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以“负面情境”为出发点,一步一步开展出回归光明中心的路径,因为接纳世间所有不完满,接纳人生所遭遇的苦痛折磨,所以剧情本身就是一个具备同理心的磁石,在这个磁场里,每位读者都可以安心作自己,卸下面具,坦露真实的幽暗面。
透过故事和对话的方式,本书提供了不只三则关于宇宙人生的实相,只要我们真心信赖,透过适当的实务操作(冥想),让这些实相真正融入成为内心的根本核心信念,我们就能和大宇宙的“道”建立起连线。
如果您需要一本身心灵入门书籍,那么本书值得您收藏,它就像一瓶精华液,每天都可以取用,保养自己的身心灵。
目标先生矢口亮本是个平凡无奇的男人,在25岁时找到了自己认定的成功法则,以“目标必达先生”的头衔自我激励。接着顺利成家立业、创设研修顾问公司,步入中产。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正面思考、使命必达的超高自我要求与行动力。就在目标先生深信这样的成功法则,将引领自己攀上人生巅峰时,却似乎走到了世界尽头……他最倚重的员工集体出走,家中儿子不肯上学、妻子罹患忧郁症……接二连三的遭遇让他不禁开始质疑,握在手中的这一切成功幸福,是否只是假象?他奉行的积极信念,为什么突然失灵了?他究竟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一筹莫展的矢口,在这时遇见了一个谜样的老人……
01.成功法则也有保质期?
我独自留在空荡的办公室里,试着整理紊乱的思绪。我坐在办公桌前,闭上眼睛,试图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发生在我身上的突然变故。人生若要活得成功,重要的是如何以正向思考看待事物。可是无论怎样思考,如何行动,我也无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当前发生的一切。
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这张模造纸上铺满巨大的字,那是出自我的手笔:
让我们想象获得成功时的真实状态!
让我们坚信实现,在积极的思考中前行!
一定能达成目标!
一定能达成目标?
我站起来,走到标语旁,抓住那张纸一把将它扯下来,然后用力揉成团,狠狠地朝一旁的复印机扔了过去。
不错,想象实现目标时的真实状态会令人振奋不已;积极思考,进而展开行动,即使面临困境也可能化为机遇。但是,如果遭遇致命的意外变故,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流水。可这种意外变故竟然会在我身上发生!人生再也没有比这更糟的困境了。
这种时刻,真正的成功者会如何面对?我再度回到座位上,为了平复心绪,我开始随意在桌上翻找东西。随即,我的视线落到办公桌一角摆放的两盒名片夹上。顺手拿起其中一盒,隔着透明的塑料盒,我可以看见我的大名与头衔赫然在上。
目标必达先生 矢口亮
改用“目标必达先生”的称呼而弃董事长的头衔不用,我自己都曾为这个点子得意。它独特而简洁的表述正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诠释。但是,现在我却觉得这个称呼难符其实,让人徒感空虚。
25岁的某天,我与“成功法则”相遇。其后不断身体力行,认认真真地奉行这一法则至今。在成功法则影响下,我的人生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几项重要目标得以达成:年纪轻轻就当上公司总经理,公司发展势头迅猛,预期目标一个接一个地实现。
我将所有的成功都归于“成功法则”。可是现在,这份坚定的信心,褪去假想的外壳,脆弱得不堪一击。成功法则也有保质期吗?要不然就是人生中,也会遭遇成功法则无法发挥效力的情境?又或者,我的做法在哪里出现了问题?我的人生本该炫目辉煌,现在却狂乱无章。这一切,都是那帮家伙搞的!
都是他们害的!三张忘恩负义的男人的脸顿时浮现在我脑海,令我怒不可遏。一阵碎裂声—我使足了劲攥紧名片盒,结果盒子被捏出了一道裂痕,这道裂痕正好横越名片上印有的“Mr.目标必达”名字,看起来就像要提起笔划掉这个头衔一样。
也许“目标必达先生”这类狂妄的称呼,与我并不相称!
