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征途--北京理工大学辉煌70年访谈录(附光盘)
分类
作者 桑硼飞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七十余年北京理工大学风雨兼程辉煌史,可歌可泣,历经太多磨难、抗争与奋起……

十八万多北理工的校友奋斗求索动人事,有滋有味,书写无数成长、感动和绽放……

正是怀着对70余年恢宏校史的敬畏之心,怀着对北京理工大学校友发展成就的自豪之情,带着抢救性挖掘保护这段珍贵史料的职责使命,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和校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收集、考证、编辑、出版了新书《红色征途——北京理工大学辉煌70年访谈录》。本书由桑硼飞主编。

内容推荐

《红色征途——北京理工大学辉煌70年访谈录》全书近38万字,配300余张珍贵的校史图片,记载了学校从延安到北京,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建设时期,一代代不同时期的北理工人薪火相传延安精神,用访谈问答的形式记录了他们当年火热难忘的校园生活,讲述了他们秉承学校人文精神、取得人生成就的动人故事。这些事例生动再现了学校不同时期办学条件、发展成就和人才培养成果,生动再现了学校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艰苦卓绝,生动再现了北理工人刻苦奋斗、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生动再现了学校七十余年发展建设辉煌成就,令人感佩,催人奋进!希望通过分享校友们在校园里那些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记忆,为广大在校学生和各界校友汇聚起坚定前行的磅礴力量……《红色征途——北京理工大学辉煌70年访谈录》既是一部侧面记录学校建设历史的文献书,又是一部展现校友发展成就的励志书,还是一部见证北理工电视台创立、承载学校筹办70年校庆庆典活动的工作纪实书。本书由桑硼飞主编。

目录

绪篇 北京理工大学辉煌70年历程

上篇 口述历史——校友访谈录

一、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启新篇

徐禹强:我的祖父——人民教育家徐特立

曾宪林:延安精神是我生命中的宝贵思想财富

黎扬: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老师们

师秋朗:窑洞大学里的多彩生活

谢绍明:延安求学为我一生的革命道路奠定基础

彭士禄:我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吴大兰:战火纷飞下的科技强国梦

二、驰骋千里。转战华北育英才

戴永增:大爱育人中华魂——徐特立

马志清:我记忆中“红透专深”的北京工业学院

毛二可:为祖国的雷达事业奋斗终生

三、矢志军工,红色摇篮多奇志

金振玉:参与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研发的难忘记忆

魏宸官:中国第一辆轻型坦克研发始末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总设计师的光荣与梦想

四、激情进取。科学发展向未来

王越:新阶段为强国富民打造综合型知名高校

焦文俊:为国家培养跨世纪德才兼备栋梁之才

冯顺山:服务国家军民两用的爆炸与毁伤技术

项昌乐:车辆工程专业服务国防民用双线告捷

赵家玉:璀璨焰火令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放异彩

丁刚毅:智能仿真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

下篇 展望未来——书记、校长访谈录

郭大成:围绕中心激情进取强化特色科学发展

胡海岩:大楼大师大气以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附录1 《红色征途》纪录片文学脚本

附录2 《红色征途》纪录片台前幕后的故事

编后语

试读章节

问:抗战胜利以后您去了东北,当时离开延安的时候,组织上把您派到哪里去了?

曾宪林:日本投降以后,一些抗大的学生陆陆续续派到前方,大部分到东北,到东北接收日本的政权,像我们鲁艺,从延安学校来的很多。因为当时东北除了抗日联军基本上是空白的,我们没有解放区,我们的工科学校也都到东北去,所以中央决定让我们整个学校搬迁到东北。所谓搬迁也没什么设备,基本上就是弄个小铺盖卷,准备几双鞋,就这么一走。我是跟着学校自然科学院集体走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有的到了中央机要部门,有的到了打仗的前线,因为战争开始了,有些男同志搞医疗救护队,学医去了,还有的留在当地做保卫工作。像我们学工的大部分都随着学校,通过延安走路行军最后到了张家口。

问:那得走多长时间?

