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闻一多诗选(无障碍阅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闻一多 |
出版社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闻一多诗选》精选了闻一多先生两本诗集中的经典著作。诗集《红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诗集《死水》是他新格律诗理论的完美体现,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美和西方诗歌音节体式为一炉,开了一代诗风,影响巨大。 目录 红烛 序诗 红烛 李白篇 李白之死 剑匣 西岸 雨夜篇 雨夜 雪 睡者 时间底教训 二月庐 印象 美与爱 诗人 风波 幻中之邂逅 志愿 失败 花儿开过了 十一年一月二日作 死 深夜底泪 青春篇 青春 春之首章 春之末章 钟声 爱之神 谢罪以后 黄鸟 艺术底忠臣 初夏一夜底印象 诗债 红荷之魂 孤雁篇 孤雁 太平洋舟中见一明星 我是一个流囚 寄怀实秋 晴朝 太阳吟 忆菊 秋色 秋深了 秋之末日 烂果 色彩 红豆篇 红豆 死水 口供 收回 狼狈 你莫怨我 也许 泪雨 死水 春光 黄昏 我要回来 夜歌 一个观念 发现 一句话 荒村 罪过 飞毛腿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我的读后感 读书与思考 序言 从博客到微博,从文字到图形,当今社会,人们 的阅读已经呈现出碎片化和图形化的强烈趋势。同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从纸质阅 读逐渐转变向电子阅读,换言之,读“屏”时代在悄 悄置换读“纸”时代。一方面,电子产品的流行貌似 普及了阅读,在繁华城市的地铁上,经常可以看到人 们拿着电子产品聚精会神地阅读;但另一方面,这种 碎片化的蜻蜓点水似的阅读除了牵动人们的嘴角和面 部神经之外,却已经很难打动人的心灵,触及人的灵 魂,它的娱乐性大大超过了审美性。所以,在貌似全 民狂欢的阅读里,人们其实离阅读的实质已经渐行渐 远…… 在这个快速消费品盛行的时代,当真正意义上的 阅读越来越远离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价值观的确立 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阅读对人生正确价值观的 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 的阅读历史就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历史,阅读的内容与 方式决定了其价值观的内容与形成过程。价值观的培 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 的阅读数量与质量决定了其成长的方向与速度。尤其 对于正处于学生阶段的孩子们而言,如果仅仅注重考 试分数的提升,心灵成长就会滞后,甚至营养价值稀 缺或者内容不良的读物则会把他们引上人生的歧途。 所以,面对当下浮躁的阅读与人生状态带来的人们价 值观崩塌与信仰缺失的大环境,我们重新倡导青少年 甚至是成年人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就成为一件迫在眉 睫的事情。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自称只读三十年前的作品 ,因为缺乏生命力的作品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人遗忘 。那些在三十年后仍能看到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或 多或少有一些可取之处。如此看来,世界经典文学名 著已经经过岁月长河的淘洗,得到历代读者的认可, 其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种精神品质对青少年的 成长大有裨益。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套语文 新课标必读丛书。为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阅读名著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综合考虑文学价值与实际需要,精心选择书 目 世界文学名著浩如烟海,每个人都不可能一一阅 读。为此,我们根据语文新课标的阅读要求,以及各 地区中、高考的考试大纲,再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水平,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精心选择书目,以满足学 生考试的实用性需要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需要,可 谓一举两得。 二、制订整体阅读方案,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 为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每一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我们根据阅读名著的读者体验和经验,特地为读者制 订一整套的阅读方案,包括对作家生平、作品评价、 名著情节、人物关系、重点章节、艺术特色和与作品 相关的影视剧的介绍与推荐。这套阅读方案可以帮助 读者快速而深刻地了解名著内容,并对名著产生更浓 厚的兴趣。 三、精准注释与点评,扫除阅读障碍 为消除国家、文化和时代隔阂,我们根据每部作 品的特质有所偏重地进行注释。注释的内容从总体上 分为科学知识类,难解字词类,历史、文化、风俗类 ,地名、人名类等,这就为读者从客观阅读和主观感 悟上扫除了阅读障碍,从而能让他们轻松地从名著中 汲取营养。与此同时,这些注解和导读在设置上摒弃 了功利性,以保证阅读的顺畅和完整,让世界经典文 学名著的文学性和经典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设置相关栏目,帮助读者深入思考 每一部名著后面都设有“读后感”,这可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情节设置、艺术特 色、人物形象等,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心灵共鸣,获得 阅读的满足感。