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斗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威县抗日战争动员委员会总务部长、冀南第四专署科长、冀南工商四分局局长、邯郸面粉厂经理、冀南贸易总公司经理、河北省合作总社副主任等职。建国后,任对外贸易部国外贸易司副司长、中国驻东德大使馆商务参赞、中国运输机械进出口公司经理、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经理、香港华润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员,是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美怡著的《张光斗传(上下)》根据张光斗教授撰写的《张光斗传(上下)》编辑整理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光斗传(上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美怡编 |
出版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光斗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威县抗日战争动员委员会总务部长、冀南第四专署科长、冀南工商四分局局长、邯郸面粉厂经理、冀南贸易总公司经理、河北省合作总社副主任等职。建国后,任对外贸易部国外贸易司副司长、中国驻东德大使馆商务参赞、中国运输机械进出口公司经理、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经理、香港华润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员,是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美怡著的《张光斗传(上下)》根据张光斗教授撰写的《张光斗传(上下)》编辑整理的。 内容推荐 张美怡著的《张光斗传(上下)》是根据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家张光斗教授撰写的《我的一生》编辑整理的。张光斗先生是我国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与了大量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如密云水库、三峡工程等。他倡导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并发起成立中国工程院,参与重大_丁程项目的咨询和担任顾问.是许多事件的见证人和亲历者。本书将我国水电事业重要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与其个人经历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张光斗先生科学求实,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张美怡著的《张光斗传(上下)》对于从事和关心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读者以及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读者,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出身清贫发奋读书 (1912年一1934年上半年) 启蒙教育 就读上海交通大学附小 求学上海交通大学 第二章 赴美留学结缘水利 (1934年7月一1937年7月) 考取清华大学留关公费生 国内水利单位实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利工程研究生 第一次赴垦务局暑期实习 哈佛大学工学院研究生 国家危难弃学回国 第三章 投身水电支援抗战 (1937年7月一1942年) 辗转入川 投身水电建设 结婚 中国自主设计修建第一批小水电 第四章 再次赴美工地实习 (1943年一1945年春) 辗转曲折的赴美旅程 坦河流域局实习 力阻三峡工程 第五章 水电勘探留待解放 (1945年5月一1949年上半年) 奉命回国 纠结的三峡情 迁回南京回乡省亲 开启中国水电站地址和水资源勘探 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大河间 保存水电资料决心留待解放 第六章 清华任教工程咨询 (1949年4月一1957年底) 南京解放 初进清华大学任教 赴黄河考察 开设水工专业课程参与水利工程咨询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学生参与生产实习 当选学部委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与国家科技发展重大规划的制订 参与各地水电站工程讨论 赴苏联科技考察学习 第七章 开门办学生产实践 (1958年初一1966年中) 勇担密云水库设计重任 坚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密云水库一年拦洪安全度汛 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第一 出访欧洲学术交流 水利工程咨询 第八章 “文革”浩劫忍辱负重 (1966年中一1977年初) “反动学术权威”三个“特务嫌疑” 三门峡工地遏“小伯乐”受基层工地欢迎的 “反动学术权威” 力保葛洲坝工程质量 加入国际大坝委员会 再陷逆境坚守信念 忍辱负重一心为民 第九章 云开雾散再负重任 ——开启事业第二春 (1977年初一1981年中) 拨乱反正开启事业第二春 出任水科院院长 重访美国国际交流 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重建水科院 清华大学代表团访美之旅 葛洲坝情缘痛失爱子 赴美国接受“哈兹国际奖” 