曾宪林:差不多走了一个月,每天走五六十里路。大家年岁都不是很大,虽然没有背什么重要东西,但是有一个行李卷要自己背上,我们也不带武器。当时路过封锁线,到山西大同阎锡山所在地,那儿有部队保护我们过封锁线。过封锁线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因为日本已经投降,我们有部队保护,走路基本上没有遇到打仗,所以很平安。从延安过黄河,奔张家口,到张家口之前,我们先到了丰镇,丰镇有铁路,别的地方没有。大家见到铁路非常高兴,爬在铁轨上听有没有火车过来。后来有火车过来了,我们就坐运煤车到了张家口。早上起来每个人脸上除了眼睛、牙齿都是黑的,大家看了也都相互笑了。张家口当时有一个工业学校,本来我们是准备到东北去的,当时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就向中央建议,说张家口是我们抗战胜利后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当时东北的大城市都没有被解放,建议是不是能把自然科学院留在张家口。因为张家口要搞工业建设,张家口周围像宣化、张北都有很多日本人留下的工业,让我们留下来参与工业建设。后来中央同意了,就把自然科学院全建制地留在张家口,和张家口的工业学校合并,叫“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

问:那时候您已经毕业了吗?

曾宪林:没有毕业,还是自然科学院的学生。

问:学校在搬迁的一个多月过程中,还上课吗?  曾宪林:基本不上课。那时候行军就是任务,再说了,学习也没有条件。整个这段时间就是行军,为了尽快到达东北最终目的地,有的时候走五六十里,多时七八十里,根据不同的情况。

问:在张家口停留了多长时间?

曾宪林:当时聂荣臻建议我们留下,中央批准了,就留在了那里,到1947年内战开始了。我们是1945年12月离开延安的,到张家口基本上是年末了,1946年在那儿待了八九个月,傅作义就打来了。傅作义的骑兵从张北那边得到情报后就过来了,当时学校接到命令,要我们3天之内撤离。第二天学校就全部转移了,就是再行军,从张家口到河北省灵丘,当时叫“热河”,从灵丘最后走到了平山县西柏坡,学校又在那个地方停下来。因为那里是解放区,是晋察冀边区的老区,所以比较安全。在那个地方我们就开始学习了。当然在路上很有意思。国民党的飞机来轰炸,来扫射我们,因为我们都是大批的,七八百人的行军,那时候大家一听到有空袭警报,就趴在路的两边隐蔽起来。飞机轰炸并没有伤到我们同学,当时飞机打那种大子弹,壳很长,弹头很尖,飞机过去以后,我们都抢着捡那些弹壳。后来我在行军当中用弹壳做自来水笔,就是子弹壳前面弄个木芯,然后把在张家口买的笔尖装进去,再灌上墨水,就可以写字了。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学习工具基本上都是这样解决的。到了平山县后又开始学习,学习了一段时间;差不多在1947年的年终,战争全面爆发了。

当时张家口有军工局,他们就向学校要人,说战争开始了,要建军工厂,做炮弹,要做子弹,要一批学生。包括我在内的七八个人,被派到机械工作室,生产制作炮弹的机器,当时是在后来担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沈鸿的领导下。

沈鸿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自力更生精神非常强。在那种特定情况下,要做机器是很难的,因为做机器不像做纺车,更不像做钳子、镊子那么简单,机器必须有轴承等一套复杂的东西。他搞设计,完全是画图,而我当学徒。当时他从宣化到张家口,再到晋察冀边区。撤退的时候他们用骡子驮着从宣化机器厂接收的一些设备,有机床,还有柴油机,把它们拆成零部件后驮回来,驮到山区,并在灵丘建立了机械工作室,在那个地方就开始设计。在这里也遇到了和延安一样的材料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手段比延安丰富了,大的机座就用道轨,在山西也好,河北也好,钢轨很多,拿它们锻造以后做成道轨;像做炮弹的引线,把电线割下来做引线。没有铜怎么办?灵丘离五台山很近,于是从五台山把佛像搬下来,砸碎了,化成铜后再做。我们同学当中有的是搞画图的,有的是搞机械的,有的是搞铸造或锻造的,全套人马都有。

