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湖烟湖水曾相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炜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炜编著的《湖烟湖水曾相识》为作者的自选集,作者联想到自己经历的内容,读西湖、读德清、读俞家,并围绕文化名人和文化景观记录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湖烟湖水曾相识》中有俞平伯先生的影子、气息和味道,也体现了作者的生活环境及其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内容推荐

朱炜编著的《湖烟湖水曾相识》一书,凡七十篇,以历史名人与杭州西湖之因缘为线索,探幽述胜,凭吊抒怀,于清丽文辞中时见少年老辣。尤其写德清俞家影事几篇,经由《湖烟湖水曾相识》作者朱炜的灵秀笔墨,其逸闻掌故多有可采、可叹、激励后学者。

目录

杭城的雨季

钱塘苏小小

自居易《忆江南》二首串讲

从灵隐寺到韬光庵

忆昔林和靖

湖上最合吟柳词

遥想东坡

苏东坡的心意

四百三十九甲子

在这里初识文博

半月泉边忆东坡

情归周邦彦

立马吴山第一峰

醉了林升

真假武松

漫说李清照西湖诗

秦桧的代价

特特寻芳上翠微

亘古男儿一放翁

丹心文天祥

雁声都亭驿

穿越回1347

大师傅林净因

暮祭于谦

“病人”冯小青

近日西陵夸柳隐

李卫与西湖花神庙

无双林则徐

微尘林汝霖

林太守千古

“后死友”林纾

节妇郑淑嫦

路拜赵之谦

德清蔡家与江南名石绉云峰

沿白堤走至俞楼

西湖小浮梅俞

温爱右台山

章太炎论“耻”

光绪探花俞陛云

殉学烈女惠兴

秋风秋雨愁煞人

弱冠奇才林寒碧

浙西两徐

恨不相逢未剃时

在虎跑瞻仰弘一法师之塔

英士像前思英士

数峰阁上祀孤忠-

百年印社掌旗人吴昌硕

俞同奎先生二三事

林散之西湖韵事

俞楼往事

与俞平伯忆六月十八日西湖夜游

月下老人祠下

坚匏别墅的前世今世

俞平伯少年哀乐玄兄解

偶闻敬文先生

叶先生,西湖的荷花开了

施蛰存与俞平伯的师生谊

费在山与俞平伯的忘年交

访俞氏后人八二叟俞泽民

常书鸿留魂敦煌

雨中走西湖

孤山霁雪

沧海蝴蝶林徽因

西湖边的徐志摩与陆小曼

湖上客中客

渎汪静之《六美缘》

冰水梅汤

定胜糕

黄郛的莫干山岁月

后记

试读章节

出门,又下雨了,滴答一声,又滴答一声。杭州的春天,阴晴雨雪似乎只是瞬间的事,霎时晴,霎时雨,霎时风。在杭州,我感受了两个四月,不知道这是杭卅I四月的第几场雨了。我夹着书,走在学林街上,我的脸开始变得忧郁,因为阴晴不定的雨。笃笃,噗噗,时而沉闷,时而浊重,倏地,这座城市连同我的生活很快便全湿了。我像一个忘带雨具的归人,从晴天走入雨天。

我自小长在粉墙黛瓦下。在我的记忆中,漾漾的、悠悠的便是江南的雨。我喜欢看那雨中屋瓦的青黛色,看那被雨烟熏得幽微的粉墙。小时候的我,觉得那就是杜牧的江南,是陆游诗里“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地方。可是,现在的我已很难找到江南最初的印象,或许是我想的太旧了。白色的瓷砖取代了长有青苔的粉墙,黄绿的琉璃取代了层层相扣的小瓦,虽然江南换上了“新颜”,但我依旧难忘它的过去,爱它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古籍上说,江南从来都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地名,江北的人、中原的人为了一睹江南,来了便不再走。俨然,这里的柔软,让他们疑心北地的生硬,只有这儿才更像一个家。是的,这儿正是他们要的江南。