对工科大学、水科院、中科院办学办院方针的一些看法 第十章 云开雾散再负重任 ——开展国际工程教育和学术交流 (1981年中一1986年中) 在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中国大学发展项目中挑重担 当选墨西哥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科院代表团访日之旅 加入世界工程师联合会 赴日、美、西德、法四国考察高等教育和仪器设备 二滩工程咨询中关科研合作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 考察英国高等教育 小浪底、清江隔河岩、葛洲坝等工地咨询 二滩初步设计审查 赴西德、荷兰考察高等工程教育赴美国学术交流 第十一章 云开雾散再负重任 ——参加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议 (1986年中一1989年下半年) 考察福建、浙江、广西、青海、陕西水电工程 赴山东查勘引黄济青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86年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审委会第一次论证会 考察广西、湖北、湖南水电工程 1987年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审委会全体会议 乌江东风水电站工地考察大亚湾核电站选址 赴悉尼参加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年会 1988年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审委会全体会议 第十二章 云开雾散再负重任 ——为水资源战略决策进言 (1989年底一1993年初) 为水资源战略决策进言 杭州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研讨会 三峡库区、二滩、溪洛渡工地考察 赴墨西哥、美国考察科技 全国政协考察团赴辽宁考察 赴美国参加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会议 三峡工程环境可行性报告审查会议 参观江苏省水利建设 全国政协考察团赴上海考察 第十三章 云开雾散再负重任 ——上书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 (1993年初一1997年底) 六院士上书建议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 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专家审查会议 赴关、法参加水科学和高等工程教育国际会议 考察引黄济青工程建设 访问台湾 三峡、小浪底、密云水库工地咨询南水北调工程 可行性讨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议 加入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 三峡一期工程验收三峡、小浪底大江截流 下册 第十四章 耄耋之年壮心不已 ——继续水利工程咨询 (1997年底一1999年春) 缅怀周总理 河南、四川、云南水电工程咨询 两院大会上做水资源报告 三峡工程咨询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法、重视水文工作、 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三峡工程专家咨询组工地考察 关于中国水资源战略、洪水治理的一些建议 第十五章 耄耋之年壮心不已 —二._参加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 (1999年春_2002年春) 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立 工程院水资源咨询项目讲授水电建设发展课程 继续咨询水利工程为国家建设和科教发展进言 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首次赴工地考察 水资源咨询项目西北水资源考察 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二赴工地考察 对中国高等工科教育、水资源战略、水利工程 建设的一些建议 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三赴工地考察 水资源咨询项目陕西渭河流域考察 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四赴工地考察 第十六章 耄耋之年壮心不已 ——活到老,工作到老 (2002年春2003年3月9日) 年过九旬耕耘不休 对西北水资源咨询项目、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最后一次赴三峡工地 活到老.工作到老 附录 附录一张光斗年表 附录二主要著作和论文 试读章节 1919年“五四’’以后,老师们给学生们讲民主和科学,讲“德先生、赛先生”,提倡白话文。学生们开始接触新思想和新理论,虽然并不十分懂,但多少知道了一点民主和科学,了解到封建帝制是不好的:老师们还讲爱国主义,说帝国主义总是欺负中国,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必须强大起来。有的老师说,将来最好当工程师,可以建设国家。张光斗当时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工程师.但知道工程师是建设国家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初步在他头脑中生根。日本侵略中国,逼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学校中,学生掀起爱国运动,进行游行,搞宣传,写传单贴在镇中心石碑上。