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刺青时代/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苏童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苏童是个天分极好的作家,有着万里挑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他因为一些作品而一度走红,客观上成了一个明星般的人物。但这些过早来到的声誉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通俗作家。

《刺青时代》里所描述的南方的天空,南方的湿度,南方的河流,南方的人物充满激情的眷顾,凡是读过的人都会对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段那段青涩的岁月感兴趣。

内容推荐

苏童最精采的小说基本都是环绕著死亡与败德的主题。他深切理解到最具传奇魅力的行为莫过于集体败德,而最突兀可志的事件则无疑是死亡。《刺青时代》便是其中的一篇,它反映了苏童的少年颓废与暴力想像。在这篇小说中,火车与铁轨是贯串全文的意象,它的每次出现,都透露著伤痕与死亡的讯息……

目录

导读 对成人世界的窥视与解构

刺青时代

南方的堕落

灼热的天空

民丰里

 强盗

 怨妇

 侦探

 花匠

试读章节

男孩小拐出生于一月之夜,恰逢大雪初歇的日子,北风吹响了屋檐下的冰凌,香椿树街的石板路上泥泞难行,与街平行的那条护城河则结满了厚厚的冰层。小拐的母亲不知道她的漫长的孕期即将结束,她在闹钟的尖叫声中醒来,准备去化工厂上夜班。临河的屋子里一片黑暗,小拐的母亲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会儿,提起竹篮打开了面向大街的门。街上的积雪已经结成了苍白的冰碴,除了几盏暗淡的路灯,街上空无一人。小拐的母亲想在雨鞋上绑两道麻绳以防路滑摔跤,但她无法弯下腰来,小拐的母亲就回到屋里去推床上的男人,她想让他帮忙系那些麻绳,男人却依然呼呼大睡着,怎么也弄不醒。小拐的母亲突然着急起来,她怕是要迟到了。她对着床上的男人低低咒骂了几声,决定抄近路去化工厂上班。

小拐的母亲选择从结冰的河上通过,因为河的对岸就是那家生产樟脑和油脂的化工厂。她打开了平时锁闭的临河的后门,拖着沉重的身体下到冰河上,像一只鹅在冰河上蹒跚而行,雨鞋下响起一阵细碎的冰碴断裂的声音。小拐的母亲突然有点害怕,她看见百米之外的铁路桥在月光里铺下一道黑色的菱形阴影,似乎有一列夜间货车正隆隆驶向铁路桥和桥下的冰河。小拐的母亲用绿头巾包住她整个脸和颈部,疾步朝对岸的土坡跑去,她听见脚下的冰层猛地发出一声脆响,竹篮从手中飞出去,直到她的下半身急遽地坠进冰层以下的河水中,她才意识到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冰层下的河水,于是小拐的母亲一边大声呼救一边用双脚踢着冰冷的河水。她的呼救声听来是紊乱而绝望的,临河窗户里的人们无法辨别它来自人还是来自传说中的河鬼,甚至没有人敢于打开后窗朝河面上张望一下。

第二天凌晨,有人看见王德基的女人穿着红毛衣躺在冰河上。她抱着她的花棉袄,棉袄里包着一个新生的婴儿。

男孩小拐出生没几天他母亲就死了,在香椿树街的妇女看来小拐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她们对这个没有母亲的婴孩充满了怜悯和爱心,三个处于哺乳期的女人轮流去给小拐喂奶,可惜这种美好的情景只持续了两三个月。问题出在小拐的父亲王德基身上,王德基在那种拘谨的场合从来不回避什么,而且他有意无意地在喂奶的妇女周围转悠,那三个女人聚在一起时都埋怨王德基的眼睛不老实,她们觉得他不应该利用这种机会占便宜,但又不好赶他走。终于有一次王德基从喂奶妇女手中去接儿子时做了一个明显的动作,一只手顺势在姓高的女人的乳房上摸了一把。姓高的女人失声叫起来,该死,她把婴孩往王德基怀里一塞,你自己喂他奶吧。姓高的女人恼羞成怒地跑出王家,再也没有来过,姓陈和姓张的女人也就不来了。

男孩小拐出生三个月后就不吃奶了,多年以后王德基回忆儿子的成长,他竟然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把小拐喂大的。他向酒友们坦言他的家像一个肮脏的牲口棚,他和亡妻生下的一堆孩子就像小猪小羊,他们在棚里棚外滚着拱着,慢慢地就长大了,长大了就成人了。

七十年代初期在香椿树街的男孩群中盛行一种叫钉铜的游戏。男孩们把各自的铜丝弯成线圈带到铁路上,在火车驶来之前把它放在铁轨上,当火车开走那圈铜丝就神奇地变大变粗了。男孩们一般就在红砖上玩钉铜的游戏,谁把对方的铜圈从砖上钉落在地,那个被钉落的铜圈就可以归为己有。

