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汤姆!”
没有人回答。
“汤姆!”
还是没有人回答。
“真是奇怪,那个孩子到底怎么了?汤姆,你人呢?”
仍然没有人回答。
老奶奶把自己的眼镜给拉下来,从镜框的上边扫视整个房问;然后再把眼镜往鼻梁上一推,从镜框的下边查看屋内的动静。她极少,或者是,从来不透过镜片去寻找一个小男孩一般的小东西;这副眼镜是老奶奶的心爱之物,总是让她引以为豪,之所以戴上眼镜,更多的是为了“面子”,而不是为了实用——她就算是双眼被蒙上了一对火炉的盖子,也能够把所有东西尽收眼底。她有一些疑惑,不过很快就用一种不算是严厉,但是仍然能够让桌椅板凳听清楚的声音说道:
“好吧,要是让我抓住了你,我非得——”
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因为这会儿她正忙着用扫帚用力地在床下扫来扫去呢,她每扫一下,就要歇下来喘口气。但是最后,她并没有在床底找到男孩的踪影,只有一只小猫从床底悻悻爬出。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那么调皮的孩子!”
她来到了敞开着的大门口,站在门框边上,扫视着园子里面茂盛的西红柿还有曼陀罗花,但是仍然没有发现汤姆的踪影。老奶奶有些生气了,她提高了嗓门,朝着远处喊道:
“汤姆,快给我过来!”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身后突然传来了轻微的声响,她转身回头,抓住了一个小男孩的衣角,让他无法逃脱。
“原来如此!我早该想到那个小房间的。你跑到那里面去干什么?”
“没干什么。”
“没干什么!看看你的手。再看看你的嘴。怎么那么不干净?”
“我不知道,姨妈。”
“哦,我知道了。是果酱——就是果酱。我和你讲过多少次了,你要是再敢碰一下果酱,我就剥了你的皮。去把鞭子拿给我。”
鞭子高高的举了起来——大祸临头了——
“快看你身后,姨妈!天啊!”
老奶奶转过了脑袋,揪住了自己的裙角,以防不测。就在这个时候,调皮的孩子瞅准机会冲出了大门,爬过了高高的院墙,然后消失了。
波莉姨妈静静站在那儿,心中颇觉诧异,随即微微一笑。
“这个调皮鬼,我怎么永远都学不会呢?他都已经用同样的把戏戏弄了我好几次了,为什么我就不开窍呢?果然人老了,就越发的糊涂了。老狗总是学不会新招数。不过说真的,这小鬼的花样真是太多了,谁会料想到接下来会是怎么样呢?他似乎摸清楚了我的脾气,知道我什么时候才会生气,然后说个笑话,或者哄我一会儿就可以逃过一劫,不用挨鞭子了。哎,我对这个孩子还是没有尽到责任啊,这一点我不否认,有上帝为证。《圣经》教导我们,孩子一定要多多管教。我知道我这样的纵容,对我和对他来说,都是在加重我们的罪孽。他还小,什么都不懂,但是我呢?他是我已故的姐姐的孩子,可怜的家伙,我总是不忍心教训他。每次纵容他,我总是觉得良心不安;但是一动起手,我又觉得十分心疼。好吧,好吧,正如《圣经》所说,人为妇人所生,人生苦短,多有患难。这句话我觉得十分有理。他今天晚上一定会玩到很晚,我明天一定要让他好好干活,借此惩罚他一顿。在星期天让他干活也许很残忍,毕竟其他男孩子都在玩耍,而且他最讨厌的就是工作了。但是我还是要下定决心管教他,不然这个孩子就没救了!”
汤姆的确是玩得很晚,也玩得很愉快。他很晚才回到家,帮助黑孩子吉姆干活,锯好了明天要用的木头,虽然在那之前吉姆已经干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活儿。他一直在和吉姆讲着那些有趣的事情。汤姆的小弟弟西德尼(其实是汤姆的同父异母的孩子)早就把自己的份内的事情干完了(劈柴),西德尼是一个很安静的孩子,从来不会调皮捣蛋。
当汤姆在吃晚饭的时候,他时不时地偷几颗糖,波莉姨妈不时地问他几个深奥的问题——想要把汤姆引入圈套。就像是很多心地善良的人们一样,波莉姨妈也坚信自己能够把诸如汤姆这样的孩子耍得团团转,她也很喜欢用一些蹩脚的伎俩,并认为自己想到的妙计天衣无缝,她开口道:
“汤姆,学校里是不是很热啊?”
“没错,姨妈。”
“简直热极了,对么?”
“是的,姨妈。”
“难道你不想去游泳么,汤姆?”
汤姆突然觉察到几分不安——他的心底有些怀疑,偷偷查看了波莉姨妈的脸,没有发现什么异样的神色,然后开口道:
“不,姨妈——我其实并没有特别想去。”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著名作家,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美国文学之父”。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在他四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全家迁往密苏里州密西西比河的一个港口,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那时的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他的历险小说的主题。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从此开始了独立生活,他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士兵和记者,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他最出色的工作是从事文学创作。
马克·吐温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结合,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如《镀金时代》《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及《傻瓜威尔逊》等;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有悲观的情绪,如《赤道环行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神秘来客》等。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 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说:“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他的主要作品大多已有中文译本。
在马克·吐温的众多杰作中,《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另一部杰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这部杰作取材于他的童年生活,尤其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该作品已成为世界儿童(少年)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作者用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世界的精细刻画,使该作品主人公“顽童”的文学形象一百多年来享誉世界,这部文学巨著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儿童小说之一。在这部传世之作中,儿童的灵动、活泼和周围现实生活的陈腐、刻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致逼真,对家乡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描写尤其饱含深情。这部小说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并列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汤姆·索亚历险记》同样是最受广大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经典小说之一。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传世经典之作,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美丽童年、少年直至成年。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本书,并采用英汉双语的形式出版。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书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我们相信,该经典励志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 助的。
本书是英汉双语版名著系列丛书中的一种,编写本系列丛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准备参加英语国家留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对于留学考试,无论是SSAT、SAT还是TOEFL、GRE,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了解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而阅读西方原版名著是了解这些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本书的英文部分选自原著。原著有些词汇是老式的写法,现在的英汉词典大多已不再收录。为了忠实于原著,本次出版时以不修改为宜。望读者阅读时留意。
本书中文译文由段章启组织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赵雪、刘乃亚、蔡红昌、陈起永、熊建国、程来川、徐平国、龚桂平、熊志勇、胡贝贝、王茜、张灵羚、张玉瑶、付建平、汪疆玮、王卉媛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 指正。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少年文学名著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聪明、活泼、富于幻想、有正义感,但同时又是一个讨厌学习、打架闹事,不守规矩的孩子。他对家庭严格的生活和学校乏味的功课感到厌烦,于是和小伙伴哈克贝利等离家出走。他们偷偷来到密西西比河的荒岛上,过着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去墓地探险时,他们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受到审判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杀人真凶,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和机智,破解了强盗们的藏宝之谜,找到了宝藏,赢得了镇上居民的赞赏与敬佩。
本书自出版以来,至今已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曾经先后几十次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舞台剧。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书中附有配文插图。本书还配有纯正的英文听力,供读者免费使用。
《汤姆·索亚历险记(名著英汉双语插图版共2册)》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少年文学名著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聪明、活泼、富于幻想、有正义感但同时又是一个讨厌学习、打架闹事、不守规矩的孩子。他对家庭严格的生活和学校乏味的功课感到厌烦,于是和小伙伴哈克贝利等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