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集了台湾著名学者如秦贤次先生,对北京台湾人的研究论文;以及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对老北京亲历的思念和回味等。他们搜集和收藏的资料比较广泛、具体和珍贵,对问题的观察有独特视角,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是研究京台关系不可缺少的资料;他们进行的研究和创作,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欣赏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何标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收集了台湾著名学者如秦贤次先生,对北京台湾人的研究论文;以及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对老北京亲历的思念和回味等。他们搜集和收藏的资料比较广泛、具体和珍贵,对问题的观察有独特视角,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是研究京台关系不可缺少的资料;他们进行的研究和创作,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欣赏的。 内容推荐 翻开本书,我们就会看到,在老北京居民中占极少数的台湾人,却成就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负有声名的文学家、翻译家、音乐家、演奏家、画家和教授。他们都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领域,被载入了海峡两岸文化和艺术的史册。本书的文章中,介绍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80位第一代老台胞的简况;叙述了许地山、洪炎秋、王悦之、宋斐如等人的往事。这些老台胞中的许多后人,现仍定居于祖国大陆。 目录 辑一 历史的见证 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 戊申入都门感兴/许南英 台湾第一作家——许地山/秦贤次 张我军及其同时代的北京台湾留学生/秦贤次 五四时期台湾学生大陆负笈就业行——柯政和·宋斐如·王庆勋/秦贤次 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选择——洪炎秋大陆时期的文学文化活动研究/杨红英 五四美术的历史重验(删节)——记王悦之画作的思考与实践/萧琼瑞 访体育先驱林朝权老先生/叶芸芸 辑二 京味儿回忆 番薯人/林海音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林海音 走进城南旧事/周晓苹 二十世纪一个台湾家庭的悲欢岁月(节略)/陈毓钧 一个台湾人家庭的颠沛流离/陈宛萱整理 辑三 资料选粹 日降后在北平对台湾青年国家观念的一场 争议/张光正 《新台湾》导言/秦贤次 平津台胞动静概况/洪炎秋 关于台湾二·二八事件答记者问 关于建立林海音故居纪念馆 试读章节 许地山,名赞堃,小名叔丑,后以字“地山”行,笔名落华生,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市现今延平郡乇祠侧之“窥园”。地山祖籍广东揭扬,明嘉靖年问远祖许超移民台湾,至地山已历十代。父许南英(1854~1917),进士出身,有诗词集《窥园留草》行世,为一爱国爱家的读书人,生平最为景仰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山谷),因此为其三、四两男分别取字敦谷、地山。 许地山出生未满三岁,台湾即因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清廷割让给日本。许南英基于民族大义,宁死不当亡国奴,在民族英雄刘永福统率下,领导南部军民抵抗日军入侵,因寡不敌众,终于失败。全家在当地渔民保护下,先由安平乘竹筏到外海,再搭轮船抵达汕头,最后落籍福建龙溪,独父亲南英因受日军通缉,不得已只身南走新加坡、泰国,流难异域二年后始得再回归祖国。而地山在搭轮船时,不慎自爬绳上跌下,造成左臂脱臼,因接骨不正,以至其左臂长期无法运动自如。 许地山四岁时启蒙,接受私塾教育;十四岁始在广州受新式教育,肄业随宦学堂,迄十八岁时毕业。翌年,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自立谋生,乃回漳州,任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师,这是地山从事教育工作的开端。二十一岁,即民国二年(1913),出国前往缅甸仰光担任当地华侨创办的中华及共和两校教员,用闽南语授课,迄民国四年(1915)底回到滓州,其问也曾漫游缅甸和马味西亚各地。五年(1916)起,又先后执教漳州华英中学及省立二师,迄六年(1917)夏止。总计,地山早年之教育生涯长达六年,而旅居国外的生活经验,更为后来创作小说提供丰富的泉源。 六年(1917)秋。为了追求新知,许地山北上考入私立汇文大学,在文科肄业,开始他的新生活,时年已二十五,汇文系基督教大学,设于北京崇文门内盔甲厂,二年后,与北通州协合大学合并,改称燕京大学,由美籍司徒雷登新任校长。 同年冬,父亲南英病逝印尼苏门答腊。 刚入汇文时,许地山被同学视为怪人,戏称为“许真人”或“莎士比亚”。因他喜穿自己设计的灰布长衫,指戴翠玉戒指,好淡佛理,喜写梵文,既既蓄长发,又留山羊胡,面貌活像莎翁。刚开始,同学既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显得落落寡合。接触}{久,同学终于发现他不但会说闽南话、广东话、北京话,也懂得英文、德文、梵文;且待人和蔼,既多才又健谈,因此乐于同他交朋友,往来较多者有瞿世英(菊农)、白镛(序之)、李勋刚(颖柔)等,后皆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七年(1918)初,与台中雾峰望族林祖密(季商)令妹月森结婚,年底牛女樊新。 八年(1909),五四运动在北京发生,许地山除了参加当日下午的游行示威外,还担任学校代表,召集参与各种集会,积极投入这个改变了中国未来命运的伟大学生爱国运动。