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被禁锢的头脑(精)/文学纪念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某种意义上,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这本《被禁锢的头脑(精)/文学纪念碑》,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奥威尔的那本是预言幻想小说,身在英国的奥威尔,并没有亲身经历俄式极权主义,没有看见它是如何从一个社会内部成长出来。而实际上任何被称之为“怪胎”的东西,都不可能仅仅是外来的,“被植入”的,而是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文化及人性的原因。《一九八四》重在描写人们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及恐惧之下,如何思想变形,完成了从属和归顺的过程。米沃什写在1951年的这本,重心放在了这些人们如何从自身的处境、困厄及个人野心出发,自觉并入强势力量,最终变成了压力的一部分。书中所见所闻,为作者本人亲身经历。

内容推荐

《被禁锢的头脑(精)/文学纪念碑》是198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米沃什的许多真知灼见放到现今的语境下,其阐释力度依然强劲,甚至更富潜力与空间。中文世界对本书期盼不已,中文版从波兰文直接译出,同时汇集了德文版、英文版序,并请著名批评家崔卫平女士作导读,可谓善本。

目录

黑格尔式的蜇伤

开船之前的恐惧

德文版序

英文版序一

英文版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穆尔提-丙”药丸

第二章 看西方

第三章 凯特曼一一伪装

第四章 阿尔法,道德家

第五章 贝塔,不幸的情人

第六章 伽玛,历史的奴隶

第七章 戴尔塔,行吟诗人

第八章 秩序的敌人一一人

第九章 波罗的海三国

后记

米沃什年表

试读章节

冰冻解除之后,米沃什于九十年代初回到波兰,二。。四年病逝于克拉科夫。他的诗歌与其他散文作品在中国一直有译本出版。八十年代末,老诗人绿原译出了米沃什诗选《拆散的笔记簿》,这本诗选成为许多中国诗人的最爱。近些年,《米沃什诗选》、《米沃什词典》、《诗的见证》陆续问世。这本《被禁锢的头脑》,在人们翘首以盼很久之后,终于有中文版面世。

“禁锢”一词在波兰文里,有“使信服”、“使信任”以及“被奴役”的意思。如果存在奴役,它也并不仅仅是强迫的,而是有着心甘情愿的意味,这使得这本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阐述空间。

米沃什来自立陶宛一个贵族家庭,他出生的年代,立陶宛属于波兰。他的家族属于说波兰语的上层社会。当时的立陶宛首都维尔诺(wilno),是一个十分国际化的城市。米沃什有一位堂兄,为立陶宛驻法国外交官员,用法语写诗。米沃什与他的年轻同伴,也有一个先锋诗歌的小圈子,他后来回忆道:那时候一个维尔诺的年轻诗人头脑中所想的问题,与一个法国年轻诗人没有什么分别。在当时国际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米沃什为自己的富有家庭感到羞惭。

如此美丽的一个地方,却再三被外来强权占领与蹂躏。米沃什在书里“伽玛,历史的奴隶”一章的开始写道:“最近半个世纪它曾轮流属于不同国家,人们在街道上见过各国的驻军,每改变一次政权,油漆工的工作量就增加很多,因为他们要把政府门前的牌子和名称刷上新的官方语言,城里的居民又得换上新的护照,努力适应新的法律和禁令。维尔诺的统治者依次为俄国人、德国人、立陶宛人、波兰人,而后又为立陶宛人、德国人、俄国人。”

一九三六年米沃什便出版了诗集,在当地享有文名。他与他的朋友们把自己的诗歌流派叫作“灾变派”,年轻人已经清晰地感到灾祸就在不远处。一九三九年,德国与苏联的《莫洛托夫一里宾特洛甫条约》①,瓜分了波兰,立陶宛归属苏联,红军开进了维尔诺。一九四。年米沃什从维尔诺逃到华沙,参加了左派的地下抵抗组织。是年维尔诺被德军占领。一九四四年,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夺回并重新占领了这个地区。两次目睹苏联军队占领,米沃什将某种看似势不可挡的力量称为“压路机”。“它沿途粉碎了一切,还粉碎了每个被压碎的国家居民的希望,使其产生悲观失望的宿命情绪。”