的确,过去的我和“目标必达”这类字眼毫无缘分。中学时期我参加过棒球队,却无缘正式队员;在校期间我成绩平平,甚至应该归入倒数的行列,费尽周折才考上第三志愿的高中;上高二时有了心仪的女孩儿,我曾经为如何向她表白苦恼不已,结果在表白前选择了放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目标的男人。工作以后这种局面仍旧继续。我从事销售,但基本上没有完成过自己的月销售目标。尽管如此,还生就一副不服输的个性,只好私下里眼红那些成功达成目标的销售员。我厌恶这样的自己,无时无刻不渴望改变。
终于,机遇在不经意间向我伸出青色的橄榄枝,通过这个转机,我的人生就此发生了真正转变。
工作后的第三年,25岁的某一天。我下班途经书店,在排列有致的众多杂志中,我的目光停留在“改变我人生的书籍”特刊处。摆放在那里的一册册书,是由一些著名人士和大企业的经营者们推荐,对自己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的书籍。人生因为与书的邂逅而发生改变,这对当时不常读书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震撼。
我移步走向商务和励志类书籍的书架,抱着一丝寻求改变自己人生的期望,从一端开始,找出我感兴趣的书名,并逐一翻阅。这时,“成功法则”这个词蓦然拨动了我的神经。我有一种预感,或许它就是改变我人生的关键词。于是,但凡题目或目录出现“成功法则”的书,我都买了下来。
这些书里无一例外地指出“明确人生目标的重要性”。此外,“人生取决于决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乐观进取、积极思考”等观点也倍受推崇。
那时,我虽然每月都有销售目标,但那并不能称为人生目标。我抱有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譬如“做个有钱人”或者“做个成功人士”,那些也无法称之为目标。我的想法多空洞而不切实际,更谈不上积极思考。
明白了该做些什么,那么就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接下来,乐观思考,积极行动。这样的人生,定会获得成功。我花费了整整两天时间画出了我人生的蓝图。35岁之前独立创办公司,40岁之前年收入达到3000万日元,我家的庭院要足够宽阔,大到可以开个烧烤聚会。另外,我甚至决心要在30岁之前结婚。
然后我拿出本子,一一记录下这些目标,并配上想象中的庭院照片,让它们成为每日都随身携带的物品。
P11-14
愿幸福从你身边扩散
当我为这本书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内心被深深的充实感所包围。
从高中时代起,我始终被对人恐惧感困扰。我受到周围人的孤立,情绪焦躁,内心充满对未来生活的不安。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20岁,当我涉足心理学、成功法则,东洋哲学,并在实践中体验这些睿智的思想时,我终于发现自己开始逐步摆脱昔日的恐惧。随后,我投入对人生实践的不断研究,并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思想,我的人生之路因此伴随希望的曙光渐渐明朗起来。
由此,我借助博客、邮件、杂志和著作等多方途径,把糅合自己特色并受普遍认可的知识传递给世间的人们。通过努力,我才能不遗余力,将这些知识的精华部分倾尽所有写进本书。
我想,这也是我感受充实的原因。
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曾经历过一系列奇妙的体验。当故事的发展突入低谷,反复思索,依然没有头绪时,梦境中竟然隐约闪现故事的下文,于是披衣下床拾笔;或者,偶然的机会,在友人送给我的书中,不经意间写着我需要的情节。当这些体验重重叠叠,本书的脉络因而尘埃落定。或许,不仅故事的主人公矢口,连我也在冥冥中跟随着老人的导引踽步前行。
如果这部小说,能唤醒您内心深处久眠不醒的睿智,让您对爱的感触茅塞顿开,我将无比欢欣鼓舞。
如果,您从这部书中有所收获,请务必将它告诉周围的人,把他(她)的笑容记下,以便我一同分享。
希望从您开始,让爱和幸福的范围扩大!
希望真正的幸福和富裕,能够充实世间!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
野口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