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小强、谢中一编的《沈从文自叙传(上中下)》是一本囊括沈从文先生完整生平的自叙传,内容充实、全面,编排精心、合理,是引导读者认识沈从文、理解沈从文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从作家到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我们对沈从文先生的最初印象,然而读完本书,您才会深深理解为什么说沈从文是一位思想家。
让我们跟随沈从文的笔墨一起悲喜,一起思索,一起成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沈从文自叙传(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续小强、谢中一编的《沈从文自叙传(上中下)》是一本囊括沈从文先生完整生平的自叙传,内容充实、全面,编排精心、合理,是引导读者认识沈从文、理解沈从文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从作家到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我们对沈从文先生的最初印象,然而读完本书,您才会深深理解为什么说沈从文是一位思想家。 让我们跟随沈从文的笔墨一起悲喜,一起思索,一起成长。 内容推荐 续小强、谢中一编的《沈从文自叙传(上中下)》第一部分为《从文自传》。1932年暑假,时年30岁的沈从文在青岛完成了《从文自传》,讲的是1902-1922年沈从文的人生经历。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1934年我爱读的书”。本书第二部分是编者从《沈从文全集》中精选出可推测或推断他30岁后经历的文章。这两大部分基本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沈从文。 目录 (上册) 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 我的家庭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预备兵的技术班 一个老战兵 辰州(即沅陵) 清乡所见 怀化镇 姓文的秘书 女难 常德 船上 保靖 一个大王 学历史的地方 一个转机 附记 从文自叙传 第一章 自白、自剖与自查 略传——从文自序 从现实学习 一个人的自白 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 一章自传——一点幻想的发展 自传 总结·传记部分 沈从文自传 自剖提纲 197911 北京 致吴重阳 我生长的地方 自我评述 自订年表 第二章 谋生与追梦 致唯刚先生 杂谈 六 甲辰闲话 一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一个传奇的本事 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 我到北京怎么生活怎么学习 我到上海后的工作和生活 回忆黄村生 回忆徐志摩先生 无从毕业的学校 无从驯服的斑马 书简两封 《生命的沫》题记 《边城》题记 《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题记 习作选集代序 《长河》题记 题《黑魇》校样 《断虹》引言 《看虹摘星录》后记 题《八骏图》自存本 《边城》新题记 题《绿魇》文旁 《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 《一个传奇的本事》附记 《从文散文选》题记 《湘西散记》序 《沈从文小说选》题记 《沈从文散文选》题记 德译《从文自传》序 第三章 思想与文论 致杨南生 给一个写小说的 文学者的态度 论“海派” 关于“海派” 禁书问题 论读经 新文人与新文学 风雅与俗气 尽责 中国人的病 19350828 致 李寒谷 论技巧 给某教授 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 给志在写作者 文学界联合战线所有的意义 一封信 再谈差不多 一种态度 烛虚 白话文问题——过去当前和未来检视 读英雄崇拜 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 小说作者和读者 给一个广东朋友 潜渊 长庚 19410816 致 彭桂萼 美与爱 文学运动的重造 给一个作家 水云 绿魇(节选) 谈现代诗 复姚明清 总结·思想部分 19520125左右 内江致张兆和、沈龙朱、沈虎雏 19520129(2) 内江致张兆和 19561013 济南 致张兆和 19561210 长沙 致张兆和(节选) 一个知识分子的发展 19570109 北京 致沈云麓 19570430 上海 致张兆和 19571103 北京 复沈云麓 196101下旬 阜外医院 致张兆和 19610202(1) 阜外医院 复汪曾祺 抽象的抒情 19631112 长沙 致张兆和 新稿之一 题旧书元稹《赠双文》诗 新的旧事回溯 19760204 北京 复许杰 1979年 北京 复伯海 复孙康宜——给一个图书馆中朋友 198009中旬 北京 复徐盈 答凌宇问 复两位同学 题刘焕章 《鱼鹰图》 (中册) 第四章 精神失常与病中吟 题《出师颂》条幅 【附录】19490127(1) 清华园 梁思成致沈从文 【附录】19490127(2) 清华园 程应铨致沈从文 19490129 清华园 复张兆和 19490130 清华园 张兆和致沈从文暨沈从文批语·复张兆和 【附录】19490130 清华 同梁思成、林徽因复张兆和 【附录】19490201 北平 张兆和复沈从文 19490202(1) 清华 同复张兆和 