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无不有声有色,意味深长。
这本《沉默的军号》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给没当过兵的人一个真实的军营;给曾经当过兵的人一段真切的回忆;给正在当兵的人一份真情的嘱托。
作者朱法元其实是倚重新闻写作安身立命的,但做人作文,却没有某些新闻人的缥缈虚浮。军队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无不有声有色,意味深长。作者也有叹息,责任在心永固,忧患之语如父如兄。人说,有真情才有真文,无情者只能造文,所造之文,决不会历久,更不会弥新,终将飞灰烟灭。编罢此书,竟如与友重逢,深夜闲叙,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这是一支曾经吹奏过激动人心的高亢激越、急管繁弦般多姿多彩的旋律与乐曲的优质军号,然而20年来,主人却甘愿让她沉默。当年的高音大调是工作需要,战士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而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争状元。后来转业了,脱下戎装,告别军营,好汉不提当年勇,重打锣鼓另开张,过去的就翻篇了。这一沉默就是20年。今天她终于发声了,就像海螺贴近耳膜,阵阵天风海涛发出遥远的召唤和回响。让我们领略了主人当年的风采,闪亮的足迹。如此风光的人生经历能忍住不说,又让我想起法元身上的“古风”,想起幕阜山民的坚韧,大山一般的沉默,所谓“沉默是金”也。但是,该说的时候还要说,一让我们这些老朋友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认识法元(我想由于法元的低调、内敛,除了他老部队的战友之外,恐怕对这一段都知之甚少);二让今天的年轻人好好向前辈学习该如何做人做事。朱法元著的这本《沉默的军号》用真人真事告诉你。
跳出大山
机遇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生长在深山沟里,自以为一辈子都休想突破这重峦叠嶂,想不到一次机遇,又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有幸穿上军装,开始了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
与当时好多青年人一样,我自小就向往军队,梦想着成为一名军人。那是个十分特殊的年代,政治上极“左”,经济上落后,人民生活极为贫困,现在回顾起来都还嘘唏不已。可是在当兵的问题上,那时的社会氛围却是异常昂扬而浓烈的,“应征人伍,保家卫国”“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等口号深入人心,拥军优属的很多措施也是令人钦羡的,比如我一接到入伍通知书后,从生产小队、生产大队到人民公社(即现在的村民小组、村、乡三级),先后都杀猪蒸饭,宴请我全家。那顿长年难有的红烧肉咽白饭,远胜过现在的山珍海味啊!送兵的那天,那真是空前的热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叫万人空巷,而是万人空村,男女老少几千人,簇拥着我们5个新兵,直送到公社的边界,要不是早有几十名民兵拦截在那里,这支庞大的队伍还得往前奔跑跟进。送行者的心中,装满了“光荣”二字。他们知道,当兵意味着奉献,当兵就有可能牺牲,而牺牲奉献正是那时备受人们敬崇的事啊。乡村里只要有一人参军了,那块“光荣军属”的牌匾往门楣上一挂,那他全家就成了村里的明星,逢年过节有人送米送面慰问,有个病灾什么的有干部及时上门帮忙解难,三天两头有人嘘寒问暖。现役军人的工分补助要高于一等劳力,而且年终分配时绝不准拖欠,必须一分不少送进家门。那时的军婚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否则一顶“动摇军心,瓦解国防”的帽子谁也戴不了,如有哪个胆敢染指军人妻子的,必定得蹲几年牢房。好多当不上兵的人,总要千方百计搞一件军装穿在身上,哪怕有顶军帽戴戴,也会神气得很,别人看到总是眼馋不已。你想在这样崇尚军人的社会环境里,在军人的社会地位如此之高的年代,当兵怎不令人心向往之呢?
