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解历代后妃全传(全方位图解美绘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万虹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万虹编著的《图解历代后妃全传(全方位图解美绘版)》内容简介:中国后妃是统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她们当中,有人贤德,有人奸佞:有人刚强,有人软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披阅后妃的故事,一睹她们的风采和气韵,一听她们的欢歌和哭诉,一读她们用精神和肉体、姿色和秉性、鲜血和泪水谱写的红颜篇章。

内容推荐

万虹编著的《图解历代后妃全传(全方位图解美绘版)》内容介绍: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包括奴隶社会未期)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和群体,一方面,她们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一部分,是最高统治者的同盟和帮凶。地位和环境决定了她们的素质和作为,从而,在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恶习的同时,也会放射出睿智和艳丽的光彩;另一方面,她们又是整个妇女群体中的一员,虽然贵为“国母”,却仍然难逃封建制度与礼教的重重压迫和欺凌,其命运有时比普通妇女更为悲惨。正是这种双重的因素,使我们能够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窥见到历史的本源和真谛。

《图解历代后妃全传(全方位图解美绘版)》是一本历史文化。

目录

第一章 远古时代

 嫘祖

 嫫母

 姜螈

 简狄

 娥皇、女英

第二章 夏、商、周

 女娇

 妹喜

 妇好

 妲己

 褒姒

第三章 春秋战国

 樊姬

 南子

 息妫

 骊姬

 西施

 钟离春

 虞姬

 君王后

 郑袖

 赵太后

 赵姬

 如姬

第四章 汉代

 吕雉

 戚夫人

 薄姬

 张嫣

 窦皇后

 薄皇后

 王娃

 陈阿娇

 卫子夫

 李夫人

 钩弋夫人

 上官氏

 许平君

 霍成君

 王政君

 王昭君

 班婕妤

 赵飞燕

 阴丽华

 马皇后

 窦皇后

 阴氏

 邓绥

 梁蚋

第五章 三国

 郭女王

 甄洛

 薛灵芸

 甘夫人

 徐昭佩

 亚纠

第六章 晋代

 杨艳

 贾南风

 羊献容

 郑阿春

 褚蒜子

 毛皇后

第七章 南北朝

 臧爱亲

 潘玉儿

 冯小怜

 冯皇后

 章要儿

 柳敬言

 张丽华

 冯润

 胡太后

 娄昭君

 李祖娥

 胡皇后

第八章 隋代

 杨丽华

 独孤皇后

 宣华夫人

 萧皇后

第九章 唐代

 窦皇后

 长孙皇后

 徐惠

 文成公主

 王皇后

 武则天

 韦皇后

 梅妃

 杨贵妃

 张良娣

 上官婉儿

第十章 五代十国

 刘玉娘

 花见羞

 李氏

 花蕊夫人

 周娥皇

 小周后

第十一章 宋代

 刘皇后

 李宸妃

 曹皇后

 高皇后

 朱皇后

 向皇后

 孟皇后

 郑皇后

 李凤娘

 谢道清

第十二章 辽、金、西夏

 述律平

 萧绰

 萧耨斤

 萧观音

 李师儿

第十三章 元代

 孛儿帖

 歌璧

 脱列哥那

 察必

第十四章 明代

 马秀英

 徐皇后

 张皇后

 孙氏

 钱皇后

 汪皇后

 吴皇后

 万贵妃

 张皇后

 方氏

 郑氏

 张嫣

第十五章 清代

 孝慈高皇后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孝康章皇后

 孝诚仁皇后

 董鄂氏

 孝敬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

 年贵妃

 孝贤纯皇后

 孝仪纯皇后

 容妃

 孝全成皇后

 慈禧太后

 孝哲毅皇后

 珍妃

 婉容

 文绣

 洪宣娇

试读章节

嫘祖

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蠕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而嫘祖是黄帝正妃,也就是华夏人民共同的始祖母,至今有五千多年了。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了嫘祖。嫘祖协助黄帝,确立以农桑为立国之本,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

嫘祖出生在西陵国嫘村山一户人家。她每天外出采摘野果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可没过多久,野果采完了。嫘祖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饿,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玉帝听见了,拨开云雾向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孝女正在哭泣。于是,他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给嫘祖,嫘祖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