维尔诺的命运是整个波兰国家命运的一个缩写。今天的人们想要在脑海中再现那种场景是很困难的:一方面,是战争结束之后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另一方面,是前进中的歌声、旗帜。这一回,闯入者最擅长的还在于,将自己描绘成历史进步的代表,有一套完整的学说,以“新信仰”的名义,要求人们服从。即使在黑格尔那里,历史仍然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在演进,处于当事人的视野之外,而新信仰则把客观发展的“历史”替换成了“第一人称”,声称他们这些人正好代表着历史运行的方向。

在这种总体形势下,实际上并无选择。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不要被甩下来,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如何与眼前的局面达成妥协。米沃什用“开船前的恐惧”来形容这种精神状态。社会危机和个人身家性命的危机,使得人们忘记了他们自身的精神道德危机,忘记了他们的道德困境和道德上的要求。人们把这个事实轻轻地压下了。耻辱印在他们的脑门上,他们尽力想要忘却。

该书第一个章节的标题为“‘穆尔提一丙’药丸”。它来自一位波兰作家维特凯维奇①发表于一九三二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永不满足》,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人们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欧洲热门哲学人物胡塞尔、卡尔纳普的话题均在其内,然而书中的气氛却是诡异不幸的,人们陷入了虚无主义,深感一切都没有意义。市面上开始流行一种药丸,吃了这种药丸人们就会变得安详和幸福。往日争论不休的问题,会变得非常肤浅和无关紧要。米沃什借用小说中“穆尔提一丙”药丸这个比喻,来形容新信仰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稳定作用。这种药丸之所以生效,在于人们呼吸的空气中有这样四种元素:

一、空虚。在精神上失去依靠。失去对于世界的统一解释和统一图景。

P4-7

序言

切斯瓦夫。米沃什以“被禁锢的头脑”为标题组成的文集,我认为是一个文件,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阐释著作。极权制国家对精神的奴役,在国家社会主义(纳粹)统治时期,我们德国人是经历过的。从外在方面说,是在当时日常生活的用语、姿态、行动之中;从内在方面说,则是在个人感受到的理念之中。无论内外,皆是如此。这一切又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尤其是在波兰的种种现象中,以某种方式真实地表现出来——这一切,我们德国人大概要比西方其他民族理解得更深刻,因为我们都经历过事态在今天波兰的变体中显示出来的一切。随着谎言与真实、背叛与反抗的交替而大致上被看到的事实,在这里是以其真实面貌被把握住的。在可能遭到毁灭的持续威胁下,同时,在必须考虑历史必然性的提示下(这种必然性以一种似乎不可抵御的力量强迫人接受它带来的后果),人可能有什么感受——米沃什以惊人的多样性表现出来。我们明显地看到各种各样隐藏的、内在的变化,某一皈依的突然出现,一个人分裂成为两个人,等等。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后果,同时还有整个世界的巨大混乱,这种状况对于西方人而言是不可能发生的,故而他们难以理解。

我们感受到了人在完全异样条件下的演变,演变发生在彼此监督、互不信任的生活中,在戴着假面具的无情斗争中,在角色扮演中,在与其认同之中。是新人吗?不是,而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都有可能蜕变成的那种人。谎言是什么?如果生存的基本条件包含了谎言之不可避免的话,回答就会呈现为另一种样态。——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读者很可能会考虑到自身,对人的生存之安全产生疑虑。

虽然本书完全是切实的经验,但是本书写作不列举具体姓名,所以被列入“逃离者书系”,展现出那些最终和他们的社会制度决裂的人的概况。这些揭发造成的惊骇因为得到的教训而减轻,而给予这样教训的人是全然在场,能够以自身惊心动魄的经历告知,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变的。对于米沃什来说,这种惊骇则因为这些遭受无穷尽痛苦的人们的冷静态度而得到更多的减轻,这样的态度,在这里,在客观描述的清晰和描述的艺术方面,让我们感受至深。我们是在阅读一个带着大问题深入事实并意识到自身思想的人士的言论。米沃什的著述,使他显得不像一个深深皈依的共产党人,在他这样的人身上,读者看不到那种气势汹汹的对自由的狂热,这种狂热在姿势、语调和行动上的作用都像是不可扭转的极权主义那样发挥作用。他的写作也不同于作为反对派的波兰侨民,这些人实际上考虑的是颠覆和复辟还乡。他是作为一个深受触动的人,通过对于在恐怖中发生的事实的分析来发言的,这同样也显示出他具有追求正义、追求并非伪造的真理的精神。通过他,对于极权制度下的人,我们将会更谨慎地作出判断。在米沃什这里,他所论述的一切可感知到背景的善与恶、高尚与平庸、真与伪总是永恒地对立,但是对于滥用的套话他感到非常不适。因为通过这个恐怖世界的现实形成的这些对立,在表现上,又增添了另外一种色彩。这真是令人惊骇之事。