而“读书与思考”栏目则设置了四到 五道阅读思考题,并给出答案示例,可以带领读者深 入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与思想等,加深对名 著的印象,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备考方式。 五、组织专家团队,倾心打造经典书系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邀请了著名作家、高校知名 文学研究专家、中小学教育专家,从文学和教育的角 度对本套丛书进行审定,致力于把本套丛书打造成中 小学生新课标课外阅读读物的首选读本,让中小学生 在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的阅读方案的帮助下, 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换言之,这是我们为学生和老师精心制订的一套阅 读方案和教学方案。 总之,这是一套审美与实用完美融合的丛书。我 们精心策划,只祈望读者于喧嚣浮躁的时代背景下重 拾经典,深度阅读,在这套丛书里滋养心灵、陶冶情 操,从而建立起更富足的精神世界!当然,因本套丛 书种类多,编辑工作繁复,可能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 ,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会尽力把工作做得日 臻完美。 刘心武 2016年5月 导语 《闻一多诗选》精选了闻一多先生的两本诗集中的经典著作。 《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主要收录了他在清华读书期间和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写的诗歌。《红烛》将反帝爱国的主题与唯美主义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部诗集涉猎了不少意象,闻一多主要运用借物抒情、借物比兴等手法,从身边的点滴事物出发,注入了自己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死水》是闻一多的第二部诗集,主要收录了他回国以后基于对社会见闻的所思所想而创作的诗歌。《死水》在新诗的形式上提倡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即闻一多主张的“建筑美”。《死水》对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的各种现象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诗人在这一诗集中表现了更加深沉的爱国之情。 精彩页 西岸 这里是一道河,一道大河, 宽无边,深无底; 四季里风姨巡遍世界, 便回到河上来休息; 满天糊着无涯的苦雾, 压着满河无期的死睡。 河岸下酣睡着,河岸上 反起了不断的波澜, 啊!卷走了多少的痛苦! 淘尽了多少的欣欢! 多少心被羞愧才鞭驯, 一转眼被虚荣又煽癫! 鞭下去,煽起来, 又莫非是金钱底买卖。 黑夜哄着聋瞎的人马, 前潮刷走,后潮又挟回。 没有真,没有美,没有善, 更那里去找光明来! 但不怕那大泽里 风波怎样凶,水兽怎样猛, 总难惊破那浅水芦花里 那些山草的幽梦,—— 一样的,有个人也逃脱了 河岸上那纷纠的樊笼。 他见了这宽深的大河, 便私心唤醒了些疑义: 分明是一道河,有东岸, 岂有没个西岸底道理? 啊!这东岸底黑暗恰是那 西岸底光明底影子。 但是满河无期的死睡, 撑着满天无涯的雾幕; 西岸也许有,但是谁看见? 哎……这话也不错。 “恶雾遮不住我,”心讲道, “见不着,那是目底过!” 有时他忽见浓雾变得 绯样薄,在风翅上荡漾;’ 雾缝里又筛出些 丝丝的金光洒在河身上。 看!那里!可不是个大鼋背? 毛发又长得那样长。 不是的!到是一座小岛 戴着一头的花草: 看!灿烂的鱼龙都出来 晒甲胄,理须桡; 鸳鸯洗刷完了,喙子 插在翅膀里,睡着觉了。 鸳鸯睡了,百鳞退了—— 满河一片凄凉; 太阳也没兴,卷起了金练, 让雾帘重往下放: 恶雾瞪着死水,一切的 于是又同从前一样。 “啊!我懂了,我何曾见着 那美人底容仪? 但猜着蠕动的绣裳下, 定有副美人底肢体。 同一理:见着的是小岛, 猜着的是岸西。” “一道河中一座岛,河西 一盏灯光被岛遮断了。” 这语声到处,是有些人 鹦哥样,听熟了,也会叫; 但是那多数的人 不笑他发狂,便骂他造谣。 也有人相信他,但还讲道: “西岸地岂是为东岸人? 若不然,为什么要划开 一道河,这样宽又这样深?” 有人讲:“河太宽,雾正密。 找条陆道过去多么稳!” 还有人明晓得道儿 只这一条,单恨生来错—— 难学那些鸟儿飞着渡, 难学那些鱼儿划着过, 却总都怕说得:“搭个桥, 穿过岛,走着过!”为什么? 赏读 《西岸》是诗人闻一多在1920年7月发表的一首长诗,那年他还不满21岁。 闻一多习惯通过古人或西人的名诗名篇生发开去,找准一个诗眼,接着拓宽自己的想象空间,注入自己的情感。这首《西岸》就是如此。诗人以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济慈的诗句开篇,准确把握住“真善美”这一永恒的抒情诗的主题,抒写了自己的审美理想,抒发了超越现实的美的情感追求。 《西岸》描写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分为东岸和西岸。一道“宽无边,深无底”的“大河”将这个世界劈开为两半。东岸代表了现实世界,是黑暗的,充斥着金钱的味道、虚荣的痛苦、鞭驯的羞愧;西岸代表了理想世界,是光明的,凝结着真、善、美,金光灿烂。 本诗从题目到全文,象征意义都很明显。具体来说,“西岸”不仅象征着唯美主义人生观,还象征着文明的西方世界;对比而言,“东岸”不仅象征着利欲熏心的现实主义,还象征着依然生活在封建苦雾中的古老中国。 本诗是一首寓言新诗,出自20岁的诗人之手实属难能可贵。诗人把对诗歌的关的追求具体化、外向化,比如在形容西岸的光明的时候,诗人这样写道,“丝丝的金光洒在河身上”“到是一座小岛戴着一头的花草”,我们从诗句中能够立刻想象出类似的画面。诗人正是希望能够以济慈式的“幻想”将他心目中的美展现得一览无余。这也是本诗的核心追求所在。 P28-3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