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张家鹏、张静芳就向往旅游,可那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退休后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休闲,于是我们游海南、逛云南、欣赏桂林山水甲天下,品读天府蜀道入云端,顿觉眼界大开,神清气爽。随后我们又走出国门,游历世界十几个国家的40多个大小城市,车轮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画了两个不规则的大圈,游程近两万华里。这使我们在浏览异域山水的过程中,有机会深入欧洲的城市乡村,去浏览那些辉煌岁月保存下来的珍宝,探访那些非同凡响的城堡和迷人的乡间别墅,尽情领略欧罗巴富有魅力的风土人情和政治流沙,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和幸福,这本《心旅流痕》就是我们心灵之旅的部分成果。
在3年多的时间里,这对神仙眷侣游历了世界十几个国家和祖国的大半河山,并以“鸣鸾曲”博客为阵地,写下了“不列颠自由行”48篇,“欧洲十国行”45篇,其他游记和生活杂记30余篇,另有诗歌几百首,《心旅流痕》精选了两位教授的欧洲游记和部分生活杂记。
首先,《心旅流痕》作者张家鹏、张静芳以童话的笔触,在心灵与审美对象的交融中,建构了一个动态的审美世界。
两位老师不愧是美的使者,一路走来,他们把自己完全融人大自然和历史遗迹的怀抱中,通过丰富的想象、细致的观察、深刻的解析,以及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把所见所闻循着美感轨迹链接起来。这种链接不仅具有原生态的真纯,更带有瑰丽的童话色彩。于是,审美对象在他们的笔下不仅有了生命和灵魂,更有了空灵而圣洁的神貌,进而形成了主客体水乳交融、形神和谐的审美境界,带给读者超值的艺术享受。
在伦敦,作者把童话的笔触涂向哥特式教堂,窃听那高耸的塔尖和蓝天白云……
约克的眼睛
——克利福德塔
从火车展览馆出来,我们直奔克利福德塔。这座古老的建筑是约克的重要名片之一,被称为“约克的眼睛”和“最伟大的塔”。有这么多溢美之词,我们自然对这个景点充满期待。
转过乌斯河大桥,我们远远看到,在蓝天白云之下,一座翠绿的小山,托起一个似圆非圆的白色碉堡,这碉堡大约有两三层楼高,每一层都有细长的窗孔透着天光,也许当年那些复仇的子弹就是从那里飞出来的。
车停在山脚下,细看那小山丘,草儿齐整整、绿茸茸的,好像给山披上了翠绿的披风。几条攀爬的小径给这披风增加了几道折痕,使孤零零的古塔显得苍凉而寂寞。在正面的台阶旁,有几块石碑,记录了古塔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原来,一千多年前,当地人在乌斯河畔建造一个巨大的土堆,借用这几十米的高度,修建了一个木质的城堡。在那个久远的年代,这个城堡也许就是保卫城池的重要据点。1190年,在这个城堡中发生了惨不忍睹的大屠杀,不是为了保卫城池,而是一些基督教商人为了抵赖犹太银行家的巨额债务而爆发的一起灭犹事件。这些基督教商人用武力摧毁犹太社区,杀戮社区中的犹太居民。其中有150人侥幸逃出躲进古堡,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许多犹太人在争夺战中被杀戮,人一点点减少,绝望的逃难者有的自杀,有的放火烧毁这个要塞,最后的幸存者也全部遇难,木质的城堡化为灰烬。13世纪早期,在这个土堆上又修了一个木质的堡垒,但因质地不坚固而毁于风灾。直到1245年,亨利三世下令在这个山丘打下强固的地基,于1262年修成了这个欧洲少见的四叶革形的石堡。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石造的城堡也常常受到洪水和其他灾患的侵袭,屡遭破坏,屡屡修缮。1322年,Clifford’STower(克利福德)因为反抗爱德华二世而被吊死在塔墙上,从此,这座千年城堡得名为克利福德塔。它和我们脑海中塔的形象相距甚远,所以我们仍把它叫作古堡。
顺着台阶爬上小山,来到古堡的门前。门上的雕塑已经破损,上层还清晰可见,下层已经模糊不清了。从门口向内看,一个幽深的楼梯直通塔顶,每一层都有类似中国塔内佛龛似的炮孔和密室,墙上黑乎乎的残垢,是当年冤死者的血还是岁月的污痕,已无可辨识。斑驳的墙上长出几棵野蒿,残弱的枝叶在微风中可怜地摇着,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前那段血腥的历史。听说约克是有名闹鬼的地方。而克利福德塔就是传说中鬼魂出没最频繁的地方。当代约克人也爱玩闹鬼的游戏,商店中出售多种多样的鬼面具,供当地人和旅游者玩耍。这种非高雅圣洁的地方,还是少看为佳,我们匆匆看上几眼就转过去了。
站在山上俯视城区那是十分惬意的。山下正对着台阶的是约克有名的城堡博物馆,土黄的小楼,白色的小窗,巨大的石柱,谁能想到这个雅致的建筑竟然是监狱改造而成的呢!据旅游材料说明,整个展馆完整地再现了英国过去300年的历史,每个主题展区都有各个年代的民居和军事兵器等等,还有巧克力发明和创造的过程。向北看,古老的街道,尖尖的钟楼,各种颜色不一的建筑,每一座楼房都印着约克的历史遗迹。与其看展览,不如寻觅这些会说话的历史。所以,从山上下来,我们决定弃车步行。在山坡南面,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keepof……
P75-77
序言
