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作文课的味道(听黄厚江讲作文)/大夏书系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作者 黄厚江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共生写作”倡导者和实践者——黄厚江老师告诉你:作文课,我们有办法。由黄厚江所著的《作文课的味道(听黄厚江讲作文)/大夏书系》一书精选了15节课,每节课实录后有听课老师的点评和学生习作,直接、真实、多侧面地呈现共生课堂教学现场。本书实录包含四种课型:作文指导课、作文评讲课、能力训练课、写作理念课,另附四种课型详尽的特点分析及操作方式,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参照,易学、实用。为热爱作文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个范本,为研究作文教学和关注黄老师作文教学的专家们提供一份资料。

内容推荐

由黄厚江所著的《作文课的味道(听黄厚江讲作文)/大夏书系》一书共分三章,分别是“作文指导课”“作文评讲课”“能力训练课”,每章下围绕不同的主题,从不同的听者角度,直接传达黄厚江老师的作文指导艺术,在每章后面又附有相关学生的作品。全书既有观点,又有实例,内容生动又丰富多彩。

目录

第一章 作文指导课

 第1节课

教学实录

 3 记叙文中的描写——写一件事

听课者说

 13 经验型评价:共生课堂的催化剂

学生习作

 17 丢

 第2节课

教学实录

 19 写出人物的特点

听课者说

 28 让作文课成为一个写的过程

学生习作

 33 认识黄厚江老师

第3节课

 教学实录

35 主题的提炼与角度的选择

 听课者说

40 生长性:语文共生教学的本质特征

 学生习作

44 身后的目光

第4节课

 教学实录

46 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

53 共生写作教学的原点与拐点

56 梭罗的小木屋

第二章 作文评讲课

 第5节课

教学实录

 63 让观点更鲜明

听课者说

 68 聚焦和裂变:作文评讲课的共生追求

学生习作

 72 一万人个人眼中就应该有一万种风

 73 人身如舟心是风

 第6节课

教学实录

 75 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听课者说

 85 打开写作教学的黑箱

学生习作

 89 牵动内心的声音

 第7节课

教学实录

 91 用情节表现主题

听课者说

 98 半成品写作:作文评讲的一种好形式

学生习作

 100 寻找

 第8节课

教学实录

 102 用“感激”唤醒“感动”

听课者说

 105 “唤醒”的不止是“感动”

学生习作

 108 感动

第三章 能力训练课

 第9节课

教学实录

 117 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

听课者说

 127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结合”

学生习作

 131 快乐男孩

 第10节课

教学实录

 133 材料的理解和叙述

听课者说

 148 作文课应该是个训练的过程

学生习作

 152 返璞归真,去伪存真

 第11节课

教学实录

 154 议论文思路的展开

听课者说

 161 共生共长,让思想开花

学生习作

 164 智慧是知道自己的季节

 第12节课

教学实录

 166 格言的改造和思想的提炼

听课者说

 174 思想之花是这样绽放的

学生习作

 181 不自由,也别死

第四章 写作理念课

 第13节课

教学实录

 191 一则材料的多种使用

听课者说

 201 一节带给我们全新感受的作文课

学生习作

 205 我的山羊伙计

 206 致梅津采夫园长书

 第14节课

教学实录

 208 在别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

听课者说

 214 每节写作课都是一项微课程

学生习作

 222 “你们的英文很棒”

 第15节课

教学实录

 224 自我提升和再度作文

听课者说

 235 让学生在自悟中学习写作

学生习作

 238 嵇康人生:凤头·猪肚·豹尾

 240 规则

245 附录 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认识及操作要领

257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节课

教学实录

记叙文中的描写——写一件事

师:上课,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

师:先问一个问题,大家丢过东西吗?(学生思考,点头。)

师:有没有人从来没有丢过东西?(学生摇头)

师:有时候,东西丢了能丢出一篇好作文,就看你会不会写。现在你说说(指身边一位同学),哪个东西丢了你最心疼,并且印象很深。

生:磁铁。我把它带到学校里,对着篮球架往上扔,结果它吸在上面了。(生笑)

师:你眼看着它却拿不到了,就是没办法。

师:还有没有谁丢了东西?女同学说说看。

生:我丢过手机。(另一同学说,是的。)

师:哦,你也知道的。

师:(接着问)你丢了什么?

