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全书120回。清人俞樾(1821—1907)加以增删修订,改写成《七侠五义),首刊于光绪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卷首有问竹主人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
小说叙写宋朝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曲折地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其中包公平冤狱、“铡庞昱”、“除藩王”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活动,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也表现出他们忠心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它的出现,表明近代传统的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完全合流。
《七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侠义公案小说。小说叙写宋朝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曲折地体现了人民的愿望。
《七侠五义》由清代文人石玉昆编著。
话说宋朝自陈桥兵变,众将立太祖为君,相传至太宗,又至真宗,风调雨顺,君正臣良。
一日,早朝,钦天监文彦博奏道:“臣夜观天象,见天狗星犯阙,恐于储君不利。”天子笑日:“朕并无储君,有何不利之处?”早朝已毕,众臣皆散。
真宗道:“自御妻死后,正宫之位久虚,幸有李、刘二妃现今俱各有娠。”二妃而至,跪而奏日:“今日乃中秋佳节,特请圣驾今夕赏月。”天子大喜,李、刘二妃陪侍。天子道:“今日文彦博奏天狗星犯阙,主储君不利。朕赐汝二人玉玺龙袱各一个,镇压天狗冲犯;朕再有金丸一对,如今每人各赐一枚,将妃子宫名刻在上面,随身佩带。”天子即将金丸解下,命太监陈林拿到尚宝监,刻字去了。
二位妃子,安席进酒。天子饮至半酣,只见陈林手捧金丸,跪呈御前。天子接来细看,一个刻着“玉宸宫李妃”,一个刻着“金华宫刘妃”。即赏了二妃。每人又各献金爵三杯。天子一连饮了,道:“二妃子如有生太子者,立为正宫。”
天子酒后说了此话,谁知生出无限风波。皆因刘妃心地不良,唯恐李妃生下太子立了正宫;与总管郭槐暗暗定计,要害李妃。谁知一旁有个宫人寇珠,乃刘妃的宫人。此女为人正直,见刘妃与郭槐计议,从此后悄悄窥探。
郭槐奉了刘妃之命,找了个守喜婆尤氏。一日,郭槐与尤氏商议,将刘妃要害李妃之事告诉。郭槐道:“若能办成,你便有无穷富贵。”婆子闻听,计上心来,对郭槐道:“只需如此这般。”郭槐闻听,说:“妙!妙!”又嘱咐临期不要误事。婆子欢喜而去。郭槐进宫,将此事回明,刘妃欢喜无限,专等临期行事。
不觉到了三月,圣驾至玉宸宫看视李妃。想起明日是南清宫八千岁的寿辰,派首领陈林前往御园办理果品。陈林奉旨去后,李妃一时腹痛难禁。天子知是要分娩了,急召刘妃带领守喜婆前来守喜。郭槐急忙告诉尤氏。尤氏双手捧大盒一同至玉宸宫。
原来是二人定的奸计,将狸猫剥去皮毛,认不出是何妖物。
恰好李妃临产,刘妃、郭槐、尤氏趁着忙乱之际,将狸猫换出太子,抱出玉宸宫,径奔金华宫而来。刘妃即唤寇珠提藤篮暗藏太子,寇珠只得提了藤篮,出凤右门至昭德门外,直奔销金亭上,忙将藤篮打开,抱出太子。刚然出得销金亭,见一个公公打扮的人,踏过引仙桥,手中抱定一个宫盒,这寇承御一见,满心欢喜,暗暗地念佛说:“好了!太子有救了!”原来此人是陈林。他奉旨到御园采办果品,手捧着金丝砌就龙妆盒,迎面而来。一见寇宫人怀抱小儿,细问情由。寇珠将始末根由,说了一回。陈林闻听,吃惊不小,又见有龙袱为证。二人商议,即将太子装入盒内。寇宫人急忙回宫去了。
