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歌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治功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如歌岁月》是杨治功的第二部力作。本书旨在通过描写陕北新洲县一所中学的某一届学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到农村后当知青的坎坷经历,以及他们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一代农村知识青年奋发图强,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在时代的变迁中与时俱进、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体现出他们面对时代的变化,不甘心、不消沉,孜孜以求。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老之将至的绵绵情怀。

内容推荐

杨治功著的《如歌岁月》描述了一批高加林式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经历的各种生活,情感真挚地描写了这些青年人在苦难中欢乐,在困苦中奋斗,在奋斗中走向成熟,庆幸老之将至时赶上了好时代,激情满怀,欢乐生活,补回了青春岁月的故事。

目录

第一编 情绵绵兮悠悠岁月

 “老三届”知青回乡

 情绵绵难舍难分

 意悠悠亲情之旅

 悲戚戚同学被捕

 凄惨惨常军出山

 心切切爱舍亲离

第二编 路漫漫兮苦苦求索

 刘来福会场发急

 骑单车倒卖化肥

 学大寨改天造地

 杨诚智而立进矿

 高常礼二跳“龙门”

 改革潮正生担当

 小饭馆尚加话别

 抓机遇兴办企业

 教学楼润泽拒贿

 贺寿辰校长清贫

 建“危楼”央视亮相

 企业垮倾家荡产

 同学助起死回生

第三编 泪涟涟兮难忘情怀

 贺校庆师生叙情

 吴忠义瘫痪感恩

 曹世荣感慨人生

 会古城年逾花甲

 泪涟涟看望同学

 念刘君“巨星”陨落

 与学文再话沧桑

第四编 乐融融兮补回青春

 心未老补回青春

 尽情游呼伦贝尔

 回故里赠书会友

 访同学山村奇遇

 酒席宴来福落泪

后记

试读章节

“老三届”知青回乡

五月的骄阳烤得川道里、黄土山梁上青烟缭绕,路上厚厚的黄土烫得脚板都不敢着地,沟里流出的无名小河细得像一条线,时隐时现,无精打采地流淌着。稀稀拉拉的庄稼蔫头耷脑,就靠那深扎土壤的根系维持着尚存的那一息生命。在这庄稼最需要雨的时候,老天爷卡住已经一个多月没下一场像样的雨。看这天象,青天白日,风尘不动,天上连一丝云彩也没有,还不会有雨的。这干旱的天气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再这样晒下去,今年的这一料庄稼又要荒了。在这北方的干旱山区,靠天吃饭的庄稼人,眼巴巴地盼着老天爷能下一场饱墒雨。

羊嘞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

咱们见嘞面面容易啊呀拉话话的难。

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

啊呀拉不上个话话就招一招手。

嘹嘞见个村村哟,嘹不见个人,

我泪圪蛋蛋抛在个沙蒿蒿林,我泪圪蛋蛋抛在个沙蒿蒿林……

山上传来“受苦人”(下苦力的、农民)那婉转而又略带忧伤的信天游。

尽管天这么旱,但锄地还不能停,锄头自带三分雨,锄一遍就给庄稼疏松一次土壤,破除一次板结干硬的地表,帮助庄稼在夜间吸收一点可怜的潮气,多扎点根系。不管地里的杂草多不多,好的务庄农,庄稼一年至少要锄三遍。只有那些懒汉二流子,才不给庄稼施肥、锄草,草比庄稼都长得高。即就是风调雨顺,也不会长出好庄稼的,这叫人哄地,地哄人。牛羊牲畜更是庄稼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天年好坏,都要像人一样想办法喂养。虽然沟沟洼洼上长得本来就不旺的青草,被羊踩踏得稀稀拉拉,但放羊的也只能在这些被踩踏得稀稀拉拉的所谓的草地上来回放。有些年轻的放羊小子多爬几架山,多翻几道沟,企图想找到一片别人没去过的草地,能让他的羊美美吃上一顿。可是这些想法大都是徒劳,往往是多跑了路,反而消耗了羊的脂肪,包括他自己的体力。

人啊,越是苦闷、寂寞、忧伤的时候越想吼上两嗓子或哼上几句,来释放内心的压抑,解解心焦。一会儿,这边沟里义有人唱道:

