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展现人格力量/马斯洛人生成功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恩泽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恩泽主编的《展现人格力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斯洛的人格动机理论,并结合现代成功励志思想,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便于读者阅读,希望通过此书能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健全自我人格、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享受幸福人生。

内容推荐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翻开《展现人格力量》一书,让我们学习马斯洛的人生哲学。

《展现人格力量》由恩泽主编。

目录

导论

前言

 第一章 自我成长与人格力量

人能够做的最有益的认知努力

限制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成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视成长道路的停滞问题

防御缺失性需要的倒退力

人的成长和缩减焦虑的知识

回避知识意味着回避责任

认识个体和种类的方式

人生注意中的标签化

标签化感知的谬误倾向

抗拒保守习惯的机制

克服陈规化思考问题的技巧

培养充分理解生命的理智

培养感知问题内在本质的方法

正确认识语言与命名

融合永恒与暂时的认知途径

存在认知和缺失认知的特征比较表

如何培养创造者的单纯认知

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心理趋势

 第二章 新型生活与人格力量

研究生命科学的新方向

探索健康心理的新模式

生物学实验的最佳工具

发挥人性潜能的基础

良好样品是代表全种的选择者

连接主客观生活的关键因素

客观认识生活的途径

引领社会发展趋势的大问题

预测未来问题的荒谬之处

重新定义存在心理

优化个人本性的存在心理

人性丰满者的性格特征

实现存在价值的良好条件

导致盲目性的爱的因素

如何做到真正的选择

心理学从存在主义那里学到什么

人类生存的社会信仰根基

造成心理闭锁的根源

解除自我限制的手段

提高心理研究境界的方案

理想心理教育的宗旨

心理盲目性的研究范畴

积极情绪的正面影响

冲破盲目防御的内驱力

限定智力的思想倾向

认识和思维的界定

心理治疗的目标和目的

限制人性发展的动物研究

文化是问题还是机会

引导生活的崇高目标

如何自由地选择生活路线

摆脱虚假自我的途径

第三章 成功心理与人格力量

建立人本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体内平衡的自由选择实验

通向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阶梯

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

自我实现的“本能”论

探究控制和限制的问题

整合理想自我与实际自我的方式

整合统一应该成为的意识

寻找做应该做的正当事

达到最大可能“应该认识”的条件

发掘人性最好的样品作参照

防范现实引退的价值措施

存在主义的人的两难困境抉择

创造固有价值的可能性

揭露疗法有助于探索价值吗

指导普通人实践的参照理论

制定正常行为规范的标准

发展适用全人类的正常新概念

区别正常的新旧概念

研究人内在本质的特殊条件

显露人本性的良好条件

建立心理上的乌托邦

环境与人格的辩证关系

人类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正常本质

健康心理能够超越环境限制

揭示人的表层人格的最佳技巧

心理疗法与人格成长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心理疗法作用的良好人伦关系

心理疗法与良好社会

现代心理疗法训练与理论角色

自我心理疗法与认知心理疗法

完善人格的心理疗法

 第四章 知识价值与人格力量

影响学习沟通的间接因素

莫做自我灵魂中的窃贼

协调个人内部外部的关系

认识始发和次极两种过程

改善与世界沟通的理论基础

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涵

高峰体验的学习动力

价值生活的生物根源

事实和价值的统一整合

如何将手段价值转化为目的价值

自我实现的人对事实和价值的认识

构建人性中更高级的价值体系

试读章节

人能够做的最有益的认知努力

在我们看来,畏惧了解自己的情绪、冲动、记忆、能力、潜能以及自己命运等知识,是弗洛伊德对许多心理疾病最重大的发现。我们发现,畏惧了解自己与畏惧外部世界通常是极为同型的和平行的。这就是说,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倾向于极端类似,并且是彼此互相连通的。因此,我们只谈一般的畏惧知识,而没有去严格区分内部畏惧和外部畏惧。