生:小学的时候我丢了从商店新买的东西。

师:是什么东西?

生:就是一个水晶球。

师:女孩子玩的,我小时候不玩。(师生同笑)

师:看来大家已经一一想起来丢的东西是什么了。现在能不能把你丢掉的东西描述一下,让我们一读就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并且知道你自己很喜欢?

请大家描写一下你丢的东西(师板书),有两个要求:一是写出事物的特征,二是表现你的感情。给大家3分钟时间,看谁3分钟就能写出来。

(学生写作文)

师:3分钟时间到,如果有一句话没有写完可以赶快写完整,其他的内容想到了还没有写的,可以先留一留,等一下听听其他同学写的以后再补充。有的同学一句话都没有写,有的写了半句。听听人家怎么写,就知道怎么写了。

师:有没有同学主动交流的?——啊,有些同学还在拼命写!(生笑)

(师就近拿起一位同学的文章读:我丢了一个磁铁,它长二厘米,宽二厘米,厚二厘米,白色。)

师:(问同位)这篇文章如果10分你打几分?

生:2分。

师:这个分数让人很心寒,但也很有道理。

师:(问写作的同学)服气吗?

生:服气。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只得2分。

生:黄老师要求描写,而他这个不是描写。

师:(又读一遍刚才学生写的内容)这个是不是描写?

生:不是。

师:对,这叫什么?这叫作说明。我为什么第一个评点他?因为一开始写,我就知道他错了。我看到他拿个小尺子在那里一边量一边写。记叙文中的描写能这么写吗?不能。如果让你描写妈妈,你拿尺子量一量,说,妈妈的脸长20厘米。(生大笑)

师:描写和说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要写出事物的特征。但是说明表达出的特征很客观,描写要更主观一点,是不能去量的。

(师读第二个同学的作文:我丢过一本最心爱的本子,这本子是一个同学送的,天蓝色,看着十分淡雅。封面上还有一艘小舟缓缓驶过,荡起阵阵涟漪。那个本子的底页上还有同学写给我的留言呢。)

师:(问同位)你给这个学生打几分?

生:9分。

师:眼光很准,这个物品描写得很详细。

师:你为什么扣一分?(P3-4)

序言

学问深处是性情——记“语文农夫” 黄厚江

我的师父黄厚江老师常自称是“农民的儿子”。这其实不是自谦,我猜想,他内心对此大约有些小小的自得。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正变得越来越少。做个好的农民其实不易,需要通晓时令节气,了解农作物习性,听得懂布谷鸟的叫声,看得懂天气阴晴,懂得依时而为、顺性而施。师父出身于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务过几年农,是生产队里干农活的好手。农民的出身加上务农的经历,成就了师父一生不变的质朴底色。

“最不像专家的专家”

师父外出讲学,常常穿一件冲锋衣,蹬一双休闲鞋,挎一只小背包,普通得如同上街买菜的邻家大伯。有老师打趣,形容他是“最不像专家的专家”。师父如农民般质朴,这份质朴中带着些倔强。他看不惯花里胡哨的语文教学流派招式,认为语文应以本色、自然的面目示人。在语文教育这块土地上,他就像个朴实本分的老农,执著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园子。

听过师父讲座的老师,都会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他总爱用通俗的比喻将深奥的理论表达得浅显易懂,让人听后难以忘记。他常用的比喻,也散发着农民的质朴气息:“语文是农业,用太多化肥不好。”“本色语文就像农民种地,要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种菜中喜欢种菜,在种菜中学会种菜。”……质朴平易的表达中蕴含着大智慧、大学问。师父“高而能下”,通晓教育、教学理论,但不玩空洞的概念,不作无意义的理论建构,而始终匍匐于大地,以最原始的方式躬耕于田野,坚持自己的行动研究。

