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幼儿园认识了第一个朋友时,妈妈都很新奇,因为这是孩子除了家人以外第一次喜欢上外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所有的人都想给自己喜欢的人送去快乐。假如喜欢的人从自己这里得到了快乐,那么对方就不会离开自己。孩子把最喜欢的玩具送给自己的朋友,是因为孩子想到了自己在收到妈妈送的礼物时所感受到的快乐,而孩子也想把这种快乐传递给自己的朋友。但孩子终归是孩子,前一刻还玩得不亦乐乎,下一刻却哇哇大哭,互相埋怨,哭声破坏了之前的和谐气氛,也让在厨房做家务的妈妈深感吃惊,慌张地跑出来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两个孩子哭得如此伤心。妈妈看到的情景是,自己的孩子一边哭一边紧紧抱住已经送给朋友的玩具不松手,坐在旁边的孩子的朋友也不知什么原因跟着一起掉眼泪,看到这一场面,孩子的妈妈往往束手无策,十分迷茫。
玩具是孩子自己送给朋友的,现在却抱住明明已经送给朋友的玩具嚎啕大哭,原因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弄清楚孩子究竟想要什么,孩子就是渴望朋友能喜欢上自己,但是孩子没有想到朋友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送的玩具上,对此,孩子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情绪,因为朋友喜欢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送的玩具。此时此刻,在孩子和玩具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竞争关系,喜欢我还是喜欢玩具?可是玩具曾经是属于自己的呀!于是,只有从朋友的手中夺回玩具,朋友的注意力才会回到自己的身上。但不幸的是,这种行为就等于把快乐从朋友手中夺走,多么尴尬无奈呀!因为送给朋友玩具的本意是想给朋友送去快乐。 在小说《苏拉》中,托妮·莫里森通过描写苏拉和奈尔这两位黑人女性的爱情来探索的就是刚才提及的竞争关系。苏拉和奈尔从小就是无话不说的非常要好的朋友,她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秘密可言,苏拉长大以后离开自己成长的村落,当她再次回到家乡后发生了很多事情。奈尔目击到苏拉和自己的丈夫裘德在床上的场面,虽然裘德对自己的行为深感羞愧,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妻子奈尔丢在一旁,也离开了故乡。备受伤害的奈尔对苏拉深恶痛绝。十年前,在奈尔举行婚礼时,苏拉欣然愿意做奈尔的伴娘,这样的苏拉怎么能在十年后,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的丈夫发生关系呢?奈尔是痛苦的,但她没有想到,在苏拉因病离开人世时,奈尔最终发现自己所爱的人不是裘德,也不是别人,而是苏拉。
“在所有流逝的岁月里,我一直以为此前我思念的是离我而去的裘德。”与此同时,一种无所适从的失落感涌上奈尔的心头,且一点一点地堵住喉咙。“当我们还是少女时,”奈尔喃喃自语,又好像在解释什么,“哦,上帝呀!”她禁不住嚎啕大哭,“这个死丫头、这个死丫头、这个死丫头!”她的哭声悲痛欲绝,撕心
裂肺,但是这哭声对奈尔来说,只是永无止境的悲伤的源点。
刚才我们读到的是这部小说的结局部分,描述的是奈尔因思念永远离开自己的苏拉而苦苦挣扎、痛不欲生的一幕。在这一幕中,奈尔的眼泪、奈尔的痛苦非常引人注目。即便为时过晚,奈尔还是意识到了苏拉的重要性,在她的生命中,苏拉的位置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是的,当某个人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时,他的离去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伤痛,心灵被痛苦折磨得七零八落,这种切肤之痛难道不是爱情的表现吗?非常不幸的是,对奈尔来说,岁月不待人,意识到自己爱上苏拉时已是时过境迁,然而爱情往往就是这样后知后觉,让人念念不忘。
想要知道我们爱得究竟有多深,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另一半分别一段时间。假如想着只是分别就感到无比痛苦,那么痛苦有多大,爱就有多深。当我们身处森林之中时,根本无法想象出森林全貌,只有身在森林之外,才可以遥望森林全貌。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清楚对方对我们来说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相反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只是想象对方的离去就难以抑制悲伤之情,痛苦好像从天而降让我们无所适从,那么我们是真的爱着对方。若分别的时候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痛苦,这就表明我们并不深爱对方,这种尴尬的情况时有发生,看似悲剧性的结局,也许是一种祝福的开始,为了能够确认爱情到底有多深,暂时离开所爱的人也是需要的。
P28-30
超越善与恶。
至少这并不意味超越好与坏。
——弗里德里希·尼采
一
关于偏见,有一个陈旧的观念:“因为情感是瞬间的,所以盲目追求很危险。”那么跟着感觉走真的很危险吗?的确,情感是瞬间产生又蹉跎岁月的,但仅仅因此就不跟着感觉走,那就错了。毋庸置疑,情感是生活的精髓。爱,可以说是情感的代名词,所有人都有爱上一个人的经历。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这样一对恋人,很难知道女人为什么会爱上男人。男人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收入微薄,仅仅够家人糊口,但女人觉得只要跟他在一起就很幸福。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呢?想要跟他在一起,也只想跟他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对爱的渴求,一种坠人情网时的爱的体现。
