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六大会战。
胡博、王戡著作的《关山悲歌(太原保卫战)》用全景式、多角度、大场面、多风格纪实展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披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再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力抵抗外族侵略的英勇悲壮场景。
只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才能面向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关山悲歌(太原保卫战)/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胡博//王戡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八年抗战,六大会战。 胡博、王戡著作的《关山悲歌(太原保卫战)》用全景式、多角度、大场面、多风格纪实展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披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再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力抵抗外族侵略的英勇悲壮场景。 只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才能面向未来。 内容推荐 1937年10月底,忻口战役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陆续向太原转进,阎锡山命令傅作义为太原守备司令。计划“依城野战”以保太原。但后来计划中“依城野战”的部队都绕城而过,向后方撤去,只留下以傅作义35军为主力的一万余人的部队防守孤城太原。 11月6日,占绝对优势的日军向太原城外围守军阵地发起进攻;7日,日军发动总攻,双方进行激烈的炮战。日军重炮压制了守军火炮之后,集中轰击城墙,最后在东北城角炸开了缺口,日军蜂拥而上,守军奋勇还击,展开白刃大战,将日军几个波次凶悍的冲锋打退,双方均积尸累累。是夜,日军调来精锐突入并守住了东北城角缺口。8日,日军由此攻入太原市区,守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守军各部伤亡极大,眼看大势已去,傅作义于8日晚下令突围,率残部突出了太原城。 太原保卫战为抗战初期著名的大型战役之一。胡博、王戡著的《关山悲歌(太原保卫战)》基于丰富的史料,具体生动地讲述了该战役的全过程。 目录 序 表里山河 第一章 太原城内 第二章 太原的命运 第三章 傅家军与日军 第四章 保卫计划出台 第五章 计划不容更改 第六章 太原城防 第七章 日军逼近 第八章 孤立的守军 第九章 初战城郊 第十章 劝降闹剧 第十一章 炸弹厂的激战一 第十二章 东北角的危机一 第十三章 东北角缺口的争夺 第十四章 混乱之夜 第十五章 傅作义逃跑了? 第十六章 城北、城西战事 第十七章 东北角和城东战事 第十八章 失守 第十九章 突围 第二十章 败退的洪流 第二十一章 三位上将的心思 第二十二章 战平遥 第二十三章 吕梁山上 第二十四章 东阳关告急 第二十五章 韩侯岭 第二十六章 最后的“反攻太原” 第二十七章 铁蹄下的太原 第二十八章 光复太原 鸣谢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太原城内 1937年11月2日是个没有什么特别的日子,在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商铺依然开业,学校上下课的铃声也照常响起,整座城市像往常一样秩序井然。但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几道城门内,等待接受检查后出城的大车排起了队,同蒲铁路太原站里带着大小包袱的市民也比往常更多。城内的主要路口上已经做好了简易的防御工事,交通要道还架设了高射机枪,尖锐的防空警报声不时响起又解除。城墙上以往只有零零星星的军警巡防,这时也以几米一人的密度站上了荷枪实弹士兵。除此之外,太原市还宣布实施夜间宵禁,街口摆上了拒马,墙上也贴着宵禁的告示。入夜后,军警巡逻的频率增加了许多,还出现了封锁一条胡同挨户搜捕汉奸嫌犯的场景。 这一切都在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这座古城上了。 人们议论的话题,在气氛影响下自然是围绕着战争的进程为焦点。这里说的战争,指的是中日之战,一场两国之间并没有正式宣战,却已经打得如火如荼的战争。 话题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政府公开对外的宣传,一种是发行报纸的报道,还有一种则是传言。说起这三种来源,谁都说不好哪个才是正确的。比如说山西省政府和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发言人,从8月份开始就不断向公众发布重创日军的消息,报纸的报道也大致相同,区别是增加了山西军政首脑阎锡山誓言保卫家乡父老的言论,以及前线将士的英雄事迹。