师父非常尊崇叶圣陶先生,潜心学习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常常提起叶老当年办过的一个农场——“生生农场”。叶老让孩子们在农场里自己种菜、种瓜。师父认为,叶老的“生生农场”,其意义不只是优秀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的范本,更是叶老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如果将叶老办农场的教育思想迁移到语文教学上来,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喜欢语文,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能力。

“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

师父本色、质朴的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影响我至深。近几年,他潜心研究中学写作教学,成果颇丰。关于写作教学,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主张作文教学应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正如农夫耕作,选好一粒种子,播进土壤,给它合适的养料后,还在关注着它的萌芽破土,直至长成主干、展开分枝、生出绿叶。

师父的作文课常常围绕一条主线分层推进,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其中,选好教学生长点是第一关键。师父认为,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像一粒好“种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长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是开放的、有生机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这粒“种子”,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故事,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经历或随笔文章,还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美文。

选好“种子”后,如何用其来催发、培育学生的写作激情,也大有学问。我发现,师父在教学中很善于创设情境或设置矛盾,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场”。如《写出人物的特点》一课,师父将自己“奉献”出去,做学生写作的“模特”;再如《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一课,他选用了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一文。这样做,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会说得越来越精彩,写得越来越漂亮。同时,师父又善于借助矛盾追问,让课堂具有饱满的张力。

听师父的作文课,我常常联想起《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声音的描写,常常会有“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之感。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师父总能翻出新意,让学生愈发主动,生成愈发精彩。师父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似与学生聊天,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熏陶。聊天中,他常常笑眯眯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动声色地追问、质疑、补充,带着学生往更深处思考。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说欲望被激发,种下去的写作与表达的“种子”,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听师父的作文课,无论是上课学生还是听课老师,总会深深沉浸在课堂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一切妙境皆共生”

好的农夫不会将优质的种子私藏起来,而是会拿出来与人分享。师父就是这样的好“农夫”。

有一次,我执教一节作文公开课《学会具体分析》,请师父点评,师父作了中肯的点评后,对我这节课所使用的材料之一——一句非洲谚语,非常感兴趣,思考了良久。隔了没几天,他邀我到苏州中学听他上一节作文课。我一听才发现,这节课所用的材料与我那节课的完全相同,所教的内容却完全不同。师父的课堂,围绕那句令他深思的非洲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展开。第一环节,师父让学生谈谈愿意选择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并说说理由;第二环节,他根据学生在第一环节选择的观点分组,让大家尝试否定对方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环节,他引导学生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第四环节,他提示学生回看题目,结合快与慢、远与更远两组矛盾,再次解读一个人走与一群人走的关系。整节课,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说得越来越好,连听课的我都感觉到思考的快乐与畅快言说的喜悦。听完课,我与师父说起感悟,他笑称,这节课的一些设计还是受我那节课启发,这便是“一切妙境皆共生”。  唯开放才能革新,唯革新才能共生。师父虽然是名师、大家,但他不端架子,始终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待人处世、做学问。他琢磨出一节新课来,便像农夫培育出新品种般喜悦,常常招呼我们这些徒弟前去观课、磨课。有一次,我和几位同门连听了师父的两节课,一节教作文,一节教现代诗。课后,我们围坐在一起谈语说文,毫不客气,有一说一。师父在一旁笑眯眯地“洗耳恭听”。那幕场景,可谓“共生妙境”也。

学问深处是性情。跟随师父学习的时间愈久,愈能发现他为人的性情与趣味。这些日子,师父正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情节、人物煞是动人。师父爱拉着熟人,一遍遍讲述小说里的故事。其情景之有趣,颇像一位耕作有成的农夫,守着即将丰收的庄稼,拉住路过的乡邻,兴奋地絮叨着。是的,当劳作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成为自己的志趣所在,即便辛劳也是甘甜的。恰如汪曾祺先生在果园里开心地喷着波尔多液,搭着葡萄棚,劳作已成为一种享受,我的师父黄厚江,就是这样一位快乐的农夫,他挽着裤腿,赤脚走在语文的田埂上,播种语文回归的希望……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徐飞

