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小伟,男,1967年11月出生,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宄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9)、香港科技大学理学硕士(199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博士(200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2017年前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工作,曾任总体所科技委副主任,曾获中物院首批“杰出专家”称号(2012),中物院第12届邓稼先青年科技奖(2010)和第8届于敏数理科学奖(2010),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12),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4)。2017年1月入职北京理工大学。 长期从事复杂结构力学、结构冲击动力学、穿甲动力学、爆炸毁伤和常规武器战斗部设计的研究,其中在穿甲/侵彻力学领域开展了有国际影响的独创性系统研究,已取得9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发表140余篇期刊论文,其中SCI收录70余篇。担任Defence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tective Structures,以及《爆炸与冲击》《振动与冲击》《兵工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含能材料》《防护工程》《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编委,担任或曾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冲击爆炸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南科技大学等兼职/讲座教授。 目录 上册 第1章 刚性弹侵彻动力学理论 第2章 刚性弹侵彻阻力和靶体等效分析 第3章 刚性弹穿甲/侵彻金属靶的理论 第4章 金属厚靶的穿甲与侵彻 第5章 金属中厚靶及薄靶的穿甲分析 第6章 金属靶板的绝热剪切穿甲 第7章 刚性弹撞击素/钢筋混凝土靶的局部效应 第8章 素混凝土靶的侵彻与穿甲 第9章 钢筋混凝土靶穿甲和侵彻的理论建模 上册索引 下册 第10章 动能弹质量磨蚀的若干研究进展 10.1 引言 10.2 试验研究及经验公式 10.2.1 动能侵彻的速度分区 10.2.2 试验研究 10.3 弹体质量磨蚀的物理过程 10.4 质量损失的理论研究 10.4.1 质量损失的物理分类与相关物理量定义 10.4.2 熔化引起的质量损失 10.5 高速摩擦的相关研究成果 10.6 数值计算 10.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动能弹质量侵蚀的理论模型 11.1 动能侵彻弹体的质量侵蚀模型分析 11.1.1 弹体质量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11.1.2 弹体质量侵蚀与弹头形状变化 11.1.3 弹体头部的相对质量侵蚀率 11.2 弹体质量损失表征模型及参数讨论 11.2.1 弹体质量损失表征模型 11.2.2 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11.2.3 质量损失的参数敏感性讨论 11.3 考虑头形磨损变化的动能弹极限侵彻深度研究 11.3.1 残余弹头形状因子随初始撞击速度的变化 11.3.2 考虑头形磨损变化的侵彻深度 11.3.3 试验数据分析 11.4 尖卵形弹体高速侵彻混凝土靶的质量损失和头形钝化再分析 11.4.1 弹体质量损失系数 11.4.2 弹体头形钝化系数 11.4.3 Vi≤Vic域内弹体质量损失和头形钝化系数的试验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第12章 弹体质量侵蚀的计算模型 12.1 考虑质量损失与头形钝化的弹体侵彻过程分析 12.1.1 增量模型 12.1.2 模型校核和弹体特征量预测 12.2 考虑质量损失与头形钝化的弹体侵彻加速度分析 12.2.1 加速度曲线的初步分析 12.2.2 加速度参数的特征分析 12.3 高速侵彻混凝土弹体的形状演化模拟 12.3.1 弹体表面回退位移的表征模型 12.3.2 数值模型 12.3.3 数值模型的校核 12.4 弹材分布对弹体的头形钝化和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12.4.1 在弹头表面包覆难熔金属层 12.4.2 采用梯度材料制作弹头 参考文献 第13章 动能深侵彻弹的力学设计 13.1 引言 13.2 动能深侵彻弹体结构力学设计的理论模型 13.3 动能深侵彻弹的抗压和抗拉分析 13.4 动能深侵彻弹的抗弯曲分析 13.5 动能深侵彻弹弹体设计 13.5.1 动能深侵彻弹的弹形和弹材问题 13.5.2 弹体壳体设计 13.5.3 弹体头部的中空形状 13.5.4 动能深侵彻弹战斗部后盖设计 13.6 动能深侵彻弹的相关分析 13.6.1 动能深侵彻弹的装填比 13.6.2 侵彻效应中的尺度律 13.7 混凝土靶的设计 13.8 动能深侵彻弹实例分析 13.8.1 实例分析 13.8.2 缩比弹侵彻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14章 高侵彻能力的先进钻地弹力学设计 14.1 引言 14.2 高侵彻能力的先进钻地弹的结构分析 14.2.1 先进钻地弹概念弹 14.2.2 弹体结构的力学设计 14.3 先进钻地弹概念弹的次口径高速深侵彻试验研究 14.3.1 次口径发射技术 14.3.2 试验结果 14.3.3 侵彻后弹体形状变化分析 14.4 剩余弹体的金相观察 14.4.1 热影响区 14.4.2 绝热剪切带 14.5 高速深侵彻概念弹的相关理论表征模型 14.5.1 弹体质量损失的表征模型 14.5.2 弹体头形钝化的表征模型 14.5.3 侵彻深度分析 参考文献 第15章 高速侵彻弹体结构和侵彻弹道的稳定性研究 15.1 非对称质量磨蚀导致正侵彻弹体的弯曲屈服 15.1.1 弹体横向作用力分析 15.1.2 压弯联合作用下的弹体受弯分析 15.2 弹体弯曲屈服函数的参数相关性 15.3 考虑质量磨蚀的正/斜侵彻弹体的弯曲屈服 15.3.1 理论分析 15.3.2 试验数据分析 15.4 非正高速侵彻混凝土靶体的弹体结构失稳分析 15.5 特例讨论 15.5.1 正侵彻情形 15.5.2 斜侵彻情形 15.5.3 倾/攻角侵彻情形 15.6 弹体高速侵彻混凝土靶体的终点弹道稳定性分析 15.6.1 靶体阻力函数影响因素分析 15.6.2 弹体质量损失和头形钝化规律 15.6.3 弹道预测方法 15.6.4 试验对比 15.6.5 参数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16章 高速穿甲/侵彻弹体的破坏与失效研究 16.1 弹丸侵彻由刚性域向半流体域的转变 16.1.1 刚性弹侵彻向半 内容推荐 本书(上、下册)共18章,主要基于作者及其合作者近20年的研究成果,给出穿甲/侵彻力学的理论建模和相关分析。内容包括刚性弹侵彻和靶体等效的一般理论,针对不同厚度金属靶考虑不同模式的侵彻/穿甲模型,素/钢筋混凝土靶侵彻与穿甲的建模分析,深侵彻弹体的质量侵蚀,侵彻弹体结构的力学设计,弹体结构和侵彻弹道的稳定性与弹体破坏失效,以及陶瓷靶侵彻/穿甲的界面击溃分析,并分别给出了金属靶、素/钢筋混凝土靶和陶瓷靶侵彻/穿甲以及深侵彻弹体质量侵蚀的比较全面的文献综述。 本书可以作为爆炸与冲击力学、弹药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防护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