如果从保护我们的自尊、保护我们自己的爱和尊重的意义上说,这样的畏惧一般是防御性的。我们对于任何可能引起我们自卑、使我们感到自己低下、软弱、无价值、邪恶、羞愧的知识,都有惧怕的倾向。我们通过压抑和类似的防御保护自己和自己的理想形象,实质上是对于不快的和危险的真实情况回避明确意识的一种技巧。在心理治疗时,我们靠这种方法不断地回避对痛苦真相的明确意识,同治疗家帮助我们看到真相的努力进行斗争,这种技巧式方法我们称之为“阻抗”。治疗家的一切技术都是揭示真相的某种方法,或者是使患者坚强的方法,以便使他能了解、认识真实情况。弗洛伊德说过“完全坦率地对待自己是人能够做的最有益的努力”。

但还有另一种真相也是我们倾向于逃避的,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畏惧、敬畏感觉到软弱和不适,因此我们不仅会陷入严重的精神病状态,而且还极力回避个人成长。这样,我们就发现了另一种阻抗,即否定我们的最优良方面,否定我们的天才,否定我们的最好冲动,否定我们的最高的潜能,否定我们的创造性。简单地说,这是反对我们自身的伟大,这是畏惧自信。

说到这些,我们不得不想起亚当、夏娃以及那棵千万碰不得的智慧树。这一点在许多文化中也是相同的,它们也认为终极知识是为神保留的某种东西。大多数宗教都具有反理智主义的思路(当然是和别的思路在一起)。一些偏爱信仰、信条和虔诚而不爱知识的民族,或者认为某些知识形态弄起来太危险,最好是禁止,或者认为应保留给少数几个特殊人物。在大多数文化中,那些敢于探寻神的秘密而公然反抗神的革命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像亚当和夏娃、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那样。而且,“不要企图成为像神那样的人”,已经作为对所有其他人的告诫牢牢铭记在心。

有时我们自己恰恰是像神一样的人,如果我们能够用一种极其简练的方式谈论这一点的话。我们对此的心理是很矛盾的,既迷恋它又畏惧它,既想达到它又要防御它。这是人的基本范畴的一个方面,我们既是可怜的,又是上帝。我们的任何一个伟大的创造者、像神一样的人已经证实,在长期的创造、证实某种新东西(与旧东西对立)时,勇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这是一种果敢行为,这是一种违抗,一种挑战。

一时的恐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有可能进行创造的话,那就一定不要被恐慌压倒。因此,在自身中发现伟大的天才肯定能产生振奋,但是,这也带来了成为领袖、成为完全孤独的人的畏惧,以及对于危险、责任和义务的畏惧。责任可能被看成沉重的负担,成为必须尽可能长久回避的东西。被选为总统的人向我们报告的情况中带着怎样的一种敬畏感、谦卑感,甚至恐怖感的混合状态。

包括妇女治疗的几个权威性的诊疗案例,通过那些共同的现象教给我们大量知识。许多才华横溢的妇女也都被卷进一种被制造出来的问题中来了,即不知不觉地鉴别起智力和男性来了。探索、研究、证实、发现,所有这一切,她都可能认为是男性的事情,尤其是在她做男性的工作遭到怀疑,从而有威胁时,更是如此。许多文化和宗教都阻止妇女进行认识和研究,而且我认为这种行动的一个有力根源是让她们保持“女性”的愿望(在施虐的意义上),例如,妇女不能做牧师和教士。

胆怯的男人可能会将探索性好奇看作挑战别人的某种方式,好像通过变成聪明人和揭示事实真相他就不知不觉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男子汉气概、充满自信、胆量过人。这些是不能替代的,而且这样的姿态将招致别人、老练的人和坚强的人对他的谴责。同样,儿童也可能认为好奇的探索是侵犯了他们的神。当然,甚至在成人身上也容易找到这种互补的态度。由于他们经常发现,他们孩子的这种无穷无尽的好奇至少是讨厌的,甚至有时是一种危险和威胁,特别是当这些是有关性的问题的时候。所以,赞许和喜爱他孩子的父母仍然是少有的。某种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在被剥削、被压制的少数民族和苦力之中看到,他们可能害怕知道得太多和自由探索,因为这可能引起他们的老爷的愤怒。假装愚笨的防御态度在这样的群体中是共有的。