P7-9

序言

生命的生长与文学的阅读

李怡

在为中学选编的“郭沫若诗歌读本”的“序言”中,我曾经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郭沫若的青春写作属于20世纪之初,在那样一个除旧布新的历史转换时期,留学东洋、目睹世界景象的郭沫若以青春的激情和自信勾勒着他理想的新天地、理想的新生命,没有这番激情就没有现代中国文明的动力;同样地,一个世纪之后,我们继续走到了一个新旧更替的关节点上,历史继续召唤着中国的青春代。但是,青春代是否都如郭沫若当年那么主动、自信和胸怀宽大呢?阅读今天的‘青春文学’,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的敏锐,很多的聪慧,很多的感伤,而恰恰在这些方面,其实当年的郭沫若都有过仔细而深刻的表达,在他的诗歌、小说与自传当中,只是常常为一味‘逐潮’的人们所不知罢了;但是,平心而论,与当年的青春郭沫若相比较,今天的抒隋却少了一份天狗的雄健、凤凰的昂扬与‘太平洋抒怀’的阔大与气势,新世纪的青春有理由从逼仄中冲决而出,从自恋中升腾开去,那么,回头细读郭沫若,或许就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这里道出的其实是我对当今青少年阅读状况的基本认识。追逐青春、享受青春永远也不需要理由,但是,什么样的文字最有资格成为我们青春的伴侣却实在大有讲究。郭沫若式的青春文学并不只有灵敏和感伤,更有雄健、昂扬与阔大,这就是文学经典的意义。

生命的成长需要它的伴侣,它的朋友,它的导师,而文学经典就是我们最好的同行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记录的是那些曾经的“青春代”,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和今天的我们一起梦想,一起失落,一起挫折,又一起忧伤和一起求索,他们的体温温暖了我们,他们的思考启迪着我们,他们的奋斗鼓舞着我们,于是我们也有了勇气、智慧和方向。

这样表述,并不是轻蔑和排斥当下流行的文字品种——青春写作、网络文学乃至各种博客、微博等等,而是提醒一个重要的事实:只有经过岁月沉淀的生命的记录才能够与我们的灵魂形成深度对话,才能够在一个更隽永的方向上释疑答惑,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

那么,究竟怎样阅读这些文学的经典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让经典回归我们自由的感受,让文学直接与我们的生命对话。作为这一原则的反面,指的就是教科书式的阅读和机械的理论搬用。

长期以来,在僵化的教科书学习中,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在中小学阶段,那就是千篇一律的“中心思想_+段落大意+艺术特色”;到了大学阶段,也是各种理论概念的简单搬用,好像将这些教科书模式运用娴熟了,就“读懂”了文学作品。其实,这样一来,我们很可能恰恰远离了鲜活的文学本身,久而久之,甚至已经习以为常,再也没有办法打开我们的感受,真正进入文学的世界了。

今天,我们常常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称作是“鉴赏”式的,以示其缺乏理性思辨的严密与知识概念的完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事实。然而问题在于,让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理性思辨与知识概念崇拜的却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是引入中国的种种外来理论的形态给了我们直接的启发,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启发过程当中,被我们轻易抛弃掉的正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弥足珍贵的基础:文学的鉴赏与解读。

现代中国的文学研究“超越鉴赏”、抛弃文本解读之后,试图直接进入理性王国的大厦,然而这个由别人的概念、别人的术语所建构起来的大厦却似乎并不那么听任我们摆布。特别是当外来的学术与思想一旦在政治形势的巨变中,缩小为某一类型的思想(如苏俄)之时,其消极性的一面便更加突出了。例如,在过去,我们总是在鲁迅小说中挖掘现代革命史的形象说明,将鲁迅的文学当作革命家论述的佐证,这样一来,鲁迅就慢慢脱离开了文学的鲜活,成为僵死的历史说教。

鲁迅小说必然蕴含重要的社会人生主题,这一点似乎无可怀疑。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于所谓“社会人生主题”的理解不可过于狭隘,也就是说,“主题”往往存在于作家情感深处对人生的基本关怀,而不一定是当时流行的某些历史观念。鲁迅小说就是这样。过去的鲁迅研究,一味在现代革命史的长河中寻找鲁迅的“革命”意义。最后,鲁迅的意义只存在于教科书里的历史主题,似乎这些主题不存在于鲁迅小说就不能证明鲁迅的价值。政治家关于中国历史性质及近现代历史的论述直接被挪作鲁迅小说的主题,这些理解都大大地曲解了鲁迅,也缩小了作为“文学”的鲁迅小说的丰富性。例如,在传统的鲁迅研究中,人们常常提及他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其实这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因为,仔细阅读鲁迅小说,我们就不难发现,作为鲁迅这一“社会”关注的创作,其中并没有中国现代化所必要的政治主题、经济主题与军事主题,尽管过去也有人不断将它附会于一些政治主题(如《风波》与张勋复辟,《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等等)与一些经济主题(如《伤逝》与自由婚姻的经济基础问题等等),但事实证明都与鲁迅小说的文本逻辑相去甚远。从总体上看,鲁迅并没有致力于空泛的“社会批判”,如何提高和改善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才是他“社会”关怀的核心。如果说他进行了怎样的“社会批判”的话,那么这样的“批判”也就集中于我们这个生存的环境是如何以种种的形式剥夺和扼杀人的生存权利,削弱人的生存质量的。

也就是说,鲁迅社会批判的中心其实就是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批判,鲁迅所悲哀的是中国人的“非人间”生活。

这样的文学阅读也就才与我们自己的生命关怀、人生成长联系了起来,文学经典也就成了我们亲切可感的对象。

本套丛书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精选近百年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时间跨越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我们看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家,都无一例外地书写了生命成长的主题,而凝结于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人生智慧,都能够对今天的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启迪。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在编入每一种作品的同时,都附注了简洁的导读性文字。这些文字不是用来牵制大家的理解,相反,它们都力求在某一方向上打开我们的思维。青少年读者不妨将之与一般教科书上的讲述两相对照,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