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宝
好的文章,主题的表达应鲜明有力。本篇在这一环节上,体现出作者超一流的水平。
写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封建社会,男女青年的婚姻大多是不能自主的,上至高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几千年来有八个大字在管着,那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家户户都如此,媒婆牵线,父母拍板,年轻人一点自主权利也没有。这一封建社会的桎梏,像一座钢铁闸门,谁人能通得过?
读了此篇,我们眼前一亮,阿宝出现了!这位古代女子,智商高,勇气足,猛然一脚,将这千年铁闸踹开,自己选婿,自己决定了终身大事。这是多么不易啊!蒲公的这篇小说,热情地歌颂了这对年轻人争取婚姻自主的叛逆精神,有力地突出了婚姻自主的鲜明主题。
当今社会,婚姻大事完全自主,然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离婚率高。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许多女青年将择偶的对象选定为“高、富、帅”。她们心目中的另一半,一要身材高大威猛,二要富甲一方,三要长相出众。别说这样的人不好找,即使找到了,他能一直拿你当“宝”吗?这样的结合,离婚率怎么会不高呢?
阿宝却不然。论长相,绝色也;论家产,与王侯埒富,但她却选择了和“高、富、帅”完全不沾边的孙生。在常人眼里,孙生求偶实在是困难:一、家境贫困,穷书生一个;二、身体残疾,手有六指;三、身体不壮,很快得了糖尿病(古称消渴);四、性格木讷,被定为“孙痴”;五、结过婚,前妻过世,还留下一个孩子。面对这五条,阿宝高瞻远瞩,说“誓死相从”。成婚后,果然,二人相爱终生,白头偕老。
那么,我们向阿宝学习什么呢?答案应该是很明白了:择偶,谁最爱我,第一重要。
那么,孙生为什么能够被阿宝选中呢?他的优势是:一、品德好,那些纨绔子弟引歌妓来,他“遥望却走”;二、学识好,多年苦读,终于金榜题名;三、爱得真,阿宝说“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立即以斧断指,“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四、有智慧,化鹦后,见阿宝脱鞋,立即叼鞋飞去(古时,女子鞋被人收留,自当嫁与)。
还是阿宝大智大勇,选定孙生。二人生死不渝,感天动地。文章以喜剧结尾,很合适,这样的一对青年应该快乐一生。
好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必定是鲜明生动的。本篇主角阿宝、孙子楚,虽写于纸上,但呼之欲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先说孙子楚。他对阿宝的爱,属于书生型的,一见钟情,挚爱终生。他的优点很多,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单说他被诸同伴定为“孙痴”的“案情”。
什么叫痴呆?像孙生这样的人算不算痴呆?这一点,作者蒲公在篇后以“异史氏日”为条目,有极为深透精彩的评论: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看,真是高见!《聊斋》中书生形象众多,孙生以“痴”立传,真见功夫。这一人物的成功刻画,对突出主题是很有意义的。
再说阿宝。她对孙生的爱,是由“戏说”到“生死不渝”的,变化过程一清二楚。
阿宝长大了,大家争着来提亲,孙生也跟着凑热闹。“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起初这只是一句戏言。待孙生真的以斧断指,他才在阿宝心中挂上号。清明出游,孙生见到阿宝便魂随之去,并与阿宝同床同梦,这才使阿宝动了心。孙家在她屋招孙生魂回去,孙生苏醒,对阿宝闺房情况了如指掌,历言不爽,这使阿宝“阴感其情之深”。“化鹦”事件,阿宝完全被孙生的挚爱打动,决心“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待鹦鹉叼鞋飞去时,婚事板上钉钉了,孙生家贫怎么办?阿宝明确表示:“儿既诺之,蓬茅而甘,藜藿不怨。”直到孙生病“死”消渴,阿宝绝食相随……这种爱的逐步深化,真实可信,令人羡慕。
还有一些配角,如阿宝父母,富有但很开明,对成就这桩婚事起一定作用;诸少年同伴亦侃亦谐;媒婆传递信息;冥王、皇上也禀公办事。所有这些,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以喜剧落幕。P6-8
《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这部巨著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这是国人的共识。古典文学,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论成就,《聊斋》当与它们并列,位居第五。那么,为什么《聊斋》没有“入五”呢?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前四部都是长篇小说,而《聊斋》呢,是一部由400多篇小说组成的短篇小说集。
