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水看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浩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浩编著的《行水看云》内容介绍:20世纪的一位西哲克罗齐曾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头脚倒置过来: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你想想看,并不是要你等到白发渔樵,也不要你傻看秋月春风,转瞬即逝的东西像毛毛虫一样沿着你的眼角眉梢蜿蜒不断,不用多久就把你光洁的皮肤雕刻得丘壑纵横。涓涓细泉汇聚成历史的洪流,侵袭着你所谓的当下与现在,有些浪头高如江潮,猛如海啸,顷刻间就会吞噬掉你精心搭建的那些叫做创造叫做成就的东西。你在惊愕之余,自不免更加黯然,对经过人类夸大的种种创造和成就会产生别样的理解。

内容推荐

李浩编著的《行水看云》内容介绍:也许,我们对当下的一些判断太匆忙太草率。那些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表述,那些急匆匆塞进中小学教科书的文字,那些不和脑子商量、不假思索脱口秀出的华丽演讲和珠玉文章,其实未必就是定论,更未必能藏诸名山,传之后世。但将当下的一些散碎琐屑的材料有意识保存下来,给未来的史学实验室多存一些活标本,让后人自由评说,则不失为一种理性与明智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对历史的另一种“了解之同情”。阅读《行水看云》细细体会作者玩弄文字的乐趣。

目录

Ⅰ 书山速写

 千万不要忘记历史的主旋律

 提升形象的举措

 脊梁与维度

 喜忧交织的红色心情

 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终南一滴,乾坤几许清气?

 《晚春》阅读笔记

 还乡的现实困境与精神迷茫

 行者的城记

 管理学的人文情怀

 打通的实践

 性情半通斋

 固执与坚守

 点的突破

 学理视境中的公主婚姻

 平台与津梁

 相遇皆缘,相聚关情

 东瀛交流琐语

 造化神秀,地灵人杰

Ⅱ 讲说存稿

 我们的生活缺失什么?

 诗运三关:从古典到现代

 师德四维

 嘱咐与希望

 经学的源头

 唐诗与唐乐舞

 唐代的启示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Ⅲ 世象闲谭

 大学与大楼

 危机的破解

 麻雀、熊猫在午休,请勿惊扰

 也说文化强省

 两条腿不能一高一低

 公祭的统一与规范

 关于《百家讲坛》的问答

 文化热中的八大症候

Ⅳ 屐痕点滴

 胃里的爱国主义

 花叶与花果

 双飞翼

 访美散记

 东京书缘

 黄村碎事

 走近圣彼得堡

 哈佛的两个细节

 吃茶来

Ⅴ 案牍余墨

 “作家摇篮”碑记

 祈福中华赋

 中华和谐赋

 辛卯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

 安川高速公路赋

 附录

 发现的智慧

 短线时论,卷入今天

 读李浩先生新作

后记

试读章节

电视连续剧《特殊使命》被策划人誉为《谍中谍》的红色经典版,以其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在历史大背景下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在宏大叙事中突显出时代主题,气势恢宏,主旨明确,观赏性与思想性并重,获得了社会效应与市场效应的双丰收。第一轮播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从央视到多个地方台的收视率都节节攀高,据说第二轮的热播即将在全国展开。这不仅创主旋律作品播映的新高,而且也对宫闱剧、武林剧、韩国家庭伦理剧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制衡作用,但这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市场竞争机制,靠作品自身的卖点。

本剧艺术上的几个特色,我在一次研讨会上曾正面指出,并予以高度肯定。其一是人物性格的多重组合。剧中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而非概念化的平板人物。如男主角巩渭平(向光),优缺点皆具,不仅仅是正义的化身,没有简单化。特别是反派人物余沁斋,谈吐高雅,书卷气十足,性格内敛,克己奉公,不是脸谱化的反派,蕴涵极丰富。其二是以情理冲突推进剧情。剧中的情节很多,一环扣一环,但都围绕着大义与私情、组织原则与个人感受展开。对巩向光如此,对余沁斋也是如此,对秦剑及巩向光的前女友也是如此,人物游走于情与理的两极之间,仿佛走钢丝,小心翼翼而又从容不迫,拿捏得比较到位。其三是谍中有谍,戏中有戏。剧中既有国共矛盾,又有国民党内部中统与军统的矛盾,还有共产党内部正确路线与“左倾”盲动思想的矛盾,所以使剧情悬念丛生,波澜不断,既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又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历史的复杂性。

简言之,《特殊使命》作为一部电视剧是相当成功的,它不仅实现了红色经典有寓意又好看的目标,而且成为当下谍战剧思想性与市场性成功对接的范例。

本文拟跳出剧情,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既然有论者进一步称美此剧是主旋律作品,那么我们就要以主旋律的标准来衡量。试问八年抗战期间的主旋律是什么?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还是国共之间的国内矛盾,或是国民党内部的中统与军统矛盾?全民抗战,枪口一致对外,恐怕是毋庸置疑的主旋律。

