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何载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何载著的《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内容包括:第一章:跟刘志丹、谢子长率先举起红旗;第二章: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第三章:毛泽东的政治敏感和丰富经验;第四章:始终站在新的起点上奋进;第五章: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与彭大将军共;第六章:敢于讲真话、实话,坚持实事求是;第七章:民族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实际;第八章:以统战法宝机智解开民族问题的;第九章:善处逆境宽容厚德;第十章: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内容推荐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何载著的《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记述了习仲勋同志在西北战斗、工作的往事。作为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习仲勋同志的老部下,作者大量使用了口述史料,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追忆习仲勋同志战斗、工作期间“最有创新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对习仲勋同志在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中的历史功绩以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大西北的解放和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本书史料丰富,感情真挚,思考严谨,是一部富有特色的缅怀习仲勋同志的回忆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跟刘志丹、谢子长率先举起红旗

 苦难深重的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盼求得解放

 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

 走井冈山道路,创建根据地

 革命烽火熊熊燃烧,又一面红旗冉冉升起

 栉风沐雨,不忘先烈

第二章 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创建巩固的根据地

 政策很得人心

 坚持红旗不倒——陈家坡会议

 牢牢扎根在群众之中,扩大统一战线

 磨炼一批能征善战的虎将

 正确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领袖

第三章 毛泽东的政治敏感和丰富经验

 及时挽救了陕北危机

 三位亲历者的回忆

 久早逢甘霖,春风吹又生

 一桩深有教育意义的事件

第四章 始终站在新的起点上奋进

 镇守南大门

 坐镇北大门

第五章 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与彭大将军共

 创奇迹

 转战陕北,抗击十倍之敌

 策动国民党榆林保安部队起义

 从陕北出发征战大西北

 亲密友爱的指挥部

第六章 敢于讲真话、实话,坚持实事求是

 进行土地改革

 在土地改革中

 黄家川试点

 向毛泽东三次直谏

第七章 民族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实际

 要抓住“牛鼻子”

 两个不能变

 要讲策略

第八章 以统战法宝机智解开民族问题的

 难题

 起用黄正清,顺利解决甘南叛乱

 瓦解马良股匪

 “七檎”项谦

第九章 善处逆境宽容厚德

 胸怀宽广,不计前嫌

 团结为重,不理流言

 冷静沉着,善于等待

第十章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三次教诲,三次升华

 光明磊落,广泛团结党内外一切人士

 原则问题,毫不含糊

 处险不惊,临危不惧

后记

试读章节

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

1926年春,13岁的习仲勋考入富平县立诚中学。立诚中学是参加辛亥革命的爱国名将胡景翼创办的。学校的校歌充满着革命激情和爱国情怀:

陶冶智力,

发扬国光。

雪去百年仇耻,

收复旧有疆场。

莫作白面书生,

束在高阁上。①

这个学校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成为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点之一。

在学校的附近,先发生震动渭北平原的“蒲城学潮”,后为纪念巴黎公社,爆发了一场长达四个月的“第三师范学潮”。往前,有反清名将胡景翼活捉陕西督军陆建章之子陆承武,著名的爱国志士张义安在三原举兵起义。在附近县,有国民党元老和著名革命人物于右任、井勿慕、胡景翼、张义安、杨虎城等人的英勇奋斗事迹,所有这些,在少年习仲勋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给他以重要的人生启迪,他憎恨黑暗,形成了不畏强暴、救民于水火的理想。

1926年5月,习仲勋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1月下旬,习仲勋考入三原第三师范。

满腔热血、爱打抱不平的习仲勋入校不久,即投入到与反动训育主任魏海的斗争中。校方与当局狼狈为奸,将为正义而抗争的习仲勋和其他学生抓起来,押进看守所。在中共三原县委学生运动负责人武延俊的指挥下,年仅15岁的习仲勋坚定沉着,机智勇敢,在狱中组织了绝食斗争,并向同伴宣传革命道理,要大家坚持到底。他还要求大家团结一致,提出“保持气节,决不出卖同志”的口号。狱友动情地回忆说:他“虽年纪小,但很有主见,有魄力,说话有震慑力”。