江南的雨声,我听过太多,也记得最多。许多年前,我一个人在檐下听雨'b—p—m—f,d—t—n一1。雨声已经成为我文字里的音符,为我写着一支支曲谱,在静静的夜里湿了我窗边的晚风,又在静静的清晨打湿了我的床头。那些有雨的日子,我开始变得格外的安静,我总在重复,重复着一件事,那就是梦:梦杭州,梦临安,梦钱塘,梦武林。每一个看似相同,却又带有明显的不同。梦中的我,不,是雨中,我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仅是站着,只是站着,在一个个杭州的梦里,在一场场黏稠的雨里。我终于确信杭州会是我的福地,我将来的记忆有一半会发生在杭州。

杭州的风景同样令我流连。四月,白堤的桃花已近凋残,不过在我看来,还是很有味道的。一阵风过,花瓣随风飘落,不一会儿,路上湖上就铺满了红的、白的桃花。路上的桃花,不消我说,就已经是很美的。湖面上尤让人心醉,水面的微澜把桃的花瓣集中到岸边,一条几百米长的粉红长带便生生地映入你的眼帘。那是桃的心事,也是桃雨中我们的心事。你能说那不是你的雨季?不是你的江南雨?

在杭州已居住三年了,只要有人提及杭州,我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杭州的雨。尽管我并非只爱雨,但此刻我心中化不开的依然是雨的情愫。四月雨,它似乎已是我的一个情结,在四月的风里越来越紧。宋人吴惟信有诗:“湿了荷花雨便休,晚风归柳淡于秋。”宋朝的吴惟信是淡定的,其实杭州的淡定,还体现在你爱西湖边的每一丝吐绿的柳条,西湖水里每一瓣缤纷的桃花。喜欢一座城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眷念过,感伤过,我不觉已在四月的雨中窥知我多年前的心事。那时的我,竞如此让自己爱怜。

是夜,我骑着单车,穿过白堤的烟柳,驶过北山街成排的梧桐。雨夜的杭州,一盏盏路灯流过,像一串流动的珠串在垂柳、梧桐间。突然,身边有一对小情侣牵着手走过,女的踮着脚对男的说:“你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你好温柔,好爱你的。”也许,在一座城市待久了,这个城市的旖旎不觉地变成我们的旖旎,如同杭州四月的云和水。

序言

我不清楚,朱炜为何找我写这序。他来电说认识我,听过我的课,我却不无茫然。真的。初,不识朱炜几何,年岁、经历、才学、志趣、品性……原以为,文艺青年的习见不免骄持自得,往往是不痛不痒的浅吟低唱或为赋新词强说的愁;直至,认认真真品读完了他的所有篇章。是的,是“品读”。一页一页,全神贯注地看,一篇不落,饶有趣味地赏,逐行逐句,用心亦受用。

年后,连续用了十来天时间方读毕这十几万字。从二月二十二日起,每天五六篇,静心,慢读,摒却繁杂干扰。在以往,却不是这样的。于我,为人作序从来是个勉为其难、笑比哭还难看的苦差事。往往是,接了写序委托后,敷衍了事,一目十行,浮光掠影,不消半天光景,一部书稿已大致浏览一遍;再费尽心思挤出些漫应凑数的文字来。这次也不例外。例外的是后面出现的变化;由漫不经心到喜欢上这些文字,从要我读到我要读,进而喜欢上了这个多少还有点陌生的年轻人。感觉朱炜的书好看,有料,值得;除了文采禀赋,更因了其真切而难得的在这样年纪少有的古典情怀、历史视野。朱文下得功夫,博览广收,肚里有货,笔下异彩。举例来说,其超过半数的篇章涉及杭州的名人遗迹、风物掌故,虽久居杭州、年届花甲、同样喜好文史的我,于其篇章中仍得益甚多,眼界频开。如,于《四百三十九甲子》中第一次得知这种以六十天为单元的干支纪年岁的独特用法;于《俞楼往事》等篇获知,吾家居近旁的横河桥许家竟与德清俞氏有着如此密切的姻亲之缘;于《殉学烈女惠兴》一篇感知著名的“杭州官立惠兴女学堂”的创办人惠兴女士以身殉学的悲壮,以及其对清廷最终开放女学的深远影响;于《节妇郑淑嫦》得悉清同治朝降低节妇标准的史实:“不论妻妾,但年三十以前夫死而守节至五十岁者,或年未五十身故,其守节已及六年者,均谓之节妇。”读来,犹感觉一如今天评职称的破格条件,标准降了,教授、研究员便多了起来。