2015年2月2日

后记

后记

这是收集我作文教学实录最全的一本著作。从我的作文教学案例中选出15个汇集出版,对我自己是一次梳理和回顾,同时也为热爱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教学和关注我的作文教学的专家老师们提供一份资料。正因为如此,我在书中尽量隐藏自己对具体课堂教学的态度,而在每节课的实录之后附上听课老师的评述和学生的习作,努力比较直接、基本真实、多侧面地把课堂教学的现场呈现在大家面前。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对这些案例的分类并不十分严谨。作文指导课、作文评讲课和能力训练课、写作理念课之间本来就不是同一个标准的分类,互相之间有包容也有交叉,大致区分是可以的,严格区分是很困难的。这里的“作文指导课”,是指立足一个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写作的写作课;这里的“作文评讲课”,是指基于一篇习作或者一次写作活动进行的写作课;这里的“能力训练课”,主要是指着眼于一种写作能力训练的作文课;这里的“写作理念课”,主要是指以一个写作理念形成为目的的写作课。作这样的分类,主要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坦率地讲,我们上课时一般都不会太多地考虑这节课的课型,只是有个大致的定位和基本的意图。还要说明的是,我的这些案例基本都是第一次上课时的实录,不成熟的地方在所难免,后来再教也会有些不同甚至会有很大的改变,恳望得到您原谅的同时,也恳求得到您的指正。

借此机会,要对徐飞老师表示我衷心的感谢,是他和李永梅社长联系落实了该书出版的有关事宜,并慨然应允将他发表在《语文建设》上的一篇文章作为本书的序言。谨此也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的李永梅社长、杨坤老师、张思扬老师表达我诚挚的谢意,感谢她们为这本专著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本书中,每节课有听课老师的评述和学生的习作,借此我要一并表达对他们真诚的感谢!有些习作的作者,是我多年以前的学生,找到他们的习作时,已经无法确认他们的名字(当年只留了习作的复印件),我只能凭印象回忆,他们的名字很可能有误,这令我非常愧疚和自责!恳求得到他们的宽宥并接受我的歉意!

当然,最要感谢的还是亲爱的读者,是你们的支持,让我充分享受到一个热爱语文的人所能享受到的最大的幸福!

丙中年正月初一

书评(媒体评论)

语文本色教学的核心主张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按母语学习的规律学语文,教师按母语学习的规律教语文”,语文共生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用阅读教阅读,用写作教写作;在阅读中教阅读,在写作中教写作”,是立足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对语文本色教学核心主张的具体体现。——杨九俊

很多次,我会在黄老师的课堂上不由自主地退回了时光。和学生一样,我认认真真地想着,实实在在地写着,开开心心地成长着。不知不觉,会读书了,会写文了,然后我觉得我更懂语文了。他,让我想到长满绿叶的大树,芳香温暖的原野,托载风帆的大海。本色,共生,让他的语文化成流淌乳汁的朴实生动的土地。——肖培东

黄老师的作文课,起步于平地,涓涓流淌,初而有趣;继而转折,开一生面,波澜壮阔,情味俱佳;忽又宕开一笔,迷花倚石,不知今夕何夕;终而雷霆乍惊,妙论层见错出,让人脑洞大开。每一堂作文课,都是一篇绝妙的好文章。——王开东

听黄老师的作文课,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总会沉浸在课堂中,或思考,或体悟。黄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似与学生聊天,使学生不自不觉在一种氛围中受到濡染、熏陶。聊天式课堂,看似随意,甚至有些散乱,实则有大学问,因为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说欲望被激发出来,言语生命获得了自生长。——徐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