他们也想结婚,如果不结婚,跟恋人在一起的生活是不完美的。但结婚并不容易,即使两人已经决定结婚,也难以付诸行动。他们会把结婚的消息告诉父母和朋友们,也会把爱人介绍给朋友们认识,自然见家长这一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父母和朋友们还是不赞成。“没有经济能力尚且不说,连最起码的生活能力也没有,还想跟他结婚?你是不是疯了?不要被瞬间的情绪所左右,好好想一想你的未来,现在看起来无所谓,但爱不会永远不变。感情会逐渐淡薄,到时候你肯定会抱怨,为什么我们会同意你嫁给他,你再好好想一想吧。”
假如因家人和朋友们的反对就放弃结婚,那么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女人觉得跟男人在一起的生活不稳定。最后她会放弃现在的感情,选择稳定的未来生活。现在,我们注意到爱情会让我们重视现在,而稳定生活会改变我们对未来的态度。为稳定生活而抹杀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为未来而牺牲现在的生活,这样真的会幸福吗?绝对不会。因为我们所想象的未来肯定是现在的延续,在即将成为现实的未来里,我们会为另一种未来而放弃现在的这一时刻。更遗憾的是,将目光放在未来而否定现在,结果还是无法避免死亡的到来,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把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推到未来!
可见,女人的想法完全是错的,她应该跟所爱的人结婚。如果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永恒不变,那么两人的婚姻生活会充满幸福,这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跟爱人相伴而眠,再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但爱情也会像花朵一样枯萎,会渐渐地销声匿迹,此刻,女人感觉到的不再是爱情,而是仇恨和慌张。不管是什么,这些情绪会一直束缚着她。
当爱情变成了仇恨或慌张时,与这样的人结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若只为怀念最好的时光而活着,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只追求未来和只活在过去都会使现在的生活变得贫乏无味。要谋求能释放仇恨或慌张的情绪的生活方式。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要为维护自己的感情而生活下去。实际上,要想获得充满活力的生活,就得主动地创造出与自己感情相符合的现实生活,这也是维护感情的最佳方法。当仇恨或慌张的情绪产生时,分居或离婚的情况也会随之出现。无论如何,跟一个让我们感到仇恨或慌张的人一起吃饭、睡觉,这是非常不幸的。这等同于失去追求幸福的动力,也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暗淡无光。
二
事实上,“情感是瞬间的”这句话本身就歪曲了情感的意义。情感不是永远不变的,但也不是瞬间的。情感可以持续下去。带给我们爱情的人不可能突然之间变成让我们产生仇恨的人,我们所仇恨的对象也不可能突然之间变成我们的爱人。情感像生活一样,是可以持续长久的,因此要相信情感!要尊重内心发出的情感之声,这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的方法。可见,对周围的目光,需要采取任其自然、不卑不亢的态度。若你由于卑怯而不敢摘果子吃,当有人勇敢地摘吃那个果子时,你的心情肯定会不舒服,因为当你的卑怯暴露时,没有人会置之不理。
……
最后,我要详细地说明一下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事情还要追溯到两年之前,当时我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跟我素未谋面,竟然说想要见我,这个人就是本书的编辑。说真的,这位编辑很有个性,虽说是一位将近四十岁的“老姑娘”,看起来却好像是一位文学少女,她的穿着打扮与她的年龄也不相称,看起来很纯真,也可以说是很幼稚。这就是我与梁喜贞(音译)编辑的第一次会面时她留给我的印象,同时,我的心情也是非常激动的。作为哲学家,也作为人文学者,我知道我应该为读者写下一些作品,可以说我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所以,在我与编辑交谈的时候,我的心就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因为我又有机会学习该学的东西,写下我该写的东西。对一位寻找不到下一个旅游美景的旅行家来说,突然有人告诉他有一个地方值得一看,我想这位旅行家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一定是很不平静的。我当时的心情也是如此。回想当时我们讨论的内容,大概就是有关情感的问题,比如说,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动力是情感,压抑情感的社会就等同于极权主义的社会等。