至于传言的来源就说不清了,它既有声称从军政人员或军队听来的消息,也有自行根据形势推断的消息,更甚者还有日军间谍故意散播的消息。如此种种,莫衷一是,谁都说不清楚,战况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但聪明人根据官方不断公布的“胜利转进”消息,已经察觉出些许端倪,那就是国军正在日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事实上确实如此。自从七七事变爆发以来,华北战区的中国军队被装备精良并占据绝对火力优势的日军打得连战连败。自从7月28日与日军全线交战开始,仅过了两天,北平和天津就陷于敌手。此后日军大举南下,兵分三路,先后攻占河北重镇保定、察哈尔重镇张家口。进入山西的这一路日军,则一路西进,不到一个月就已经打到了忻口!而忻口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只有90公里。于是太原市民的议论话题就只能是忻口能不能守住,以及太原到底安不安全了。 这忻口到底能不能守住了?要是被日本人打下来,那太原就真的危险了。 我觉得没有问题,几十年下来了,有哪路军队打到太原的?还不是被我们阎主任的部队给挡在忻口以北了嘛。前几天阎主任不是从前线回来了吗?他肯定有办法。 日本人不一样,大同悄无声息就丢了,雁门关也没消息了。你就看那报纸上说姜玉贞旅长战死原平,看到那是一个旅都搭在里面了吗?这一次我看悬乎。 南京方面不是已经调部队过来增援了吗,应该能挡住吧? 中央军也不顶用!你看他们在保定打的,那么大一个军事重镇,一天不到就丢了,还有上海那边投进去多少部队了?形势也不看好。别说太原,南京这次也悬啊! 已经有人离开太原了,我看日本人还没打过来,我们也赶紧跑吧。 再等等看,太原毕竞是阎主任的“家”,他怎么可能愿意放弃?忻口已经守了超过半个月,日本人也不可能一直打顺风仗啊。 对,对,都过去半个月了,忻口还在我们手上,娘子关那边不也顶住了,我觉得阎主任一定会有办法的,毕竞这里是他的“家”! 众人口中的“阎主任”,便是在8月20日被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为第2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由于阎锡山长期担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又是和太原绥署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所以包括军队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还是习惯性地称他为“阎主任”。 此时此刻,位于府东街(现属杏花岭区)的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内,被太原民众寄予厚望的阎锡山正坐立不安地来回踱步。虽然主导舆论的《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媒体都在不断往好的方向报道,但战局究竟发展到哪一步,他阎锡山心里是再清楚不过的。 日军攻到忻口,政府方面再怎么宣传,都无法隐瞒。于是在宣传的重点上只能突出守军如何慷慨激昂,如何浴血奋战。事实上在10月13日到11月2日这半个多月中,中国军队确实在忻口将日军第5师团等部暂时挡了下来,但付出的伤亡也是巨大的。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麒、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以下2万余官兵阵亡,另有3万4千余人负伤。这还只是忻口,娘子关那边其实已经被日军占领,守军在付出了阵亡1万2千余人,伤1万3千余人的代价下退守寿阳,日军第20师团则在尾随追击中。这些事实,太原市的普通民众自然无法知晓。阎锡山心里明白,娘子关一失,东面屏障已经完全丧失,他的部队就算在北面的忻口再怎么坚持,太原也是朝不保夕。 早在第2战区正式成立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就曾发来电报,他指出“山西抗战关系到全国战局,必须保持山西抗战阵地,坚持时间越长越好,最少要坚持一个半月”。为达成这个目标,蒋介石承诺派兵增援。 在挑选人晋部队时,他特地选择中央军旁系部队或地方杂牌军。在这些部队中,除了第14军是中央军嫡系外,其余如第1军团、第14军团、第3军、第9军、第15军、第17军、第94师,以及从四川出发的第22集团军都属于中央军旁系或地方军。蒋介石的这个做法就是要让晋绥军知道,“我们这次来不是要夺取山西,而是真心帮你们打日本人的”。此外,蒋介石还特地补充了晋绥军一批军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德式钢盔和zB.26轻机枪,这是专供调整师(俗称德械师)所用。连这种装备都愿意提供,足见蒋介石的诚意。 其实不管南京方面做出何种表态,阎锡山肯定是要用尽全力来保卫山西,毕竟山西是他的地盘,太原更是他的家。对于阎锡山来说,山西尤其是太原如果不保,那他苦心经营了25年的根据地就没了,今后还怎么与蒋介石的中央政权抗衡呢? 阎锡山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这与蒋介石在一年后提出的“焦土抗战”是完全不一样的。