问:您当时一直在河北吗?后来辽沈战役打完了以后,打平津,我看资料上写咱们学校的学生好像有一部分人也去参加接收北平的工作。

曾宪林:是这样的,我们当时在军工厂做炮弹引信,我是具体做炮弹头上的东西,仿造苏联的引信来做,那是高级的,过去我们做的引信是落地就爆炸,一碰就爆炸,很不安全。苏联制造的引信在搬运和运输当中不会爆炸,只有在发射以后,它与爆信装置脱开了,落地后才爆炸。在军工厂一直就是做这个,一直在军工厂搞,后来战争结束,太原解放了,我们就成建制地搬到了太原,在太原和阎锡山的炮弹厂合并。当时我负责接管该厂的档案,查这些人员的情况和背景。不久我就到了山西子弹厂做子弹。在那里工作以后,北京也解放了,我们就给刘鼎写信,要求回去学习。因为派我们到军工厂去的时候,就说等打完仗以后会让我们回去学习的,所以我们就给刘鼎写信。军工局同意了,后来我们就回到了北京,先到工专,然后又到华北大学工学院,在那里继续学习。

问: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回到北京了吗?

曾宪林:是的。

问:当时进北京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曾宪林:进北京时我们不是整队地,而是分散地进去的。因为原来的自然科学院大部分人都分配工作了,还有一部分和华北联大的一部分合并了,合并以后这些人回到北京,就成立了华北大学。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了。

问:后来您到哪儿了?

曾宪林:我到了太原,不在学校了,在太原军工厂。回去的时候我们个别几个人就到了华北大学工学院学习,是单独回去的,学校已经成建制地搬走了。

我后来一直在机械工业战线工作。起初在解放军的兵工厂都不穿军装。那时候我是当工人,搞车间生产,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薪水,按供给制生活。P34-36

序言

70个春夏秋冬,70度雨雪风霜,70年开山劈岭,70载起伏跌宕!北京理工大学走过的极不平凡的70年光辉历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办理工科高等教育的70年,更是北理工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输送16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的70年。

如果说,1940年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大学”——自然科学院,让当时的人们看到了“抗战建国”的民族之光,那么,今天坐落在祖国首都正激情进取的北京理工大学,更有理由令世人相信,她将继续为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担当重任,书写光荣与梦想。

翻开北京理工大学70年的历史画卷,探寻这样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厚重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的发展变迁,凝练16万余北理工人的精神气质和道德理想,展现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各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勾勒北理工在未来百年校庆之际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

本书编委会全体成员直接参加了学校筹办7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见证了一届高规格、高水平、有特色、有亮点的校庆庆典活动的全过程。虽然隆重庆祝的70周年校庆活动已经过去了,但每每回忆起并肩战斗的那些令人紧张难忘的时刻,我们内心总是感到一份深深的眷恋和朴素的温暖。

2010年,在学校70周年校庆筹备之际,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筹备多年的北京理工大学电视台于2010年9月正式获批成立。校电视台成立之初,即与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历时3个多月联合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片《红色征途——北京理工大学建校70年》,作为此次学校校庆活动的重要献礼。该片于校庆期间在香港凤凰卫视面向全球播出3次,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校友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观看了该片的部分海内外校友、离退休教师、在校师生,通过致电致信等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母校的祝福之意,感慨一代代北理工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将时刻关心关注母校的发展建设,祝母校明天更辉煌、更美好。

