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氏开天辟地
讲述:何乐
记录:曹锦云
1985年采录于李堡镇
上古的时候,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混混沌沌的像个“大鸡蛋”,这里面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盘古氏。经过一万八千年,夭和地开始分开来了。“大鸡蛋”中又清又轻的阳气上升了,成了天;又浊又重的阴气沉下了,成为地。
后来,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自己的身子呢,也是一天长一丈。如果发现什么地方还有连在一起的,盘古氏就左手拿着凿子,右手拿着板斧,或者是用凿子凿,或者是用板斧劈,这样一来,天和地就彻底分开来了。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就变得更高更高了,地也变得更厚更厚了,盘古氏自己的身子也就变得更长更长了。天地之间的距离到了九万里的时候,盘古氏的身量也就有了九万里这么长,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后来,盘古氏临死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子化成了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他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清风和云朵,他发出来的声音变成了轰鸣的炸雷,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脚五脏变成了大地的南极、北极和五岳名山,也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他的血液化成了大江大河,他的筋脉变成了地上的道路,他的皮肤化成了地上的肥田沃土,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上的汗毛儿变成了地上的草木,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地上的金、银、铜、铁、锡和各式各样的岩石,他的精液和骨髓变成了珍珠和美玉,他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甘霖,就连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种小虫子受了暖风的吹拂,也成了生活在地上的黎民百姓。
盘古氏开辟了一个美好的世界,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苍天和大地。
女娲是人的老祖宗
讲述:何乐
记录:曹锦云
1985年采录于李堡镇
盘古氏死后,把自己的身躯和五脏肌肤还有血脉化成了人间的一切,这个世界就什么都有了,可是盘古这么一死,世上就没得人了。
人是怎么才有的呢?传说是从地里面蹦出了一个名字叫女娲的女神造的。这个女娲人头蛇身、神通广大。是她和天上的诸神下界来到人间,共同创造了人,天神黄帝定了男女,天神上骈定了人的眼睛和耳朵,天神桑林定了人的手脚,这样一来,几位天神就一起创造了人。女娲呢,就一天化育七十回。不过,天这么大,地也这么大,用这样的速度来造人,实在是太慢了。后来,女娲又想出了一个新主意:用黄土加上水,和成泥,在手上搓呀、捏呀,捏成了一个又一个小泥娃娃,自己再朝泥娃娃身上吹一口气,然后把这些小泥人儿放到地上,放一个、活一个,女娲很高兴,以后就不断地搓、不断地捏,不过,这个速度还是太慢,太费力气了。她就想出了一个更加简便的法子,用树上长的荆条编成一条绳子,把绳子往泥水里一甩,就甩出许许多多的泥点儿,自己一边甩泥点儿,一边朝泥点儿上吹气,一个泥点儿就变成了一个男伢儿或者是一个女伢儿,泥点儿大一点的就是大个头儿的人,泥点儿小一点的就是小个头儿的人。这样一来,整个大地上就很快有了很多很多的男男女女了。
后来呢,女娲发现,连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也有死的那一天,那她造出来的这些男男女女不也有死的一天么。这样一来,就会死一个少一个了。于是女娲就替这些男男女女做媒,让这些男男女女成婚结对,生儿育女。从此以后,人世间的男男女女就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传下来的人都认女娲是人的老祖宗。
女娲定寿限
讲述:许如琪
记录:季征
1985年采录于海安镇
天地是盘古开的,生灵是女娲造的。各种动物的寿限也是女娲定的。因为女娲是人的老祖宗,人都称女娲是圣母。
人先去问女娲:“请问圣母娘娘,我们人过多大岁数?”
女娲说:“人啊,过二十年吧。”
人心里想,过二十年太少了。再问:“人吃什的①果昃②、做什的杲昃啊?”
女娲说了:“人想吃什的杲昃就吃什的杲昃,想做什的杲昃就做什的杲昃吧。”
接下来,马去问女娲:“圣母啊,我们马过多大岁数啊?”
“马嘛,过四十岁吧。”
“我们吃什的、做什的啊?”
