不足几个世纪
,却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大
运河文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
一代南乐人栉风沐雨、奋勇
前进。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
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
出重要批示指示,2019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大运河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为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推动《
纲要》落实,县政协文化和
文史委编辑这本《隋唐大运
河·南乐逸事》,旨在为历
史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贡献力
量。本书的出版,既是对南
乐大运河历史文化所作的感
性、全面而充分的描绘,也
是从独特视觉对中华文明史
所作的一次梳理,又是继承
和发扬南乐优秀传统文化的
媒介。
《隋唐大运河·南乐逸事
》一书,通过广泛挖掘、征
集与大运河南乐段有关的纷
纭史料,较为系统、翔实地
勾勒出了大运河南乐段的历
史,并以富于灵性的感悟和
洋溢激情的文字,成功展现
了南乐的风土人情、遗产传
说和红色故事,贯通古今,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该书在征稿、访谈、整
理、编辑等诸多环节上都下
了很大功夫,体现了忠实于
文献,忠实于历史,忠实于
生活的真实关感。读此书稿
,无论在历史、交通、旅游
、民间文化、烹饪学、商业
史以及艺术、戏曲、文学诸
方面,都可找到许多有益的
精神食粮。
2020年11月
开篇语
导语
《隋唐大运河·南乐逸事》一书,通过广泛挖掘、征集与大运河南乐段有关的纷纭史料,较为系统、翔实地勾勒出了大运河南乐段的历史,并以富于灵性的感悟和洋溢激情的文字,成功展现了南乐的风土人情、遗产传说和红色故事,贯通古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该书在征稿、访谈、整理、编辑等诸多环节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体现了忠实于文献,忠实于历史,忠实于生活的真实关感。
后记
文史资料是文与史的结
合,其生命力在于历史内容
的真实性,编撰《隋唐大运
河·南乐逸事》一书,体会
尤深。由于本书内容涉及水
利史和许多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
识,况且这方面的文献、史
料较少,文物信息有限,因
而编写难度较大。为使本书
成为信史,对历史负责,对
未来负责,对读者负责,编
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深度
挖掘、求实存真的原则,查
阅了大量水利、非遗等档案
资料,足迹踏遍了大运河南
乐段沿岸的63个村庄,采访
祖居运河岸边的70岁以上的
老人百余人次,组织召开专
题推进会50余次。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
,通俗流畅的语言,将大运
河南乐段的形成与发展、大
运河沿岸的历史事件、传说
故事、红色故事、名人传记
、非遗传承、地方美食、历
史沿革、古今诗词等展示在
读者面前,为一代代南乐人
详尽了解运河历史和文化提
供了路径,为文化部门利用
和弘扬运河文化提供了素材
;也将为当地政府传承运河
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提供服务。
本书在征稿、编印过程
中,得到了县委、县政府、
县政协等领导的大力支持,
县委书记刘冰多次过问,县
政协主席黄泽岭亲自指导,
分管领导县政协副主席董亚
关强力推进,编辑人员尽心
竭力,文广旅体局、民政局
、元村镇、寺庄乡、梁村乡
等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
鼎力相助。付梓之际,我们
对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
们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最诚
挚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我
们水平有限,书中编排不当
、资料遗漏和文字错讹之处
在所难免,欢迎方家与广大
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20年00月
精彩页
流淌在民族身躯里的隋唐大运河
黄泽岭
是谁挥动鞭响阵阵,抚顺运河紊乱的发际?是谁带来了马蹄声声,叩醒运河长眠的梦呓?又是谁的声音在天边激荡,如脆裂的闪电,烛照千年的岁月?将士的号角远去,英雄的刀剑已折,岁月的风雨把桃花打落了一瓣又一瓣。从远方走来,又将走向远方,我真正理解了隋唐大运河的执着与坚强,因为她的名字响彻古今。
痛苦与困顿在哪?迷茫与期冀在哪?来路与归途在哪?希望与梦幻在哪?大运河行色匆匆,她一生的历史就是行走。大运河记忆着凡夫庶民的欢笑和泪水,见证着帝王将相的宫殿与江山。踏着亘古的钟声,飞越唐诗宋词元曲,以生命之犁,耕耘希望,迎接现代文明。她把许多的往事与记忆流泻到这里,然后集结在长长堤坝前,汩汩滔滔,浩浩荡荡,一路北上。她浇灌了土地,浇灌了花朵,浇灌了生命,浇灌了历史,浇灌了现实,浇灌了辉煌,浇灌了向往。
大运河温和、坦荡、缓缓地从南乐境域20多公里的土地上流过,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从岁月深处,走进众生的视线,走进生命的每一个章节。大运河是一部巨著,闪闪发亮展现在世人面前。她的两岸,都市与乡村,如庄稼般疯长,并且日趋饱满、丰盈。高速公路、铁路网的兴建,使她浅吟低唱,喜在心底。悠悠大运河,一如悬垂千年的乳房,在喂养了丰饶的大地之后,又孕育出南水北调、壮美秀丽的中国梦。
南水北调,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从内涵到外延的卓越体现,是长满着深深浅浅脚印的漫漫长路,是用沧桑和憧憬写在黄土地上的宣言,彰显出运河文明生生不息的隽永魅力,续写着中国水利继往开来的佳话传奇。这是相隔25个世纪的相遇,这是跨越千年的约定。南水北调让南乐60万名人喝足了甘甜的丹江水,实现了多辈人从未实现的梦想。
看到大运河,就看到了整个民族身躯里奔腾的血脉。是的,有一种澎湃的啸声谱写着最雄壮的旋律,那是大运河;有一种深沉的情怀哺育着最长久的求索,那也是大运河;有一种悲愤的拼杀撕碎千万年来无助的祈祷,那曾是大运河;有一种激扬的姿势终于唤醒东方沉睡的图腾,那更是大运河;有一种无以割舍的爱意在双眼和灵魂之间徜徉,那依旧是大运河;孕育千年文明的菁菁藤蔓而又焕发勃勃生机的命脉之水,那永远是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途经南乐,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动用360万名民工疏通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10万名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名,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至此,共用五百余万名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十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现在,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一半干涸,一半有水,那么,隋唐大运河则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在地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在地下,则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古桥、古码头、古仓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墙,如河南鹤壁市浚县的黎阳镇,古佛如鹤壁市大侄山的北魏大佛,这些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所在地势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余遗迹则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惊奇的首推古粮仓的发现。古粮仓在洛阳、商丘、西安一带已经发现了七八处。
20世纪70年代,在洛阳市东北市区一个铁路单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径12米,深10米,是在黄土地下挖凿而成的深坑,里面可以储存粮食。出土时,这口古仓中真发现了大量粮食,已经半炭化,一层一层的。这口古仓的位置经考古证实是挨着一个漕运码头的,在一条宽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见古粮仓是因运河而建的。现已探明,这样的粮仓一发现就是一群。在地图上看,排列有序,呈极规矩的围棋棋盘状,明显是人工设计好的。此处仓址整整齐齐排列着400多个仓坑。一口仓坑可储粮250吨,总储存量可达十万吨以上。更可喜的是,仓中还发现了石碑,相当于当时的文书档案,记载详细之极,如粮食来自何方,上面说此仓粮食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准备干什么用也有记载,除了供民、官、军用之外,还是赈灾的储备粮。石碑上对粮仓管理人员的分工也有记载,谁过秤,谁记录,谁封仓,谁监管,谁值日,谁是总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达十余项,实在惊人。可见这是一座正规的官仓。这个仓叫含嘉仓。和它相当的,已发现的还有洛口仓、河阳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