十一月,许地山与瞿世英、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等创刊《新社会》旬刊,共出十九期,许地山从九年(1920)一月第八期起,陆续在上面发表过九篇文章,这是他发表文章之始。 九年(1920)夏,许地山自燕大文科毕业,获文学士。秋,又入宗教学院学习。是年-十月,回漳州拟接林月森母女来北京定居,途经上海时,林月森不幸病故,葬于静安公墓。这段哀情后来由地山写成感人至深的小说《黄昏后》,获得海内外读者好评。 十年(1921)一月,周作人、郑振铎、茅盾、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民国以来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该会存在时间有十一年之久,迄“一二八”事变之后,始无形解散,其机关刊物有在上海发行的《小说月报》及《文学周报》。《小说月报》创刊于清末,每月十日出版,系民国以来寿命最长的文学期刊,自十二卷起,成为该会会刊。 同月,短篇《命命鸟》发表于《小说月报》,其创作背景在缅甸仰光,这是许地山的处女作,也是新文学以来第一篇充满“异域情调”的爱情短篇小说,比较同以“异域情调”著称的李金鬟诗集《微雨》的出版,还要早上四、五年。 紧接着,在同年四、五、七月上之《小说月报》又陆续发表了《商人妇》、《换巢鸾凤》、《黄昏后》等三篇短篇小说。《商人妇》发表时署名“落华生”,这是地山使用笔名之始。以后,凡属文艺创作,大多使用“落华生”这个唯一笔名。 在古文中,华、花相通,因此“落华生”即“落花生”之意。早年,许地山的父亲常期望他们兄弟“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就像“花生”一样,“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而许地山的一生,真的名副其实与他的所渭“落花生”的涵义一模一样。 五四时期,以青年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为题材的小说不仅风靡一时,且在当时的小说创作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许地山即为当时作家中,最喜爱写作爱情小说者,他的小说大多故事曲折,允满浓郁的南国风光与异域色彩,除了具有鲜活的浪漫主义特色外,也常带有宗教的、玄想的气氛意味。 同年八月,《语体文法大纲》一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许地山所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民国以来论述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五本书,其他四本均出版于民国九年(1920)。该书迄十七年(1928)九月止,曾出至六版。 十一年(1922)夏,许地山自燕大宗教学院毕业,获神学士,秋起,留校任文科及宗教学院助教一年。卜二年(1923)夏,与谢冰心、梁实秋、顾一樵等共二百余学生赴美留学。许地山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及比较宗教学。 P10-13 序言 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是隔峡相望的闽、粤两省,特别是闽、台之间,有亲人血脉、祖墓坟茔、语言习俗等极其亲密的关系。北京与台湾却相隔千里,语言、饮食、气候迥异。但北京历来是台湾同胞向往仰慕的文化古都,自清康熙在台湾施行考举制迄今300多年以来,台胞进京赶考、旅游观光、就学、经商以至暂居、定居者络绎不绝。京台之间的纽带,总体而言,主要是基于中华文化传统。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京台关系史对早期旅京台湾人的研究,逐渐被引起重视。10年前发表的拙文《台湾人在北京》,记述300年来台湾人在北京6个时期的简史。后又陆续发表了《清代京台两地缘》、《负笈京师的台湾郎》、《老北京的番薯人》、《北京台湾会馆史话》以及介绍老一辈台胞人物等多篇文章。2004年,北京市台联会出版《在北京的台湾人》,书中收集文章70多篇。上述这些,多是采集定居大陆台胞及其后代撰写的家史和回忆文。本书则主要是收集台湾著名学者如秦贤次先生,对北京台湾人的研究论文;以及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对老北京亲历的思念和回味等。他们搜集和收藏的资料比较广泛、具体和珍贵,对问题的观察有独特视角,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是研究京台关系不可缺少的资料;他们进行的研究和创作,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欣赏的。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台海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岸进入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的时期,京台间人员交往日益热络。但我们仍然忘不了老北京台胞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怀,忘不了他们对日本殖民统治同仇敌忾的反抗与斗争;忘不了他们从常夏的台湾来到严寒的北京所经受的困苦;忘不了他们仅凭日本“公学校”学历,经过刻苦自学,而能进入北京高等院校那超常的打拼精神。翻开本书就会看到,在老北京居民中占极少数的台湾人,却成就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负有声名的文学家、翻译家、音乐家、演奏家、画家和教授。他们都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领域,被载入了海峡两岸文化和艺术的史册。 本书的文章中,介绍了清代和民国时期80位第一代老台胞的简况;叙述了许地山、洪炎秋、王悦之、宋斐如、张我军、林焕文等人的往事。这些老台胞中的许多后人,现仍定居于祖国大陆,但编者因所知有限,无法对文中所述进行核实,这是要加以申明的。希望今后大家共同对老台胞的历史记忆继续挖掘采集,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弘扬被湮没了的历史业绩。 何标 2009.7.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