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就爱女人。

天上的星星呀配对对,人人呀都有那干妹妹。

骑上那骆驼峰头头高,人里头就数咱两人好。

在这火烧火燎的,让人口干舌燥的大中午,这饥渴的男人唱着那首悠长的曲子,给这个干旱而荒凉的黄土高原又增添了几分凄凉。

就在这凄凉的歌声中和火辣辣的太阳下,有一个一米七开外,略显敦实,剃了光头的后生。他宽大的额头下,一双黑溜溜的眼睛不大却闪闪发光,高挺的鼻梁下咧着一张大嘴巴,穿着他妈给他手工缝的白洋布坎肩褂子,和他妈给他一针一线纳的布底鞋。他光着晒得黑的膀子,背着半口袋粮食,顾不了,也没心思欣赏这动情的歌声,佝偻着背,深弯着腰,吃力地“爬行”在烫得脚板都不敢着地的盘山黄土路上。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滴滴在路上的黄土里,溅起一丝丝细微的黄尘。

这个背着半口袋粮食的后生,一看他的外表,就知道是个地地道道的受苦人。可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肚子里还装了不少墨水呢!按道理,我们应该叫他“知青”才对。

一九六八年深秋,陕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大理河畔新洲县的一所县办中学熙熙攘攘,人数渐渐多了起来。这是这个县唯一一所开设初、高中班的中学。初中每年级四个班,共设十二个班,高中每年级两个班,共设六个班,学生近千名,教职工七十多人。学校建在县城东郊的大理河川道北面的山坡下面,坐北向南,东边是县办农场,西边是县气象站。一出校门就是一条由东向西,通往县城的沙石铺成的公路,这是县城东往山西,西去宁夏的一条交通要道,也可以说是全县最大的一条通车公路。一九六一年困难时期,东北的拉粮汽车队就是通过这条沙石公路,昼夜不停地将东北的高粱运往本县的。据说这些黑壳子高粱,就是当时返销或救济给农民的,那时候叫救济粮。

P2-3

序言

——写书难,写好书更难

写书,说大一点是文学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件极难的事,因为我读书只读到高中一年级,更没有经过专业写作的学习,但我又老是想写。因为我总想把我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人生的千姿百态,世事的世态炎凉和一些情感表达出来。像我于二。一三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初秋的晚霞》,就是想把一位五四运动爆发时期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淳朴善良的农村母亲的坎坷一生,以及发生在她身边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表达出来。描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的一代农村妇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遭遇和命运,从而折射出主人公梁秀女与命运抗争,为生活、为儿女不懈拼搏的不屈精神。赞扬、讴歌中国传统质朴的母爱及其深刻的影响力。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物质、贪图享受、一味溺爱的现象形成明显的反差和对比,给人以思考。本部作品讲述了“老三届”知青回乡后,在农村苦苦煎熬,而后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劳动和工作,特别是——能折腾的刘来福,踏着时代的鼓点,与时代的脉搏一起律动,从农村一步步走来,逐步发展成企业家;李正生在农村苦熬了一辈子,带领农民改变了农村面貌,勤劳致富;刘润泽兢兢业业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成为全国模范教师;马建国自修获得大学文凭,在县级机关干了一辈子干部工作,退休的时候还是工人编制,比别人少拿几百元退休金,也很满足;高常礼在农村磨炼了十年,恢复高考后终于抓住最后一次机会,进入大学的门槛,最后成为教授、学者、名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迹和他们淳朴善良、乐观面对、清廉简朴的精神风范感染了我,总觉得不把这些历史的印痕,岁月的沧桑给后人留下不甘心。我拿起笔就放不下了。我苦于学业未成,才疏学浅,尽管耗费了比人家多几倍的精力,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到比起别人的作品相差甚远,和大作家更不敢相比。

记得小时候父母亲忍饥挨饿,苦苦挣扎,拉扯我们姐弟几个,说他们“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念书!我常常为之默默流泪,虽然衣衫褴褛,饥饿难忍,也只有珍惜每一寸光阴加倍地努力学习,回到家里尽量多帮父母干一些上山拔苦菜、砍柴,下沟和姐妹们抬(长大了就自己挑)水,到炭窑上拉炭等力所能及的活,为父母亲减轻一些负担。我也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初中、高中都考上了。然而,高中只上了一年课就毕业回家了,不要说,大家都知道,我们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学业未满就“毕业”了。也许自己穷家薄业,眼光短浅;或许是自己条件太差,为生活所迫,一回家就帮父亲撑起这个家,不遗余力地投入了生产劳动,为了多换回一点糊口的粮食,拼命地在炭窑上绞把,放弃了学习,恢复高考的时候连名都没有去报,从此也就和大学无缘了。不管从宿命论还是从自己的主客观因素来讲,没上大学都是我一生的遗憾!国家停止了十年高考,我在农村磨炼了十年,后来有幸当了一名国家煤矿工人,还是“文化大革命”前学下的那点知识起了作用,才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了学习锻炼的机会,拿起了笔杆子,写一些总结汇报材料,通讯报道,为写作打了点基础,也才能拿出这些拙作来。就此,也作了不少难。写作、构思的过程就不必说了,单为这本书稿的命名,就费了不少心思。