30年前,我在沈阳读书,教我唐代文学的是张家鹏老师。他的智慧与神态,唤起了我对旧文学的好奇心,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毕业后我很少回到母校,因为身居异地,见面不多,但心里却时常惦记着老师。2009年春节,我在他和师母共用的博客中读到了“沈水湾前教鞭短,白发江湖长放歌”的诗句,便感到两位教授晚年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在3年多的时间里,这对神仙眷侣游历了世界十几个国家和祖国的大半河山,并以“鸣鸾曲”博客为阵地,写下了“不列颠自由行”48篇,“欧洲十国行”45篇,其他游记和生活杂记30余篇,另有诗歌几百首,本书精选了两位教授的欧洲游记和部分生活杂记,嘱我为之序。
受命以来,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徜徉在“鸣鸾曲”的博客中,读着那些仿佛能听到声音的文字,好像就坐在两位老师的面前,听他们娓娓讲述世界各地的逸闻趣事,解读深蕴其中的文化符号。赏阅博文,如品尝醇香适口的心灵盛宴。作者学养之深厚,目光之敏锐,见解之独到,把握题材之举重若轻着实令人折服。透过这声情并茂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他们旷达的心态和一般旅游者笔墨难以透发的意境和神韵,而他们从自然与历史遗迹的审美旅行中,寻觅的人生宇宙的灵感和理趣,所表现的积极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具有不同凡响的个性魅力。
首先,作者以童话的笔触,在心灵与审美对象的交融中,建构了一个动态的审美世界。
两位老师不愧是美的使者,一路走来,他们把自己完全融人大自然和历史遗迹的怀抱中,通过丰富的想象、细致的观察、深刻的解析,以及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把所见所闻循着美感轨迹链接起来。这种链接不仅具有原生态的真纯,更带有瑰丽的童话色彩。于是,审美对象在他们的笔下不仅有了生命和灵魂,更有了空灵而圣洁的神貌,进而形成了主客体水乳交融、形神和谐的审美境界,带给读者超值的艺术享受。
在伦敦,作者把童话的笔触涂向哥特式教堂,窃听那高耸的塔尖和蓝天白云说悄悄话;在格林尼治,他们站在本初子午线上,一脚是东半球,一脚是西半球,以巨人的感觉,敞开心怀和宇宙长风对话,仿佛置身在长满奇花异草的上帝乐园;在温柔甜美的湖区,他们和花草虫鱼逗趣,那羞怯的樱草、坚强的野蔷薇,还有华兹华斯诗中歌咏的黄色水仙花见到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当转过身去,仿佛仍听见它们咯咯的笑声。在瑞士的冰雪大世界,作者从山、水、云的动感奇境中,把视点落在那皑皑白雪挤压的小屋,想象那静谧的仙域一定住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不知有多少神秘的故事在这里生发。于是,我们在不经意间也走进了迷人的童话世界,去领悟大千世界的神秘,去感受童心童趣的质朴。而这时候,作者那种拟人的写法已不再是修辞意义上的拟人,而是把主客体结合起来,赋予景物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激活了景物的灵气,也在主客体相互感应中体味到美的绚烂。
很多网友说,读两位老师的游记简直是一种享受。灵动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对真善美的追求,把冰冷的石头、塑像都写活了。在白金汉宫,矗立着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这位成就英国霸业的女王,那气势的确是不同凡响。周围的4组群雕有的驾狮御虎,有的持枪遥望,天使女神,凡夫俗子,千姿百态,应有尽有,足以炫耀这位女王的盖世奇勋。作者没有满足对塑像外观壮伟的描写,而是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别有意味地写道:“也许是64年执掌权柄太让她操劳,也许是多年守寡太让她寂寞和惆怅,我们从她凝重的表情中却读到淡淡的哀愁和无奈。高处不胜寒啊!做女人难,做一位威风八面的女人更难。”读着这些闪烁人性光辉的句子,僵硬的塑像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令人拍案叫绝。
其次,作者以不惮苦思的探究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中,赋予作品以厚重的历史感。
作为历史文化学者,两位老师在描绘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同时,又以史家的目光,透视往昔的烟云,审度历史舞台上的过客。在时空转换中,将古今对接起来。每一个人都被写得栩栩如生,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连缀得丝丝入扣,而参观的每件器物都引出一段故事,每段故事又都是那么鲜活深邃,他们的游记也因之有了厚重的历史感,让读者如醉如痴。