是的,陷入爱情的人才能体会歌德所写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仔细阅读歌德作品的人才能深刻理解爱情的喜悦和失恋的痛苦,可见情感是人文学和艺术存在的理由,这也是我和编辑交谈之后所得出的结论。至此,才有了一系列研究各种情感的计划,当然不能随便选择,前提是这些情感必须是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我建议编辑可以借助斯宾诺莎的理念。这一计划不但让人意兴盎然,也会让我和读者受益匪浅,最终一系列计划慢慢地走向成熟阶段。在编辑的帮助下,我不但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迎来了挑战。《中央周日》是《中央日报》的周末版,《情感管理的艺术》被隔周连载于《中央周日》的《S杂志》上,这一成果来自编辑的努力。事实上,我一直忙于写作和演讲,所以她一直担心我会延误连载的时间,但不管怎么说,她的策略成功了,连载四十五期,一次也没有拖延,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连载的过程中,曾经是文学少女的编辑担负了寻找有关四十八种情感的作家和作品的任务,托编辑的福,每隔一周,我都会欣赏到伟大作家的作品,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感谢的好事呀!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我拒绝使用编辑选择的作品时,她并没有表示不快,甚至有时候我将她选择好的作品强加于其他的情感上时,她也没有表示出失望。因为她真正想要的不是来自我的认证,而是好的文章和好的书籍。也许现在,也就是在我写这篇后记的时候,她正在为挑选符合四十八种情感的美丽插图而竭尽全力,也为选择与这本书相匹配的封面而大伤脑筋。梁喜贞编辑就是这样的女性,比起我这个作家,更喜欢书籍。同时她清楚地知道,只有将书编辑好,才能衬托出作者的才华。我的写作已经接近尾声,身为作者的我算是完成了任务,因为我将书的封面和编辑的工作统统交给了她。我遇到了可以信赖的编辑,看来不但是我本人,连我的作品也交上了好运。
“理性”是我们篡改感官证据的根源。
只要感官显示生成,流逝,变化,它们就没有说谎。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一
在当兵的日子里,没有比休假更让人兴奋憧憬的了,特别是第一次休假,简直有一种如上天堂般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可能会终生难忘。相反,每次假期结束以后要归队时,总会感到惆怅,好像有一种跳下万丈悬崖的决心。第一次休假时,父母和朋友一见到我总是问个不停:“听说军队管理很严哟!”而我本身也是一副呆板无趣的军人模样。此外,我的生活也像在军队一样按部就班,例如,每天按时起床。面对这样的自己竟被问起这样的问题,自然就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在休假期间,有时候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有时候一个人去看电影或去书店看书,我想尽可能地尝试完全不同于军队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其原因可能是军队的紧张生活让我的情感有所收敛,而休假时所做的一切事情只不过是情感的宣泄罢了。
韩国军队的生活让我变得像机器人——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在军队,一条铁的纪律就是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就像韩国军队里流传很久的一句话:“服从上级命令就如同服从上帝。”这就是军队的生活,没有自我,只有命令。人类所拥有的情感在军队里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或者是一种妨碍军队生活的障碍物。在韩国军队里,有时候上级下达的命令让人觉得不仅不公平,还很荒诞。这些命令和上级的无理行为将我的自尊心摔得粉碎,为了忍耐,我不能以我的情感和过去的经历来判断,甚至要保留我所有的思想。上级们不但践踏队友之间的感情,还嘲笑队友:“小兵根本就不是人。”这种生活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可那种舔马桶盖似的羞辱感至今还挥之不去,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当时那些侮辱我人格的事情之所以能够忍下来,是因为我将愤怒和侮辱这样的情感强制性地压抑下去了。
是的,在那时的情况下,我只有将这种本能的情感吞咽下去。当人不能彻底地向外界传递自己的情感时,他只好压抑所有的情感。难道只有军队是这样吗?在职场的上司面前,学校的老师和教授面前,在公公婆婆面前,在警察和监察面前,在黑社会暴力面前,或者在政治权利面前,在社会理念面前,我们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表露出来,而是尽可能地加以掩饰。但这很难办到。这些情感包括愤怒、快乐、冷漠、绝望、憎恨、同情,甚至爱情,当我们心中充满其中任何一种情感时,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有可能面临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受到伤害的事情。
压抑情感或者扼杀情感的行为都是不幸的。明明活着,却如尸体一般没有情感,怎么可能幸福呢?因此必须让我们的情感复活,这也是人生的本能和义务,所以我们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去林荫附近的探戈舞厅跳舞、欣赏舒伯特的《阿佩乔尼奏鸣曲》,或去书店买小说和诗集来阅读,以此来舒缓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所压抑的情感不能复活,我们的人生将了无意义,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什么事情也不想做,那就放下一切去旅行吧!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们的陌生地方,这样也不用压抑自己的情感了。在那个陌生的地方,不会出现公司的领导,不会出现严厉的公婆,更不用去遵循使人窒息的社会理念。在那个陌生的地方,遇见新的朋友,欣赏新的风景,让自己所有的情感如同燃烧的篝火一样完全地释放出来。
