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地图》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品成老师最新创作的红军题材长篇小说。1935年4月,红军从贵州进入云南境内时,截获了敌军物资军车,其中有非常重要的军用地图。首长决定派遣通讯连的翁富月等人将地图和新部署送达远在宣威的红军第九军团。可混入送信小分队的间谍赖师墨泄露了情报,小分队遭到敌军的包围。在危难时刻,给红军当向导的彝族少年合石挺身而出,带大家到有天堑“一线天”庇护的彝家山寨万宗铺藏身。外要防敌军蹲守和偷袭,内要获得彝人山主高万有的信任和帮助,再加上被“内鬼”赖师墨的诡计蒙蔽,翁富月等人在万宗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红军战士通过给彝人治病的契机得到了彝族同胞的信任,共同抵御住了敌军的进攻,铲除了“内鬼”赖师墨。历经重重艰险,高万有带合石将信和地图送达红军第九军团,红军队伍不断壮大,顺利向川西挺进。
张品成著的《非常地图》是一部描述红军战士在尽苦卓绝的条件下,团结一心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优秀儿童小说。作家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分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不仅体现了红军“送地图小分队”不畏艰险的勇气,也写出了彝族同胞在红军长征路上给予的无私帮助,表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的革命精神。对广大青少年了解、学习红军长征过云南这段历史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能让他们深切感受革命先烈们的动人一面。
第一章
一 队伍就从那座老桥上过了黄泥河到了黄泥河镇
翁富月指了指山下那片地方跟廖彪天说:“过了黄泥河就是云南了。”
廖彪天往山下看,看见隐约的一线水。他说:“那是河吗?那是条溪子。”
翁富月说:“黄泥河不是河呀,是那个镇子。”
廖彪天想:谁说不是河?我不跟你争就是,是先有那条河的好不,叫黄泥河。后来有人傍河而居建了个村子,随口就把村子取名黄泥河,后来村子成了镇子还叫黄泥河。就这么回事,但他没说出来。
他们是穿越边界上一条黄泥河来到云南境内的。正像廖彪天想的那样,黄泥河虽然是个镇子的名字,真的也有一条河。河里并不见黄泥,水很清澈,河不宽,也许只能算条溪流,但是那种久晴无雨则成沟,一雨便成深河的那种河溪。战斗就是在那道河溪一侧打响的,对方沿着黄泥河布了阵。可红军一到,才和敌人稍有接火,对方便溃不成军了。看情形,也许人家只是做个阻截的样子,根本就不想真刀真枪地干。
队伍就从那座老桥上过了黄泥河到了黄泥河镇。
过桥时廖彪天还故意问向导:“哎哎!这条水叫什么呀?”
对方说:“黄泥河呀!”
翁富月知道廖彪天是故意的,便在他后脑勺上敲了一下:“马桶,你这鬼伢①!”
廖彪天“哎哟”叫了一声,却在雨里粲粲地笑着。谁都弄不清翁富月为什么要敲廖彪天的后脑勺,这小鬼被骂了被打了还那么笑。
五年前,廖彪天十二岁,是个孤儿,给人家放牛讨口饭过活。白军围剿红军,两军对垒,有一片山涧就成了中间地带。一般人不敢往那地方去,所以,草就长得很好。有一天,一颗子弹飞来,把廖彪天放的一头牛给打死了。翁富月那时还在供给部,他带了几个人去找粮食,正好从那条山路走过,在山里叫个伢给扯住了衣角。
“你们赔我牛!”那个小人儿哭着说。
翁富月说:“我们没牵你的牛呀!”
廖彪天指着山沟里那头死牛说:“你们把它打死了。”
“我们没打死你的牛!”
“它是被枪子儿打死的!”
翁富月说:“那边山头是白军,这边山头是红军,常常就放那么几枪算是交火,你怎么知道是哪边的人打死的?”
“我不管!”廖彪天抹了一下鼻涕说,“它是被枪子儿打死的!”
翁富月说:“你也是,哪个地方不好放牛,偏到这地方来?”
“这地方草多,这地方草好。” 翁富月他们看了看,沟里的草长得确实好,溪边绿油油的一大片。两军对垒,没人敢到这地方放牛,草当然长得好。
廖彪天一直死死拽着翁富月的衣角不放,翁富月没发火,他很可怜那小人儿。他说:“这么吧……我们出钱把这头牛买下了,行不?”那时候他正给队伍找吃食,一头牛也不错。
“不行!”