其二,时代的因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等篇章都入选其中。受当时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教材中《聊斋》选文极少,唯独《画皮》这篇一枝独秀,各家教材版本无不选用。这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上过学的人,人人都沾过《聊斋》的边,读过《画皮》一篇,而通读过全部《聊斋》的人少之又少。一位中年朋友说得明白:“《聊斋》那部书啊,《画皮》中的恶鬼,面目狰狞,十分凶残,可怕之极,不要读的!”可悲的是,这种错觉至今已延续了几十年。
其三,代用品泛滥。许多文艺圈里的朋友出于善意,将《聊斋》中的若干名篇或绘成连环画,或拍成电影、电视剧。他们发挥了超常的想象力,加入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法,改编得十分神奇。仅《画皮》一例,影视作品我就看过三个版本。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复制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与原著相比可谓相距十万八千里,然而众多年轻人看过这些东西后便自认为“《聊斋》我读过了,没什么意思”。这样随意改编,影响了《聊斋》的声誉。
基于以上原因,今天,我愿意将《聊斋》中的诸多名篇,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我写这本“赏读”,有几点情况要说明一下。
1.原书400多篇(当年条件所限,蒲松龄先生留下的文字是手抄本),经几代人传抄、整理,如今各出版社出的版本,篇目不尽相同,略有出入。这400多篇中,可分为小小篇、小篇、中篇和大篇四个档次。我选讲的这48篇,文言文部分引自北京市中国书店于1981年出版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属大篇类。可以说,精读过这几十篇,您对学《聊斋》肯定“入门”了。
2.《聊斋》原文是文言体,每篇从头到尾几千字,连排到底,无标点,无段落划分,大家读着确有不少困难。我在书中引用原文时,一是将古体废掉字改为现代字体,将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二是为难认字加注音;三是用现代标点断词断句;四是将原文“一大块”分好段,以利阅读。有人说,总还有个别字、句难读难懂,怎么办?好办,跳过去。学读古文,就是我们这些古稀已过的老人,也难说字字句句“我都懂”。时代不同了,有些语言、典故过于老化,一时搞不懂。跳过去就是。这不妨碍阅读的。
3.这里我有一个请求,想学读《聊斋》的中青年朋友,请像本书这样,先读原文,有时间再去看什么影视作品,这样,大家才能真正从中受益,得到原著的精华。
4.我是个教语文、作文的人。在这本“赏读”中,我在每篇后面加了“导读”“结构”“主题”“人物”和“语言”等几项内容,不知可有点“助读”的作用?
5.有位青年人对我说,“古文,不要学了,没用”。不是的。当代人动笔行文,当然以白话文为主,但是,古文因素仍“活”在现代语言中。看街头标语,有“严禁酒驾”;日常生活中,有“您贵姓”“请留步”;手机发短信,有“母病危,速归”……大家说,这里面有文言因素吧?
以上几点说明,仅供参考。今日书成,多谢济南出版社编辑们的大力协助。亦望读者多加指正。
王有声
2017年1月于北京
《跟着王有声老师读聊斋(共4册)》为王有声老师一生研读《聊斋》并将其与写作结合的封笔之作,书中选择充分体现《聊斋》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精华篇目,从主题、段落、人物刻画等角度条分缕析,带领读者走近《聊斋》。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以中国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作为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古代小说,参悟其中的文学笔法和人文智慧,以古人的文学风韵启发现代学生的写作灵感。本书除了引用聊斋原文,另有从教五十余年的资深一线教师的深度解析和指导,让学生们轻松读懂文言文,快速掌握写作技巧。
原书400多篇(当年条件所限,蒲松龄先生留下的文字是手抄本),经几代人传抄、整理,如今各出版社出的版本,篇目不尽相同,略有出入。这400多篇中,可分为小小篇、小篇、中篇和大篇四个档次。王有声主编的《跟着王有声老师读聊斋(共4册)》中这48篇,文言文部分引自北京市中国书店于1981年出版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属大篇类。可以说,精读过这几十篇,您对学《聊斋》肯定“入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