“你们吃料啊,把人骑,替人拉车。”
马一想,过四十岁少是不少,就是吃得没有人自如,做得也苦,受不了啊。于是就对女娲说:“我们不要过四十岁,只要二十岁就够了。”
人在旁边一听,就对马说:“马哎,好死不如赖活哎,你不要的二十岁,就给我们人吧。”
马说:“你去问圣母吧。”女娲说了:“只要马愿意,这二十岁就把给人过了。”
第三个去问的是牛。
女娲说:“你们牛,过四十岁,但是吃饭……不!人是想吃什的吃什的,当然包括饭。料已经把马吃了,你们就吃草吧。做什么呢,帮人耕田、耙地、拉牛车吧。”
牛一想,不得了,吃得又不好,做得又太苦,我们不要过四十岁,只要二十岁就够了。P3-5
有生以来,便和民间故事结了缘。
小时候,学堂放暑假了,总喜欢住到乡间去,晚上睡在凉床上,三姨娘一边替我赶蚊子,一边给我讲故事,伴着那委婉扣人的故事,慢慢地在梦乡里延续刚才听到的故事。
工作了,当上实验小学少先队的总辅导员,开办故事会,编说新故事,成了用“旧瓶装新酒”的职能任务。
调到文化馆了,正好碰上中央下发《文艺八条》,跟着主管业务工作的周存声馆长走乡串村,收集民间文艺,当然也少不了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并且编发在我负责编印的《文艺说唱材料》上。可是,让人伤心的是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料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了。
20世纪80年代,我在文化馆承担了钟敬文先生倡导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采编工作,在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组的领导下,在全县50位区、乡(镇)文化站长的参与下,采集了200多万字的民间故事文字资料,邀请夏俊山、王连云、周春喜三位对文字资料进行了梳理。1989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主编的19万字的《海安县民间故事选》。
1985年,海安县文联成立,我被推为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理事长;次年我调到县文联当了驻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协会的工作没丢,为省民间故事卷编纂工作,为全省举办青年民间文艺家代表会,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会的民间故事会串做了我愿意做的协调和服务工作。
新千年之初,我超期服役7年之后退了下来。接任我负责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长工作的文化馆崔世莹馆长,邀我一起参与群众文化与民间文艺的研究工作,方得静下心来于理论园地扶犁耕耘。与崔馆长结下了苏联作家组合“库克涅尼克斯”般的写作主体,写了几十万字的研究文稿。
2008年4月,正当我们遵照冯骥才先生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时候,海安县文联驻会副主席王兆林先生把编辑《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江苏南通·海安卷》的任务交给了我,是因为对民间故事有一颗爱心,是因为对县文联王副主席授命的尊崇,也是个人对选编民间故事的责任心使然,后来任职于县文联一把手的张军主席对我选编工作的鼓励,又得到我县热心于民间故事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崔世莹、崔明、夏俊山、蒋中西等诸君的大力协助,特别是市文联羌怡芳书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宇明先生的鼎力扶持,终于2008年底初编成卷。
这个卷本依照总编委会的要求,按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个大类编辑。神话,又分天地开辟神话、自然及其变化神话、动植物神话、图腾祖先神话、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神和神性英雄神话等若干小类编排;传说又分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民间人物传说、风俗传说等若干小类编排;故事又分幻想故事、动物故事、鬼狐神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若干小类编排;笑话则笼而统之编排于卷末。
排序时引为注视者,在各个大类之中,突出了海安地域故事的文化身份,神话中的黄海海浸及其黄海渔人的再繁衍,传说中的青墩的传说和地域爱国绅士韩紫石的生前轶事,故事中劝人为善、因果轮回的若干篇目和笑话中的江淮评书书帽等等,其言说与传播的多是乡音俚语,凡人小事,均编排于相关大类的开头。
限于水平及采编工作的尚欠实在,疏漏之处,讹误之处,均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罗杨
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记忆行为,它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故事中充满了民族智慧、生命记忆和文化血脉,它营造了民族精神的美好家园,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
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高尚情操是与民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分不开的。民间故事中蕴含着历史、幻想、理想、感情、道德、智慧和生活知识,具有娱乐、传播知识和教化的三重作用。故事,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曾经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充满故事的人生必定是辉煌的人生,一个充满故事的民族必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可以说,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一个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并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然而,在当代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还能有哪个国家有如此丰富的故事,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可能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群众的血液里,它的根是不会断的。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类社会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罗企曾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江苏南通海安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最广采博收的民间故事珍藏县卷本!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罗企曾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江苏南通海安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