这部浓缩了北京理工大学70年辉煌历史的纪录片,拍摄期间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各届校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倾注了北京理工大学和香港凤凰卫视双方主创人员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我们曾先后组织召开了5次脚本策划工作会,邀请20余位专家学者凝练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办学思想、主要成就和亮点工作;组织了两次自然科学院老校友座谈会,邀请了50余位延安时期的老学长来校交流,深入挖掘并点滴积累学校创立伊始艰苦卓绝的动人故事;邀请了29位采访嘉宾来学校演播室进行访谈录制,详细讲述他们与北理工的不解之缘;在北京市走访拍摄了彭士禄、郝岩、徐克俊、樊邦奎、徐禹强等5位重要人物,分5个工作组奔赴东营、长沙、上海、深圳、延安等市进行校友访谈和外景拍摄,收集了大量珍贵翔实的影像资料素材;赴中央新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4家单位翻阅、查询、购买珍贵历史影像资料。这些繁重而又细致的工作,都凝结着同志们创作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也寄托着数万师生校友的热切期盼。

伴着《红色征途》纪录片播出后受到如潮好评的欣慰,在为学校积累、梳理、保存大量历史珍贵资料的使命下,出于深入挖掘北理工特色文化底蕴、弘扬理工人优秀精神品质的职责,我们决定进一步将筹办学校70周年校庆活动取得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果编辑成书。同时,献给热情帮助《红色征途》纪录片顺利拍摄的各界朋友以示感谢,献给辛勤奉献的北理工广大师生员工以为回忆,献给关心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发展建设的各届校友以志纪念。

《红色征途》纪录片创作以及本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北京理工大学党委的高度重视,得到校党委原副书记侯光明、党委宣传部原部长贺亚兰等领导的悉心指导,得到学校办公室、校友会办公室、档案馆、校史馆、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校友及各界朋友的热情鼓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了我们与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精诚合作,尤其是凤凰卫视资深制作人、知名导演曹伟先生的全心投入和倾力付出,才有了《红色征途》纪录片的成功拍摄和本书的顺利成稿。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内容多以不同时期校友代表回忆访谈为主,以此从一个侧面记录北理工70年发展史。由于时间仓促,全书在编撰过程中肯定会有史实考证和文字凝练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万望各界读者批评、海涵。

编委会

后记

我从1999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以来,不知不觉中在校学习、生活、工作已走过了12个春秋。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历程,那是一段铿锵执着的事业起步,那更是一段温暖难忘的人生感怀……北理工,注定是人生际遇中最美丽的风景,也必将是人生成长里最深刻的铭记。

离开母校转眼已两年整了。我从组织关系调动之日起,就油然而生一种要为母校留下点文字以作纪念的冲动,以此表达自己对母校多年培育的拳拳赤子之心,以此答谢给予我悉心教导和无私帮助的恩师、领导和挚友,以此纪念和校电视台首届全体同仁并肩战斗的难忘岁月……

七十余年北京理工大学风雨兼程辉煌史,可歌可泣,历经太多磨难、抗争与奋起。

十六万多北理工校友奋斗求索动人事,有滋有味,书写无数成长、感动和绽放。

正是怀着对70年恢宏校史的敬畏之心,怀着对母校12载培养的感恩之情,带着抢救性挖掘保护这段珍贵史料的职责使命,是成此书。希望通过分享校友们在校园里那些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记忆,为广大在校学生和青年校友汇聚起坚定前行的磅礴力量……

两年来,我因为在北京市西城区新岗位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撰写和修改书稿也只能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进行。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既有学校筹办建校70周年庆典时党委宣传部各位同志忘我工作积累下来的丰厚工作基础,更有从策划撰写本书之时起,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郭大成书记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胡海岩校长代表学校向各界朋友致感谢词,侯光明书记担纲总策划,杨宾副校长仔细审阅每个篇章文字。此外,刘明奇部长、贺亚兰处长带领编委会全体成员为本书校友选择、撰写成稿、校史考证、图片配位、文字校对等各环节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辛勤劳动。在此,谨向所有为本书顺利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的各位领导、同事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清清延河水,

抚育我茁壮成长。

悠悠岁月长,

磨炼我意志如钢……

在我即将写完编后语之际,仿佛耳畔间又响起了这悠扬的校歌旋律,已然内心里又升腾了那久违的温暖徜徉……

桑硼飞

2013年6月于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办公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