陈林手捧妆盒,直往禁门而来。只见郭槐拦住道:“刘娘娘宣你,有话面问。”陈公公只得随往进宫,将妆盒放在一旁,朝上跪倒,口尊:“娘娘,小奴陈林参见,不知娘娘有何懿旨?”刘妃一言不发,半晌,问道:“陈林,你提这盒子上有皇封,是何缘故?”陈林奏道:“奉旨前往御园采拣果品,与南清宫八大王上寿,故有皇封封定。”
刘妃听了,又说道:“里面可有夹带?”陈林从容答道:“并无夹带。”刘妃尽管心有疑惑,但碍于有皇封,无奈只好放陈林走了。陈林手提盒子,出了禁门,直奔南清宫内,传:“旨意到。”八千岁接旨入内殿,将盒供奉上面,行礼已毕。只见陈林双膝跪倒,放声大哭。八千岁问道:“这是何故?”陈林将情由细述一遍。贤王抱入内室,将太子暂寄南清官抚养。
谁知刘妃已将李妃生产妖孽,奏明圣上。天子大怒,立将李妃贬入冷宫,幸喜冷宫的总管姓秦名凤,为人忠诚,已料此事必有奸谋;今见李妃如此,向前百般安慰。又吩咐小太监余忠:“好生服侍娘娘,不可怠慢。”谁知余忠更有奇异之处,往往为他人奋不顾身。
且说刘妃此计已成,叫尤氏守自己的喜。到了十月,也产了一位太子,天子大喜,即将刘妃立为正宫。乐极生悲,过了六年,刘后所生之子,竟至得病,一命呜呼。圣上大痛,竟是连日未能视朝。这日八千岁进宫问安。天子召见八千岁,问及世子共有几人,年纪若干。说至三世子,天子闻听,立刻召见。一见世子,不由龙心大喜,病就好了。即传旨将三世子封为东宫守缺太子。便传旨叫陈林带往东宫参见刘后,并往各宫看视。陈林领旨,引着太子,先朝见刘后,启奏说:“圣上将八千岁之三世子,封为东宫太子。”刘后见太子生得酷肖天子模样,内暗暗诧异。陈林又奏还要到各宫看视。刘后说:“既如此,你就引去;快来见我,还有话说呢。”
路过冷宫,陈林便向太子说:“李娘娘因生产妖物,圣上将李娘娘贬入此宫。若说这位娘娘,是最贤德的。”太子闻听产生妖物一事,便要进去看视。恰好秦凤走出宫来,先参见了太子,便转身进宫奏明李娘娘。不多时,出来说道:“请太子进宫。”见了娘娘,太子不由得泪流满面。陈林一见,急将太子引出,仍回正宫去了。
刘后见太子进宫面有泪痕,追问何故啼哭。太子说:“适从冷宫经过,见李娘娘形容憔悴,还求母后遇便在父王跟前解劝解劝。”说着,便跪下去了。刘后闻听,假意连忙搀起,口中夸赞道:“好一个仁德的殿下!”太子仍随着陈林上东宫去了。
太子去后,刘后心中暗想:“曾记那年有陈林手提妆盒从御园而来,难道寇珠擅敢将太子交与陈林,携带出去不成?”
将寇珠唤来,细细拷问,与当初言语一字不差。刘后更觉恼怒,便召陈林当面对证,也无异词。
刘后便命陈林掌刑,拷问寇珠。哪知横了心的寇珠,视死如归,无一字招承。
有圣旨来宣陈林。刘后只得打发陈林去了。寇宫人见陈林已去,触槛而死。刘后吩咐将尸抬出,命心腹小宫人埋在玉宸宫后。刘后其妒愈深,转恨李妃不能忘怀,悄与郭槐商议,密访李妃,必须置之死地方休。
李妃自见太子之后,每日伤感,多亏秦凤暗将此事一一奏明。李妃听了,欢喜不尽,每夜烧香,祈保太子平安。被奸人访着,暗在天子前启奏,说:“李妃每夜降香诅咒。”天子大怒,赐白绫七尺,立时赐死。谁知早有人将信暗暗透于冷宫。秦凤闻此言,忙忙奏知李娘娘。李娘娘闻听,登时昏迷不醒。余忠赶至面前,说道:“事不宜迟!快将娘娘衣服脱下,与奴婢穿了。奴婢情愿自身替死。”李妃苏醒过来,闻此言,哭得哽气倒噎。余忠自己摘下花帽,又将自己衣服脱下,只求娘娘早将衣服赐下。秦凤横了心在旁催促更衣。李妃不得已将衣脱下,哭说道:“你二人是我大恩人!”
说罢,又昏过去了。秦凤忙忙将李妃移至下房,装作余忠卧病在床。只见圣旨已到,钦派孟彩嫔验看。秦凤连忙迎出,“俟娘娘归天后,请贵人验看就是了。”孟彩嫔不敢细看。不多时,报道:“娘娘已经归天了,请贵人验看。”孟彩嫔闻听,早已泪流满面,便道:“我今回复圣旨去了。”此事若非余忠与娘娘面貌仿佛,如何遮掩得过去。于是按礼埋葬。
此事已毕,秦凤便回明余忠病卧不起。郭槐今闻余忠患病,正中心中机关,立刻逐出。因此秦凤将假余忠抬出,派心腹送至陈州家内去了。从此秦凤踽踽凉凉③。这日晚间正在伤心,只见冷宫四面火起。秦凤一见已知是郭槐之计,此后刘后与郭槐安心乐意。太子也不知其中详细。又奉旨钦派陈林督管东宫,闲杂人等不准擅入。
P1-3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益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