朱文中,即使是一些已知的内容,如写东坡、岳飞、柳如是、秋瑾等,也多富创说异见,颇新耳目。不怕你笑话,读的过程中我还摘录了不少感兴趣的资料,如林纾的“棺铭”及《湖滨补读图》、莫干小学“耕读”图案的校徽设计等,又存录诗词典实若干。更为意外的是,竞于《西湖小浮梅俞》篇中发现了光绪五年该船装饰有玻璃窗的记载。一直以来,因对读书题材的关注,我也顺带着搜集玻璃窗在清中后期的民间应用的目的,无奈,此类记载非常难得,无线索,无规律,可遇不可求;往往是数载下来仅得三五则零星资料。故这样的觅得可说是欣喜。

《湖烟湖水曾相识》一书,凡七十篇,以历史名人与杭州西湖之因缘为线索,探幽述胜,凭吊抒怀,于清丽文辞中时见少年老辣。尤其写德清俞家影事几篇,经由这位小老乡的灵秀笔墨,其逸闻掌故多有可采、可叹、激励后学者。同样令我意外有获的是,我从此书中获得了我馆的老馆长——曾于清末执掌浙江图书馆事务的著……

后记

我爱文学,爱写作者的身份,爱经典作品里显现的精神。但在现实中过的是另一种生活,没有书,没有意愿,没有支撑,一切似都和文学无关。如果你太书生气,太偏执于个人喜好,只能陷自己于牢笼。

大学三年,我跨了三个专业,首先是“文秘生”,同时是“文学生”,最后一年做了“文博生”。那是我生命最美好最纯净的一段时光,现在我仍然还有半个人在大学里——2011年7月,我报名参加了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班。参加工作以后,忙忙碌碌,却不敢弃读书、写作、旅行。我自忖多读几本好书,写一点东西,多出去走走,然后争取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尽可能顺畅地记录下来,于个人的成长绝不是件坏事。

西湖真美!可都美在哪里?自然、历史、心情。可以看,可以听,更可以尽情地想。也许是我对西湖太有感情了,有一段日子,日日游湖,可就是不腻味、看不够、不知倦。写作此书,我宛如做了一场西湖旧梦,一个关于什么是西湖根与魂的梦,尽管我在西湖的停留是很短暂的,但对湖上旧踪的追寻和思忆以及对西湖周边文化现象的认识,始终使我觉得这是一次发掘西湖也发掘自己的过程。俞平伯先生在《重圆花烛歌》中忆西湖,说:“湖烟湖水曾相识。”当我以作者的身份反复在考虑用什么书名时,乃被这一个句子深深吸引,借来作书名,正合适。西湖多水,西湖人物性格里有一种水性,西湖的生活蕴藉又流溢,西湖于我,或谓我之于西湖,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西湖步步有景,景景有典,还有无限光阴作背景的苍茫故事。譬如徐志摩《府中日记》中记载了一道国文考题,即与西湖有关,“西湖风景多矣,春日晏游,更饶乐趣,试各举其最赏心者”。杭高的学生更有意思,不仅汇编了他们的学长徐志摩的《府中日记》,更在《日记》扉页上写了两句话:“有声有色有天下,不放不狂不少年。”

我越来越觉得西湖是一本绵长而柔韧的线装书,设色淡雅,我原读过几页,现在重新打开,便再难放下。而往前看,乡贤俞平伯先生写西湖的散文亦细腻绵密如是,后期更变得冲淡朴拙。朱自清先生对他这一类作品有一个绝妙的比喻:“用杭州的事打个比方罢:书中前一类文字,好像昭贤寺的玉佛,雕琢工细,光润洁白;后一类呢,恕我拟于不伦,像吴山四景园驰名的油酥饼——那饼是人口即化,不留渣滓的,而那茶店,据说是‘明朝’就有的。”平伯先生几乎已把西湖当作他的故乡了,而我亦早将西湖视为我的心湖了。

湖心亭畔荡舟看月,三潭印月闻桂花香。西湖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实在太多,游人几乎无须费力,只要环湖而行,就绝不会错过。这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且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晨月夜,各有各的样子,取之不竭,受用无穷,还不包括那些小情大爱。平日,当我读西湖的书和材料,总不免联想到我所经历和感受到的有平伯先生的影子、气息和味道。这是一条隐线,存在于西湖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独特性格中。而对于爱西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