耗费了一年多时间,书稿终于形成,起先打算以《岁月风尘》来命名,但书稿形成后,自觉此命名有些平淡、低沉,后改为《燃烧的岁月》。在一次和退休的老工人,也是一位好舞文弄墨的友人闲聊时,又听他说此命题太俗,这方面的题目太普遍,没有新意,我当场拍案叫好说:“你这个提议太好了,我立马改。”又改成《岁月留痕》,我当时为这个命题感到十分满意,一位县局的局长还给我题写了书名,略阳县政府印刷定点单位森彩商务公司经理,得知我写出了长篇小说,高兴之余当即把书稿拷贝带走,给我印刷装订出样书。我高高兴兴地将样书送到给我编辑出版第一本书的太白文艺出版社,没想到,编辑说我这个书名和别人的书名重了,又得改名。我的阅历和文化视野实在是太有限了,为此我又翻来覆去地把书中的内容回想归纳了若干遍,也想不出来个满意的书名。最后。还是觉得作品中那个时代的那些人所经历的那些坎坷岁月,和他们那一桩桩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就是一曲曲凄凉的歌、悲壮的歌、铿锵的歌、欢乐的歌吗?就以《如歌岁月》命名吧。

对于人物的描写,我自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玉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我觉得过于完美反而是一种不完美,没有了性格,没有了活力,甚至可以说是一具僵尸。所以也没有力求完美,只寻求了他们身上的某个闪光点呈现给读者。这也可以说是我的创作理念,不知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

写书难,写好书更难。曾记得,铜川矿务局办的《铜川矿工报》上连载的作家路遥的弟弟王天乐写的中篇《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记叙了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常常是别人休闲娱乐,进入梦乡之时,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冷清的屋子里,把思绪带进了双水村、田家圪、金家湾,带进了那个时代的那些人的平凡而并不宁静的世界,开始了他的艰辛笔耕。当朝阳冉冉升起,天地阴阳交替,阳气上升,人们又迎着朝阳投入工作的时候,他却不得不随便补充一下一晚上辛劳的饥渴,躺下休息,午后起来又要进入思考,为夜晚的写作做准备。我后来才知道,他在写第一部小说《人生》的时候,半夜半夜地在院子里转,人家把他当神经病;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身体彻底垮了,连坐都坐不起了,侧着身子写,趴在地上整理稿子。在作品即将完成时,右手痉挛连笔都捏不住了。我们不敢说,路遥为创作耗尽了心血而英年早逝,但他毕竟在他的巨著《平凡的世界》问世不久就倒在了文坛上,正值年富力强的旺盛时期和我们永别了,给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憾和惋惜。

我们不能说作家都是因创作而逝,但我们毕竟由此看出创作一部好的作品所付出的艰辛!当然作为我们这些作者来说,根本不敢与这样的大作家相比,只能说我们的能力欠缺,在写作上达到能让读者看下去的这样一个水平,也就够难的了。

我虽然老之将至,但一拿起笔,一谈论起文学创作,就忘了自己的年龄。我愿把文学创作当作一个兴趣爱好,与读者共勉,向专家学习,老有所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仅此而已。

后记

本书旨在通过描写陕北新洲县一所中学的某一届学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到农村后当知青的坎坷经历,以及他们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一代农村知识青年奋发图强,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在时代的变迁中与时俱进、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体现出他们面对时代的变化,不甘心、不消沉,孜孜以求。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老之将至的绵绵情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到七十年代的十年间,在中国大地上经历了一段史无前例的不寻常时期,我们不敢对这段历史妄加评论,但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初、高中毕业生所经历的磨难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全国近两千万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后在农村摸爬滚打,推荐招工、上大学到恢复高考进入大学深造,或在农村当农民,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他们中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市民或国家职工、干部子女,一部分是农村出生的农民子女。来自城市的市民或高干子女,“上山下乡”叫插队知青,后来通过各种途径基本都参加了工作或上大学返城了。但农村户口的就回到自己的村庄又成了农民,他们中只有少量的人参加了工作,或在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而后步入仕途,大部分人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农民。