这就是导向的作用。社会地位决定社会价值取向。在一个以建功立业为最高荣誉的时代,人们追求的必然是牺牲奉献;而在一个嫌贫爱富、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一味追逐金钱享乐也就毫不奇怪了。
当然,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当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吃上一口饱饭。那时的农村缺衣少食,一旦当兵了,饥饿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这也是人们很羡慕的。但这绝不是主要的,否则现在人们求温饱怎么不考虑当兵而是选择打工攒钱呢?
然而,我这个神圣而又很实在的想法,却遭到了不应有的阻挡,可以说,我的从军之路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无奈。连续两年,我体检均已合格,可一到政审就被打下来了,原因是我爷爷曾在旧军队里服过役,不问青红皂白即被否决。到第三年,我已到达当时征兵的最高年限,我决定放弃走当兵之路,可那一年又遇到我们公社兵员不足,任务指标是5个,体检时合格的仅有4个,武装部长只好把我拉去凑数,还好我又检上了。这时公社党委决定组织一个调查组,把我爷爷的问题搞清楚。后来我才知道,我爷爷干的是抗日的事。日本鬼子打进中国后,一开始就大量掠夺中国的文物、珠宝以及银圆等,走私出境运往日本。当时正值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国民党军队抽调了很大一部分组建混成队,专门拦截走私的日本车船。我爷爷就是在军校毕业后分配到这样一支队伍里,主要负责拦截从武汉走水路的日本走私犯。仅仅一年多后,爷爷就牺牲了。其实土改时早已对此进行了调查,在划阶级成分时已有定论,属于抗日军人,我家没有影响列入贫下中农阶级。阻止我当兵,其实是有人搞“武大郎开店”,千方百计阻止年轻人跳出山区求发展,我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好在当时还有主持正义的两个干部据理力争,才放了我一马,使我抓住了最后的机遇,跳出了大山。
俗话说,人生要靠贵人相助,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总结我的人生旅途,我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成长进步,主要靠两个因素:一个是自己的素质,一个就是贵人相助。机遇来了的时候,自己条件不行是白搭,而具备了条件,却没有人为你说话,没有人赏识你、帮助你,也是空谈。当然,进一步说,为你说话的人也要行,要有一定的分量,否则多少杰出人才,又有多少人叹息他们埋没了荒废了可惜了,又有什么用?
助我出山的两个贵人,一个叫冷伟高,我们公社的武装部长;一个叫朱祈炎,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P1-3
编辑寄语
不编书久矣,整整十年,误人误己,欲说还休。重回编辑岗位,第一部书就是这部《沉默的军号》,竟是我喜欢的内容。人说梅开二度是喜,我却讲缘。这缘,一定是前生注定。作者朱法元长我十多岁,戎马生涯二十余载,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军队。正在他踌躇满志之时,遇到“百万大裁军”,他左冲右突,最后还是挥泪告别军营。这泪,却成东江之水,推拥着他在地方工作乘风破浪,干出不凡业绩,为复转军人树立了楷模。因为他钟情文字,先后有多部著作出版,但溶入血骨的军旅生活不写出,他像不能安度晚年,于是就有了这部书。著名批评家朱向前先生序言中说:“本书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给没当过兵的人一个真实的军营;给曾经当过兵的人一段真切的回忆;给正在当兵的人一份真情的嘱托。”我深以为是,并更激赏第三句。朱法元其实是倚重新闻写作安身立命的,但做人作文,却没有某些新闻人的缥缈虚浮。军队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无不有声有色,意味深长。作者也有叹息,责任在心永固,忧患之语如父如兄。人说,有真情才有真文,无情者只能造文,所造之文,决不会历久,更不会弥新,终将飞灰烟灭。编罢此书,竟如与友重逢,深夜闲叙,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我曾说过我这一生是“三从四得”,即从军,得到了枪杆子;从政,得到了官帽子;从文,得到了笔杆子;感谢改革发展新常态,在文化企业又依法依规得到了够用的票子。现在想来,虽是调侃,却也基本符合实际。再一想,我又对这几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做了三个“最”的概括:最难忘的是从军;最有味道的是从文;最不好玩的是从政。
由于最难忘,由于刻骨铭心,于是在我离开军队20年后,终于写下了这本军旅散文。