阎锡山明白,只有守住地盘,才有可能持久作战,如果连地盘都没了,还打个“甚仗”?对此,他忍痛合弃了来之不易的绥远,将驻绥主力调回山西参战。他又枪毙了擅自放弃天镇的心腹爱将——第61军军长李服膺,借以向全省军民表明自己坚决抗战、寸土必争的决心。 现实是残酷的,无论是晋绥军还是中央军,在山西的对日作战中都遭到了惨重损失。大同会战流产了,平型关会战又告失败。现阶段的忻口会战,虽然暂时在北面与日军陷入僵持阶段,但东面的日军却从娘子关继续西进,并在阳泉突破了川军的防线。阎锡山因此不得不在一天前,也就是11月1日晚上8时许向忻口守军下达了准备“向莱水坞、青龙镇、天门关一线转移”的指示。 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阎锡山面前。太原,是守?还是不守? P5-12 序言 表里山河 每当提到山西,“表里山河”这个来自《左传》的词汇都会穿越时间浮现出来。两千年来,人们似乎没有找到过更准确的评价来代替。太行山脉隔绝了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只留太行八径作为通道;黄河自西南两面环绕山西,东岸则有吕梁山脉雄峙,自古便是易守难攻的地区。山西北部虽然门户较为开阔,也有内外两道长城可做依托。民国以来历次军阀混战之中,还没有哪支军队能攻入山西腹地搅个天翻地覆。 20世纪工业化进入山西最明显的标志是铁路,特别是从大同经太原抵达蒲州风陵渡的同蒲铁路,成为纵贯山西南北的干线,连通了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与运城盆地,为军队在省内的调动提供极大的便利。只要控制同蒲铁路,便可将南方的部队和物资向北源源输送,依托太行山打击纵贯华北平原的动脉平汉铁路。可以说,如果想打通平汉铁路,必须打通同蒲铁路。 其实,同蒲铁路并未真正抵达大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同蒲铁路还有8公里便能从十里河南岸连接大同城。这天,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在日记里写下“恨敌骄”:已过九一八,今日卢沟桥,我未现代化,国中任敌骄。言语中不无事业未竟的感叹。 卢沟桥事变后,中日间局势的变化远非九一八可比。7月3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称“自从九一八以后,我们愈忍耐退让,他们愈凶横压迫,得寸进尺,了无止境,到了今日,我们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了。我们要全国一致起来与倭寇拼个他死我活!”次日,阎锡山准备动身前往南京参加军事会议,并在日记中写下“扶病南行参国计,但求此去不空回”。 几天的会议让阎锡山感慨良多。8月4日的日记说“国家事太大,误下补救难,卅年当国者,罪尤实难宽”,6日说“我骄奢淫逸,消耗数十年。日本则励精图治,积蓄数十年。我不得已而抗战,何能说有无把握”。但局势的变化已经不容得从“有无把握”上衡量了。8月7日,蒋介石、汪精卫及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召集五院院长、行政院各部部长、军委会各部门长官和阎锡山、白崇禧、刘湘、何健、余汉谋等地方实力派代表召开国防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战和问题,做出最后决定——“战争是最后的决心,我方方针照原定方针进行,进退迟速之间由中央作主,何时战亦由中央决定,各省与中央取一致进行,无异言异心”。蒋介石日记中的记载更加简明“决定主战”。 就在同一天,日本“中国驻屯军”也做出了占领平津地区之后的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席卷察哈尔省,进入山西省北部及绥远地区”。8月8日,阎锡山飞返太原,当日的日记只有六个字“决计易——定策难”。 局势的变化已经不容得阎锡山再仔细定策了。抗战初期出版的《中国抗战地理》一书中,作者许卓山评价山西“进可以攻,则平汉线的敌军不敢长驱直下;退可以守,则华北的军事重心仍能保存”。但是,已经决定入侵山西北部的日军中国驻屯军以重兵向南口进犯,关东军也出兵进犯张家口。8月26日,南口、张家口同时陷落,日军开始南进山西。8月28日,阎锡山亲自前往太和岭口督战,试图在大同进行决战,但仓促间部队未能集中,只得匆匆放弃。许卓山评论“南口是察南的门户,同时也可说是晋北的前线。南口不守,察南完结,而晋北的天镇、高阳以至大同,当然也保不住了”。随后,阎锡山又组织部队在平型关准备会战,但因日军攻占茹越口、繁峙,守军交通线被切断,集中在平型关当面的部队被迫继续南撤。阎锡山在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撤兵令下意凄凉,指挥杂军愧无方,原由平行复南口,孰意茹越殡鉴堂(注:鉴堂指第203旅少将旅长梁鉴堂,他在茹越口与日军作战时阵亡)”。 10月初,阎锡山依托五台山和宁武山区,以同蒲铁路沿线的忻口为中心,组织起新的防御阵线,迎战日军的攻势,为时一个月的忻口会战就此爆发。与此同时,日军也不再把目标限定于山西省北部。10月1日,新成立的日军华北方面军接到来自东京的“敕命”,“着以一部进行山西北部作战,攻占太原”。 一场大战未息,又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