该剧的大背景虽然贯穿了整个抗战时期,但主要反映的是国共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的矛盾斗争,同时也深入细致地暴露了国民党内部两大情报系统的钩心斗角,这样的视角对讴歌我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对认识国民党如何从内部矛盾丛生到最后衰亡有深刻启示,但对于我们认识中华儿女如何在抗战期间浴血奋战、共筑长城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无任何帮助。剧中刻意将中日矛盾虚化为一个遥远的背景,其中北平参茸行日本间谍案这个情节,本来可以充分展示男一号巩向光虽身在曹营,但时时系念着杀敌报国,既与巩向光的英雄志向相契,又可以使他能在中统内部展示才华,取信于余沁斋等中统高层,由此站稳脚跟,更好地为党工作。但却被编剧及导演处理成中统设的另一个圈套,这是一个极其残忍的设计。无论这是历史的真实还是编剧的创意,都对深化主旨、刻画人物无积极意义。

与此相关联,我这里要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按照作品的理解,巩向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坚定不移、忠贞不渝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预设主题。但他如果在中统内部十数年,既无破获日本间谍案的累累战果,又无打击中共地下组织的尺寸之功,凭什么能在敌特内部青云直上,最后荣升到调查室副主任之职,受到敌特高层的信任?难道仅仅是靠他俊俏的扮相、靠他与余沁斋的裙带关系吗?抛开与日特、汪伪政权特工斗争这个大的主旋律不写,那么巩向光要体现对中共的忠贞就要打击国民党敌特,而要取信于中统高层,就要确实在打击共产党地下组织方面做过些实事,否则国民党内部军政首长就都太弱智、太幼稚了。如果我党的地下组织都是与这么一群弱智的阿斗较量,那就等于在漫画甚至矮化我党的这批千古英烈。如果中国共产党的对手是那么容易被欺骗、被对付,那么漫长的十年内战与四年解放战争就不会是艰苦卓绝的,而是潇洒地摇着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了。

将主人公陷人这样进退维谷境地的并不是历史本身的事实,而是主创人员缺乏大智慧,他们以为只要给一部作品贴上主旋律的标签就可以使其成为主旋律的大片,殊不知却恰恰丢掉了历史的主旋律。这一导向说明该剧的主创人员及审剧人员不仅忘却了历史上中华儿女共同抗日的主旋律,同时也忘记了当前祖国统一的主旋律。P3-5

序言

20世纪的一位西哲克罗齐曾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头脚倒置过来: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你想想看,并不是要你等到白发渔樵,也不要你傻看秋月春风,转瞬即逝的东西像毛毛虫一样沿着你的眼角眉梢蜿蜒不断,不用多久就把你光洁的皮肤雕刻得丘壑纵横。涓涓细泉汇聚成历史的洪流,侵袭着你所谓的当下与现在,有些浪头高如江潮,猛如海啸,顷刻间就会吞噬掉你精心搭建的那些叫做创造叫做成就的东西。你在惊愕之余,自不免更加黯然,对经过人类夸大的种种创造和成就会产生别样的理解。

这一戏仿的命题也会使我们对生命中的一些庸常和琐屑多几分怜爱与珍惜。抢救史料不仅仅是上古史研究或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竞标口号,同时也隐含着对当下生活所有细节的足够珍视。

也许,我们对当下的一些判断太匆忙太草率。那些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表述,那些急匆匆塞进中小学教科书的文字,那些不和脑子商量、不假思索脱口秀出的华丽演讲和珠玉文章,其实未必就是定论,更未必能藏诸名山,传之后世。但将当下的一些散碎琐屑的材料有意识保存下来,给未来的史学实验室多存一些活标本,让后人自由评说,则不失为一种理性与明智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对历史的另一种“了解之同情”。

按照诠释学的观点,文学与历史其实都是阐释,这可视为文史既是同源的,也是同用的。按照更时尚的互文性理论,则不光文史可以互相解释,就连我们自鸣得意的那些独立创作,也总是与历史上的名著范本,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有时你越要撇清,越会陷入各种互文的指控中。

收入本集中的这些教书或专业写作之余的边角料,无甚重大价值,弃置也未尝不可。朋友们虽曾不断鼓励,但我尚有自知之明。有些曾在报刊上登载过,也有些草成于信纸或电脑文档中,要不是为编这个小集,过不久自己也会将其删掉。还有些文字写完后仅挂在某专业网站我的那个点击率并不高的博客上。

自打有了网络,出版和发表的门槛被极大地降低,人人是写手,处处可发表。于我而言,把文字粘贴在博客中,就算发表,也懒得再投稿。当然访问者寥寥,链接的朋友也不多,真可谓“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了。在销售率、点击率、票房率决定一切的时代,我却不以为羞,坚持不逐队随群,觉得在乱哄哄、闹嚷嚷的虚拟化生存中,能拥有些许真实的寂寞和孤独,委实就是一份几近奢侈和昂贵的享受。