总之,剥削者和专制统治者,由于情境的动力学,不可能鼓励他的下属的好奇、学习和认识,因为知道得太多很可能会造反。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就是十分危险的了。软弱的、从属的或缺少自尊的状态抑制了认知需要。直率的、不可抑制的、咄咄逼人的凝视是霸主地位的猴子用来建立优势的主要方法,而从属地位的动物则用中止凝视表明它的从属地位。

甚至有时在教室里也会看到这种令人不快的动态。真正聪明的学生,热情的探索者,彻底的研究者,特别是当他们比教师更聪明的时候,经常被看成是“狡猾的家伙”,不遵守纪律,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在视淫者那里也可以看到那种可以无意识地表示支配、统治控制,甚至不尊敬的“认识”。他可能觉得他对所窥视的妇女有某种权力感,似乎他的眼睛是控制器,他可以用它来叩击。在这个意义上,许多男子都是窥视者,他们无礼地注视妇女,用眼睛强暴她们。《圣经》把“认识”和发生性关系等同起来的用法,是一种隐喻的用法。

那种无意识的认识就像某种男性的性等价物,可以侵入、渗入到内部去。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对这样一组矛盾情绪的综合:儿童探视隐私,探索未知事物,一些妇女的大胆认识和女性的矛盾感,受迫害感,即认识只是主人和教会男子的特权,害怕认识会侵犯神的权限,这是危险和会引起怨恨,等等。认识和“发生性关系”一样,可能是自我肯定的一种行动。P2-5

序言

马斯洛的人格观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崭新局部表现,是一种新型的、普遍的、完整的人生观。这种新型的人本主义的世界观似乎是在用一种面貌全新、前途远大、令人振奋的方式来设想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例如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所有的行业,例如法律界、政界、医学界和所有社会职能机构,例如家庭、教育、宗教等等。

马斯洛在著作《动机与人格》中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人们对于人格的理解,展现人格的魅力与力量,它代表着一种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人的崭新形象。

传统态度对待人格是在不合需要的意义上看待人格问题的。传统意义上的斗争、冲突、犯罪、忧虑、压抑、挫折、紧张、羞愧、不道德、自卑感和无价值等人格问题,全部被看作精神痛苦的原因,都是妨碍行为的效能,认为它们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被视为是病态的和不符合需要的,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其实这些现象,在正常健康人身上,在那些趋向健康成长的人身上,也会时时出现,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人格就存在问题。

马斯洛指的“人格”不仅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内涵,更重要的是具有其远远超越的深刻意义,是指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种超越形态。

马斯洛认为人具有高级层次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和成长的。成长是导致最终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则指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不断向更高层次需要发展的情态。马斯洛也曾把成长性动机称作超越性动机,是指超越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等基本需要的需要,也就是超越性需要。这里的自我实现的“自我”已不仅局限于作为“小我”的个体存在了,而是“扩大到了包括世界的各个方面在内”,并超越了自我与非我之分的“扩大了的自我”,由自我成长到成长自我,从“小我”成长到“大我”,人格就是这样展现力量的,人就是这样获得超越的。

马斯洛认为人格健康者都希望发展并运用自己所具有的才能,以便自己获得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但马斯洛发现许多“聪明的人过着愚蠢的生活,以致自己变得百无聊赖,心灰意懒,自己讨厌自己,甚至弄到身心俱残的地步。那些聪明的、风华正茂的但又无所事事的青年以及中小知识分子,在找不到精神支撑和事业基础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这种人生倒退、精神崩溃、意志没落的现象,出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精神灰暗状态和人格丧失的苍白无力现象。

马斯洛说:“人格丧失者不但在主观上要为他忽视自己的人格付出巨大代价,而且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思想也越来越贫乏。”这种人的才能得不到发挥,生活感到无聊乏味,不愿与人交往相处,他们在潜意识中也知道这么做是刻薄自己,但就不愿改变自己。