我们阅读米沃什的作品;他是一位作家,对于他而言,脱离母语世界,是无法弥补的痛苦,对身心的一种持续的透视。在这一篇短文中,就像作者和自己的一场谈话那样,他必须首先获得立足之地。从一个脱离了这一立足之地的人那里,能够得到什么呢?这样的命运乃是当今世界千百万人的命运。对于米沃什而言,这里涉及的不是基本的因素:我们知道,失去国家(和一九一四年以前全部时间对比)①就意味着失去权利,一个没有某个国家的有效护照的世界公民的遭遇,还不如一个常人(在汉娜。阿伦特论极权主义的重要著作中,这一点是坦率而清晰的)。米沃什涉及得更为广泛。一个人被夺走护照,就像是被从根部割离。从他那里,在精神上、礼仪上、人性上,还能有什么期待?这依然是个问题,我们这个世纪将会通过现实给出答案,而像米沃什这样的人,作为一种共同命运的代表创造出了这样的现实。他们将认真地通过作为世界公民的人,将其毫无掩饰的经验展示出来,这是可能的。

最后,这本书向现代人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现代人因为精神空虚(到现在为止这一点还是真实的),陷入一种思想,其后果就是遭到不受法制约束的毁灭的恐惧,因而自己被利用、被当成精神奴役的工具。除了这一意义,米沃什的书还是对于这样一种思想提出的誓言般的警告:依靠谎言,这一思想在实践中具有奇异的证明形式——通过谎言造成真实,把人的本质推向焚毁的、辩证法的形式。

米沃什以一种特别贴近的方式揭示了可怕的现实状况,这些情况已经得到过其他的许多描写。在这里,言语找到了心灵,而心灵是和现实一起,在人身上被摧毁、被震颤的;言语也找到了眼睛,而眼睛能够在心理上准确看到尚耒得到表述的正义。

后记

米沃什在《被禁锢的头脑》一书第一版前言中这样写道:“一九四五年,来自东方的新信仰征服了东欧。”这个新信仰在整部书中被称为“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世俗的宗教”。因此,作家是有目的地使用新信仰这一说法,并赋予它宗教和哲学的涵义,而不是将其作为具有政治和历史意义的术语来使用,诸如:共产主义、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布尔什维克主义。

在这个名称中已能看到,米沃什希望将此书涉及的问题从政治层面引向文学层面。归根结底,维特凯维奇在这里帮了他很大的忙,他对《被禁锢的头脑》一书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米沃什在前言中特别强调了新信仰对精神、观念、心理以及智力范围的“占领”和“禁锢”的特点。在“图书世界”俱乐部出版《被禁锢的头脑》时,米沃什在为这个版本撰写的前言中这样解释说:“我有机会看到红军向西部的进军,第一次是在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和瓜分波兰的结局中看到的。稍后,又在红军获得战争胜利的结果中看到……这是一台压路机,它沿途粉碎了一切,还粉碎了每个被压碎的国家居民的希望,使其产生悲观失望的宿命情绪。可以说,《被禁锢的头脑》是希望将人们从这种宿命论中解救出来的一种尝试。”

因此在米沃什对《被禁锢的头脑》所作的自我评述中,一方面我们看到新信仰,而从另一方面又看到“压路机”;一方面我们看到“世俗的宗教”,另一方面又看到暴力和恐怖。在说明恐怖牺牲者的数目时,作家所使用的词是“数千”、“成千上万”、“数十万”和“一百五十万”。

