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有人问:“版本是学问么?值得研究么?”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如下:版本确是学问。不论新旧学者,都应研究。让我把理由说出来。
研究版本,就是审视刻得好、印得好的书籍,譬如《史记》一书,有宋刊本,有元刊本,有明清各种刊本,又有近时的石印本及铅字本。行格既各不相同,字句亦间有差别。嗜书的人,总称宋元本最佳。为什么呢?(一)因为纸墨古雅,字大悦目。(二)因为虽有讹字尚近情理。
又有人说:“我们读书,只要白的是纸,黑的是字,没有破损残缺,取价便宜就罢了。何必考究纸的新旧、字的形式呢?况且宋元版也难免讹字么?我问遇到必要的时候,只要买一部影印本。何必出重价,购原本呢?”
对于这种读书不考究版本的人,我可设一比喻,以见他们的错误。宋元本和各精刊本,可比闺女,翻刻本或影印本,好比寡妇。至于随便石印或排印的本子,简直是下贱的“野鸡”。青年人娶妻,总希望一个好人家的女儿,不愿意与寡妇结识,或与“野鸡”谈恋爱的。所以真能读书者,必求精善的本子。
精善的书本,不外下列诸种:
(一)宋金元刊本。
(二)元明覆宋本。
(三)明初刻本或活字本。
(四)清初精校初印本。
(五)名家手稿本或精钞本。
(六)名家手校或手跋本。
(七)海内或海内外孤本。
(八)高丽活字本或日本古本。
研究古书版本的人,大概可分为三类:(一)富闲的人,旧学略有根底,在家没有事做,借此以为消遣。(二)售书的人,出贱价购得大批书后,因阅历充足的缘故,往往能提出较精的本子,取善价售出。(三)求学的人,不满意于通行本,必求获精本,以为细读或校勘等用。这三种人,或保存文化,或营业谋利,都有功于艺林,都可称版本学者,否则宋金元明的印本,早已泯没了。
研究版本,与研究其他的学术相同,非有工具不可。工具者何?就是书目与书影。最完备的书目,当然是《四库全书总目》。但是总目不载版本,故初学者,必备《郘亭书目》,或相似者,随时参考。书影有瞿氏《宋元书影》《盋山书影》等,然终不及宋元真本的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不啻一部大书影。)我家有宋金元残叶四巨册,约二百叶。几年前出重价购得,实为研究古本最妙的工具。
除了书目和书影之外,初学者又不得不读一种谈论版本的书籍,最简易的,是叶德辉的《书林清话》。
上面所述,是研究版本最小限量的工具,倘欲专于此学,决非本篇所能尽述。
又有人说:“难道研究版本,如此的不易么?”
我答曰:诚然难的,世有研究一生而误认者。今试说两事:(一)叶德辉旧藏《韦苏州集》,彼读书志中称为北宋胶泥活字本。后此书归我,细细审察,知为明本。(二)近来四川重刻《唐诗纪事》,断定原本为宋刊,因字之缺笔,统与其他宋版书相同之故。实则原书系明嘉靖乙巳张子立刻本,重刻者不见子立原序,遂有此妄断,我有明刊本,且原序未失,故知其误。同时深知研究版本,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二十三年九日二十日
P33-35
周越然的书
陈子善
日前在深圳见到一位收藏界后起之秀,他出示一份所藏清代以降藏书家手札目录,自朱彝尊起,至黄永年止,名家汇集,洋洋大观。但笔者发现其中有个重要的遗漏,周越然并不包括在内。应该指出的是,周越然墨迹存世很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余生也晚,知道周越然的名字已在1980年代后期了。那时为搜寻张爱玲作品,查阅1940年代上海的《杂志》《风雨谈》《古今》《天地》等文学和文史掌故杂志,经常见到周越然的妙文。后来又在旧书摊上淘到周越然的《书书书》《六十回忆》等著作,始知周越然并非藉藉无名,等闲之辈。然而,我们已经把他遗忘得很久了。
周越然(1885—1962)原名文彦,又名复盒,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藏书家、编译家、散文家和性学家。他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秀才,又是南社社员。曾执教江苏高等学堂、安徽高等学校和上海中国公学等校,是严复弟子,为辜鸿铭所赏识,戴季陶则向他从过学。他精通英语,1915年起任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近二十年之久,编译各类英语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三十多种,尤以《英语模范读本》销数最大,几乎垄断当时全国的中学语文课本。他1940年代专事写作。1950年代先后在上海水产学院教授英语和从事图书馆工作。
根据现有资料可知,周越然生前出版了《书书书》(1944年5月上海中华日报社初版)《六十回忆》(1944年1 2月上海太平书局初版)和《版本与书籍》(1945年8月上海知行出版社初版)三种谈书的书,《情性故事集》(1 936年7月上海天马书店初版),《性知性识》(1936年7月上海天马书店初版)二种谈性的书。虽然还不能说周越然已经著作等身,但如果说他著述甚丰,影响不小,却是完全符合史实的。