马斯洛说:“假如生活中没有欢乐,就不值得生活。…‘生活必须要有意义,必须在充分高度紧张的时刻才能肯定生活的价值。”

对于生活无聊者,马斯洛提出,“让他们沉浸于某件值得做的事情上时”,他们的情况往往会有明显的改善。当有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时,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了,再艰苦的工作他们也乐意去做。

对于精神灰暗者,马斯洛建议:最好把各种神经症看作是与精神错乱、丧失意义、对生命产生怀疑、对失去的爱产生悲伤和愤恨情绪、对未来感到失望、不再自爱、认为自己虚度一生或意识到不再会有欢乐和爱的可能等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充分的、健全的人格的丧失。

马斯洛对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界定是紧密围绕着人性、价值等问题进行的。他以“人性萎缩”的概念取代“神经症”或“心理疾病”的概念。这样更具有描述性和客观性。

马斯洛认为要使人格具有力量,就必须拥有健康心理,就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人们发现更好的行为、思想及与人交往的方式。心理治疗获得成功就是要造就更优秀的人,使人成为更好的父母、夫妻、工人、公民等。他说:“职业心理治疗家是采取改变并改善人性方式,赋予人们更大的道德力量和创造能力,使人们变得更加坚强、善良、慈爱、无私和平静。而这些还只是改进了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的部分效果而已。”

马斯洛认为心理治疗采取彻悟能力会非常有效,是因为它帮助个人剖析自己,发现自己对正确行为的需要,并真正认识自己。要认识到要满足自身需要就必须具有交际的能力。如果一个心理患者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改进,那就很难满足自己对安全、爱情、尊重与和谐相处的需要。成功的心理治疗就是应该帮助患者提高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从而使其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这是“所有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

马斯洛认为知识的塑造更能展现人格的力量,但这种知识学习与教育必须采取内在知识学习,否则就适得其反。他认为教育不能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内在价值的实现。他认为外在知识教育存在着严重病症,主要表现是视人为机器或动物,丝毫不顾及人的需要和内在价值选择,完全剥夺了人的主动学习、自我选择的自由,从而使知识教育成了一种不重视人、不把人当作人、脱离价值的机械过程,这种知识教育必将严重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马斯洛对此提出了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内在教育”或“内在学习”论,这种教育“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这就意味着学习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抑或技巧与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学习的目标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和人格的健全发展。从根本上说,教育学习应该使人学会成长,学习向哪里成长,学习分辨合意与不合意,学习选择什么和不选择什么。与此相应,学习主要是“学习做一个一般的人,然后再学习做这个特殊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学习是人这个真正主体的“内在学习,内在教导或内在教育”。有了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有了人格的健全发展,知识的获得,能力或技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都是作为其副产品出现的。这就意味着教育与学习只能以增进人格成熟即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即内在教育。

马斯洛指出:“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现在出现了一种全新概念,就是人类犯病的概念,也是人类健康的概念,这是我认为非常刺激和充满了奇妙可能性的一种心理学,我愿意向这种迷惑投诚,以便公开地表达它,甚至在它受到扼制或者确认以前,在它将被称作可靠的科学知识之前。”在这里,马斯洛给心理学赋予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它使心理学从此展现出美好的前景,特别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从此由外在表象转向了内在本质:通过个人体验达到真理,使人们真正成功地探索知识。

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敬畏、神秘、惊奇或完美成就的体验都是学习的目标和奖赏,既是它的开端也是它的终局。”  马斯洛人格动机的理论大多是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的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马斯洛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斯洛的人格动机理论,本人在马斯洛著作《动机与人格》和《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一般阅读习惯,结合现代成功励志思想,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采取通俗表达的方式,既突出了马斯洛的人格动机理论的思想,又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掌握和运用。当然,马斯洛的整个思想非常博大精深,本书在此只是抛砖引玉,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信本书能给读者以启迪,并能很好地指导自己超越基本需要、实行新型生活、塑造成功心理、获取内在知识,展现人格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力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