而在这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蚕为何物,也不知道蚕茧的用途。传说,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细心的女人,她最早发现了桑树和蚕。有一年夏天,桑树上的蚕开始吐丝作茧。嫘祖就把一些蚕茧带回家放进水里煮,煮了好长时间,她发现蚕茧已经成了像头发丝细的白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而且既有韧性,又很轻巧。由此受到启发,嫘祖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后来,在嫘祖的倡导下,人们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黄帝以武力夺取天下后,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治理国家的政务、文治、疆域、刑罚等方面上,而嫘祖则负责管理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就像她经常说的那样:“农桑才是国家的根本。”据说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很快,各部落的人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彻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嫘祖觉得,男子娶妻,女子嫁夫,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风俗;尊敬老人,爱护小孩,都应该有一定的礼制。于是,她就制定出这些风俗和礼制,人人相互礼让、人人穿着得体,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嫫母

《史记》提到黄帝娶丑女嫫母为次妃,《路史后记》卷五记载:“黄帝的次妃嫫母,虽然相貌丑恶但有德故黄帝娶她为妃。”嫫母虽然丑陋,但是很有智慧。嫫母娘娘发明了织布,将蚕丝织成了又轻又软的绢,并教人们做衣服,解除了人们的冻馁之苦,并且她还有非凡的组织能力。  嫫母,又名丑女。五千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黄帝还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虽然她长相很丑,陌生人一见会吓得转身就跑,但嫫母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褒扬的第一个丑女。

可怜的嫫母从小就饱受世人的欺侮,父母嫌弃她,邻居厌恶她,姐妹们躲避她,可是她善良、勤俭、通晓事理、待人以诚、助人为乐,人们渐渐地喜爱她并接纳她了。有一次,黄帝出门遇到了嫫母,正巧碰见她处理事情,发现她有非凡的组织能力,于是就把她接入宫中,纳为了次妃。被纳入宫中之后,黄帝令她管理后宫所有的嫔妃,嫫母居然能够胜任。黄帝带着众妃周游巡视,在途中,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因为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组织能力,而且因相貌极丑可以扮相貌丑恶的驱鬼神以驱邪。

嫫母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织布工具“织机”,被后人尊称为“先织嫫母”。嫘祖随黄帝南巡死后,立嫫母为正宫,嫫母不负黄帝的厚爱,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嫫母是镜子和火药的发明者。她用松香、硫黄和木炭发明了火药,嫫母见人们种桑、养蚕、缫丝,就昼思夜想,发明了“织机”,用蚕丝织帛并做衣服。而且嫫母还发明了镜子,相传,人类使用的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明制作。那时,黄帝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得丑,轻易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有一次,嫫母和一群人上山挖石块,突然发现一块明闪闪的石片,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煞是刺眼。嫫母轻轻地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后来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带回了家,每次没人的时候就把石片拿出来,把它打磨光滑,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水边梳妆打扮了。有一次嫫母的脸受伤了,正在照着石片贴药,被黄帝发现了,老实忠厚的嫫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于是,人类使用镜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此就开始了。

姜嫄

原始社会末期,今关中西部的武功、杨凌一带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国有邰。姜族部落也称有邰氏。有邰氏有个女儿叫姜娠,其子弃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时周族的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以后被奉为农神。弃成了农神,母以子贵,姜塬也被后世尊为圣母。

姜螈(上古时代人),姓姜,陕西省武功县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有一次,姜螈在野外,看见有巨人的足迹,于是就踏了上去,结果姜螈就怀孕了,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曾经被尧举为“农师”,也是周人的祖先。后稷的母亲有邰氏,生下孩子后认为是不祥的征兆,曾三次把孩子丢弃,但是孩子几次大难不死,姜螈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将其抱回抚养,由于曾被抛弃的缘故给孩子起名弃。《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螈。生民如何,克礼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评理经》关于后稷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姜嫄是坐着骡子出去的,那是个大雪天,所以容易有脚印……姜螈产子后,天刮起了三天三夜的大风,姜螈死在大风之下的土堆里,即是姜娘娘的坟(以后为庙),大风带来的大量黄土,堆积成一座山,离闻喜县姜娘娘庙不远,就叫稷山。稷王高高地在山上,而姜娘娘只好躺在他的脚下。后稷这个传说反映了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母而不知父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当然只不限于姜嫄一例,中国的姓氏起源,都与此类似。P4-8