个体生命中的这些小感触、小情绪、小体会,在时代巨变的大风浪劫掠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犹如在东南亚海啸、汶川地震、福岛核辐射中,我们的低声叹息与高声哀号,都是细微的,也是无助的。在大灾难面前,狂呼人定胜天就像无知无畏的少年吹鼓胀的皮球一样,细小的针刺就能把狂妄的自大彻底戳穿。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也曾迷信过枪杆子、笔杆子对解放人类、改造社会的作用,及近二毛之年,开始反思“两杆子”的功能是否被过分夸大。枪杆子姑且不论,单说笔杆子,究竟对世道人心的改良有多大作用?笔杆子是否像核能一样同时还有它的负面作用?我越来越陷入困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阅读、思考、写作虽不一定能拯救或解放全人类,至少可以拯救或解放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推崇“读书为己”甚于“读书为人”的理念,其实是蛮深刻的。

晚年的达尔文说:“很久没有读诗和欣赏一首乐曲,这不只是我理智上的损失,甚至也是道德方面的欠缺。”宋代的东坡居士看法更新潮:“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偷闲读点旧书,写点发抒小感触的散碎文字,虽谈不到什么大意义,但至少可以让手脑同时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证身体和心灵不至于因封闭凝滞变得过早衰败腐朽。  我也曾有个梦想,就是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无目的,无功利,无追求,仅为兴趣和感触写点小东西,但绝不会开辟第二战场,也不会把业余发展成为第二专业或第二职业。记得很多年前,一位长者很怜悯地对我说,你们这代人很可怜,没有度过真正的童年,没有开心地游戏和玩耍过。“文革”的成人化和后“四人帮”时代的成人化,剥夺了这一代人的游戏和玩耍。我对长者的话深以为然,总想找寻补偿缺憾的方式。

大概文字游戏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健身健脑活动,应尽量保持它作为娱乐的纯洁,不要被其他俗务干扰和影响。故我始终没有让这些散碎文字被立项,被评审,被开评论会,被作为成果计入教学或科研工作量。这些刻意的有些矫情的回避能坚持多久,能有什么意义,我不敢说,但至少目前我还能坚守,就像一个老男孩不停地捣鼓一个旧钟表一样,就像我在长满芜草的博客上还能守住寂寞一样。

后记

几年前,我曾把一些散碎文字凑成一册小书,忐忑不安地奉献给读者朋友,不意竟获得很多热情的鼓励。因了这些怂恿,我又将近五年积累的文字编成这册新集。我不仅虚心,而且心虚。出版前曾送呈几位专业的朋友审读,没有听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声。大概专业的评论者仅对可能成长为专业作家的候选人有严格的要求,我的懒散的无追求业余写作,反倒让专业评论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

因要将两本小书搭伴推出,故两书的体例要大体一致。第一册稍省些事,只是订正文、字和补充图片。第二册就较麻烦,为了将这个时期的稿子凑齐,还赶着把几篇半成品改写完成;并且几辑中的文字性质上有些区别,数量也多少不一,如何编排,先后反复了几次。

其中最后一辑是应命起草的一些应景文字,与前面的体例差别较大,之所以要选收,一则是敝帚自珍的积习作怪,再则也是因长期在学校教古典,自己不谙文言,不知道古代各种文体的差异,被学生提问时会窘迫。把自己涂鸦的文字拿出来,表面上是附庸古典,和文言套近乎,内心则还是要表达对传统的那一份温情和敬意。

另一个费踌躇的是书名,原来提了几个方案,自己也不满意,拿出去让朋友看,各出高招,提了不少新的建议,但最后出版社说既已用此书名报了选题,再变就很麻烦。就好像你生了孩子,已用乳名在派出所报了户口,回过头大家都说这名字太粗俗,你要改名,户籍警也不很乐意。想想名字也就是一个代码和符号,既改不了那就不改了。叫伟大名字的未必就能伟大,叫阿猫阿狗这些贱名的也未必就卑贱或短寿。

《怅望古今》附录了杨乐生、穆涛、雪岩几位朋友的评论,为了体例的统一,本书将吴克敬、李国平、黄海三位老友审读书稿时的文字也收入,感谢他们的热情鼓励。他们的溢美之词,全当是为出版社的产品宣传作广告。但他们的批评建议,我将认真领会,并在今后的文字生涯中践行他们的思想。

最后,要郑重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兄的文化情怀。我在师大读了三年书,学到很多东西,无以为报,这一次把两册小书交给学校出版社,也暗含向母校致意的微衷。邓微、王丽敏两位编辑认真负责,对提高稿件编辑质量颇多贡献。

我的几位学生万德敬、和谈、王早娟等帮助联系出版社,校读清样,做了许多具体事务,高淑君、赵阳阳、程建虎、邱晓等几位年轻教师,帮我校改了一遍清样,一并感谢他们的辛勤劳作。

李浩

2011年6月12日

桃园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