在苏格兰高地,作者用灵动的笔触描摹了粗莽怪异的荒原风光。伴着苏格兰风笛,组接起层出不穷荒漠、幽冷的景观。尤其那山,光秃秃的,被雨雪冲刷的沟壑,像半裸上身的莽汉,露出瘦骨嶙峋的筋脉。时或有崚增的山石,拱破青苔,露出它孤傲、冷峻的表情。但这块人烟稀少的土地从来就没有被历史遗忘。作者把13世纪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和电影《勇敢的心》信手拈来,以这块荒漠的土地为背景,描绘了一出感人至深的英雄史诗。苏格兰人民大起义失败,华莱士高喊着“自由”英勇献身。从此,“不朽的灵魂在苏格兰高地上振翅高飞,把刀光剑影的战争,缠缔悱恻的爱情,荒凉孤寂的自然景观,都在人们的心中都作了永恒,苏格兰高地从此吸引了万千旅游者来此探幽访胜。”
在巴黎的凡尔赛,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宫殿的豪华壮伟,也自然想起了巴黎和会,想起那位丰标不凡的顾维钧博士。而日本代表的蛮横,英法美代表的自私、无耻与怯懦,更让作者激愤无比,“镜厅里荧光四射,17面巨大的镜窗把参观者各自揽入怀中。人们静静地听着讲解,毫无嘈杂之音,可我的耳畔却风声、吼声不断”,那吼声就是“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那吼声让人们想起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想起中国第一次对西方说“N0”的快意和自省。于是,这镜厅成了历史的回音壁,让人们在历史兴亡的反思中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升华。
再次,作者从独自的感受点切入,开发其内涵,铸象取境,创生出诗的意蕴和生香真色的艺术品位。
作为笔耕不辍、硕果累累的教授,两位老师的游记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真动的心灵。
一位学生家长在留言中说:“看其笔态轻举而荡漾,观其文势汪洋而秀澈。后生习文不愁帖样了”,真是恰当之言。有自己的园地的人是有福气的,我读他们的书,便想起那一代人的耕耘之乐。坚韧、达观、博学,纠缠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读书之余的读人阅世,其实也是一种学问,亦有大的欢喜。读者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园地分享其间的快意,那是自然的了。
2012年12月15日于北京
(孙郁,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轻的时候我们就向往旅游,可那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退休后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休闲,于是我们游海南、逛云南、欣赏桂林山水甲天下,品读天府蜀道入云端,顿觉眼界大开,神清气爽。随后我们又走出国门,游历世界十几个国家的40多个大小城市,车轮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画了两个不规则的大圈,游程近两万华里。这使我们在浏览异域山水的过程中,有机会深入欧洲的城市乡村,去浏览那些辉煌岁月保存下来的珍宝,探访那些非同凡响的城堡和迷人的乡间别墅,尽情领略欧罗巴富有魅力的风土人情和政治流沙,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和幸福,这本《心旅流痕》就是我们心灵之旅的部分成果。
在此,我们愿意告诉亲爱的朋友们,旅游是人生修行特殊的组成部分。在呼啸的山风和醉人的花香中,在同自然与历史的对话中,你会对人生宇宙的灵感和理趣有新的感悟。旅途中,疲劳和汗水蜕去了面颊上不再鲜活的碎渣,换来的却是精神焕发和充满活力的新我。旅游还是追求美的过程,山美、水美,园林宫殿到处都是美,而追求美是人类情感的其感现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远行更令我们销魂。为了给平淡的生命增加亮色,朋友们!让我们整理行装一起出发!!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特别感谢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孙郁先生在百忙中为我们作序,他热情的鼓励和精心的点评使我们倍感温暖;感谢朱静霞主任、刘继才老师和王申等编辑同志,他们把深厚的学养与充满智慧的劳动结合起来,辛苦审读八,十万字的书稿和上千张照片,这期间是怎样的劳神费力,我们每位作者和读者都是心知肚明的,让我们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谢谢您们!”我们的朋友王申在前期审稿定稿中,多次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与我们一起挑灯夜战到10点,那份沉甸甸的友谊,让我们难以言表。
还应该说的是,我们的旅游虽然大部分是自由行,但对欧洲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认识还是皮毛的,对我们故土的品读也是很肤浅的。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矮子站在山巅仍是矮子,我们就是爬上小山坡的两个矮子,书中谬误和纰漏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张家鹏张静芳
2013年2月15日于沈阳北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