笔者试图让世人知道,在那个年代回乡的农村知识青年所经历的磨炼,和他们是怎样以忍耐、等待、坚守、奋斗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的那种奋斗精神。

作品以叙事、回忆、谈论等形式,以他们中最能折腾的刘来福为主线,展开一个个泪水播种,喜悦收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卧薪尝胆,报效社会和他们老有所乐,乐观向上的故事。与当今社会上一些金钱至上,人心浮躁;唯利是图,人情淡薄;贪图安逸,私欲膨胀;助人为乐反被嘲,见义勇为竞遭宰的不良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弘扬了社会正气,推崇了一种正能量。

作品构思的起因,是在一次作者给同学们赠书时,大家从此书歌颂母爱的故事梗概谈及现今社会风气,都感到有些无奈、沮丧,觉得他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条件虽然艰苦,但社会风气好,人的精神面貌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很多有震撼或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深深地感染激励着笔者,使笔者产生了创作的动力和构想。但这些人天各一方,素材不好收集,又无法平铺直叙,只有以某人某事为原型,以文中的刘来福的“折腾”为主线,按时间顺序,通过直叙、倒叙、交谈、讲话、追忆、聚会、旅游等形式,将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人文地域、伦理道德等表现出来。

作品的结构可能有些松散,但笔者觉得,不把一些东西记载下来是一种缺憾。一代知青以不同的形式铸造了共和国的灵魂,他们不应该被忘记!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一个时代,把汗水和热血洒在了共和国贫瘠的土地上。时代的痕迹,岁月的风雨,他们的足迹不应该被磨灭。时光荏苒,这一代人有的已经老了,有些甚至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有的还服务于共和国的各个岗位,有的还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特长爱好。有些文章、作品、讲话和场景,人物和事件,时代的变迁,值得回味。故此,笔者不厌其烦地向同学们询问了解情况,多次往返与陕南、陕北之间,实地考察,寻根探源,采访个人。尽量使一些事件不失原型,又使每个章节,每个人物的经历和故事之间,或有联系,或自成一体。以留住这些历史的印痕。

作品起初想采用文中马建国建议的“岁月风尘”为名,但后来作品完成后,觉得“岁月风尘”远远不足以反映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因为作品所反映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每个人的岁月风尘,但最后是归结到了他们这一代人,以及他们这一代人与时代与社会与国家的情结上。他们的奋争,他们的折腾,他们的苦苦求索,他们一个个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的岁月,不就像一团团扑不灭的火焰,在熊熊燃烧吗?以至于到他们步入老年,胸中仍然燃烧着激情的火焰,魅力四射,不服老,不甘心,不沉沦,乐观向上,寻求快乐,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补回青春的岁月”。这一个个历史镜头,不就是一曲曲赞歌吗?最后就以《如歌岁月》命名。

作品虽然遵循历史,尊重客观,但文中人物、故事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

作品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乔鹏、高长俊、刘治福、刘海波等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为了更生动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品中吸收了沈泽宜老师和马仕林校友,高长天(已故)、马建章、周延林等同学的讲话、诗作、文稿。初稿形成后又得到老校友张俊宜和曹瑞元等同学的指点。做了一些内容、细节的增加。在这里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远在南方的沈泽宜老师,在医院治疗期间,听到他的学生搞创作,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表示期待作品的出版。遗憾的是,去年秋天得到他已去世的消息,使笔者万分悲痛!深感怀想!

本来打算完稿以后首先给老师发过去,得到他的指点修改后再出版,可惜由于资料搜集、人物采访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再加上忙于事务,业余之作,使作品一拖再拖、不能脱稿,没有让他看上!笔者多么想听到老师的指导啊!多么再想叫他一声老师啊!然而,子欲敬而师不待!学生只好说一声“沈老师,您期待的书稿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出版了”。

二○一四年八月十六日凌晨二点三十分 第一稿落笔于略阳

二○一五年一月十五日晚十八点 第二稿于汉中

二○一五年十一月八日 定稿于略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