其实20年来,我虽不穿军装,但在我心中,军旅并未中断,而是继续在走。这从几个方面可以见证:在工作中,凡我的下属都说我的军人作风特明显,比如雷厉风行,比如处事果断,比如说一不二,比如坚忍不拔,等等等等;在为人处世中,军队教会我的规范怎么也改不掉,比如站、坐、行“三姿”,就始终是军人的派头;比如说话的干脆简练,有时近乎喝叫,令人难以理解;再比如做人的原则立场,更是宁折不弯,为此好多友人为我扼腕叹息,说我一根筋,太不会变通,失去了好多升官的机会。我却颇不以为然,自己身上宝贵的军人气质,岂能为得点蝇头小利而丢失?最重要的是在我心中,军队总是那么神圣,对军队的感情总是那么深厚,丝毫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反而更加炽热更加珍惜。后来看到军队里的腐败现象也一度那么严重,看到军队建设蒙受巨大损失,就像无比珍贵的一根上等红木,被一些蛀虫横加糟蹋,我真的目瞪口呆,痛心疾首,大失所望!
我从军的20年,正处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军队也同各个领域一样,处于大变革的时期。那时的军队,经过拨乱反正,可以说从教育、训练、作风建设等全面走上正轨,而且开始步入改革进程。那时最重要的有两条:最核一心的是如何坚持政治建军,不断提高军队素质;最关键的是每个军人如何对待改革,如何参与改革。我以为,在那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军人,确实经受住了考验,在风起云涌的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建设抓得还很紧,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还在发扬光大,光荣本色还没有丢,涌现出了好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特别是“百万大裁军”,全军波及,举国关切,世界瞩目,如此重大的改革,若没有良好的思想作风素养,没有几十年打下的坚实基础,要做到从头到尾不出大的问题,保证平稳顺利,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在改革浪潮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当时为了服从国家大局,提出军队要忍耐,要大幅削减军费开支,于是便出现了军队搞生产经营的问题,这个极坏的头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继而带来的是军队参与走私,再往下走就是军队腐败。其实当时就有很多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提出了逆耳忠言,可惜并未引起重视。后来中央最高领导也曾指出“军队要吃皇粮”,但为时已晚,也未采取得力措施纠正。现在看来,真是追悔莫及,发人深省。 不管怎么说,回顾那段历史,记住那段历史,从中得出经验教训,以厉前行,总是有益的。在几十年的时光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越是改革发展,越是搞现代化建设,越是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军队。军队的强大,虽然要靠武器装备的先进,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人,在人的思想作风是否过硬,在军队整体素质是否够强。这在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中,早已被正反两方面的无数事例证实。不注重这一点,将会铸成历史大错!正是有虑于此,我才用了我的一片良苦用心,陆续写出了这么些散文,姑且作为对培养教育我成长的军队的一点微小贡献,奉献给读者朋友。虽水平所限,难免粗俗浅陋,文不达意,也只能说尽力了。
非常感谢文坛名家大家朱向前先生,又一次为我的拙作写序。他的序文,老辣精到,鞭辟入里,字字千金,情理并茂,其实就是一篇美文。大手笔出手,自然蓬荜生辉,序中对我的评价实在过誉,我真的当之有愧。感谢许甫金先生,欣然为此书绘制了50多幅插图。许先生也是老军人,是我的前辈,从军期间,曾到西安美院深造,美术功力相当了得;他和很多老军人一样,对军队怀有深厚感情,他是带着感情、用心在作画的,他的佳作都是精品,为此书增色颇多。感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在出版此书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精湛业务和创新能力。本书的成功,倾注了社领导和编辑人员的心血,令人难以忘怀。一书虽小,文字虽拙,署名虽是作者,但却是许多文友共同努力的结晶,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朱法元
2016年6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