米沃什在这里指出了两件事:意识形态像白翳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相信这一意识形态的人看不到罪恶和恐怖的事实(如果有可能视而不见的话),使他们看不到恐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看不到实施恐怖的必要性的思想意识论据(新信仰)。在科龙斯基致米沃什的那些信件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思维方式。他在信中写道:“在这个国家,我们要用苏联的卡宾枪托教会人们运用不脱离现实世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维特凯维奇在自己的长篇小说中描绘过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状态,正如他们曾经所幻想的,他们在新信仰体制中,成了“对社会有用之人”。米沃什像维特凯维奇那样,在分析这种现象的同时,指出使知识分子“适应”新信仰的四个条件,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些条件。

空虚。在这一点上,米沃什特别联系到维特凯维奇。他想论述的是,知识分子对社会无所作为时的感觉,是新信仰将他们从脱离社会其他阶层的状态中拽了出来,并且使他们恢复了那种对社会有益的感觉。

……

《被禁锢的头脑》的最后一章“波罗的海三国”具有作家半自传的特性(见本文作者与作家的对话)。在前几章中,米沃什再现了自己的主人公的立场和观点,米沃什构建了复杂的、多层次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他们的动机,并说明理由。简言之,就是用“迂回法”再现别人的意识逻辑。而在“波罗的海三国”中,米沃什直接列举了历史事实(战争罪恶、大流放、灭绝整个民族和文化),他已不是只把精力放在作为历史主体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上,而是把眼光放在波罗的海三国的社会整体上(在这里他并没有隐藏自己对他们命运的同情)。因此,我们在本章中,不仅能看到体制中主管思想意识的政府官员的形象,也能看到“适应”了新体制的人们的形象,同时还看到了那些对新体制进行英勇反抗斗争的人们的形象。在这一章中,首先是不再把“穆尔提一丙”药丸和“凯特曼”这一类的内容援引到结构中来解释个人和集体的立场,而是叙述被“唯物辩证法”判处成为“永恒的奴隶”的具体的人。因此米沃什讲到恐怖和“赤裸裸的恐惧”,将此视为最强而有力的——为了不致直接说恐惧是二十世纪的征服者所掌握的惟一的“社会黏合剂”。”

最后,米沃什表明了自己与朋友(大概是与老虎)之间在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当米沃什坚决反对他朋友对历史的魔幻信仰时,他直接写出了这样的话:“人本身就是个奥秘。”当他的朋友——一个迷信“进步”的狂热教条主义者——竭力想从社会生活中消除对“进步”的怀疑时,作家却在怀疑中看到未来“良好力量的保障”。米沃什抛弃了对以意识形态的名义、以虚构的历史法则的名义所进行的犯罪活动的任何肯定。因此,米沃什抛弃了以对斯大林歌功颂德为代价求得平静创作的可能性,并忘却那些“现有和将来还会再犯的罪行”。在这一章中已经没有任何“诱惑”,没有“唯物辩证法”用以麻痹人们的任何论据。

书评(媒体评论)

切斯瓦夫·米沃什以“被禁锢的头脑”为标题组成的文集,我认为是一个文件,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阐释著作。……我们感受到了人在完全异样的条件下的演变,演变发生在彼此监督、互不信任的生活中,在戴着面具的无情斗争中,在角色扮演中,在与其认同之中。……米沃什以一种特别贴近的方式揭示了可怕的现实状况。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数十年来,读者忽略了《被禁锢的头脑》的文学性,反而一直将其作为了解波兰斯大林意识形态的唯一一本书来看待。……不管怎么说,《被禁锢的头脑》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论文,它论述人的心理问题比政治问题更多;论述人的性格比意识形态更多。本书更大篇幅地论述了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不是斯大林时期的编年史。

——波兰米沃什研究专家,伏沃基米日·波莱茨基

从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被禁锢的头脑》,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实际上任何被称为“怪胎”的东西,都不可能仅仅是外来的,“被植入”的,而是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文化及人性的根源。米沃什写在1951年的这本,重心放在了当时人们如何从自身的处境、困厄及个人野心出发,自觉并入强势力量、最终变成了压力的一部分。书中所见所闻,为作者本人亲身经历。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