【附录】19490408 北平 杨刚致沈从文 19490313 北平 致张以瑛 【附录】19490402 北平 张兆和致田真逸、沈岳锟等 19490406 四月六日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19490530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194907左右 北平 致刘子衡 从悲多汶乐曲所得 黄昏和午夜 19490908 北平 致丁玲 19490920 北平 致张兆和 第五章 学习与改造 政治无所不在 解放一年——学习一年 195004左右 革命大学致布德 参加北京市文代会筹备会以后 我的感想——我的检讨 19500802 革命大学 复萧离 19500903~08 革命大学日记一束(节选) 19500912 革命大学 致张梅溪 1950年秋 革命大学 致程应镠 19510818 北京 复沈云麓 19510902 北京 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 19511025 北京 致张兆和 我的学习 19520102 远望卢音寺 19520120左右 内江 致杨振声 19520124 内江 致张兆和 195311 北京 致周扬(节选) 19540125 北京 复道愚 19560417 北京 复沈云麓 19561005 北京 复沈云麓 19570602 北京 致吕德申 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19600102 北京 复沈云麓 参观革命博物馆 一个长会的发言稿 表态之一——一张大字报稿 回答 最后检查(节选) 19690820 北京 复徐城北 19690912 北京 复张宗和 19690926 日记一页 19691005 北京 复张兆和 19691122 北京 致沈虎雏 19750302 致沈虎雏(节选) 19761025 苏州 致沈红 写在《红都女皇》摘录文字下 197710月初 北京 致王予予 19771111(1) 北京 致王亚蓉 “反右运动”后的思想检查 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致黄永玉信) 第六章 忧国忧民、爱国爱民 丁玲女士被捕 丁玲女士失踪 《记丁玲女士》跋 “消息” 苗民问题 《湘西》题记 给驻长沙一个炮队小军官 赈灾启事 怀昆明 北平的印象和感想 一种新希望 性与政治 启事 新党中一个湖南乡下人和一个湖南人的朋友 五四和五四人 “中国往何处去” 迎接秋天——北平通信 19650504 北京 复程应锣 19711114 丹江 致史树青 19740501 北京 致张兆和 19740928 北京 致徐盈、彭子冈 19741024 北京 复沈虎雏——给在工厂的次子 高知赞 19761019 苏州 致程应锣、李宗蕖等——给程流金一家(节选) 19770512 北京 致张允和、张寰和等 19791229 北京 致凌宇 198202(1) 北京 复杨克毅 19821206 北京 致文昌阁小学校长 第七章 婚姻与爱情 19300709(1) 吴淞致张兆和 19300709(2) 吴淞致张兆和 19300712左右 吴淞致张兆和 由达园给张兆和 19330824 北平 致沈云麓 19330917 北平 致沈云麓 小船上的信 水手们三三专利读物 历史是一条河 横石和九溪 19371106(1) 武昌 复张兆和 19380730(1) 昆明 致张兆和——给沦陷在北平的妻子 19380819 昆明 致张兆和 19480729 颐和园 致张兆和 19480730 颐和园 致张兆和 19490920 北平 致张兆和 19511119~25 内江 致张兆和 19511228 内江 致张兆和 197402 北京 致张兆和 第八章 友情与“友情” 19301105 武昌 复王际真——在武汉大学 19310227 上海 致王际真——朋友已死去 19310413 上海 复王际真——又回到上海 记丁玲续集(节选) 19471225 北平 致胡适 不毁灭的背影 19481207 北平 致吉六——给一个写文章 的青年 题《寄庑图》后 19621015 北京 致程应镠 19730420 北京 复两昆仲 19731020 北京 复萧成资 致巴金 1975年春 北京 复阙名朋友 197502月末北京 致一画家 197905下旬 北京 致程应锣 19790921 北京 致赵家璧 19800313 北京 复马逢华 198007 北京 复邵燕祥 19800702 北京 复徐迟 19800716 北京 致程应鹠 忆翔鹤——二十年代前期同在北京我们一段生活的点点滴滴 友情 致周建强 人间重晚晴——《时代的回声》序 19820921 北京 复常风 三个女性 (下册) 第九章 困境中的生活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善钟里的生活 一个天才的通信(节选) 19300531 吴淞 致王际真 19350317 北平 致胡适 19381105 昆明 致沈云麓 19430306 呈贡 致沈云麓 195310月末 北京 致高植 19590108 北京 致沈云麓 19660704 社会主义学院致沈云麓 19691122 北京 致沈虎雏 19700904 双溪 致张兆和 19700922 双溪 复萧乾 19700924 双溪 致张兆和 19700928 双溪 致张兆和 19710330 双溪 复张兆和 19710619 双溪 致张兆和 197404中旬 北京 复李同志 题工作室留影 197909中旬(2) 北京 复苏同志 第十章 转业之谜 文史研究必需结合文物 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 政协视察座谈会发言稿 19570502 上海 致张兆和 196304上旬 北京 致严文井 19630705 香山 致张兆和等家人 