少年习仲勋在狱中的表现得到大家赞誉,也得到县委负责人武延俊认可。武延俊在狱中找习仲勋单独谈话,郑重宣布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在敌人的监狱入党,这在中共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事,充分反映了习仲勋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强的党性。

在三原看守所羁押两个月后,习仲勋等人又被转押到西安军事裁判处,终因反“党国”的证据不足,被取保释放。

习仲勋富于智慧、坚定沉着、勇于斗争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当地人称誉他为“都村三杰”之一(另两位是宋文梅、程建文)。

就这样,习仲勋先入团参加学运,后在狱中入党,投身革命,从此,进入了喜悦与苦难同在、光明与阴霾交织的革命长河之中。

1930年春,即刘志丹奉命回陕举起土地革命红旗的第二年,习仲勋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到长武县原杨虎城部的警备骑兵第3旅3团2营从事兵运工作。警备骑兵第3旅是杨虎城收编的杂牌部队,该旅3团2营是反对冯玉祥的旧部,营长王修德是共青团员,习仲勋利用王修德的关系,下到连队,与先行渗入该营的两名共产党员成立了党小组,以2连为中心开展全营兵运工作,发展组织,争取团结士兵,积累力量,等待时机。经过半年时间,在该营发展党员30多人,在各连建立了党支部,在营建立了党的委员会,习仲勋被选为营委书记。又经过一年半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习仲勋认为“兵变”条件成熟,经省委同意,于1932年4月在甘肃省两当县成功发动了一营人的兵变,这就是威震关陇的“两当兵变”。

兵变后的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5支队,支队长先是吴进才,不久之后,许天洁接任习仲勋任队委书记。兵变部队向北且战且走,最后决定向陕西长武的亭口方向移动,与陕甘游击队会合。此时,刘志丹亦奉省委指示,带队到礼泉、乾县一带准备接应,但正当双方靠拢途中,遭到当地土匪头子王结子的包围。由于旗帜不明确,缺乏整顿,失去依靠,孤军陷围的部队与土匪一接触,动摇分子即带头溃散逃跑,兵变没有变出革命的成果,以失败告终。

经过两年精心策划的兵变失败了,年仅19岁的习仲勋虽然心理上受到打击,他后来总结了失败的主要教训,即没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没有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他还曾假设:如果当时在凤翔山里进行游击战,情形就不同了。

经过艰难险阻辗转跋涉,1932年秋,习仲勋终于在耀县杨柳坪找到了时任陕甘游击队副总指挥的刘志丹。

刘志丹生于1903年,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1921年考入陕北榆林中学,曾组织领导学生运动。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率一批干部到豫陕边界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培养赤卫队骨干。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奉命打入陕西、甘肃一些军阀部队和民团,开展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P8-14

后记

作为习仲勋同志的老部下,我曾经亲历和见证了习仲勋同志在西北战斗、工作的一些往事。对于习仲勋同志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品质,我充满景仰和敬佩。因此,尽管能力水平有限,我还是尽我所能,记述了习仲勋同志在西北战斗、工作的故事。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熟悉习仲勋同志的老同志、老战友的鼓励和关心。许多同志向我提供资料,帮助我核实史料。中央组织部领导同志和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同志也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了诸多帮助和支持。期间,山西张仁健同志、陕西容全堂同志、中央组织部胡军勇同志,还参加了几次关于写作本书的座谈会。西北地区的乡亲们,还常常询问本书写作进展,盼望着这本书的出版。

本书初版以来,受到各地读者的欢迎,我深受鼓舞。根据各方面的反映,我又做了一次校订,补充了一些史料,修订章印。

在此,我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同志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何载

2013年9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