他(11.2f对北洋政府,要求惩办卖国贼。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痛恨Et本。他们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到商店抄东洋货,加以焚烧。这样的运动断断续续地搞了两三年。张光斗是积极分子,爱国主义深入他心中。 1921年.张光斗9岁。父亲因病回家,病很重,看来难治了,母亲求神拜佛,还责怪邻居坏了张家风水,十分迷信。张光斗不赞成,但母亲不听,张光斗也很着急。幸而后来有个名中医,把父亲的病治好了。父亲从此在家养病,也做些工作,赚钱养家。这对张光斗也是一个机遇,父亲病好了,他才有升学的机会。次年大哥结婚了。清明季节,父母率领新婚大哥夫妇和张光斗,去无锡县洛社镇张家巷祖坟扫墓。坟园虽小,却树木茂盛,旁有坟田两亩,租给了亲戚,租金作为维护坟园之用。纪念祖先,看望亲戚,使张光斗认识了许多长辈,也知道了父亲早年离开洛社老家,到常熟鹿苑谋生。隔年,张光斗的大嫂生了侄子张元春,这是张家的喜事。张光斗又多了帮带孩子的任务。接着,二哥结婚,娶二嫂金玉琴,这应该是喜事,但是婆媳、妯娌不和,引起矛盾,张光斗力图劝解。所幸母亲顾大体,仍能相安共处。 1922年,张光斗10岁,小学四年级毕业。当时晋安小学改为完全小学,学制6年,他继续在原校学习。他希望能升学,所以加倍用功,尤其是在国文、算术和英文等课程上。他后来认识到,自己当年是死读书,虽然考试分数很高,但缺少自学和创新能力。他认为,小学时的教育对他影响很大,导致后来他的创新意识很弱,这是教训。 1924年,张光斗12岁,于完全小学毕业,家里为此召开家庭会议。当时虽然父亲已退休,但大哥在晋安小学当校长,二哥在鹿苑镇义昌木行当学徒,三哥在常熟县宝天银楼当学徒,学徒不久能转为职员,所以家庭经济条件较有好转。大家决定要他升学,由大哥送他到上海考学校,同去的还有同学钱楚才。母亲要他上乙商职业学校,毕业后可在海关和邮局工作,待遇高,大家都同意。张光斗觉得能升学就满意了,但还是想当工程师。 到了上海,张光斗住在大堂叔父张钟骐家。 他和钱楚才去乙商投考。题目不难,他考得还不错。五堂叔父张钟虎说,乙商毕业后前途不大,不如去考交通部直辖南洋大学附属小学(后改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小,简称交大附小),将来可上交通大学,毕业后当工程师,张光斗非常愿意。他记得,小学时冯范老师常称赞上海交通大学,而且许多老师都希望他将来当工程师,当工程师也是他自己的梦想。因此他恳求大哥同意他去投考交大附小。大哥在五堂叔父劝说下,又送他去考交大附小。他考得还可以。大哥还去找了该校教师林公藻先生,他在无锡第三师范时的同学,托他照应。这次他们在上海住了近一个月,张光斗看到大堂叔父的嫖赌生活,并把大哥带坏了,他很有意见,但管不了他们。这是此行的一大损失。 张光斗回家后不久。乙商和交大附小招考都发榜了,他都被录取了,很高兴。但是钱楚才落选了,很不幸。于是家庭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张光斗上哪个学校。意见分歧很大,母亲坚持要他上乙商,因为费用少,3年就可毕业,工作后可拿薪金。张光斗想上交大附小,将来可以当工程师。父亲疼爱他,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上交大附小费用很高,每年约需200银圆,家庭负担困难。经过反复商量,父亲和哥哥们决定节衣缩食,省出钱来供他上学。母亲也疼爱他,最后也同意了。这也是他的机遇。 1924年秋,张光斗12岁,去上海交通大学附小上学,同乡的一位上海爱国女校女教师去上海上任,顺便送他到交大附小。他上高小二年级,因为是乡下孩子,又不会说上海话,土里土气,被同学取笑。同学顾德欢、费骅、刘永懋、张华增等对他很好,帮助他,不久他就习惯了。附小校规很严,按时起床、早操、上课、晚自习、就寝,不许出校门,带的钱必须交给学监沈同一先生代管。张光斗记得他有一个铜板,也交给沈先生,沈先生认真地收下,可见张光斗的诚实与老师的严格。学校有童子军,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张光斗穿上制服和皮鞋,很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穿皮鞋。他积极参加童子军的各种活动。童子军的三守则“勇敢、诚实和友爱”,他忠实地遵守。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培养人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P5-7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 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 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 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 949年1 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 950—1 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 949年的1 5万吨增加到201 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 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iT_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iF_-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l 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 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 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