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松,男,1920年出生,福建武平人。毕业于中国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二期研究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任迤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政委、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支队第九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从事过教师、报刊编辑、记者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筹建了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并任副秘书长、云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话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目录 导言 一 诗的民族 二 傣族文学的主要形式——诗歌 三 关于傣族诗歌发展的分期 四 傣族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 发展傣族的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章 从《古歌谣》溯源 第一节 《傣族古歌谣》的发现 第二节 《傣族古歌谣》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第三节 《傣族古歌谣》反映的社会生活 第四节 《傣族古歌谣》的美学意义 第五节 傣族诗歌的萌芽与产生 第二章 英叭与傣族古代文学 第一节 英叭神的产生标志着傣族诗歌的新时代 第二节 从沙罗到叭桑木底 第三节 抒情诗的产生 第四节 赞哈制度的产生 第五节 原始宗教对傣族诗歌发展的作用 第六节 优美的风俗歌 第七节 《生产调》与叙事长诗 第八节 叙事长诗的出现 第三章 傣族诗歌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关于佛教的传人 第二节 这一时期叙事长诗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召树屯》与爱情诗 第四节 英雄史诗《相勐》 第五节 《阿銮》叙事长诗 第六节 傣族诗歌的高峰——五大诗王 第七节 《十头魔王》与《罗摩衍那》 第八节 现实主义的曙光 第九节 美学思想的发展 第四章 悲剧叙事诗:现实主义的深化 第一节 《宛纳帕丽》的产生 第二节 《宛纳帕丽》的影响 第三节 从《嫡波冠》到《海罕》 第四节 “三大悲剧”的意义 第五节 傣族悲剧叙事诗的特点 第六节 诗歌理论的大发展 第五章 发展社会主义傣族文学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新的诗歌形式——新的颂歌的产生 第三节 新的故事体叙事诗的产生和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四节 发展傣族诗歌的几个问题
内容推荐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傣族拥有数百部叙事长诗,是毫无疑问的。一个在我国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印刷术还未普及的民族,竞有如此之多的叙事长诗,这在民族文学中是罕见的。 这一情况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傣民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叙事长诗?应该怎样来评价它们?它们在傣族文学史中,在中国文学史中应占有什么地位?傣族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其发展规律是什么?它们和中原文学、印度以及东南亚文学有什么关系?傣民族是一个全族信奉佛教的民族,傣族文学的发展跟佛教有什么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又出现了以康朗英、波玉温、康朗甩、庄相为代表的民族诗人,他们曾经创作过很有影响的叙事长诗《流沙河之歌》、《彩虹》、《傣家人之歌》、《幸福的种子》,以及短诗《三个歌手唱北京》,等等。此外,还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诗人、作家,他们又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傣族诗歌的传统的?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发展具有傣族气派的傣族社会主义文学?等等。 这些问题必须从傣族诗歌发展的历史规律去获得解答。这就是作者王松写这本《傣族诗歌发展初探》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