由此也可见,周越然是早该进入文学史的人物。1980年5月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的刘心皇著《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里就出现了周越然的名字,称其“藏书有外国古本,中国宋元明版,中外绝版三种。数量之多,更是惊人。”这大概是文学史著作首次写到周越然。1995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青生著《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里也写到周越然,特别对周越然的散文给予颇高的评价。此书论及上海沦陷时期的“清谈风”与“怀旧热”散文时,给周越然以相当的篇幅,认为周越然的“书话”“专谈古书版本流变及伪膺‘古书’的识别,举证周详,论列精细”,而周越然“将有关‘书’的广博见识,用半文半白、亦庄亦谐的文笔写出”,“在中国古今同类散文小品中,显示出承前启后的独特个性。”至于周越然的“忆旧散文”,也自有其风格,“没有严密的秩序,忆及即写,散漫随意”,“下笔也比较自由,叙已述人或谈事载言,虽未必确切周到,却不失真实生动。”这是内地文学史著作写到周越然之始,都不能不提。
自1990年代中期起,随着内地出版界思想的解放,选题的多样,重印周越然著述逐渐付之实施。据笔者粗略统计,已经出版的周越然著述有如下七种:
《书与回忆》(1996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初版)《言言斋书话》(徐雁等编,1998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周越然书话》(陈子善编,1999年3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言言斋古籍丛谈》(周炳辉编,2000年2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初版),《言言斋西书丛谈》(周炳辉编,2003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夹竹桃集:周越然集外文》(金小明、周炳辉编,201 3年3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初版)。
这些周越然作品集当然各具特色,对传播周越然其人其文所起的作用自不待言。但是,除了集外文的发掘整理,它们大都是重新编排的选本,而非周越然著作的初版原貌。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因为读者无法从中得见周越然自己编定的集子,也即无法品尝周越然作品集的原汁原味,不少读者对此深以为憾。
从这个意义讲,北方文艺出版社此次新版《周越然作品系列》,首批印行周越然生前编定的五种作品集,就令人大为惊喜了。不但周越然脍炙人口的《书书书》《六十回忆》《版本与书籍》三种据初版本重印,《性情故事集》和《性知性识》两种生动有趣的性学小品集更是1949年以后首次与读者见面,极为难得。此后还将陆续印行《修身小集》《文史杂录》《古籍丛谈》等周越然集外文辑。“文字飘零谁为拾?”这部真正是原汁原味的《周越然作品系列》的问世,正好较为圆满地回答了百岁老人周退密先生当年的诘问,也必将对周越然研究有所推动。
也许因为笔者以前编过《周越然书话》,王稼句兄不弃,嘱为北方文艺出版社这部颇具新意的《周越然作品系列》写几句感言,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话,聊以塞责,不当之处,谨请高明指教。
丙申初冬于海上梅川书舍
《书书书(版本与书籍)》收录了周越然自述藏书经历的和关于版本目录学的相关论述文章,周越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不仅酷爱读书,在图书的版本上也颇有研究,在其鼎盛时期家中藏书近万种,对于书有独到的认识和发言权,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陈子善、王稼句联合策划!
周越然的书话,在古今同类的散文小品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个性。无论书林掌故,还是版本源流,无论购书乐趣,还是辨书真伪,均举证周祥,论列精细,亦庄亦谐,风致独具。
《书书书(版本与书籍)》是著名藏书家周越然关于图书的文章的合集,是1949年后首次还原初版风貌,品味原汁原味的周越然。这些文章中,既有藏书者周越然收集图书的经过,也有学者周越然关于版本学的专业论述,涵盖广泛,观点独特。内含周越然、陈子善、王稼句珍藏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