我为什么研究杂文物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197112下旬 丹江 残信 复杨琪 197504下旬 北京 复张香还 19761012(1) 苏州 致张宗和 19761012(2) 苏州 致沈龙朱 曲折十七年 《龙凤艺术》题记 第十一章 沈从文热 19790526 北京 复杨克毅 19790914 北京 致沈虎雏 19790919 北京 复荒芜 19791015(1) 北京 复孙玉石 19791017 北京 复韩宗树 19791115 北京 复沈虎雏、张之佩 19791117 北京 复龙海清 19791218 北京 致荒芜 19800115(2) 北京 复杨克毅 19800127 北京 致沈虎雏、张之佩 198002中旬 北京 复施蛰存 198107上旬 北京 复吴宏聪 19810729 北京 复任欢 19821022(1) 北京 致刘一友 19821120 北京 复吴海发 19821121 北京 复罗尔纲 19880408 北京 致凌宇 19880412 北京 致凌宇 19880416 北京 最后的文字——复向成国 第十二章 国内外演讲 短篇小说(五月二日在西南联大国文学会讲) 二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 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美国圣若望大学的讲演 在《湘江文艺》座谈会上讲话(节选) 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十日 附录 漫谈沈从文人生、命运和事业 试读章节 我所生长的地方 拿起我这枝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就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只由于两百年前满人治理中国土地时,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族,派遣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这古怪地方的成立与一切过去,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箪”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四千到五千左右的碉堡,五百以上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一百七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的。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箪”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糠,且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人人皆很高兴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的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旱噗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城中的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产桐树杉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人。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菜饭,在伐树砍柴人口中,出热情优美的歌声。 P3-5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沈从文自叙传》,汇集丰富,编选精当,涵盖了沈从文各个时期的经历,从多个方面呈现出沈从文不平常的人生。从自叙传来认识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和文物研究者,正是他生前所期望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的一种方式。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20世纪初,一个十五岁,仅读过小学校里几本小书的靖国联军小兵,迎头撞进大千世界,孜孜不倦地习读新旧世界、纷纭社会这本大书。几经成败得失,沉浮荣辱,成就为一代中外驰名的文学大师,博通古今的中国历史文物研究专家,奇人奇事,奇才奇文,汇聚成奇妙奇趣、奇观奇书——《沈从文自叙传》 ——凌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借助此书中被编者组合得时序井然,并堪称为“传”的沈从文“自叙”,你我将得以方便地通过阅读这一组组素朴的、如水如云的文字,取得对沈从文不同时段心路轨迹和传奇生涯更见亲切而完整的认知。与此并行的是,阅读这些“自叙”,你我将更直接、更密集地感悟到沈从文一份对生命庄严的深情礼赞,对美好万物的温暧倾心,这属于一种楚文化神韵,它与普世的人文主义相通而产生共鸣。《沈从文自叙传》中这种神韵的密集交响,从又一方面成就了此书的价值。 ——刘一友(吉首大学教授、沈从文研究所首任所长) 沈从文的一生是思索的一生,忘我奋斗的一生,创造文学、文物研究奇迹的一生。《沈从文自叙传》是沈从文传奇人生的真实记录。 ——向成国(吉首大学教授、曾任沈从文研究所所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