“牛死又不能复生,再说,还不一定是我们的人打死的……”
“牛死我回不去了,牛死了我没饭吃了……”
翁富月说:“没饭吃跟我们走呗,管穿管吃。”
廖彪天真就这么加入了队伍。他一直跟着翁富月,他管翁富月不叫队长也不叫别的,叫他长工。翁富月很奇怪,你怎么叫我长工?我是你家长工吗?廖彪天还是那么长工长长工短的人前人后地叫。后来翁富月才知道,客家人有的人家称父亲叫长工,叫邻舍叫做饭的、喂猪的……那是因为伢儿生下来八字先生一掐算,和做父母的八字相克。儿子的名要叫得贱,叫楼梯叫牛绳什么的,还有更贱的叫鸡食盆叫棺材盖什么的。廖彪天原名就叫廖马桶。那时候翁富月也诧异,你叫饭桶谷桶酱桶油桶什么的不好吗?叫马桶?后来才知道,原来廖彪天把他当爹看,才叫他长工的。廖彪天生下来后七个月,爹娘在树下躲雨,一声响雷,把那对男女劈死了。人家说这伢和做爹娘的相克哟。东家收养他时,说你的命是克爹克娘的命,我们收你得改个贱名。他马桶的名就是这么得来的。翁富月说你克你爷娘但你不克我更不克队伍,你现在克的是敌人。我帮你改个名吧,工农就要翻身得天下了,你就叫彪天好了。
P1-4
8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毛泽东同志曾用精辟的语言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热情赞颂红军那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我国著名作家魏巍则把红军长征比喻为镌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示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弘扬红军将士坚忍不拔、理想信念高于一切的献身精神,凸显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壮丽图景及深远影响,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策划支持、云南晨光出版社组织出版的这套“七彩云霞红飘带”儿童文学丛书,以红军长征过云南为背景,对长征史诗进行了文学的发掘与书写,向红色情怀热情致敬,并将其传扬。
为创作这套长征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在红军浴血奋战过的红土地上,在红军渡口、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纪念馆,在张贴过红军标语和曾经热血沸腾送儿参军的村头巷尾,缅怀永垂不朽的功绩,接受思想灵魂的洗礼。他们在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甄别史籍的基础上,以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时间和线路为经,以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为纬,以适合今天少年儿童读者阅读需要的叙述方式,艺术地反映和讴歌当年红军长征过云南艰苦卓绝的英雄壮举。同时,把途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丽江、迪庆等主要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这些地区各民族群众与红军队伍从隔阂到交融的关系,转化为儿童文学表达,转化为生动而精彩的故事讲述。
这是一套写实与虚构结合的红色儿童文学丛书,每部作品既以史实打底,又不失符合少年儿童身份的想象,力求大处不虚,小处不羁,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高度统一,写出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画卷上独具特色的云南篇章。在叙写战争年代尖锐、激烈斗争的同时,力避生硬图解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不简单渲染血腥暴力;既突出革命英雄的正面形象,又书写各种人物的内心情感;既突出主流正史的庄重风格,又追求文学审美的多样趣味。因此,这套丛书可谓选材精,开掘深,故事巧,人物活,语言美,知识丰盈,见微知著,虽是尺幅兴波,却以小见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既是对红色情怀的忠实传扬,又努力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心打磨的充满儿童情趣的新型红色经典儿童文学读物形式,为今天的少年儿童提供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红色营养。丛书编校认真,装帧、印制精美。所有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也是近年来云南儿童文学创作的新收获。丛书作者,以云南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家为主,国内一线儿童文学作家为辅;以善于创作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的作者为主,也适当邀请非儿童文学作家参与创作。这方面,也为云南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红军长征过云南,伟人曾用“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样的名句描述。这套丛书,紧扣红军长征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立足发生在云南境内的重大史实,调动作家饱满的创作激情,书写红军长征云南篇章的历史风云,站位高,立意新,开掘深,视角独特,形象生动,是贴近少年儿童读者的新型红色读物。在全国范围同类题材创作中,这也是一套不同凡响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文学读物。
万里云天长征路,崇高精神代代传。希望这套独特的儿童文学丛书问世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编委会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