序言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在红墙黄瓦的皇宫中,最为五彩缤纷的要数嫔妃这个层次。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忠于爱情的息妫,助勾践灭吴的西施,为和平而献身的昭君,垂帘听政的武则天……

恰似十里飘香的荷池,个个丽人如朵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迎风招展。

然而历史已逝,岁月不居,辛弃疾这首《摸鱼儿》所咏佳人,早已化作尘埃,然而她们的特殊身份,她们的花容月貌,悲欢离合,她们的神秘生活,命运浮沉……却让人遐想,引人探究。

在中国古代史上,后妃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和群体,她们具有双重的个性。一方面,她们是统治集团的一部分,是最高统治者的同盟和帮凶。她们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恶习的同时,也放射出睿智和艳丽的光彩,在她们身上艳丽与罪恶并存另一方面,她们又是整个妇女群体中的一员,虽然贵为“国母”,却仍然难逃制度与礼教的重重压迫和欺凌。

在民间,老百姓一直把皇帝拥有的女性称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完全是民间的通俗说法,没有什么严格的依据。历代嫔妃的人数、规格、级别,历朝历代多有变化,按照古制设计的后官制度,以北齐所颁布的《河清新令》最为典型,它分为昭仪、夫人、嫔、世妇、御女五等。

各种等级的嫔妃就像各种形状的花瓶,除了满足君主的淫乐外,没有什么正规的政治权力。对风流倜傥的君主,有头有脸的后妃不过是少数,在下面还有成千上万的宫女。

秦始皇吞灭六国后,将各国的嫔妃收入阿房宫,以至“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东汉桓帝贪恋女色,广采宫女达五六千人。晋武帝消灭东吴后,将数千吴宫人纳入自己的掖庭。“重色思倾国”的李隆基,也有“后宫佳丽三千人”。明朝内宫的宫女最多时达九千人。清康熙时规定宫女为三百余人,分为秀女和官女两种。

宫女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民间广选美女,以充实后宫。诸多女子一旦被选中。这就意味着骨肉分离,一入深宫,不知几时才能与家人相见。难舍难离,抱头痛哭者不知有多少人家。《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流着泪对父亲说“当初把我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皇宫)。”

除了民间选美外,还有没收的罪人的妻女。如北魏的文明皇后冯氏,其父冯朗官拜刺史,因犯罪被诛,她被没人宫廷。

选入宫廷的美女也绝非升入天堂。极少数人固然可成为后妃,似乎一步登天,但“人宫见嫉,娥眉不肯让人”,后妃之间争宠暗斗,心怀杀机,富丽的宫廷中,却处处是陷阱。今日受宠一时,明日则祸福难测。

她们一旦.进人宫门,还必须接受宫廷教育,以熟悉各种礼仪和技艺。北魏君主让她们学习写字和算术唐玄宗对她们着重音乐、舞蹈的训练金章宗请宫教(宫廷教师)教她们读书。她们的教育都是根据帝王的喜好而设定,表现出色的宫女才有可能被皇帝宠幸。

宫女没有正式的名分,她们和君主构成了无夫妻名义但合法的奇特的性关系。对众多的宫女,君主是应接不暇的,她们只有在偶然的机会里才可能得到宠幸。若君主心血来潮,宠幸一个宫女,则由太监记下时间。明朝规定,宫女承恩,必有御赐记物,文书房内侍记录年、月、日、时辰及赐物,倘若有孕,以便核对。

宫女人格低下,系宫中极卑贱的层次,比『氐级太监略好些,随时有可能遭到凌辱。

白居易有诗曰:“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宫女^宫,除了极少数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大部分宫女只是听使唤、干各类活计的丫环。有些朝代将她们终生系于宫中。

后妃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曲悲歌,虽然昔日红颜已化作烟云,但是她们的事迹不会被忘却。本书从传说中的嫘祖开始,精选历代后妃,采用图解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她们在深宫中的悲欢愁恨,将古代皇宫生活中最神秘、最艳丽的一面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