与上一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更加忙碌和紧张,这也说明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生活条件越恶劣,情感越容易被压抑。但幸福的生活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自然和自在地表露情感。“樱花的凋零,让人心生惆怅;银河的闪烁,让人心生喜悦;朋友的幸福,让人心生愉快;聆听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让人心生悲哀;与漂亮的人相遇,让人心生爱意;公婆的骄横行为,让人心生愤怒;他人的恶评,让人心生羞辱;蹦极台的跳跃,让人心生不安。”只有将这些情感完全表露出来,我们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在这些情感中,有我们想要的情感,也有我们不想要的情感,但不管是怎样的情感,都是从我们内心进发出来的,使我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固有色彩。这也是我们真正地活在世上的证明。因此,痛苦、博爱、嫉妒等情感对我们很重要。今日的不快让我们更期待明日,对未来也更充满希望,相信未来会幸福,也许是让我们努力生活的一种力量。
……
很久以来,我们被自己的情感所压迫,一连表露这些情感都十分吝啬。所以当我们受情感困扰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只能是不成熟和生涩,甚至对自己的情感感到惧怕。“唉,这难道是爱情吗?”“我真的讨厌那个人吗?”在与情感有关的问题上,我们甚至连孩子都不如,总是弄得一塌糊涂。因为孩子是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情感的,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情感不可信,甚至很危险。如果你听不到“你将来会变成这样”的心灵低语,那么你根本无法想象未来是幸福的。现在我们开始进人情感课堂。我们所讲的课程并不是社会上流行的英语课程,也不是所谓的专业知识课程,而是为了我们的精神健康所开设的课程。从现在开始,我们逐个分析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情感。换句话说,我们将要明确地分析每一种情感会带来怎样的依托和命令。
在学习情感的课程中,我们并不是孤独的,这一点让人非常欣慰。一位堪称人文学灯塔的同行者将给予我们帮助,这位同伴是历史上对人类情感研究贡献颇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他是一位前所未有的伟大哲学家,将人类的情感分成四十八种,并对每一种情感给出明确的定义。此外,还有很多文学家将以他们的著作告诉我们,人生会因各种情感而发生怎样跌宕起伏的变化,这些文学家包括:约翰·福尔斯、加缪、富恩特斯、埃米尔·左拉、托尔斯泰、乔治·奥威尔、屠格涅夫、菲茨杰拉德……他们的名著也会对我们的情感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都是我们分析各种情感的有力例证。例如,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就通过各种人物故事的展开来探求欲望情感。我们情感教程的教学方式是站在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而解释各种各样的情感。
在本书中,我将四十八种情感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说明,当然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绝对的分类,而是为了更加方便解释情感,基于加斯东·巴什拉的理论来进行分类的。加斯东认为人类的想象由物质产生,所以他把人类的想象分成四类,这四类想象由四种物质产生。本书的四个部分就以这四种物质命名,即土、水、火、风。微妙的、可爱的又不可或缺的人类情感,好像大地上遍地绽放的新芽,美不胜收。变幻莫测但有时候充满激情的情感,好像弯弯曲曲的溪水,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喃喃低语。热烈却很容易熄灭的情感,好像纤细颤抖的篝火,让人浮想联翩;而冷漠空虚的情感如同让人瑟瑟发抖的寒风,使人陷入沉思。在讲述每一种情感之后,附加了“哲学家的劝告”,这些小节是出于我的苦口婆心。其实,安排这些小节的目的在于,在完成立足于斯宾诺莎和大文豪的情感教程之后,对于这一情感到底会给我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一个具体性的总结。所以“哲学家的劝告”是情感教学的应用部分和实践部分。好了,现在准备扬起情感之帆,航向广阔无边的情感大海。让我们尽情聆听四十八首情感之歌。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被某一种情感迷惑,一定要掌握好这四十八种情感,应该像走在回家路上的奥德修斯一样,去寻找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Bon Voyage(一路顺风)!
姜信珠著的《情感管理的艺术》从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对情感的定义出发,结合四十八部经典文学作品,描绘了情感的四十八种面貌。这是一本让人更了解自己、正确辨识自我情感的书。
斯宾诺莎是对人类情感有最深的爱与理解的哲学家,区分并定义了四十八种情感。作者借用斯宾诺莎的定义,挑选了四十八部小说中的经典场景,呈现出情感震慑人心的力量。这些内容组成四十八堂“情感课”,带领读者走进情感花园的神秘大门,让读者深切体会内心的各种面貌,活出完整的自我。
《情感管理的艺术》为通俗读物,通过48位作家的文学作品,结合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的定义,讲述了情感的48种面貌,从小说经典场景找回最真切的自我,是一本让人更了解自己、正确辨识自我情感的书。在这部作品中,姜信珠博士与既是心理学家又是文学家的著名人文学者,共同探讨以压抑的情感真心面对沉重现实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